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未刊库藏古籍 让珍贵孤本化身千百

2019-05-06 10:16:34 来源:网络

近些年,有些“热门”古籍,被各种丛书重复收入,反复影印,不仅造成了浪费,也让图书馆的书库不堪重负;与此同时,有些珍稀孤罕的“冷门”古籍,深藏在图书馆、博物馆的书库之中,普通读者求之无门,难睹真容。

将那些未曾刊印过的、具有一定学术文化价值的古籍尽快影印出版,助力学术研究,促进文化传承,成为许多图书馆人和学者的共同心愿。日前,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一辑),就把目光对准了“未刊稿”:凡在1949年后影印或整理排印过的古籍,一律不收;所收近150种稿本、抄本古籍,对绝大多数图书馆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珍稀古籍”,对绝大多数学者来说,都是可以探究新学问的新发现。

1.去图书馆之痛:避免重复出版

“使珍贵古籍化身千百”——谈到古籍影印的好处,人们常常会想起这句话。过去,为了核对稀见古籍中的一条资料甚至一个字,学者都不得不千里迢迢赶赴异地图书馆,耗时费力。影印出版,使原本收藏在少数图书馆的珍稀古籍版本,化身百部、千部,便于读者就近使用,无疑是嘉惠学林的好事。

可是,一些列入影印出版目录的古籍,很多已不是学界迫切需要的版本。

“我做图书馆采编部主任时,面对新出版的那些几百册、上千册的古籍影印丛书,经常感到很纠结:常常是丛书中2/3的内容,我们很需要,但还有1/3的内容,与其他丛书是重复的,我们已经收藏了。不买,觉得可惜;买了,又是重复。”对于图书馆来说,古籍重复影印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痛点”,身处其中的浙江图书馆原馆长、《浙学未刊稿丛编》主编之一徐晓军深有体会。

古籍重复影印为何频频出现?原因多种多样。有时,是出版方掌握了一些稀罕的版本,希望再“搭配”一些不那么稀罕的版本,以壮大声势;有时,是编选的角度不同,有以图书馆馆藏特色为主题的文献丛刊,有以地域为主题的文献丛刊,有“宋元”“明清”之类以时代为限的文献丛刊,有“经学”“史学”之类的专题文献丛刊,有求全的“全书”,有求善的“珍本”,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重复交叉在所难免;有时,则纯粹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这样的重复出版,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是吃不消的。”徐晓军介绍,现在每年出版的纸质图书数量庞大,即使是一家新图书馆,开馆5年后也会出现“涨库”现象——书库饱和、书架超载,对于科技类、财会类等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书籍,图书馆一般会定期“剔旧”——剔除旧书的复本,只保留一种版本,但对于影印古籍,为了保证文献的完整,则很少“剔旧”,“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出版几百册上千册的大部头,必须要考虑避免重复出版,不要占用图书馆宝贵的书库。”

从1500册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到1200册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800册的《续修四库全书》,从1000册的《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甲库善本丛书》到14000多册的《中华再造善本》,再到各种方志、海外汉籍,大多数重要的刻本古籍已经影印出版。现在,让读者求之不得的,主要是各种未经整理影印的稿本、抄本。浙江省古籍普查报告显示,该省近百家单位藏有明清至近代的稿本5700多部、抄本17000多部,其中许多是在近年的普查中新发现的,以前没有被各种古籍目录著录,更没有整理出版过。

“向社会充分揭示这些祖辈留下的宝贵财产,是当下古籍保护、整理的重要任务。”徐晓军说,《浙学未刊稿丛编》计划分5辑出版,拟收入各种稿抄本400余种,“集中影印出版未刊稿,可以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避免浪费。”

2.去学者之痛:少奔波不求人

《章鋆诗文稿》《望云山馆赋稿》《小匏庵随笔》《小匏庵诗草》……仔细查看《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一辑)的目录,对于这些普通读者很少耳闻的典籍,《文献》杂志社编审张燕婴有着特别的感情。

多年前,为了研究需要,张燕婴曾专程到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借阅这些典籍。为了节约时间,她常常早晨赶到图书馆,下午闭馆才离开,午饭都来不及吃。

