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博物馆如何成为“网红打卡地”?

2019-03-27 08:51:30 来源:网络

在英国游玩的后期,我感觉自己患上了一种“病”。病症大体表现为,见到博物馆就口干舌燥脚跟软,在博物馆里走三步就试图寻觅一条长凳。病症随所逛博物馆个数增加而加重。

直到上网查询,才了解到我这病并非无中生有,乃是“博物馆疲劳症”。这可不是我生造的词,早在1916年它就被一位名为本杰明·吉尔曼的研究者正式提出。

这种病的表面症状是因精神或体力消耗而导致的极度疲劳,而深层风险来自于对展览的兴趣减弱甚至消隐。恐怕这个同病相怜者也被博物馆折磨得七荤八素,公然写道“博物馆疲劳是一种公认的不幸,迄今为止已经被安心地默认”。

许多顶尖的博物馆在被列入旅行计划中必打卡之地时,也因为无法满足游客期望而遭到诟病。《电讯报》的旅游版编辑奥利弗·史密斯能一本正经地给你列出21个“讨厌博物馆”的理由,太无聊、太沉重、太嘈杂……最后他总结道,“许多人从进入博物馆那刻起就开始逃离”。

如果藏品稀薄,游客必索然无味;但若藏品丰富,你更只有叫苦的份儿。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在拥有800多万件藏品的大英博物馆,即使我特地选择跳跃式参观,依然累得不行,耳畔响着多种语言的叫苦声“天啊,逛了8个小时还没看完”“累死了,坐一坐嘛”。

不得不承认,当你面对一屋子白得晃眼的古希腊罗马雕像,走过三个展馆,周边围绕的依然是黄金铺面华丽硕大的古埃及棺椁时,第一次接触它们的激动心情只会荡然无存。面对简略提供“陶罐,土耳其,公元前××年”几个信息的标签,你不禁开始发愣,自问为何要在此地遭受此罪。

对此批驳,博物馆也许要大叫冤枉。本来,它的诞生得益于私人收藏家的大发善心。1683年,一批私人收藏的自然历史珍品被捐赠给牛津大学,并向公众开放,才开辟了公共博物馆的历史。从此,它要兼具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诸多职能于一身。

而如今,以往只需负责美的博物馆还不能美得太高冷,不够接地气,不然就只能接受吐槽。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里,即使坐落于不愁游客的黄金地带,纽约自然博物馆也担心藏品老旧落伍无法吸引游客的未来。更何况随着“谷歌画廊”、VR技术等各种技术的出现,人们只要一触鼠标,戴上头套,艺术品所有细节尽览无余,又何必跋山涉水,只为在一幅蒙娜丽莎画像前驻足3秒?

如何让博物馆独特、有趣又好玩?这恐怕是全世界博物馆管理者共同发愁的话题。远的不说,即便最近最会玩儿的故宫博物院,别出心裁举办了一次上元灯节,还是收获了不少群众的“口水”——压弯身子接地气,却打破了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形象。

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霍兰·科特看来,数字化时代,人们依托书本便可获知万物,因此参观体验必须是个人的。为此,21世纪的博物馆必须找到如何“讲述”的方法。这可能需要特别的策展技能,例如更具想象力的故事来穿针引线才行。

在英国,尽管有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界的“大佬”压阵,但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反而是一些独具个性的“小馆”。

牛津大学的皮特河博物馆可能是最不走寻常路的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并未根据司空见惯的年代或地域进行分类,而被归类于有趣的专题,比如“人类的动物崇拜”“如何对待死去的敌人”“巫术用品大全”。

博物馆整体空间不大,但藏品富足。在密如丛林的玻璃展柜里,你只能侧着身在其间行走。橱窗里,来自五大洲的收藏品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在非洲水牛头骨旁,就是一件来自亚马逊丛林的动物图腾面具。在刻有繁体字的中国罗盘边上,就是阿拉伯航海和朝拜所用的星盘。

