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剧如何“不跑偏”

2019-03-27 08:52:01 来源:网络

“盗墓剧”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中国的盗墓文学古已有之,因盗墓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违法行为,在书写过程中逐渐被蒙上神秘主义的面纱,大多数故事也流于奇闻轶事在民间口口相传,难以成为主流。但墓穴作为禁忌之地,其特有的神秘诡异和交织生死的可能性,让此类故事天生带有足够的戏剧张力和引人猎奇的魅力。

在好莱坞,盗墓题材作为探险类型的一个分支,集合了探险、寻宝、惊悚的元素,经典范例包括《夺宝奇兵》 《木乃伊》 《古墓丽影》 《国家宝藏》等系列电影,但其套路更偏向寻宝、冒险、奇幻,以紧张的节奏和惊险的情节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

相较而言,中国的盗墓题材影视剧则更为系统和复杂。中国早期的盗墓电影以《东陵大盗》 《夜盗珍妃墓》为代表,更多传递出盗墓者不得善终的信息,充满警示意味。1989年的《夜盗珍妃墓》便是典型的例子。此后出现的如《天朝国库之谜》 《梦断楼兰》等则倾向于探秘寻宝与护宝戍陵。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荧屏上还出现过如《墓道》 《关中义事》 《东陵大盗》等以盗墓为题材的电视剧,都是以盗墓与护宝的二元对立为主线展开。可见,盗墓剧并不是新鲜的电视剧类型,只是因为题材敏感,作为小众类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静默状态。

2006年以后,随着网络盗墓文学的兴起和IP时代的到来,盗墓剧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神秘的地下世界、遥远诡异的民间传说、古老传承的特殊职业,激起了新一代受众群体的窥探心理。

同样是以“探宝护宝”和“上交国家”来规避道德风险,中国盗墓剧呈现出与好莱坞盗墓题材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式盗墓探墓,吃的是祖宗的老本,是探寻族群历史记忆和重拾自我身份认知,护宝和献宝的行为似乎更有说服力。因此,一些盗墓剧不再是对于违法行为的口诛笔伐和道德批判,摇身一变成为了价值观模糊、一味展现奇观的探险剧,盗墓者成了富有冒险精神和知识广博的专业人士。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笼罩下,盗墓题材必然会触碰到人的生死、欲望、个人价值等母题,如何输出正确的价值导向,降低传播带来的社会隐患与危险,成为盗墓剧要解决的主要课题。

盗墓小说的两大IP

2006年,盗墓小说开始在网络上兴起。分别首发于2006年3月的《鬼吹灯》和2006年6月的《盗墓笔记》 ,被粉丝们称为是盗墓小说的两座高峰。

中国民间向来有着广博丰富的盗墓故事资源,这些网络盗墓小说就是以民间流传已久的盗墓传说和丧葬文化为基底,结合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水玄学、点缀以各地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加之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使小说呈现出内容丰富、想象奇诡、风格独特的文本特征,在网络上连载后拥趸众多,不仅形成了各自的“盗墓宇宙” ,更一跃成为众人瞩目的超级IP。

尽管盗墓类IP的影视化改编在伦理文化、道德倾向和价值观呈现上有很大的风险和难度,但大IP所携带的巨大商业价值让影视公司们跃跃欲试、迎难而上,终于让原本小众的盗墓题材再次进入主流观众视野。

《鬼吹灯》系列共八卷,包括《精绝古城》 《龙岭迷窟》 《云南虫谷》 《昆仑神宫》 《黄皮子坟》 《南海归墟》 《怒晴湘西》《巫峡棺山》 ,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神秘奇诡的地下世界。从2015年开始,根据《鬼吹灯》系列改编的影视剧次第呈现,渐成规模。

2015年, 《鬼吹灯》改编开始试水,究竟是寻宝、探险还是打怪兽?没有人知道观众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盗墓剧。选择了打怪的《九层妖塔》最终输给了努力打造视觉盛宴的《寻龙诀》 ,让我们知道打怪兽并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人们想看的是险象环生的墓穴勘探和神秘奇诡的地宫解密。随后剧版也纷纷呈现, 2016年的《精绝古城》 、 2017年的《牧野诡事》 《黄皮子坟》以及今年的《怒晴湘西》 ,这些作品虽毁誉参半,但也让制作方渐渐摸清了观众的喜好。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有《七星鲁王宫》 《秦岭神树》等八部。与主线清晰、偏重于探险的《鬼吹灯》不同, 《盗墓笔记》结构庞大,盘根错节,风格更多倾向悬疑,以悬念四伏的重重谜团令读者欲罢不能。除了2016年上映的由鹿晗、井柏然主演的《盗墓笔记》电影之外,剧版《盗墓笔记》包括有2015年李易峰和杨洋主演、上线半个小时就达到近三千万的播放量的网络剧《盗墓笔记》 , 2016年播出的《老九门》 , 2018播出的《沙海》 。直至《怒晴湘西》开播,盗墓系列IP影视作品的开发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注重品质

盗墓系列影视剧以每年两三部的速度呈现,但是能获得观众普遍认可的并不多见。盗墓剧《怒晴湘西》日前在腾讯视频播出。该剧改编自天下霸唱《鬼吹灯》系列同名小说,一经播出便被网友和书粉吹爆,尽管豆瓣评分从开播的8 . 5降到8 . 1,依然超过此前评分最高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俨然成为近年来盗墓剧的翘楚。 《怒晴湘西》为什么能够一扫颓势,脱颖而出?

