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观众怎能不爱

2019-05-30 08:39:54 来源:网络

5月19日凌晨,蒙蒙薄雾中,6辆悬挂“青A”牌照的加长卡车缓缓驶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从青海西宁开来用了整整4天,这些卡车装载着青海省演艺集团歌舞团民族舞剧《唐卡》的全部舞台道具,在剧组看来,他们为“十二艺节”观众带来的这部《唐卡》不仅仅是一台民族舞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舞台艺术表达和传播的一次有效尝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得以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十二艺节”的舞台上,多个剧目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舞台艺术新形态走进民众生活,进而形成多元化、多维化的传播方式。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艺术呈现和现代表达,书就中国舞台艺术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坚守中追问、耕耘

“3年过去了,我们又来看你了。”近日,江苏省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站在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前说。该中心3年前刚成立,就根据苏州潘氏家族保护并捐赠盂、克二鼎的真实故事创作了苏剧《国鼎魂》。创作伊始,王芳和主创团队便来到上海博物馆,向文博专家求教相关文物知识。这次携苏剧《国鼎魂》亮相“十二艺节”,王芳再次来到了大克鼎面前。

“无论是剧中人物的‘护鼎’,还是我们在舞台上的演唱,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文脉的坚守。”王芳说。

在最初创作民族舞剧《唐卡》时,导演邢时苗进入了一个误区:“静态的绘画作品怎么进行舞台呈现?让唐卡中的人物‘活’过来,和剧中人物发生感情,这样的处理能被观众接受吗?”殊不知,越基础的问题越容易被忽略,但对作品来说也越重要。邢时苗进而追问:“我究竟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什么?”

邢时苗和团队深入青海热贡地区大大小小的唐卡作坊,拜访了唐卡传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画室了解制作工艺、材料。“画师在制作唐卡前要焚香、沐浴,有些画师甚至终身不娶,为唐卡奉献一生。”邢时苗逐渐有了答案。“我无法通过一部舞剧解释唐卡是什么,也不需要给唐卡中的人物设计感情故事,但我可以通过唐卡周围的人以及他们为传统艺术的付出,来展现他们的坚守。传统艺术中工艺上的复杂精湛,是需要人的不懈努力来传承的。”

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舞剧《醒·狮》堪称岭南文化荟萃之作。南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岭南音乐、广东狮鼓、木鱼说唱等非遗项目都成为舞剧的创作元素。《醒·狮》总导演、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前进介绍,《醒·狮》作为一张南粤文化名片,凝结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血脉,不仅代表了南粤大地的本土传统文化,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跳出藩篱,直抵人心

通过采风,邢时苗找到了创作方向,《唐卡》讲述了一对恋人的故事,在他们的“三生三世”中孜孜以求,以生命作画,让唐卡艺术留存下来。当人性中的美好绽放于舞台,古老非遗由此跳出符号化的藩篱,激发出直抵心灵的力量。

由于舞剧形式较为特殊,既需要在舞台上为舞蹈演员提供较大的空间,也需要呈现较为饱满的舞台效果。邢时苗给《唐卡》舞美设计陈文龙提了八字要求——“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为此,陈文龙设计了一个个巨大的机械装置,3块旋转大屏借助光电效果,营造出寺院、空中画室等场景,构建了多层次的舞台空间。每一块屏长15米、宽3.6米、厚1.2米,可以360度翻转、上下移动可达9米,横过来能在上面跳舞,竖起来又能投影,可以通过不同高度和旋转的组合呈现不同场景。这样的设计起到了烘托剧情的效果。

《醒·狮》中运用了大量非遗元素。“对狮头、南拳、广东音乐等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非常严谨。因此,找到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我们。”史前进介绍,《醒·狮》剧组请来了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等,分别为剧组做醒狮及武术指导,所有演员从零基础学起,前后经历了长达3年的艰苦训练。“就连《醒·狮》中用到的狮头都是由广东佛山黎家狮第五代传承人量身定做的,其中的‘白金狮头’是全剧的核心,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大大小小1000多道工序。”史前进说。

与《唐卡》和《醒·狮》不同,黑龙江省京剧院创排的《奇女无容》和广西演艺集团创排的民族舞剧《花界人间》把目光投向民族民间传统故事。前者将源自战国石碑的故事进行挖掘改编,通过京剧,在歌颂爱国思想、不屈精神中,表现炽烈的艺术质感和审美追求;后者力求在尊重壮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融入稻谷、竹竿、铜铃等具有村寨日常生活色彩的道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祭天祈福中,表现民族和睦、邻里相亲以及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有些东西从它诞生那一刻起,便会伴随一个民族、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在史前进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告诉记者:“《醒·狮》在传统文化脉络和本土文化传承的创新和创作上是难能可贵的。《醒·狮》传递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个觉醒民族的灵魂。”

“随着剧情的变化,我甚至闻到了舞台上庄重的梵香,当梵香燃尽,台上的剧情恰好是火光熊熊、寺院倒塌,画师为抢救唐卡不幸倒下,我仿佛闻到了烧焦的味道,我看到了画师的追求,也看到了舞者对传承文化的追求,我被感动了。”看完《唐卡》,上海观众邹欣然萌生了去热贡地区走一走的念头。

“‘十二艺节’中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舞台作品涌现,我感到非常欣慰。”邢时苗告诉记者,优秀传统文化走到今天有它的发展规律,它从来不是曲高和寡的,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和舞台艺术的联姻水到渠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将其与舞台艺术结合,不仅有利于传承,同时也会大大丰富广大观众的文化生活。“接下来,我准备创排更多更好的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回馈广大观众。”邢时苗说。

,优秀传统文化糯米论坛 观众怎能不爱

相关:

陶博吾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惟朴是求——纪念陶博吾诞辰120周年艺术作品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省文联、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协办。展览共展出陶博吾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70余件,将展至6月2日。 陶博吾(1900年—1996年),名文,字博吾,江西彭泽人,著名书画家,是陶渊明后人。其诗、书、画造诣皆深,书法绘画沉雄厚重、古傲拙朴、奇异生动,诗文情感真挚、意境超远。其真、草、隶、篆四书皆精,尤以大..

