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2019-04-24 09:51:55 来源:网络

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但也可以把它放进文学世界加以理解。在以往对传统节日的研究与谈论中,学者们都注意到了,传统节日首先具有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传统节日还可以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周期性开展的包含着仪式、饮食和娱乐的节日活动里,社会的集体记忆与个人的文化认同得以实现,民族的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岁月漫长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按天干地支算,端午又称“重午”,即午月午日,是时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乃季候变换的转折点。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系五彩线、喝雄黄酒,涂朱砂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当人类还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与自然客体分开时,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无法把握客观世界,也不能认识自我生命特征时,就产生了神话和传说,有了与“神”沟通的巫术活动。在这些认识和活动中产生的想象性口头故事与祷唱之辞,就成了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源头。由原始经验产生的原始思维,被后来的科学判定为“迷信”,但它的魅力并没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消除。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是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比如,说到春节,连小学生都会说出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到清明,无人不会吟诵杜牧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到中秋,大家立即念起苏轼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七夕,稍有文学修养的情人,也会低徊于秦观的杰作《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中国新文学作家有书写传统节日的传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以散文居多。比如,写春节的名篇就有冰心的《童年的春节》、梁实秋的《北平年景》、丰子恺的《过年》、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孙犁的《记春节》、莫言的《过去的年》等;写中秋的有周作人的《中秋的月亮》、萧红的《中秋节》、徐志摩的《印度洋上的秋思》、贾平凹的《月迹》等;还有一些节日书写,不是散文,而是小说中的片段。如沈从文的《边城》里写的端午,萧红的《呼兰河传》里写的鬼节,老舍的《四世同堂》和刘绍堂的《运河的桨声》里写的中秋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和环境,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这里得到展现。纪实性散文,则直接对节日活动的过程及过节人的心理进行细致描绘。中国的传统节日,借助这些描绘得以跌宕多姿的呈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节日文学几乎都是回忆之作,这说明传统节日在人的生命中持续地发酵,记忆的时间越久,酿出的情感越是醇浓。这种现象,印证了民族传统节日具有个体生命塑型的价值。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民族,正是由无数这样的生命个体汇聚而成。

在对传统节日的文学回忆中,春节被倾注了较多的笔墨。像冰心、梁实秋、丰子恺、老舍、孙犁、莫言等人的作品,都是深情讲述旧时尤其是童年时的春节。在这些名家的笔下,南北和城乡通行着过年的习俗、仪式、饮食与活动,有吃腊八粥、买年货、祭灶神、贴春联、做新衣新鞋帽、拜祖宗、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放鞭炮、拜年、闹元宵、玩灯火等。春节的风俗也有地域差异。比如,老舍描写的北京城庙会,在其他城市就不一定会有。又比如,北方以面食为主,除夕当天要包饺子,南方过年是打糯米年糕。丰子恺就写道:“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帮忙……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再比如,同样是拜神祭祖,城里人的仪式在屋里举行,如丰子恺写到腊月二十七的晚上,在厅屋里摆开八仙桌,上面供设“六神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堂兄弟三家一起祭年菩萨,气象好不繁华。而有些农村,则是在室外进行,时间也不同,如莫言所写,年三十的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不同的祭拜方式,互有异趣。这些作品写到的节日习俗,还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春节。不同民族在节日习俗上的差异,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作者:毕光明,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海南师范大学教授)

,毕光明:传统节日飘摇歌词 的文学理解

相关:

观照现实的怀旧才有穿透力前不久,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搭台,让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演员来了一次再聚首,在观众中掀起了一波“回忆杀”。往前回溯,可以看到许多经典IP的重聚:《武林外传》剧组重聚、《我爱我家》主演重聚,98版电视剧《水浒传》主演们二十年再聚首,82版《西游记》剧组重聚…… 怀旧,可以让观众找回记忆,重温青春,引发共情。这些节目请来当年的演员,换上剧中的服装,重现剧中的桥段,观众一边看着演员们回忆当年,一边讨论着..

全国首家共享藏书楼运营家里书太多,没地方搁,卖了又舍不得,这是很多爱书人的苦恼。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西城区红楼公共藏书楼启动正式运营。以后,您家里搁不下的珍贵藏书尽可以送到这里来享受托管服务。 从地铁4号线西四站出来,沿着西四南大街向南走不多远,就是红楼公共藏书楼的所在。其前身是停业已久的红楼电影院。西城区文化委历时四年,将这座有着近70年历史的二层小楼,改造成了全国首座公共藏书楼,由政府提供空间,委托社会机构运营的模..