首先是尊重原著,呈现原著“盗墓宇宙” 。剧版《怒晴湘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作团队对于原著的高度还原。这种还原不仅仅体现在对小说惊悚氛围的营造、经典场景的复现,更主要是在情节铺排、冲突设置、人物关系、情感发展等方面尊重原著、贴近原著,让人物遵循着小说搭建的规矩和逻辑行事说话,这种全方位的一致性共同构成了《鬼吹灯》原著中“盗墓宇宙”的呈现,统一的世界观让观众更容易代入剧情,进入那个奇幻诡异的世界。

其次是注重品质,拒绝偶像化。剧版《怒晴湘西》以21集、每集35分钟的体量和篇幅,高度还原原著五十六章的内容,剧情紧张、节奏紧凑。剧集开篇即交代时代背景,让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根植于真实的历史背景;简要交代人物身份与江湖地位,并迅速进入盗墓主题,让观众知道这是一部尊重原著、认真盗墓的盗墓剧;情感关系点到为止,不强行加戏、不以情感线分散盗墓主旨。无论是昆仑与花灵、还是红姑娘与鹧鸪哨的感情互动,几乎都停留在眼神上。第一集以鹧鸪哨一行三人射狼和陈玉楼赈灾开篇,第二集就呈现了狸子精吃猫等内容,第三集已经下墓遇险。节奏之快符合网络受众的欣赏需求。

总结了上一部《黄皮子坟》的失败经验,剧版《怒晴湘西》在演员选择上注重演技,拒绝偶像化。三位主演都不是流量演员,男二号鹧鸪哨身手非凡、慷慨侠义、心高气傲,扮演者高伟光很好地演绎出这个背负家族使命辗转半生却终未如愿的悲剧人物身上的宿命感和沧桑感。辛芷蕾扮演的红姑娘,外表明艳飒爽,内里性烈如火、敢爱敢恨。最为人称道的是陈玉楼,他身为卸岭魁首,身怀绝技、野心勃勃,但潘粤明并没有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男一号,他演绎的陈玉楼,既有书卷气又有江湖气,长衫马褂,风度翩翩却又圆滑世故、死要面子。他爱护手下、仁义厚道又不愿被人看破;他一心想在手下面前逞威风,却总是马失前蹄。那些一闪而过的沮丧和狡黠让这个人物十分鲜活而丰满。

在剧情和表演都到位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特效起到了烘托辅助作用。作为网络剧, 《怒晴湘西》剧组的聪明之处在于,遵从奇观化叙事,用特效营造了视觉奇观又不凸显特效的存在,特技效果既不喧宾夺主,又不至于粗糙尴尬,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最后,着力进行敏感题材主流化改造。盗墓剧难免怪力乱神,考虑到公共教化的原则,盗墓剧的人物设置一般都有复杂的前史和宿命的结局,主要人物的盗墓动机要超越财富和私欲,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原著《怒晴湘西》的三位主人公,搬山道人鹧鸪哨搬山不为财物,只为寻找解除族人诅咒的雮尘珠,最终自断一臂,毕生漂泊,未能如愿;红姑娘身世凄凉,家破人亡,虽然逃出瓶山,却因时疫香消玉殒;陈玉楼出身盗墓世家,三代魁首,天赋异禀,最终为保命自挖双目,隐于市井,以算命为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盗墓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先祖的亵渎、对传统秩序的蔑视,最终都难逃惩罚。这样的人物轨迹必然会对电视剧的传播效果造成影响。

剧版《怒晴湘西》对原著人物做了适当的改动,其一就是将陈玉楼盗墓的动机“正义化”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作为卸岭魁首陈玉楼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但灾民多存粮少,他不得不接受军阀罗老歪的邀请共同探墓,这为陈玉楼增添了正义的底色和悲悯的情怀。陈玉楼在原著中亦正亦邪,在电视剧中正义慈悲,原著中陈玉楼所做的一些亏心事则改编在了罗老歪的头上。这样的改编符合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总体来说, 《怒晴湘西》作为电视剧,演员表演到位、情节紧张密集、符合观众心理期待,起到了娱乐大众的作用,但距离“精品”尚有不少努力要付出。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盗墓奇怪的动物 剧如何“不跑偏”

相关:

从《碧玉簪》到《玉簪缘》“碧玉簪故事”自明代流传至今,以多种艺术形式为载体,曾经出现过多个版本。3月8日,京剧《玉簪缘》在天津滨湖剧院首演,为这个戏曲舞台上的老故事又增添了一个新版本、一种新讲法,笔者作为编剧之一参加该剧创作,得以重温这个故事的前世今生。 戏曲舞台上的许多剧目,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结构模式、人物关系,只在具体情节上有所差异,例如:由《张协状元》 《王魁》 《琵琶记》 《金玉奴》 《潇湘夜雨》等剧目组成的“状..