画眼前所见 抒天真灵感 中国儿童画七十年硕果累累2000多年前,以蔡伦为代表的中国人向世界奉献了自己伟大的发明。这之后的2000多年中,中国许许多多人用这个发明中最独特的一种——宣纸,结合中国特有的毛笔和水墨,进行了人类视觉艺术上最独特的创作实践——让运笔轻重、墨色深浅和纸张机理在创作者的娴熟掌控下,融合成被称之为“中国书画”的艺术作品。这其中,喜爱绘画的少年儿童肯定不会缺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儿童画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形态..

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首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于5月29日至6月2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该剧艺术化表现了“三湾改编”这一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追求舞台艺术的同时,也突出了现实意义。 “该剧史料丰富,剧情环环相扣,人物生动,以话剧的形式展现老一辈革命家无私无畏的胆识气魄,点燃了党和人民军队的理想信念之火。”导演殷弘毅表示,一提到主旋律,人们可能会有比较强烈的刻板印象,如何将历史正剧打造得更具..

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核心阅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走向市场是非遗推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非遗与市场结合,会碰撞出哪些火花?在市场化过程中,如何实现非遗传承“不走样”? 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面临着竞争,承受着压力。但商业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曾经广受欢迎的非遗项目,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用好电商等市场力量,与旅游等迅速增长的产业形成互动,积极寻找传播、推..

太愤怒!曝韩国国青夺冠后脚踩奖杯 做撒尿动作庆祝 北京时间5月29日19:00,熊猫杯第三轮的比赛,中国U18同韩国U18展开较量。上半时国青稍显被动,陶强龙、梁少文先后制造威胁,下半时黄宰焕上演帽子戏法。最终U18中国0-3不敌韩国U18。中国U18三战皆负,零进球,这也是参加这项赛事最差战绩。韩国U18获得冠军。 赛后,据摄影师“冰河白冰”透露,韩国队在庆祝夺冠时候,对奖杯做出侮辱性动作,冰河白冰在其个人社交平台写道:韩国国青队队员这样对待熊猫杯冠军奖杯,还有队员对奖..

遗体粪便垃圾!珠峰11条生命逝去背后 有人为暴利铤而走险在人类的最高峰,一场生命的考验正在进行。 当地时间27日,又有一名登山者在拥挤不堪的珠峰上死亡,至此珠峰“大堵车”导致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11人。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本次“大堵车”?登山者集中死亡的原因背后有哪些问题疏漏?珠峰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该如何解决? 夏尔巴向导人数短缺 5月15日,49岁的夏尔巴人卡米·里塔带领印度登山队登顶海拔8844米的珠峰。这是他第23次登顶世界最高峰,这一纪录也巩固了他“有史以来最成功..

法网首轮“金花德比”王蔷淘汰郑赛赛新华社巴黎5月28日电(记者 苏斌)中国选手王蔷28日在法网女单首轮中直落两盘,赢下与郑赛赛的“内战”,锁定第二轮名额。 赛后王蔷表示,郑赛赛的打法很适合红土,变化很多,还有网前小球,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每一次和她交手都很艰难,她是很难打的对手,不管红土还是硬地,我都会做好充分准备。” 首盘王蔷完全占据上风,仅在第五局遭遇破发,以6:1轻松胜出。第二盘郑赛赛状态回升,前九局过后以5:4领先。此时王蔷稳住..

西单商场携手老字号展现“京工”之美老字号,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一座城市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文物”。以景泰蓝、金漆镶嵌、花丝镶嵌等为代表的“燕京八绝”,更是北京老字号在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之后,形成了独具宫廷气质的艺术瑰宝。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过去那些服务于宫廷的老字号,逐渐走出红墙碧瓦,进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商务部就曾表示:“推动老字号企业发展,对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品质消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

文物中的童颜童趣郭京宁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可爱的儿童一直是古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北京的文物中有许多有趣的儿童形象,“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至,信手拈来,端的是妙趣横生。 辽代:舍利塔下童子诵经 顺义净光舍利塔基出土的白釉童子诵经壶,构造巧妙,是一千多年前定窑人形瓷器中的精品,令人过目难忘。 壶体为一名坐着的童子。童子头戴莲花形束冠,五官清秀,双目微闭诵经,神态自若,似乎正在回味经书里所写的内容。他..

121件精品太庙共话“书法之道”昨天(29日),“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第四部——“书法之道”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开幕。121件书法作品上追往古,下启来今,以丰富的作品形式勾勒出书法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在传承中的发展脉络。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流变,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小篆,至秦汉、魏、晋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代以来,随着中西艺术的交流、传统文人群体的消解以及新书写工具、白话语汇环境的引入等,中国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