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保护让文化遗产“重生”

2019-05-01 08:13:56 来源:网络

把“美丽”永久存进硬盘里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给全世界的文物安全工作都敲响了警钟。在竭尽所能做好安全工作的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更多选择。

据《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报道,早在2015年,建筑历史学家曾利用激光扫描技术精确地记录巴黎圣母院的全貌,耗时数年最终收集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当意识到一座数字化的巴黎圣母院已完整保留下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对安德鲁·塔隆这个名字满怀敬意,这位已故建筑历史学家为巴黎圣母院留下的10亿多个数据点,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大教堂面貌。

技术生成的模型能展示出大教堂最微小的细节,误差只有约5毫米。

早在2011年,塔隆就开始精确测量巴黎圣母院。耗时数年,激光扫描点囊括了大教堂内外的50多个地点,他对圣母院内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多次扫描和数据反传。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于测量中世纪建筑的工具没有公众想象中的先进和高明,有不少是诸如铅笔、铅锤、绳子等古老工具,出错概率并不低。对激光扫描技术来说,优势显而易见:精度高、不会遗漏。据了解,在扫描运行过程中,首先抓取在同一个三维空间里的相同位置,拍摄球形全景照片,接下来将照片映射到激光产生的扫描点上,如此,每个点会成为照片中这个位置像素的颜色,以此来累积创建大教堂的三维图像。

重建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但“存进硬盘里”的巴黎圣母院至少给了公众更多希望,让后人有可能一睹这座美丽建筑曾经的样子。

预防性保护使文物“活”起来

伴随着3D计算机图形、高分辨率渲染、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先进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逐渐广泛应用,助力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与修复。

刚刚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曾在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北京2018大会上分享过让故宫成为“网红”的秘笈:AI(人工智能)重启紫禁城,让藏在深宫里的文物活起来。对于文物保护和复原,故宫专门成立了故宫文物医院,并配备了三维打印、具备物理冷热性能的先进设备,让原有技术如虎添翼。与此同时,故宫拥有200名修复医生,有一半是自然科学家,他们通过仪器设备分析检测,碎了几千片的绘画、碎了200多片的先秦铭文青铜器、25层堆绣32种材料的珍贵唐卡都重获新生。

其实,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在上海,通过研发城市建筑运维与更新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已为包括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等数百栋优秀历史建筑建立了精细化测绘与三维数字化档案。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更多技术层面的选择,这也要求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步伐。

同时,还需要构建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有效解决文物修复数量大、文物修复管理流程复杂、修复记录和档案不规范等难题。

数字化留存把古老文化变“酷”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无数人痛心的同时,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意识到,除了要在文博场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也极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站在文化和文物传承的角度来说,提高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也有利于提高文物的传播和展示覆盖面,对于博物馆拓展影响力、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都是一件好事。数字化保护与存档,也赋予文物更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宝藏。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相当于给文化遗产保护多加了一份保险,也拓宽了其交流和影响范围,可以让古老的文化变得更“酷”,让穿越时间的智慧能够不断传承,历久弥新。

,数字化保护让文化遗产蟛蜞菊 “重生”

相关:

为优质的音乐作品付费日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介绍了2018年以来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市场现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为76.3亿元,数字音乐平台用户付费率为5.3%。 过去,中国数字音乐以免费模式为主,没有用户为音乐平台付费。但近年来,随着国内数字音乐正版化秩序的维持和巩固,广大数字音乐用户付费意识得以培养,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已进入有序的高速发展期。专家表示,现在是数字音乐..

用文学为曹妃甸立传曹妃甸有着丰富历史内蕴、丰厚文化积淀和现代化元素。曹妃甸人在这里创造了现代版的“精卫填海”,使得广袤滩涂和海中孤岛变成了一个现代化世界大港和现代化滨海新城。曹妃甸作家被曹妃甸“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大变化所鼓舞和感染,用作品激情描绘曹妃甸创业发展的恢宏进程和深情讴歌建设者科学决策和奋斗精神。 曹妃甸文学是曹妃甸发展建设的文化呈现和诗性表达。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曾在曹妃甸的农村和机关挂职,在这里..

