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能靠技术永远留存吗?

2019-04-26 11:20:20 来源:网络

近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世人痛心不已。那么,有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将珍贵的文明精准记录下来,从而让它们永远留存呢?上海颢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胡琢民在“造就”演讲上讲述了他们的探索。

近年来,敦煌莫高窟的游客人数一直在不断突破,一度突破了每天18000人次,而最理想的参观人数是6000人左右。

游客激增给莫高窟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莫高窟不同于馆藏文物,它暴露在自然界中,还面临着上游水土流失、沙化、风暴等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影响。

早在2003年,敦煌研究院时任院长樊锦诗就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数字敦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保护平面壁画,把平面壁画数字化;二,三维建模,保护莫高窟中的精美雕塑;三,测量洞窟,把握洞窟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将之记录下来。

莫高窟是暴露在自然界中的,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它必将有一天不复存在。所以,如果我们能留存莫高窟的数据,后人就能永远看到莫高窟的面貌。

非常有幸,我们参加了莫高窟三维数字化的项目。

三维重建技术的底层技术是逆向建模。什么是逆向建模呢?就是把现实中的物体建成三维模型,搭建出一个架构,这就是逆向建模。

从2006年到2010年,我们团队掌握了一个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建模,将电脑里的一张人脸的平面像转成三维立体图像。

三维建模技术有两个特点:一是三维分辨率高,二是色彩还原精度高。这个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管是色彩还是分辨率,都能在文物还原以及电影等领域大展所长。

与敦煌结缘是在2011年,有一位朋友从莫高窟给我打来电话,聊起我们的技术,问有没有可能对莫高窟的彩塑进行三维重建。当时我稍微想了一想就答应了。

经过莫高窟研究院的几轮技术测试,他们同意让我们进入洞窟进行实验性的拍摄建模。

第一次走进洞窟,我就感到害怕了。我们来到的332窟,里面非常狭小,只有10多平方米的拍摄空间,但佛像却有5米高的跨度,而且这么高的佛像一共有3组。洞窟中间还有一根方形立柱,立柱后面最内侧有一个佛龛,里面有一尊8米多长的卧佛像。因为有中心立柱的缘故,拍摄距离最远只有1.2米。这个拍摄难度太大了!

我们的团队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先拍摄释迦牟尼佛像腰部以下的部分,然后进行三维建模。这一小部分的工作,就花费了我们10个工作日。

这些数据得到了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与专家的认可。虽然拍不到整体,但数据本身是合格的。

也是在那一次,我目睹了非常震撼的一幕。莫高窟前面有一条大泉河,当时从三危山上突然涌出一股大水,冲破了大泉河的河堤,1米多高的大水就在几十公里的沙漠上肆意横行。

正是目睹这一场景,让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件事特别有意义,而且非常紧迫。为了保护灿烂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我们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好。

回来以后,我们就对设备进行了改进,要让设备在拍摄时可以涵盖每一个角度。

通过一轮轮进洞调试,第332窟的三维重建终于在2011年底完成了。332窟的数据也成为我们国内第一份固定大型雕塑的三维重建数据。

结束后,我们总结经验,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第一,改进拍摄的支承装置。我们采取了一个模块化的设计,使得不同场合、不同规模的现场对象都能被采集到。第二,改进图像处理软件。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比如我们在做332窟时需要15个人工作,但改进后,只需要4个人就可以完成。第三,完善模型拍摄流程。这使得我们的数据完整性、色彩还原度都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我们用全新的设备对莫高窟第45窟全龛进行了三维重建。第45窟建于盛唐时期,其中所有的佛像造型都非常自信。在三维建模的图像中,佛像的站姿或婀娜或端庄,神态栩栩如生。

技术与艺术、古代与现代,它们之间可能会有冲突和矛盾。但假以时日,我相信它们一定会在某一个时空融合于一体,就像我们的三维重建技术一样。

正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诗:

一粒沙里可以看到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可以看到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我们的手掌,

让永恒得到收藏。

 

,珍贵文物能靠技术永远脾虚 留存吗?

相关:

巴黎圣母院:浴火之后如何重生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全世界为之心痛,不仅仅是因为雨果笔下敲钟人的故事让它声名鹊起,更是因为如雨果所说“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是独特而无可替代的。面对这场浩劫,在调查反思起因的同时,如何让巴黎圣母院重获新生将是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4月16日,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点燃了全世界的哀伤,这座历史悠久的伟大建筑遭到重创,..

20年来最大规模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始末2019年3月23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意大利总理孔特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意大利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此次文物返还,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 4月10日,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4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免费向公..