国家大剧院2019五月音乐节将启:中西合璧呈演名曲记者23日从国家大剧院获悉,在即将开启的国家大剧院2019五月音乐节上,琵琶演奏家吴蛮将以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为灵感,与多位艺术家一同上演一台以琵琶为主线,穿越于中外传统吹管乐器之中的独特音乐会。 5月2日至18日,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如约归来。在此期间,吴蛮作为2019-2020年度“驻大剧院艺术家”,将与布鲁斯·格雷莫、郭雅志、胡建兵三位艺术家携手特别呈演中西合璧的“百鸟朝凤”。 参与该场演出的几位演..

让“文物”不怕火炼:新技术创造新型数字化文化遗产被大火烧为灰烬的建筑,正在用0和1重新拢出形状。 巴黎圣母院火灾过后,法国政府宣布将对它进行重建。其中一份重建的希望,就躺在美国瓦萨学院已故建筑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的硬盘里。 大教堂损失最为惨重的部位是它的木结构屋顶,在修复那个90米高的哥特式尖顶时,如果有能够“精确到几毫米”的数据,无疑会帮助建筑师最大程度地还原大教堂原貌。塔隆从2011年就已经开始精确测量这座教堂。他记录的数据点超过10亿个,生成的模型..

郑渊洁炮轰“童书进校”: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儿童作家正在把童话撕开,露出冷冰冰的成人法则。 这些天,“童话大王”郑渊洁拒登“童书作家榜”,在微博里指责作家曹文轩等同行“打着讲课的幌子,和书店、学校勾结起来,进入学校占用学生上课时间向学生兜售童书”。 学校要求学生到指定书店买书,作家就到学校讲座。这样一来,作家有了版税,书店有了销量,只是苦了孩子,面前只有一道单选题:买书,听讲,然后老老实实写“读后感”。 这两个名字署名的童书..

白先勇:与昆曲纠缠一生为了在舞台上呈现昆曲《牡丹亭》精致典雅的古典美,他募集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服装舞美等都用最好的,十几年为之不惜工本。对于做“昆曲义工”,他甘之如饴,常常为一些赔本的“买卖”乐此不疲。 4月19日,在北京曹雪芹学会和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中心举办的“曹雪芹在西山——《红楼梦》程本、脂本及艺术研究”学术论坛上,从台湾风尘仆仆赶来的白先勇与一众红学家围坐桌前,共同研讨学界纠缠已久的《红楼梦》底本问题。 别..

来,听听古老而神秘的敦煌音乐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咽喉,孕育了千年艺术宝库——莫高窟。当敦煌壁画上的古老乐器和精美服饰走出洞窟,和中国民乐一道,走到人们身边时,会是一种怎样奇妙的相遇? 在上海音乐学院,记者见到了“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的主创团队。继去年首次亮相“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随后参加上海市文广局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赴敦煌参演“古乐重声”音乐会,再赴奥地利参演维也纳中国..

施战军:对时代永葆真诚的热情开栏的话:70年来,文学期刊的历史和命运与整个新中国的历史和命运同频共振,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期刊迎来黄金时代。我们从今天起开设“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文学期刊篇”栏目,通过走访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期刊主编,全面客观地检视中国当代文学成就,呼吁文学期刊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时代的蓬勃发展中,敬请关注。 何平:今年是《人民文学》创刊70周年,你能谈谈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文学》..

《才女夏娲》“小说”知识 “大写”人情近年来,一种作家与学者之间跨界写作的文学潮流业已形成。较之专业作家,学者写小说或许不像专业作家那样富有想象力,但凭借着学术研究积累下来的文学经验,却颇能克服一些既往的艺术成规。譬如在於可训的近作《才女夏娲》中,知识分子的小说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得到了新的开掘,这得益于於可训对“知识”和“人情”等创作因素的深度体察。 《才女夏娲》塑造了一批形色各异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以女博士生夏娲为中心人物..

“一带一路”的跨文化认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种超越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是中国政府顺应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历史潮流,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局,提交的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化之间的借鉴、模仿、挪用、移植、杂糅、整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语境中,文化边界渐渐淡化,彼此分享的经验、观念和行为模式与日俱增,人类生存的处境越来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