中国美术馆创新 为新时代人物塑像“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国美术馆于2019年4月30日推出雕塑工作坊第七期“为新时代人物塑像:2019年国际劳动节专场”。继2017年9月13日成功推出中国美术馆雕塑工作坊第一期“为英模和劳模塑像”以来,中国美术馆已经成功举办六期雕塑工作坊,形成公共教育的创新品牌。本次活动邀请雕塑艺术家现场创作,为有代表性的新时代人物现场塑像,以弘扬时代新风,讴歌时代人物。 应邀担任塑像模特的新时代人物代表有:全国先进工作..

诗歌与我们在一起中国第一个诗人小镇,坐落在浙江省浦江县大畈乡上河村,依山傍水,粉墙黛瓦的建筑,入口处的墙上是谢冕先生题写的“中国诗人小镇”字样。在这里,由中国诗歌学会举办的第三届“我们与你在一起”全国大型诗歌公益活动日前举行。“通过这个活动呈现出一个古老民族的社会关怀没有缺位,这个活动是全体诗人共同书写的人类最美好的一首诗。”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说。 2016年浦江全社会上下搜救3个走失的儿童,被称为“216联合搜救..

步入中国篆书的堂奥——评《中国篆书》 【读书者说】 读罢马如森教授新著《中国篆书》这部散发着墨香的手写影印书稿,不仅浸透着马教授深厚笔墨功力的字字珠玑令我心旷神怡,陶醉于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书中不少全面而深刻的关于篆书的系统论述,也使我耳目一新,获益匪浅。作为大著的最早一批“先”读者,把我读后的初步感受写出来,或将对广大读者认识这部《中国篆书》的价值之所在,以及对读者今后从事篆书研究和创作的深远指导意义,将会伴随岁月的流逝而愈益显示..

陈忠实:关中的正大人物陈忠实去世后,在悼念的日子里,贾平凹写了篇280个字的怀念文章,称陈忠实是“关中的正大人物”,一时毁誉参半,有人直指贾平凹矮化、贬低陈忠实。时过两年,再重温这七个字,我仍能感觉到字字珠玑、字字千斤。作为同时代、同地域的作家,贾平凹如此美誉陈忠实,足见胸襟,亦见坦荡之心。比照陈忠实的文学人生,这七个字太匹配了。 先说“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与众不同,那就是人物;做人能做到人物,真不枉为人了;被..

园林搭台文化唱戏 近50场活动展示美丽北京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贸促会牵头承办的北京世园会“北京日”活动将以“美丽北京 绽放世园”为主题,于今天至5月3日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举办近50场多姿多彩的活动。昨天下午,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2019北京世园会首个亮相的省区市,为期3天的“北京日”将重点展示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以及现代国际大都市发展和对外交往成就。 北京世园会“北京日”系列活动,是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5年米..

《劳动畅想曲》首发 陈思思致敬劳动者为庆祝201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力量创作的劳动者之歌《劳动畅想曲》4月30日首发,并于今晚黄金时间在CCTV-1套“心连心”特别节目中呈现。该歌曲由词作家越夫、曲作家王备联袂创作,由歌唱家陈思思演唱。 陈思思说,这首歌前面讲述了劳动者的故事,后面抒发了对劳动的感怀,作为中间的过度,用劳动号子的旋律特别贴切。“我在演唱的时候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脑海中既有远古时代先人..

一位劳模就是一部传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有一个特别的本科班——劳模班,班里的学员都是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劳动者。 2018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李珂和吴麟两位老师在讲台上萌生了为劳模学生编著口述史的想法。历经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今年劳动节前夕,通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劳模口述史》(1-3)。书中共有49位全国劳动模范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形象。 劳动节前夕,北京青年报..

百台演出扎堆亮相五一小长假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4天的假期中,全市将上演100台304场各种类型的精彩演出,满足不同人群的观演需求。 音乐会方面,为致敬广大劳动者,北京交响乐团将于5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2019五一交响音乐会”,著名指挥家谭利华率领乐团,演奏《红色娘子军》、《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经典名曲。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也将在假期中开幕,5月3日,吕嘉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世界级管乐名家、管乐团共同带来“名家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