在这些展品间徘徊,橱窗前的我开始思考,尽管人类的祖先早已在几亿年前四处漂流,各自在新的陆地兴起自己的文明,但这些关于生命、爱情、死亡、战争、未来等共同文明的印记在同一个橱窗里,提醒着人类,无论来自何方,都属于同一个地球。

而精心设计之下,依托真实历史背景的游览线路,也可以变得好玩有趣,引人入胜。被英国人民评为最酷城堡的华威城堡里,我体验了一次“中世纪黑暗地牢探险”。在一个化妆成《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桃皇后手下卫兵的女孩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进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幽深黑暗的地牢。负责“惊吓”的工作人员利用混杂着邪恶、血腥和诡异的场景和道具,不遗余力地演绎了一出出黑死病、解剖学、巫术、法庭辩论和砍头等实景剧目。

一些以虚构故事为主题的博物馆,更有天然的故事吸引力。位于贝克街的福尔摩斯博物馆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福尔摩斯迷。他们在嘎吱作响的楼梯上走过,看着柯南道尔笔下的每个细节被妥善地安置到屋子里每个角落,舒适的沙发,散发着光泽的小提琴、墙壁上的枪眼……甚至在阁楼都能寻获积满灰尘的旅行箱。灯影摇曳间,我不禁和19世纪的读者们一起相信,福尔摩斯曾是一个切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

这样的变化其实正在全球发生。坐落于德国汉堡市的昆斯特·格韦伯博物馆尝试了一个大胆的展览“变化的世界”。在博物馆二楼他们如旧摆放按照地域、文化分类的精致展品,但在一楼,他们特地搜罗来估值不高但形式有趣的展品,大多体现了文化的相互融合。比如一个伊朗制造的“中式”瓷盘,和一个中国制造的“波斯”花瓶。它们并不完整,身上的文字也让人搞不明白,但是它们背后体现的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可以让人会心一笑。策展人希望通过这种不属于某个文化或人民的展品,来打破陈旧的国籍地域观念,还文物以纯粹的历史价值。

近几年,中国也掀起了一阵“博物馆热”。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铆足了劲儿,成为“网红打卡地”。故宫博物院的社交账号天天上演着“萌萌哒”的清宫故事;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也赋予许多博物馆“镇馆之宝”血肉之躯。但有点遗憾的是,仍有不少地方城市的博物馆还是滞留在展示和教导阶段,缺乏互动和交流。

其实可以提出一些大胆的构想。比如我曾在一个早晨,造访了山西博物馆的古墓展厅。在空无一人的展厅,周围环绕着从汉墓出土的石椁板,加上声控灯忽明忽灭的效果,我顿时有种身临《鬼吹灯》实景之感。脑补归脑补,但如果真能用一个故事或场景,将眼前形形色色的“珠玉”穿成一条项链,相信每个博物馆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奇妙夜”。

也许无论是博物馆的策展人,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回归到这个问题——当我们在逛博物馆时,究竟想要什么?显然,我们跋涉万里,满怀期待,并非只为打卡,更不想失望而归。我们希望更清晰地确认,每一个历史建筑、每一件历史文物背后,必然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只有感觉足够亲近,才能让我们绘制属于自己的人类故事。

,“无奇哈 聊”的博物馆如何成为“网红打卡地”?

相关:

常沙娜:中华赤子 敦煌女儿“敦煌守护神”的女儿、参与乃至主持新中国“十大建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等见证民族历史的设计工程、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学府的第一位女院长、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重重荣誉光环,常沙娜却只是淡淡说道:“我这一辈子就干了4件事:敦煌艺术、花卉写生、装饰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 她的名字“沙娜”是流经法国里昂的那条河流“LaSaone”的中文音译,原是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地,却似乎冥冥之中预示了..

