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开店 《豆汁儿》让话剧更接地气

2019-05-10 10:48:55 来源:网络

你是否想象过,如果有一天将鱼骨瓦、大槐树、门墩这些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元素,甚至一整个豆汁儿店都搬到舞台之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5月10日-19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原创话剧《豆汁儿》将在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还原这场最接地气的京味儿演出。这部被称为“很有烟火气的戏剧”不光将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取豆汁店”在现场还原,也用这一道道京味小吃串联着剧中人的感情,形象地展现每个细节,让观众沉浸其中。

豆汁儿店里品人生百态

提起北京,在每个人都能念出一长串的传统小吃名称中,豆汁儿肯定是无法被落下的,即便有人对它爱不释手,也有人敬而远之,但这味小吃却深深地蕴藏在这座城市的京味儿文化中。往常走进剧场,可能要等到开场后观众才能将目光聚焦在舞台上,但走进《豆汁儿》的剧场,熟悉的大槐树、方桌、板凳,还有内口冒着热气的大锅,着实让人想大喊一句:“老板!来碗豆汁儿再配俩焦圈儿。”

在还未开场前,一个原汁原味的北京故事便已经用布景先勾起了一部分观众的回忆。据了解,该剧讲述了在老李的经营下,一个已有40多年历史的祖传豆汁店中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酸甜苦辣。

老李大龄未婚的女儿一心想改变豆汁儿的经营方式,留学归来的儿子为了创业而在外借钱,同难共苦的老伙计因不想成为豆汁店的负担不辞而别。在一地鸡毛的烦恼中,老李竟检查出自己患了脑瘤……本剧在悲喜交织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而深远的文化内涵。人与人之间,从争吵到包容,从固执到理解,其实最终都是为了留住清清白白的魂儿,坚守着匠人的初心和善良的一面。

提及为何选定豆汁店作为这部戏的主题,导演谢可表示,这部戏主要想传达的就是一个家的概念,“豆汁儿作为一个传统小吃在辽宋时期便已经盛行,相比较也同样富有盛名的卤煮和炒肝儿,豆汁儿的制作工艺和使用食材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于温度的把控却是极为严苛的,在不同的四季,甚至一天之中的早晨、白昼、黑夜都有着不同的区分”。

“而我最感兴趣的恰恰就是熬制豆汁儿时的火候,就像这一家人一样,父与子之间、兄弟之间、情侣之间以及国与家之间的温度,多了一分就‘烫嘴’,少了一分就淡了。我们主要想通过传统小吃讲人情、通过人情传达温度,既有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有人情的味道。”谢可如是说。

经典剧目三度创排

《豆汁儿》自2017年10月开始创作打磨,在蓬蒿剧场首演,被观众称为“一部很有烟火气的戏剧”,随后参加国家话剧院青年戏剧创意空间——戏剧扶持项目。如今三度创排,剧组主创为贴近生活,建组后就立即前往磁器口、牛街等知名豆汁店采风,学习体验传统技艺,从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

作为一名“90后北京土著”,谢可对北京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独特的理解,对这部戏的创排倾尽全力,与前两轮相比,本轮《豆汁儿》在文本、舞美、音响、道具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全面提升,“文本层面,在传统中又不断创新,加入了人工智能、虹膜系统等情节,让这部话剧更具有当代性;同时,为体现传统手艺与匠人精神,我们也将采风中所学到的绿豆挑拣技术、包装工艺等呈现在舞台上”。

“通过这样一部戏,叙述出了年轻一代北京人的现状,同时也展现了这部戏的亮点‘当代北京胡同文化’。 我们总说北京文化渐渐消失,那么年轻人就有义务去思考传统老北京文化应该怎样融合、怎样传承、怎样宣扬。”

据了解,此次在舞美设计上,舞美设计陈斯用三道边檐木将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大取豆汁店”搬上舞台,灵活运用带有老北京特色的鱼骨瓦、大槐树、门墩等元素,镂空的门楼,以一种绘画感的勾线表现形式与京派建筑虚实结合,给观众一种既真实又写意的视觉感受。

新老“北京人”舞台碰撞

在这部京味儿话剧的七位演员中,五位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主创团结在创作中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只为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北京故事。据了解,剧中演员杨晨、黄兆函都是典型的“北京大妞”,对北京人都有着天生的亲切感。

杨晨对于剧中角色的理解就是“岔着岔着就把温暖给岔出来了”,她坦言,“女儿李虹表面上大大咧咧,实际上情感细腻,跟我本人很像。她是一个纽带,将父亲、弟弟、小编剧几个人的情感联系到一起”。黄兆函说:“虽然从小在北京生活,采风让我加深了对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认知,只有真正体验过生活才有收获,采风对塑造角色有很大帮助。”

于泓、吴嵩两位演员则在剧中演绎了一对多年老友,共同经营豆汁店,二人对于老北京人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于泓表示,“老李是一个传统的老北京人,他固守着自己的店,把手艺传承给孩子们,就是对家庭生活幸福的诠释。但在这中间,却与子女产生了新旧观念的碰撞”。

