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与《敦煌女儿》

2019-05-07 08:47:07 来源:网络

作品生产、剧种发展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上海沪剧院伴随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的步伐,剧目创作、剧种内涵外延不断焕发新气象,近日被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为优秀院团。现任院长茅善玉站在前辈艺术家的肩膀上,以女性特有的柔韧和细腻,带领剧院竭力为沪剧注入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近年来创作演出的《雷雨》《邓世昌》《敦煌女儿》等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价值,彰显着沪剧人在新时代的艺术理想和奋进精神。尤其是她主演的《敦煌女儿》,对“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的发现、捕捉、挖掘,以及崭新的艺术实践,折射了这位艺术家以及上海沪剧院特有的眼光和情感维度,拓展着沪剧发展的新路径。上海沪剧院和茅善玉的创作经历,为中国戏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樊锦诗,大漠敦煌的守护者,西部戈壁的风沙磨砺了半个多世纪。茅善玉,上海沪剧的表演艺术家,方寸舞台委婉柔美地演唱了近半个世纪。樊锦诗,从一个上海小姑娘成长为敦煌大学者。茅善玉,从一个上海小女孩成长为知名艺术家,两个人虽都拥有上海这座城市共同背景,但生活中并无交集。但茅善玉要在沪剧舞台上表现樊锦诗,她明知道这有很多困难,却始终不曾放弃。她捕捉着樊锦诗的“美丽人生”,追踪樊锦诗的人生轨迹,用近十年时间,六赴敦煌,实地体验,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调整,奋力抵达这位不平凡的女性。

现实题材创作是戏曲创作中的难题。以委婉柔和见长的沪剧,原本与西北大漠题材有些隔膜。虽然沪剧以现代戏见长,但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将樊锦诗这样的学者实现舞台形象化和艺术化却是难上加难。茅善玉的选择,实质是在挑战真人真事的艺术化、学术家形象塑造的贴切性,更是挑战自我的艺术积累,探讨自身和一个剧种生长的更多可能。对于被搬上舞台,低调的樊锦诗开始是拒绝的,一如“三危山前空无一人,千年石窟沉默不语”的清寂,天地间她觉得自己极其渺小,不值得被搬上舞台。她说,敦煌不是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凝结了几代人的奋斗和奉献。后来之所以接受,她觉得自己代表了一个团队,中国知识分子的守护精神需要光大。因而对于被搬上舞台,她走过了一条“不愿声张到对艺术心怀尊敬”的漫长心旅。而对于饰演樊锦诗,茅善玉从难以把握到“登堂入室”,对人物由外表到精神的不断靠近与深入,这其中多少辗转,多少汗水,多少崇敬,最终蜕化为沪剧艺术画廊中的新人物,感动中国的樊锦诗又以舞台形象感动着观众。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茅善玉也有一双发现美、呈现美的眼睛,有对成功与卓越的强烈向往,这构成艺术家不断生长的内在动力。樊锦诗懂得敦煌,茅善玉理解樊锦诗,两个女人的互相懂得,直面相向,在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上的合二为一,让她们跨越了常人难以想见的心路历程,在奋斗和工作中闪烁着青春般的理想色彩。

《敦煌女儿》并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悲欢离合的纠葛。剧中的许多细节力求“小中见大,以小搏大,于平凡中见不凡”。要说这部戏在表演方法上与以往有何不同,那就是茅善玉的表演与以往相比增加了沧桑沉稳的厚重附着、柔婉中融入雄浑坚硬之韵。樊锦诗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身段与神情,实际上对茅善玉的表演形成一大挑战,而茅善玉的舞台诠释,却生动传递出了主人公的诗性人生和哲理境界,特别是在时空交错的场景中,茅善玉一个转身,从25岁变为80岁,30秒的时间间隔通过形体、唱腔和神态来转换,准确把握了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勾起观众互动性联想。剧中樊锦诗这个人物的主要唱段大多都是茅善玉自己设计的,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情境,唱腔中既有沪剧的细腻温婉,又融入了锡剧、越剧、黄梅戏的唱腔特色,歌唱性更强,旋律更丰富,并化用了京剧韵白,融入了京剧的演唱方式。人物有温度,唱腔有力度,让观众感受到上海戏曲的“西北感”,领略敦煌人的文化精神和品格。茅善玉说,我一边设计唱腔一边流泪。排演过程中,她逐渐走入主人公的灵魂。将一名初入敦煌的“上海小姑娘”,变身为无悔青春的“耄耋老人”,再现了“她”的艰难困苦和作为母亲及科学家的本分。而且在创作中,竭力为吻合人物的特质和境界、为沪剧的表演方式做出新尝试。