这样的体验,很多学者都不陌生。

“对于学者来说,到图书馆借阅善本,特别是搜集整理稿抄本,简直是个让人‘脱层皮’的活儿,太难了。”《浙学未刊稿丛编》的另一位主编、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圣华,与图书馆古籍部打交道的经验很丰富,有的图书馆要求携带现在已经很少见的介绍信,有的图书馆要求办理临时借阅证,有时费尽周折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不久前,我的一个学生到外地一家图书馆借阅古籍,按照这个馆的要求,提前预约看书,去后才知道,每人每次只能预约两种善本。无论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太高了。”

学者借阅古籍难,是徐晓军归纳的又一个“痛点”。这种“痛”,学者有,徐晓军这个“圈内人”也有。

有一次,为了在一家图书馆获取底本,徐晓军先后获得了该馆馆长、分管副馆长的签字批准,但到了古籍部主任那儿,仍然吃了闭门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一个省级图书馆馆长,与图书馆打交道尚且如此之难,对于普通学者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利用特殊门路,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古籍,并抢先发表学术成果,让其他学者既气恼又无奈。

“我们把这些未刊稿影印出版,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者们不用为了看书四处找关系求人,能够在同样占有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同时起跑,公平竞争。”徐晓军说,为了解决珍贵古籍借阅难的问题,《浙学未刊稿丛编》的一条选目原则就是优先影印那些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典籍,“这些珍贵古籍整理影印出版后,学者基本就不用借阅原件了,这其实也是对古籍原书一种特别有效的保护。”

3.解学术难题:文化之幸

“翻阅《浙学未刊稿丛编》,让我对学术史的认识有了很大改观。比如,陈选是明代重要的小学家,他的文集早就失传,收入《丛编》的《恭愍公遗稿》为清初抄本,诗歌数量差不多是清末张廷琛所辑《陈恭愍公遗集》的十倍。明代书法家丰坊的《南禺外史诗》稿本,不仅有文献价值,而且有很高的书法价值。明末学者祁彪佳有不少著述传世,《丛编》收入的七种稿本,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参照,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说起《丛编》第一辑中的百余种文献,李圣华如数家珍,似乎每一种书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故事,而最让他感到兴奋的,是藏于余姚博物馆的一部《宋元学案》稿本。

清康熙年间,黄宗羲撰成《明儒学案》一书,梁启超认为“中国自有学术史,自此始也”。而后,黄宗羲又计划向前追溯,撰写宋元时期的学术史——《宋元学案》。黄宗羲去世前,仅得发凡起例,其子黄百家及浙学传人全祖望、黄璋、黄征乂、王梓材、冯云濠等多人相继增补、校勘,直至道光年间,《宋元学案》百卷才刻印出版。

“在《宋元学案》成书过程中,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黄樟、黄征乂等人各有何贡献?纂修思想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李圣华说,《丛编》收入的这部稿本,保留了全祖望、黄璋、黄征乂的手迹,将其与其他版本的《宋元学案》相互比对,析骨还肉,就可以辨析诸家的思想异同、贡献得失。

其实,早在1985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光在寻访黄宗羲遗著时,就在余姚发现了这个《宋元学案》稿本。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还在发出呼吁:“……其独立存在价值不容忽视。惜其未被刊印,尚待余姚学行兼优、淡泊名利之士能担当重任,刻苦整理,期使珍贵孤本得见天日,公开出版发行。”如今,学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李圣华介绍,《丛编》即将陆续出版的第二辑、第三辑,会集中网罗朱骏声、平步青、陶方琦等人的著述,第四辑专收《复庄今乐府选》稿本,第五辑专收《明文类体》稿本,都是学界期待多年的文献。

捡拾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家图书馆、博物馆的珍稀稿抄本,合璧出版,是典籍之幸,是学者之幸,更是文化之幸。

 

,配债 抢救未刊库藏古籍 让珍贵孤本化身千百

相关:

143.6万人次参与中国国际动漫节由国家广电总局、浙江省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4月30日至5月5日在杭州举办。来自86个国家和地区的动漫企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参加,共有143.6万人次参与。截至目前,本届动漫节成交及达成签约交易、意向合作项目1368项,涉及金额139.84亿元,动漫节消费涉及金额25.2亿元,总计165.04亿元。动漫节的办展规模、参与人数、交易金额、节展效益等主要指标均创新高。 动漫节上,多部取材传统民间故事的中国动漫作品亮相。新动漫..