庄重是一种阅读态度在当下,阅读心态与阅读环境的浮躁,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人们对这种状况的形成,也有自己的解释。但大家忽略了,“消费至上”才是导致阅读浮躁的主因。 阅读的“消费至上”,有明显在外在特征。比如,读者买书成瘾,买回来的书却堆积书橱,绝大多数都没读过甚至没拆封膜。再比如,出于市场考虑诸多出版业从业者包括读书人本身,都在推崇“阅读快感”。还有,全媒体环境对阅读行为的渗透与破坏,使得庄重的阅读成为一种稀缺姿态。 ..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将展现管乐之韵记者从国家大剧院获悉,5月2日至18日,国家大剧院将举办五月音乐节,18场音乐会将展现东西方管乐之韵。 据介绍,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2009年创办,今年迎来第十一届。继2018年推出小提琴主题后,今年以“吹奏春天的室内乐”为主题,将聚焦于管乐,力邀中外名家名团,演奏古今名曲新作。 在今年的演出中,保罗·梅耶、嘉博·博德斯基、史戴芬·谭明恩、吉尔伯特·奥丁、吴巍、戴中晖、王弢、刘明嘉等中外管乐名家,将以独奏、重奏..

德黑兰书展举行中国主宾国活动德黑兰国际书展24日举行中国主宾国系列活动。当天的活动中,有两位中国作家的波斯语译作举行了首发仪式。中国著名诗人赵丽宏的诗集《疼痛》作为中伊出版合作第一期成果隆重揭幕,这也是中国当代诗歌第一次被翻译成波斯语并出版。中国著名作家麦家的小说《解密》波斯语版也在书展上进行了首次发布。 赵丽宏成为第一位作品被译成波斯语出版的当代中国诗人。首发式上,在被问及为何他的诗集《疼痛》开此先河,赵丽宏表示,中国的强..

让戏剧文化从剧场走进大众生活爱丁堡市议会文化委员会主席唐纳德·威尔逊曾说,“除了每年为爱丁堡创收1.3亿英镑,给苏格兰地区带来2.8亿英镑的经济效益之外,更关键的是,如果没有爱丁堡艺术节,我们已难想象今天爱丁堡的样子。”戏剧节,让人们多了一种走进城市的方式,也多了一重了解城市文化底蕴和文化品格的视角。而上海,“海纳百川”的气度无疑是她最大的特点。 埃琳娜·莱姆泽——俄罗斯表演艺术家,也是第29届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获得者中唯一的..

通过丝绸这张名片,中国打开与世界交流的大门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一直是显学,从19世纪至今海内外学者的著作不断。仅近一两年来就有牛津大学历史教授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芮乐伟·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丝绸之路》等多部著作在国内出版上市。而中国本土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更是覆盖了历史、政治、音乐、饮食、宗教等方方面面。近期出版的《丝绸之路话丝绸》,就是这些著作中值得关注的一本。它另辟蹊径..

奏响和谐亚洲乐章 “相约北京”如约启幕4月25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奏响了丝路古风与亚洲韵律交相辉映的灿烂乐章。当晚,“和谐亚洲”——第十九届“相约北京”艺术节开幕音乐会在此举办,来自中国、泰国、哈萨克斯坦、越南、日本、巴基斯坦等国的音乐家携手献艺,为艺术节开启绚烂序幕。 本场音乐会由中国国家一级指挥、中央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刘沙执棒。音乐会演奏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曲都是选自作曲家姜莹近年来在中央民族乐团创作的作品。民族管弦乐《丝绸之路》将丝路音..

濮存昕再演话剧《洋麻将》由濮存昕、龚丽君主演的话剧《洋麻将》25日起再次登上首都剧场舞台。这部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开创了北京人艺“两个人的话剧”先河,曾由于是之、朱琳两位表演艺术家演绎。 《洋麻将》是美国作家唐纳德·柯培恩的成名作,创造了在百老汇上演516场的戏剧奇观,1978年夺得了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该剧讲述两位历尽人生坎坷,被社会、家人遗弃的孤寡老人在一家养老院内玩纸牌排遣郁闷的故事,揭示了功利社会中人与人..

散文的“讨巧化”倾向当下的散文写作参与者众多,作品也犹如麦收时节碾打的麦粒,一抓一大把,几乎多到无法数清的地步。尤其是网络自媒体的便捷与高效,更使散文的产出,呈现出山呼海啸般井喷之势。 然而,世间之理则是,数量越多之物,质量就越是可疑。石头很多,玉石却很少;荒草遍野,栋木却稀缺;矿渣堆满山谷,金子却仅有微小的几颗。散文也一样,庞大的数量,仿佛层叠的脂肪,也许能够注解散文体态的臃肿,却无法显示散文身形的高大。 中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