“这个戏展现了北京人的特点——热情”。演员王一平说,在他眼中,有过留学经验,致力于将创新思维融入传统豆汁店的李墨正是体现了“新北京人”的特点。此外,作为“新北京人”,其他演员也在剧组主创的带领下,深刻地体会到老北京的文化底蕴。他们表示,每一个北漂在北京都会有一段不平凡的感情,相信观众一定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这部戏的温暖。

,旁注 舞台上开店 《豆汁儿》让话剧更接地气

相关:

史依弘的《新龙门客栈》能成为海派新经典吗?史依弘与她的创作团队最近在上海演出了新编京剧《新龙门客栈》,引起高度关注和热议,在我看来原因有二。 其一,史依弘近几年相继尝试了多种展示个人特色的京剧表演形式,其鲜明的“求变”姿态引人瞩目,尤其是去年她一人挑梁尽情演绎《梅尚程荀》的“老戏个唱”之后,同行和戏迷对她及其团队如何呈现多角色、多行当的舞台表演与怎样表达原创京剧大戏的“戏剧叙事”充满兴趣。 其二,《新龙门客栈》是广为人知的经典武侠影片,将..

入局直播 老牌古玩市场的模式探索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变革的时代,伴随着直播的推进,整个文玩行业的格局也在渐渐变化。“市场不可能重回以前,如果只按照之前坐店的模式,生意只会越来越差,只有搭上直播的快车才可能有出路。”一位商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但面对直播平台中的种种乱象,产品问题、运营问题、主播问题、服务问题等方面都成为古玩艺术品市场中普通商户入局的掣肘。针对古玩艺术品市场的这一现状,潘家园旧货市场适时入驻艺术品直播平台,以品牌做背书..

新文艺群体: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组织形式不断涌现,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被称为“新文艺群体”的新兴文化力量也日渐活跃,且影响力日益广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为准确把握这一群体基本状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规划纲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为什么要编制《规划纲要》? 答: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

“诗心”映照初心 《为什么出发》出版千龙网讯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近日,一本备受党员领导干部关注的诗集——《为什么出发》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诗集一上市就受到读者热捧。诗集抒发了对新时代的热爱,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追问,对新中国光辉历程的礼赞,以及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不可多得的一部用诗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

《弄臣》首演 演员即兴加唱《女人善变》广州大剧院迎来了首个“双歌剧周”!这一周,“歌剧之王”威尔第的两部歌剧名篇《弄臣》《假面舞会》交替登场,继5月8日晚《弄臣》隆重首演后,5月9日晚,《假面舞会》又引来众多观众捧场。两部作品均由来自意大利的著名歌剧院制作。 演出前,两部歌剧的主创人员出席媒体见面会,分享了对作品的理解,他们提醒观众,“欣赏威尔第的歌剧,不要只关注咏叹调,那些复杂的内心戏也大有看头。” 在《弄臣》的首演现场,当那首著名的咏..

北京档案馆新馆6月9日开馆观展 记者从北京市档案馆获悉,该馆将于近期搬迁至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新址,现馆址(丰台区蒲黄榆路42号)5月20日起闭馆。闭馆期间暂停馆藏档案资料和政府公开信息的对外查阅利用服务,6月9日新馆正式对外提供服务。 届时,新馆将面向社会举办“档案见证北京”展览、“古都新生 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展览,主办“档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沙龙,开展档案修裱展示体验、档案仿真复制件展示、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

品读筷子背后的文化意蕴【现象】今天,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用筷子进餐。筷子不仅是一种取食工具,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最近出版的《筷子:饮食与文化》一书中,历史学者王晴佳聚焦“筷子文化圈”,让筷子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该书通过将饮食文化置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东亚文化传统之中进行考察,发掘了筷子在文化传统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读来引人入胜。 【点评】对中国人来说,筷子属于寻常日用之物,但对历史学者来说,可以从..

做长销书需要一种韧劲美国鹈鹕出版社曾说:“我们出版社绝版的图书不超过所有图书的1%。” 在现代出版机构中,长销书一般占全部销售的60%左右,能否做好长销书,体现了出版机构的内功与底蕴。 做畅销书重点在“接地气”,那么,做长销书重点在哪里?怎样才能做好长销书?为此,北青艺评特专访了果麦文化传播股份公司的策划编辑鲁直。 北青艺评:与畅销书比,长销书的特点是什么? 鲁直:长销书的运作周期长,不像畅销书的短期爆发力那么强。长销书更..

“甲骨文奇迹”是这样诞生的在“畅销书不畅销”的大背景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甲骨文品牌堪称奇迹。 一方面,与碎片化、轻浅化的阅读潮流相反,甲骨文的书保持了极高品质。 另一方面,纸质书销售越来越难,甲骨文的图书销量却逆势上扬。 甲骨文延续了上世纪80年代以降,我们社会中最美好的精神品质:尊重个体价值,弘扬精神之贵,主动睁眼看世界,致力于人的现代化。与此同时,甲骨文还能取得市场成功。 在甲骨文奇迹背后,是专业力量与思想高度的有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