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文物 连接成绚烂的亚洲文明

2019-05-19 08:23:22 来源:网络

 【编书者说】  

对于很多人来说,认识亚洲的过程,可能始于地理课本上的一个名词,可能始于收音机里的一首《亚洲雄风》,可能始于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也可能始于一次旅行所见的秀美风光……认识亚洲的脚步,一旦开始,便很难停下。

亚洲幅员辽阔,茂密的热带雨林、白雪皑皑的高山和广袤荒凉的沙漠共存于一片大陆。迷人的自然风光、多样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旅行者,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或内敛含蓄、或豪放洒脱、或质朴热情的地域文化,亚洲的吸引力绝不只在于自然景观,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来自其他大洲的人热爱着这片土地,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甚至终老于此。

探究文物里的亚洲文明特质

亚洲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古已有之。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和文化的多样,学者们将亚洲作为文明共同体的研究开始得较晚,亚洲超越地理概念而具备文化及心理之认同始于19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亚洲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存在的共同特征,并将亚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一百多年以来,无数中外学者从国际关系、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诸多角度,撰写了大量的论著,让世界认识了亚洲,也让亚洲人更加了解自身。

《文物的亚洲》一书试图带领读者透过物质文明认识亚洲。近些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对文物产生好奇,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各类文物的知识。《文物的亚洲》顺应这一潮流,选择了40余件(组)来自亚洲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物,从权力与王朝、信仰与认同、交流与融合、艺术与创意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用“以物述史”的方式,以小见大,探究隐藏在文物中的亚洲文明密码。书中所收文章,一般始于对文物尺寸、形状、纹饰等具体特征的描述,但并未囿于器物形态研究的框框,而是以一种更宽广的视角,探究文物所体现的文明特质,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本书的作者团队由来自上海博物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数十位学者组成。他们对各自的研究领域怀有满腔热情,并将这种热情化为文字,让一件件文物在他们的笔下“活”了起来。

例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欧阳晓莉在书中提到一枚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伊贝尼·萨拉姆滚筒印章。滚筒印章是两河流域的一种特有印章,上面的图案历来受到很多研究者关注。这枚印章上有铭文“沙尔卡里沙瑞,阿卡德之王;伊贝尼·萨拉姆,书吏,他的仆人”,铭文告诉我们,印章的主人是国王的书吏伊贝尼·萨拉姆,他所侍奉的是阿卡德王朝国王沙尔卡里沙瑞(约公元前2217—前2193)。历史上,阿卡德王朝首次将两河流域南北两地区纳入统一中央政权下。人与动物的搏斗是阿卡德早期印章设计的两大主题之一,而这枚伊贝尼·萨拉姆滚筒印章,虽然也采用人兽共同出现的主题,但人与动物已呈现和平共处的状态,并非之前的搏斗状态。

两幅画作牵出文明交流线索

书中一篇篇讲述文物背后故事的短文,文采不一定华美,却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解读文物的方式来认识亚洲,认识亚洲历史,认识亚洲文明。

在40余件(组)文物的深入解读里,可以瞥见亚洲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远比想象中深刻复杂。中国古代青铜器、古印度雕塑、高丽青瓷、波斯细密画……乍看起来,这些文物的产地、时代、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似乎毫无联系。但经过作者们对文物流传经过、纹饰象征意义、技术传播路线等方面的解析,可以发现:这些文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亚洲文明的发展,从它们身上,可以了解到亚洲各地的文化交流、亚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日本画家雪舟创作于16世纪的《天桥立》图,描绘的是日本的风景名胜,构图新颖,以俯视的视角,将天桥立景区的林木沙洲、山水树石尽收眼底。这一构图的运用可能受到了中国南宋画家李嵩《西湖图》卷的影响。一名16世纪的日本画家,是怎样从12—13世纪中国画家的山水画中汲取养分的呢?原来,《西湖图》卷大约在15世纪流入中国民间,可能就是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西湖图》卷的粉本间接东渡日本。现在,在日本的一些博物馆里,仍然收藏有《西湖图》的几种摹本,摹本虽然在艺术成就上不如李嵩原作,但画面构图和观湖的视角,均与李嵩原作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西湖这一中国胜景,在一段时间内,也成了日本画家的绘画题材。中日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条线,就这样由两幅画作牵出。

亚洲不同地区的文明,看似差异颇大,实际上都有着隐秘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像欧洲各国文化之间的联系那样肉眼可见,但是,从器物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细致分析,抽丝剥茧,最终将两种表面上迥异的文化联系到一起,这种类似“解谜”的过程,别有一番乐趣,人们会更好地体会到:不同地区的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无论是从地理还是人文的角度来说,亚洲都像一个万花筒,向万花筒内窥视的第一眼,便已着迷于那五光十色的美丽,每变换一个角度观察,又会呈现出一幅不同的绚丽图景。而《文物的亚洲》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织锦,各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细细密密,交织成精美的图案。同时,每一根线都是这幅美丽织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的一件件文物,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最终拼接而成的是一幅绚烂的亚洲文明图景。