现实题材剧目为何难以动人?文化或情感储备不足或许是重要原因。茅善玉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到樊锦诗对敦煌的深深的爱。樊锦诗曾说,“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50多年前,我独自一人来到敦煌,一坚守就是半个多世纪,之所以能在敦煌待下来,不仅因为有爱人的支持,有前辈们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全世界就只有一个莫高窟,这里有我的生命和理想”。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用了五十六年的时光坚守在大漠深处。这漫长的时光背板上写满情爱与责任。茅善玉的艺术表达也建立在爱与靠近的基础上,颇富创意地将樊锦诗的职业抉择、情感矛盾浓缩化之后凸显在舞台上。演出了樊锦诗的人物特质,平凡,坚韧,守正,创新,具有宗教般的禅定功力。舞台上,观众看不到浮躁、急躁所带来的功利性表达,看到的是人物的情感厚度和精雕细琢之后的逐渐升化。茅善玉对人物的深厚情感,让人物的情感深度有了可信依托。由此说来,“二度呈现”考验着艺术家的情感深度和把控能力,艺术家的综合创造能力往往能够提升作品的品相和深度。

剧目创作之初,樊锦诗说,“敦煌怎么演,我一点都想不出来。我们每天不是在图书馆研究,就是在办公桌上写作,要不就是进入洞窟,生活与工作毫无戏剧性可言”。剧目上演之际,樊锦诗带着家人来到剧场。当看到舞台上的“樊锦诗和常书鸿”、敦煌一代代文物保护者时,樊锦诗也从另外的角度再一次走入了敦煌。她觉得茅善玉他们不容易,将一个陌生、遥远的题材变成了艺术。去过敦煌的人不计其数,而敦煌却通过茅善玉的连接艺术地来到了内地。飞天的衣袂,大佛的禅定,沪剧的柔美,让她仿如听到大漠关山之间清朗的驼铃,看到了“春一去,冬一来,千年倏忽而过”飞逝,而故事却在尘沙中跳跃起来的鲜活场景。

为什么一个平凡女性并不跌宕起伏的故事深深打动人心,散发出伟大的光芒,就是因为作品对敦煌一代代文物守护者的爱与信仰给予了艺术的再现和赞美。《敦煌女儿》主创人员以新时代的审美视界,坚持剧种的本体特质,对这位女性给予了强烈的现实观照。樊锦诗不仅是一个人,更代表着一个群体,一种精神,舞台上的创意性呈现为真人真事题材创作提供真实性、合理性的可贵镜鉴。

从生活中的樊锦诗到舞台上的樊锦诗,这其实是一条漫长的路,充满生命和艺术的探索意识。它赋予我们深刻思考的空间。一个人怎样活着生命才有价值?一个艺术家如何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开掘宽度和深度?一个英模人物或一个现实题材剧目怎样在真实与艺术统一上达到平衡与超越?一个剧种应该如何延续传统和焕发新的时代风采?从《敦煌女儿》和茅善玉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剧种,追寻、拓展、责任、使命意识之可贵,看到创作生产的自我加压、内在动力强劲之重要。由此,我们深深感悟,人的生命价值的绚烂是永远值得聚焦的艺术命题,中国艺术对现实的关注与重大题材的开掘有着引人期待的良好前景。这是中国艺术对当今时代的积极回应,更是中国艺术葆有生机活力的形象证明。

(作者:刘玉琴,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茅善培训计划表 玉与《敦煌女儿》

相关:

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展现火热的生活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将于5月16日至19日在上海展开决赛。在日前公布的84个决赛入围作品名单中,“上海出品”占据了七个席位,达到历届之最。它们分别是:民乐重奏《和·鸣》、情景小合唱《种子》、群舞《红韵》、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小品《价值》、浦东说书《养猪阿太》、短篇苏州评话《捍卫者》。 “这不仅是上海群众文艺创作机制创新的结果,也是文艺来源人民..