我国首部特大型汉语词典有了“升级版”说起《汉语大词典》,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特大型汉语语文词典,是许多文史工作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第一版1994年出齐,第二版2012年编纂启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征求意见本去年底面世,将于今天在上海举行出版座谈会。 据悉,第二版计划今年内推出第二、三、四册,预计2023年完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25册征求意见本,此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齐。 出土文献、中古汉语等领域得到..

全球畅销千万册现象级作品“摆渡人”系列将迎来完结篇 “摆渡人”系列的中文版封面展示图 青春文学金牌出版商“匠心造神”不分国界 《摆渡人》首部作品于2013年在英国出版,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该年度12-16岁类别的苏格兰童书大奖,并入围了包括卡耐基奖章在内的多个奖项,同时对外33个国家输出了版权。麦克福尔无疑已经得到了英媒的认可。而在中国,她的《摆渡人》系列更是已经成了一种出版现象——自从2015年6月《摆渡人》在中国出版后,就一直位居中国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前十,..

王扶林:有敬畏之心 才有经典之作【大家谈经典】 开栏的话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大浪淘沙后依然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它书写和记录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捕捉和反映了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变化,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开设《大家谈经典》栏目,约请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家名家,畅谈经典创作的故事和..

于谦:我最大的幸运是把爱好当成工作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背景,以于谦饰演的苗宛秋老师为主角的电影《老师·好》日前上映,再现了那个年代的校园百态和师生间的纯真情感。电影上映后,于谦收获了不少关于演技的认可和表扬,观影现场也有不少观众感动落泪,直呼看到了不一样的于谦。作为影片的监制及主演,于谦表示老师们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他受益匪浅,所以他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表达“对好老师的一种怀念,也希望大家能够接受这个戏。” 以真实动人 向老师致..

真诚,是艺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今年,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当年一批描绘新中国建设蓬勃风貌的美术作品以各种方式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隔着时空的距离回望,人们发现,这些表现当时生活的作品非但不过时,反而依然鲜活,触动人心。 反观当下某些现实题材的美术作品,有的体量惊人,创作者力图刷出满满的“存在感”;有的技巧不逊,但也仅限于“炫技”,内容则流于概念化,难以令观众“入戏”,更不必说“入心”。 现实主义创作如何根植时代又超越时代?也许应..

舞剧《天路》走出剧院公益巡演3月30日至4月26日,国家大剧院原创的民族舞剧《天路》将走出大剧院,开启21场京内高校、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公益性巡演,为高校师生、北京基层群众奉献一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高水准艺术演出。 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导王舸、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著名作曲家印青、青年作曲家杨帆等组成主创团队,..

王府井书店庆祝70岁生日 邀请新老读者回味阅读时光承载着一代代人美好记忆的王府井书店今年恰逢70周岁。昨天,在书店六层,王府井书店建店70周年发展历程图片展与读者见面,近百幅珍贵历史图片,全景展示王府井书店的发展历程,并引来读者纷纷驻足观看。 为庆祝书店70岁生日,一系列的活动也将逐步展开。围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几代发行人传承好作风”主题,将举办王府井书店建店70周年座谈会。书店的老领导、老读者、老员工,出版社同仁、业内专家学者等回到王府井书店共聚..

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将出征威尼斯双年展昨天(26日),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公布策展方案。策展人吴洪亮将中国馆主题确定为“Re-睿”,并邀请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四位分别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艺术家参展。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是汇集全世界艺术主张的盛会,今年的总主题是“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中国国家馆作为彰显中国新时代文化主张和文化自信的国际平台,此前曾广泛在国内征集作品。面对许多报名的轻松风格作品,评委会..

“国宝回家”折射沧桑巨变姜忠奇 “我们很自豪能将这些文物归还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是中国人民传承和身份的象征。”近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理孔特的共同见证下,中意双方代表交换了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十余年漫长追索后,796件(套)国宝终于踏上回家之旅,这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消息甫一传出,网友们齐呼“欢迎国宝回家!” 796件(套)文物,凝结着中华悠悠5000年文明岁月。上溯古朴浑厚的马家窑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