秦腔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亮相梅兰芳大剧院25日晚,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排的大型秦腔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为首都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秦腔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由著名诗人李季1946年发表的同名叙事长诗改编而来,以一对红色恋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三边”人民的革命历程。王贵革命信念坚定,李香香性格坚贞,这两个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和幸福的农村青年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他们的爱情悲欢与革命时代背景相互交织,体现了劳动人..

影视行业如何补齐群演短板提起影视作品,人们总习惯把目光投向主要演员,鲜有人留意群众演员。可如果没有这些群众演员,再优秀的主演也独木难支。因此,影视作品里的群演就像机器上的螺丝钉、大厦墙壁中的石子,微小却不可或缺。 然而,群众演员的行业地位跟他们的独特作用并不匹配——处于行业最底端,待遇低、没保障、工作辛苦,是这一群体的现状。 日前,作为《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大片拍摄取景地的青岛东方影都,启动了“群演公社”项目,并..

“无聊”的博物馆如何成为“网红打卡地”?在英国游玩的后期,我感觉自己患上了一种“病”。病症大体表现为,见到博物馆就口干舌燥脚跟软,在博物馆里走三步就试图寻觅一条长凳。病症随所逛博物馆个数增加而加重。 直到上网查询,才了解到我这病并非无中生有,乃是“博物馆疲劳症”。这可不是我生造的词,早在1916年它就被一位名为本杰明·吉尔曼的研究者正式提出。 这种病的表面症状是因精神或体力消耗而导致的极度疲劳,而深层风险来自于对展览的兴趣减弱甚至消隐。恐怕..

常沙娜:中华赤子 敦煌女儿“敦煌守护神”的女儿、参与乃至主持新中国“十大建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等见证民族历史的设计工程、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学府的第一位女院长、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重重荣誉光环,常沙娜却只是淡淡说道:“我这一辈子就干了4件事:敦煌艺术、花卉写生、装饰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 她的名字“沙娜”是流经法国里昂的那条河流“LaSaone”的中文音译,原是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地,却似乎冥冥之中预示了..

我国首部特大型汉语词典有了“升级版”说起《汉语大词典》,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特大型汉语语文词典,是许多文史工作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第一版1994年出齐,第二版2012年编纂启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征求意见本去年底面世,将于今天在上海举行出版座谈会。 据悉,第二版计划今年内推出第二、三、四册,预计2023年完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25册征求意见本,此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齐。 出土文献、中古汉语等领域得到..

全球畅销千万册现象级作品“摆渡人”系列将迎来完结篇 “摆渡人”系列的中文版封面展示图 青春文学金牌出版商“匠心造神”不分国界 《摆渡人》首部作品于2013年在英国出版,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该年度12-16岁类别的苏格兰童书大奖,并入围了包括卡耐基奖章在内的多个奖项,同时对外33个国家输出了版权。麦克福尔无疑已经得到了英媒的认可。而在中国,她的《摆渡人》系列更是已经成了一种出版现象——自从2015年6月《摆渡人》在中国出版后,就一直位居中国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前十,..

王扶林:有敬畏之心 才有经典之作【大家谈经典】 开栏的话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大浪淘沙后依然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它书写和记录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捕捉和反映了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变化,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开设《大家谈经典》栏目,约请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家名家,畅谈经典创作的故事和..

于谦:我最大的幸运是把爱好当成工作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背景,以于谦饰演的苗宛秋老师为主角的电影《老师·好》日前上映,再现了那个年代的校园百态和师生间的纯真情感。电影上映后,于谦收获了不少关于演技的认可和表扬,观影现场也有不少观众感动落泪,直呼看到了不一样的于谦。作为影片的监制及主演,于谦表示老师们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他受益匪浅,所以他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表达“对好老师的一种怀念,也希望大家能够接受这个戏。” 以真实动人 向老师致..

真诚,是艺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今年,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当年一批描绘新中国建设蓬勃风貌的美术作品以各种方式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隔着时空的距离回望,人们发现,这些表现当时生活的作品非但不过时,反而依然鲜活,触动人心。 反观当下某些现实题材的美术作品,有的体量惊人,创作者力图刷出满满的“存在感”;有的技巧不逊,但也仅限于“炫技”,内容则流于概念化,难以令观众“入戏”,更不必说“入心”。 现实主义创作如何根植时代又超越时代?也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