(作者:胡雪琪,系译林出版社编辑)

,一件件文物 连接成绚烂的亚洲欧姆龙血压计哪款好 文明

相关:

对华为下黑手,需要掂量的10个后果! 资料图:美国以网络安全为理由封杀华为的漫画。 (一) 这两天的朋友圈里,华为的两封信刷屏了。 一封是华为总裁办致员工的一封信,强调对极端情况,华为早就有准备,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华为前进的脚步。 另一封,是华为海思女总裁何庭波致员工的一封信。 写得非常感性,也有一些激奋,部分段落如下: 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

博物馆的数字化之旅:门神可眨眼微笑 游客成画中人近些年,“博物馆数字化”成了热门话题,三维全景、虚拟现实等技术给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可能,一些沉浸式体验展和衍生的文创产品更是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及观众:那些高科技、那些数字技术,究竟可以为博物馆带来什么? 展览还可以有这些新花样 数字技术拓展了文物展品们的存在空间,不再仅是博物馆常见的玻璃柜。 错落有致的展柜、柔和到可能近乎昏暗的..

从登上《百家讲坛》到著书立说 易中天经历哪些变化?易中天,著名学者、作家,2006年凭借在《百家讲坛》上风趣幽默的讲三国,很快被无数观众记住了。此后的日子里,他做演讲、出书、授课……人气之旺,曾一度被称为“明星学者”。 2019年,易中天已经72岁了,距离登上《百家讲坛》,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时间。现在的他,怎样了? 讲述中华经典故事 5月的一个下午,易中天出现在北京某个文创园里。不算太大的剧场里早早坐满读者,就连门口也是人挤人。他坐在前排,不时有人来求..

瞧!科技让博物馆“潮”起来今天,5月18日,是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正如今年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所关注的那样,技术的发展与驱动,至少可以为“尊重传统”与“开发未来”之间提供一种解答。 “国际博物馆日”是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旨在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的活动,时间定在每年的5月18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中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协,随后每年均组织纪..

社交阅读的硬币两面网络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强势介入,正在愈益深切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态,当然,亦包括大众阅读。过去那种独对孤灯的传统阅读方式不再一枝独秀,相应地,一种融阅读与社交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交流日趋流行。 不管是通过同城用户互借进行陌生人社交的支付宝“读书圈”,还是依靠微信用户链进行熟人社交的“微信读书”,都致力打造一种类似“线上读书会”的社交圈。而一些有书共读的小程序,在为趣味相投读友牵线搭桥的过程中,..

如何用文学塑造英模 【读书者说】 李春雷的长篇报告文学《县委书记》(党建读物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出版),是他在孜孜以求的创作领域取得的最新收获。作品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代楷模”廖俊波生平事迹为原型,以生动、凝练的笔触,刻画了廖俊波这样一位新时代党员干部楷模形象。李春雷用自己的创作践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启示颇多。 塑造英雄是当代文艺创作者的职责,但如何通过艺术的手法突破旧有的模式,实现创新..

《韦斯帕夏诺回忆录》 迟到五百年的文艺复兴列传诞生于15世纪的《韦斯帕夏诺回忆录:十五世纪名人传》,是一部展现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政治、艺术、学术和社会全貌的经典著作,书中共收录了106篇传记,传主既有当时的政治和宗教领袖,也有众多学者和文人。书商出身的韦斯帕夏诺并非伟大的作家,但他用回忆录的形式刻画了从教皇、主教到富商和艺术家的众生相,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绚丽的社会和人文风景,布满庞杂、鲜活、谐趣的生活细节。更重要的是,书中人物都体现了对人性和知..

喜迎博物馆日 京城93家博物馆18日免费开放 中国的长信宫灯、印度的石雕人像、意大利的彩绘笔画……目前,全球多国的精美文物正汇聚在北京多个重磅展览中。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地区博物馆将有108项主题活动陆续开展。据悉,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免费开放博物馆遍及北京 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对..

阿富汗国宝旅行展出 移师清华园《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到西方巡游用“器服物佩好无疆”来形容当地丰沛的物产和华丽的服饰。几千年后的今天,借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东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一场展览也用“器服物佩好无疆”作为主题,该展览展出230余件(套)阿富汗珍宝。 “器服物佩好无疆”展览,每一件珍贵的展品都诠释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艺博馆用700多张图将这些珍宝与其他文化的关联做了对比,并着重突出了中国元..

电影改变了他 而他改变了这个世界2019年4月26日,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102岁寿诞,但在20天之后的5月16日,贝聿铭溘然长逝。这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带走了自己的百年传奇,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肯尼迪图书馆、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众多经典建筑。 因为电影 而选择去学了建筑专业 贝聿铭1917年出生,父母为其取名“聿铭”,意思是“璀璨的雕塑”,不过,贝聿铭谦虚地自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