刘庆柱:为历史寻找物化载体

2019-06-10 08:19:01 来源:网络

2019年初,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90卷本、总计1500多万字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完成了这部写作时间跨越30个年头的大部头著作,刘庆柱、李毓芳这两位考古人终于卸下了一副重担。

“厚度有多少呢?几乎是我俩的身高之和,3.1米。”一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他便介绍起这部对我国古代军事管理史、汉字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一头银发下,当年透过放大镜看见这批刻在牛骨上的皇宫档案时的惊喜,依然那么真切。“这里面的内容,主要跟汉代军工生产有关,对研究当时地方手工业、军工工业以及当时书法、官制等的变化,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说起来,这部著作还与光明日报有不解之缘呢。”刘先生告诉记者。

时间回到30年前的1989年。“光明日报的一位记者,听闻未央宫出土了大量骨签,一定要来采访报道。”当时主持这项发掘的,正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考古队队长的刘庆柱。他没想到,一家中央媒体竟对骨签这么专业的问题有如此大的兴趣。一番深入交流后,《西安未央宫遗址出土三万余片骨签文书》一文,出现在光明日报1989年3月7日的头版。“光明日报在知识界的影响力是最权威的,报道引起了很大反响。”《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一书也自那时起开始筹划。刘庆柱说,多年来,自己不仅是光明日报的作者,也是忠实读者。

早在中学时期,刘庆柱就对历史颇有兴趣,1962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分专业时,他选择了考古学,人类已有200万年的历史,而“狭义历史学”(文献历史学的五千年文明史)仅仅研究人类全部历史的0.25%,剩余的99.75%则需要考古学去解决。“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考古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以古代物质遗存复原、研究历史,考古学在这片土地上,定会大有作为”。50余年来,这一学术抱负从未改变。

1968年,刘庆柱和后来与他结为连理的同班同学李毓芳,被分到陕西的部队农场劳动锻炼,这一待就是整整两年。

在劳动之余,刘庆柱读了《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以及列宁的重要著作。那段经历,不但磨炼了他的学习意志,扩充了他的知识面,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考古研究的信心。“《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探讨国家社会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正是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科学支撑”。

1972年,刘庆柱来到咸阳地区文教部门工作,与爱人携手走上了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之路。他提出并启动了秦都咸阳考古发掘计划,花几年时间整理了大量秦都咸阳遗址的田野考古资料。此后,他在《文物》杂志上发表《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一文,首次在学术界提出秦咸阳城的范围、布局、结构,绘出遗址平面示意图。学界评价这一研究把考古资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是秦都咸阳研究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重大成果。

为历史寻找物化载体,是刘庆柱一生的学术追求。古代都城与古代帝王陵墓,是他认定的承载古代国家历史的重要物化载体。中国古代都城要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层面去解读和分析,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国家认同核心理念,折射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

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刘庆柱参加并主持了秦咸阳城、汉长安城、汉唐30余座帝陵及数以百计的帝陵陪葬墓的考古调查工作。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为了获得第一手考古资料,他或徒步,或骑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行于偏僻的田间、崎岖的山路。他说,每年都有10个月左右吃住在工地,没有“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之分。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学迎来了快速发展期。1982年至1984年,刘庆柱主持发掘汉宣帝杜陵陵园遗址,并在中国考古学、历史学上,第一次详尽、科学地揭示了汉代陵寝制度,解决了许多文献记载语焉不详的问题,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

从1993年开始,刘庆柱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他主持召开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术研讨会,对以往都城遗址考古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并指导此后的各都城遗址考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获得丰硕的学术成果。这集中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重点进行的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全面揭露、20世纪90年代后期考古发现的陶寺城址、世纪之交二里头遗址宫城与路网的发现等。

和很多学者一样,在占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刘庆柱开始对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他先后发表涉及古代宫城考古学、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都城建筑思想理念、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等主题的论文。2000年1月,刘庆柱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考古学五十年》系列文章,连载4期,对新中国考古学研究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他的许多著作,包括《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等,在考古和历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有时候有不小的差距,考古学要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他表示,受杜牧《阿房宫赋》的影响,阿房宫的瑰丽宏伟、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2003年至2004年,在以多学科结合开展的阿房宫遗址考古工作中,通过对遗址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他得出当年只完成了阿房宫前殿建筑基址的建设、“火烧阿房宫”子虚乌有的结论。这项考古新发现引发不小的争议。“但我坚定地认为,不能用观念的历史代替历史的真实,而应当根据客观发现,还历史以真正面目,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观”。

“学术研究是自己的事业,当然也更是社会的事业。”刘庆柱时常教诲学生,“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学者不只是享受做学问的乐趣,还要意识到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他要求自己必须对学术、对社会认真负责,及时整理、发表与出版各种考古发掘报告。

正是这种使命感和学术抱负,使刘庆柱把自己的战线从考古延伸到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历史的载体,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记忆”。20世纪90年代,他为三峡工程的文化遗产保护,多次现场考察、积极呼吁;21世纪初,他在全国两会上建言,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文物保护,全面开展考古调查;针对收藏热过火及一些鉴宝节目的导向偏差,他主张遏制收藏领域的炒作;近年来,他又为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蜀道等文化遗产申遗而四处奔走……