中国国学藏书30部出版缘起 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推荐中国国学藏书30部。阅读古籍经典就如同与无数圣贤、智者谈话交流,启迪智慧,学习先贤们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 版本特点 版本溯源,择善而从:本书选用底本精良,并参校多种版本,力求准确可靠,另汇集历代名家评注。精选历代版画插图:所选插图多为名家手笔,涵盖了众多古代珍贵的版画作品。版本疏朗,双色印刷:编排科学易于阅读,体例有原文、注释、..

意大利返还796件精美文物 见证漫长回归路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西汉彩绘茧形陶壶、唐代彩绘陶骆驼、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绿釉陶床……经历了漫长的12年回归之路,796件流散意大利的中国文物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如今,这些失而复得的宝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中公开亮相,面向广大公众展出。 观展扫描 700余件文物 展示12年回乡历程 本次展览中展示了意大利返还的700余件流失文物,主要是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

社区图书馆应激活少儿阅读通过社区图书馆带动家庭阅读,有效推动家长陪伴孩子阅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近年来,一些实体书店以“书店+”的方式悄然生长,成为营造书香社会的重要依托。但也要看到,一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建设进展并不明显。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大型图书馆之外,仍然缺乏利用率较高、人们方便可及的社区图书馆。因此,在强调“全民阅读”的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滞后问题需要关注。 毋庸讳言,一些社区图书馆管理和运行模式相对陈..

听龚琳娜上课 毕业设计不难了“啊呀呦,啊呀呦……”5月6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5号教学楼里传出《忐忑》的歌声,演唱者不是别人,正是歌唱家龚琳娜和央美实验艺术学院的十几位学生。5月4日至6日,龚琳娜在这里举办“实验艺术”工作坊,给美术生们上了三天特殊的音乐体验课。 美术生也需要上音乐课?当龚琳娜收到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邬建安的授课邀请时,她也有点儿纳闷。“邬建安老师希望我给他的学生们讲讲课,帮助他们开阔眼界。”龚..

“考古中国”发布四项成果5月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发布了湖北胡家草场墓地、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陕西西安千林郡小区积沙墓项目、陕西西安鼎润新城十六国墓葬项目4项考古成果。 为配合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2018年底,荆州博物馆对胡家草场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18座。胡家草场墓地十二号墓出土西汉简牍4546枚,内容包括历谱、编年记、律令等。其中,考古发现经方简1000余枚,记录了45种传统方技,..

国博将办“亚洲文明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将至,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庆祝活动将于5月18日当天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此外,为配合即将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400件精彩中外文物将于13日在国家博物馆亮相“亚洲文明展”。 据介绍,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亮点活动包括: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开展的“博物馆网上展览”项目启动上线;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与中国移动咪咕平台联合推出的“博物馆在移动”项目启动上线;由..

《尘埃落定》将文学的思想力度呈现在舞台上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问世以来广受好评。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这部作品的热情不减,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都以它为蓝本不断再创造。重庆歌剧院即以此创排了歌剧《尘埃落定》。 小说《尘埃落定》以20世纪50年代土司统治下的藏人生活为素材,透过“傻子”二少爷的视角和大量内心独白,细腻刻画了土司辖域内那片神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这片土地悄然发生的种种变化。在“傻子”非常人的叙述中,梦..

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非遗戏曲展演:绽“艺海遗珠”之光国家大剧院6日宣布,其特别策划的“艺海遗珠”非遗戏曲展演即将开幕,届时国内五家戏曲院团体将在5台10场演出中集中展示非遗戏曲的非凡魅力。 早在2001年,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粹京剧也在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次展演将于5月22日由“梅韵流芳”梅派折子戏专场启幕,届时,梅派传人汇聚一堂展现梅韵芳华,共同纪念梅兰芳大师..

柳色青青看《柳青》柳青,一个现代文学史上的铮铮名字,一个为新生的共和国创作了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作家,一个以描写新时代农民命运为使命的思考者,一个为深入生活不惜摘去官帽深扎农村几十年的“愚人”,今天,成为话剧的主角。 为何要演作家柳青?因为他的价值选择给人启迪,他的创作成功让人景仰,他的生命轨迹令人感喟,他的灵魂升华使人震撼,尤其是,他的执着精神成为今天时代的稀缺资源。然而,这个沉重的话剧题材不好写,因为它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