王蒙:万里归来年愈少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70年来,知识分子,是与光明日报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群体。其中的名家大家,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贡献卓著。他们的奋斗历程,与新中国的发展一路同行,与光明日报也多有相知相交的温馨故事。 继《新春访名家》之后,今日起,本报继续开设《光明访名家》专栏,组织多路记者深入全国各地,拜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界、文化界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分子代表。我们期待通过与..

追索流失文物 探索全新范例对日前在国家博物馆亮相的700余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来说,归来并不容易。从2007年到2019年,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案例。文物回归的背后,离不开中意两国保护文物的决心、合作机制的创新。 日前,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意大利总理孔特专程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为中意两国促进流失文物..

中国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工程《马藏》在京首发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由北京大学牵头实施的中国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工程《马藏》4日在京首发,最新出版的“中国编”第一部前5卷,共370万字,旨在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马藏》编纂工程由北大联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实施,于2015年启动,计划用约20年时间,通过汇集与编纂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文献,系统、全面展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以期成为世界范围内一部较..

舞美书店首家线下实体店北京开业近日,舞美书店首家线下实体店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东苑戏楼开业。 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指导的舞美书店线上店创办于2015年,经过4年积累,线上用户数量已达10万,成为舞美人购买专业书籍的理想平台。本次开业的首家线下实体店经营面积82平方米,共有200多种1500多册图书,涉及领域从舞台美术设计向戏剧文化延伸,不仅涵盖了舞台美术、戏剧戏曲文化等多种品类,还藏有多种绝版书籍以及反映不同时期国内外舞美发展动态的出版物。 舞美..

立夏习俗知多少?食用五色饭 “称人”以验肥瘦“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立夏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预示夏天的到来,天气将逐渐炎热。在古代,人们要举行隆重的“迎夏”仪式;民间亦逐渐形成了吃“五色饭”、鸡蛋等一系列习俗,寓意消灾祈福。 立夏为夏季开始 预示季节转换 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节气,立夏确立的时间很早,大致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出现。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它被认作是夏季的开始,预示着季节转换。 但按照气象学标准看,此时中国一般..

2019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发布国家文物局今天在京发布了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透露,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8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届时,除了有往年常规的公布“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和“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推介结果外,“博物馆网上展览”“博物馆在移动”等项目将启动上线。此外,由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全国部分博物馆举办的“根·魂——中华文明物..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绽放  【外国博物馆里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代表着东西方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对中国的多卷研究中首次引入了这个词,并通过大量中文史料对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贸易进行了考证。当时的丝绸贸易由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建立,以唐朝都城长安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地中海地区。 俄罗斯对这一历史和文化现象也有深入研究。例如,1881年..

古典文学赏析热潮评议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原武汉大学沈祖棻教授的遗著《宋词赏析》,沈祖芬教授的丈夫程千帆教授认为沈祖棻“这些文章以赏奇析疑为主,故此书以《宋词赏析》为名”。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还出版了加拿大华人学者叶嘉莹教授的《迦陵论词丛稿》,叶氏以西方现代意识流的观念赏析吴文英的词。自此,古典文学赏析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流行。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宋诗鉴赏..

抖音的OTA野心作为短视频“大佬”,抖音终于要自己下场做旅游了。5月5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获悉,日前,抖音所属的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将企业经营范围进行变更,新增了旅游信息咨询业务,进军旅游业的野心也逐渐浮出水面。在业内看来,随着OTA和短视频在各自领域加速渗透,双方很快将在旅游市场短兵相接,但对于背靠巨大流量、擅做内容的抖音来说,要想在OTA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仍需时日。 新玩家入局 公开信息显示,在变更经营范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