“考古绝不是仅仅挖几件古董。”采访结束时,刘庆柱说,“考古向科学提供实证资料。作为一个基础学科,考古学能通过对过去物质文化遗存的研究,探索过去的历史,以史为鉴,让今天的生活更美好。”正是这一信念,让已经76岁的他,依然奔波在一个个考古现场与学术活动中,忘记年龄,乐在其中。

 

,刘庆柱:为历史寻纽恩泰 找物化载体

相关:

《蜻蜓少年》望成人与孩子平等相待6月1日至16日,“首艺联·关注未来——优秀儿童题材电影展映”活动在“首艺联”旗下20余家商业影院与多所高校举行,《蜻蜓少年》《米花之味》《我的影子在奔跑》及《梧桐树》四部电影集中展映。6月2日,“青睐·艺术愿线”组织读者在新影联东环影城观看了《蜻蜓少年》,导演兼编剧陈志敏也在映后来到现场与观众交流。 《蜻蜓少年》讲述一个暑假,十二岁的双胞胎兄弟凯文、凯武央求母亲给他们买自行车。他们骑着新自行车带着同村..

非遗文创受年轻人追捧近年来,我国各地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这既拉近了文物和公众的距离,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也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前后,我国各地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推介活动,具有历史性..

百名男高音同台飙歌唱出民族“好声音”近日,一首《我爱你,中国》在工人体育馆唱响,著名歌唱家刘和刚携手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者于海洋、郝亮亮、曾勇和孔庆旺丹一起把这首人人都熟悉的歌曲唱得激越动人,“金伯利之夜——民族男高音北京演唱会”就在这嘹亮的歌声中拉开帷幕,在著名歌唱家郁钧剑的策划组织下,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名1960年后出生的民族唱法的男高音歌唱家齐聚这里,唱响一首首经典民歌以及用民族风格创作的歌曲,给观众带来一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的盛宴..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开馆 藏品见证北京变迁昨天(9日)是“国际档案日”,北京市档案馆新馆正式开馆。全市各级档案馆开放了23万多件档案,并推出《档案见证北京》等一系列展览,邀市民与档案亲密接触,为自己“庆生”。 200平方米壁画展现“京华韵” 昨天一早,已有不少档案迷在市档案馆新馆门前等候开馆。上午9时30分,新馆正式揭牌。这座位于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的中式建筑,包含6个展厅、2个具有8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学术报告厅、1300平方米的档案利用区和6万平方米的..

多家机构预测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状态 贸易战成首要原因 资料图:美国最近几年经济增长率统计。 参考消息网6月8日报道 美媒称,美国本轮经济扩张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有专家预计增长还会继续,但贸易战及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等因素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脱轨。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4日报道,到今年7月,美国经济就要创下最长扩张纪录,超过上世纪90年代为期10年的扩张。在始于2009年年中的这一轮扩张中,美国创造了超过200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家庭的资产净值(拥有的股票和房产等资产价值..

首博同日开幕两大文化展览一边新开两个展览,另一边热热闹闹包起粽子,昨天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适逢端午假期,首都博物馆举办多项展览和社教活动庆祝佳节。 “芳华”讲解队与武警官兵一起包粽子 首都博物馆围绕端午节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筹备了三场特色活动。端午节当天,首博组织面向小朋友的“画舸龙舟非草草,觅得雄黄肯辟邪”主题活动,首博教育人员给小朋友讲述了端午节的来历和相关习俗,引导孩子们动手画龙舟、点雄黄、佩香囊等民俗活动。 昨..

长城沿线革命文物亮“家底儿”今天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日北京主场活动上午在延庆八达岭长城脚下举行。现场,北京市长城保护员队伍宣告正式成立。 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为此本市6个区同时发布长城沿线革命文物的“家底儿”,包括门头沟区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昌平区西山惨案纪念碑,平谷区将军关抗战时期战道遗址、鱼子山抗战遗址、桃棚村抗战时期旧址,怀柔区庙上村怀..

两大文化展首都博物馆同日开幕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两大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同时开幕。一个展示文物出版的辉煌历程,一个让您欣赏到陶瓷工美大师的精彩作品。 《文化瑰宝学海方舟——新中国文物出版70周年展》以98本图书、100余幅图片,全面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图书出版成长、繁荣的历程。 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何洪介绍,伴随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文物艺术品的著录、研究和著作出版应运而生。1957年1月我国第一家专司文物考古类图书出版的专业机构——..

游园赏艺赛龙舟 市民体验民俗端午昨天,城市公园型景区接待游客55.5万人次,同比增长27.0%;现代娱乐型景区接待51.4万人次,同比增长60.6%;历史文化观光型景区接待39.5万人次,同比增长16.0%;自然山水型景区接待14.2万人次,同比增长14.5%;博物馆型景区接待8.2万人次,同比增长44.6%;奥运遗产型景区接待0.6万人次,同比增长52.5%。 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名的景区是:王府井接待35.0万人次,北京首创奥莱休闲驿站接待22.0万人次,南锣鼓巷接待16.8万人次,什刹..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我们走近非遗颐和园内享“非遗”精品特展,承恩寺内跟随多个“非遗”传承人现场体验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手工技艺……6月8日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北京“非遗”技艺,以多种形式在多地“绽放”。 昨天,由北京燕京八绝协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和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联合主办的“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北京燕京八绝宫廷艺术精品特展”,在颐和园涵远堂开展。在历时一个月的展览中,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