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强”揭开多少孝悌观的更迭

2019-03-21 10:38:04 来源:网络

家庭,中国影视作品里长久的主题。尤其是距离大众更近的电视剧,往往被视为观察当时家庭观念的一个窗口。正在热播的《都挺好》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它深入到最简单也最复杂的家长里短,剖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到底难在哪儿。同时该剧也引发思考,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你我,该怎样念好家庭的“经”、走好人生的路;我们能否寻找出问题的最优解,以消解社会迭代过程中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新生家庭内部、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应激反应。

电视剧《都挺好》中,倪大红扮演的“苏大强”几乎成了大众传播空间里“恶”的代名词,这个名字集中了自私、怯弱、贪财、虚荣、不负责任、无理取闹等诸多人性弱点。正因为此,“苏大强含量”被一些网友调侃成衡量自家幸福指数的标杆:家有苏大强,亲人泪两行;家和万事兴,大强必远行。

这样一个人人喊打的父亲角色除了搅得家宅不宁、制造戏剧冲突,他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艾青、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宜、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杜梁都是青年学者,与剧中苏家三兄妹同属一代人。他们不约而同提到,《都挺好》是站在子辈立场叙事的家庭伦理剧,它让70后、80后这些作为如今社会主体的一代人思考,自己该如何与父辈相处;人们数落苏大强的深层逻辑,其实与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家庭正在更迭的孝悌观念紧紧相连。

青年学者把一个问题抛给大众也扪心自问——如苏家兄妹渴望的理想状态那样,既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又希望在长大成人后不被父母的相关问题所牵绊——为人子女,我们期待“完美父辈”,这个要求是否有点高?

没有好好活过的人最怕老,苏大强的“作”由此而生

苏大强的“作”在网上催生了一套表情包,小到耍无赖时嚷嚷着要喝手磨咖啡,大到买房时列出一长串不合理要求。由此引发的家庭连锁反应,轻则因他的推卸责任引发小一辈的口舌之争,重则闹到儿女陷入婚姻危机。许多人都问,生活无忧,他那么作天作地折腾的动机是什么?

剧情里呈现了一部分答案。妻子去世前,苏大强窝囊了一辈子。工作上,他郁郁不得志,被“发配”到边缘岗位。家庭里,他没有话语权,无爱的婚姻将他迫到了生活的墙角。妻子离开后,陡然站到“一家之长”的高度,在苏大强的认知里,空气应是自由的,生活该是自在的。正如他短暂的那次离家出走,洗浴中心里又蒸桑拿又大快朵颐的状态,才是他向往的人生尾音。

在艾青看来,“苏大强的‘作’,首先得放在人性中的普遍弱点来看待,其次才是他身为人父的语境设置。”没有好好活过的人最怕老,这是人的普遍情绪。当中国社会在最近几十年里高速发展,老年人忽然发现,自己年轻时的不如意在当下有了补偿的可能,于是他们抓紧最后的光景畅快地活一回、甚至放飞自我。环顾我们周围,“60岁是最好的年纪,有闲又有钱”的说法,便是契合了这种心理。

年轻人渴望活出自我,老年人有同样诉求。只是苏大强的诉求与其个人能力严重不匹配,巨大落差撞出了家庭的地震。“他既没实现经济独立,也无法达到观念独立。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又注定了,老人的赡养问题是家庭的核心议题之一;注定了子女会像管小孩一样管父母。哈内克电影《爱》里,那对老人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这是中国观念无法容忍的。”赵宜说,我们对家庭有着深刻执念,但原子化个体化的城市生活,又使得年轻一辈很难在赡养老人和其他压力下做到完美平衡,“脱离这一背景来谈老人的放飞自我,无疑是奢侈的,而苏大强的自私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传统伦理观遭遇当代城市生活,孝的内涵正被重新审视

作为个体,苏大强的“作”自有来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理解之同情。可他还有父亲这层身份,他的每一次诉求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全家。尤其在孝悌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没法选择“完美父母”的子女,又当如何尽孝?

剧中,苏家三兄妹恰好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孝道:老大苏明哲愚孝,对父亲的一应要求无条件满足,哪怕要牺牲自己妻女的利益;老二苏明成“陪伴式啃老”,在兄妹远离家庭的时候,他既是父母身边的慰藉,也索取最多;妹妹苏明玉为母操办后事,暗中为父买房,都是用物质来实现自己对家庭的付出。

“没有绝对高低对错,这恰是我们今天应当重新审视的问题。”杜梁认为,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已从“熟人社会”转型,“熟人社会”下的传统伦理观念伴随了数千年农耕文明流传而来,但“现代化发展进程打破了我们传统以氏族和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当中国家庭被移植到一个新的语境下,老观念面临冲击,新的符合时代情绪的家庭规则和秩序又尚未形成。苏家的矛盾根源就在此处。”

再放大些说,“父母、子女、自己、配偶该如何排序”“人们往往最容易伤害最亲近的人”,诸如此类问题之所以成为近来的热点,也都因为它们背后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痛点,戳中了新旧家庭秩序带来的认知差。

数千年的伦理观遭遇当代城市生活,新旧交替时,许多关系需要重新磨合。

,“苏大强”揭开多少孝悌观企业注册查询 的更迭

相关:

历时五年,天一阁家底终摸清天一阁藏有古籍共计2.2万种、15.8万册,其中善本古籍5313种、34626册。课题组对天一阁所藏515种地方志全部影印出版,其中不乏精湛的善本和稀见的珍本。 本报宁波3月20日专电(驻浙记者蒋萍通讯员刘海波)“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结项鉴定会日前在宁波召开。天一阁藏有古籍共计2.2万种、15.8万册,其中善本古籍5313种、34626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天一阁文献最系统最全面的清理。 天一阁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朝中..

“现象级”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这部法语音乐剧堪称“现象级”,首演当年就拿下了法国音乐界最高奖项“NRJ音乐奖”的年度最佳剧团、最佳法国新人和最佳法语歌曲。演出在多地一票难求,不少乐迷甚至多次买票进剧场观看。音乐制作相当惊艳,剧中出现的原创歌曲与莫扎特作品均为20首左右,演员的唱功也非常扎实,加上丰富的现场互动,极具感染力。 不过,法语音乐剧一向音乐出彩、剧情偏弱,这与他们的制作方式和理念有关,“法扎”也不例外,剧情基本上是经典电影..

《茶馆》是北京人艺的“磨刀石”从一般的演出市场规律来看,春节后通常是淡季。然而今年,这两部作品却一票难求,并且都出现了“复刷率”较高的现象—— 经典的魅力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茶馆》的故事早就家喻户晓,人们仍然愿意走进剧场再次观看。上演超过60年依然一票难求,几乎每年开票都有观众熬夜排长队购票,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剧,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了。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此次纪念演出..

《史记》中无法厘清的问题或许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简牍是出土文献中内容最为繁杂、难懂的部分,备受学界关注。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绝大多数的简牍文献已经不起“亲近”。出版,成为人们“亲密接触”这些遗珍最可行的路径。 记者昨天获悉,今年年内,将有《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悬泉汉简(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叁)(肆)》等一大批重量级的简牍文献在沪出版。它们的面世,将有助于学界解开诸多历史谜团。甚至,司..

李广平:流行音乐应扎根民族文化中国目前的流行音乐,可以说到了一个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时代。流行音乐的脚步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各种综艺节目和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是让各种各样的歌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组成今天中国流行音乐多元交响的大合唱。 追根溯源,中国最优秀的原创流行音乐,其实是在世界潮流与本土文化的双重滋养下成长壮大起来的。作为一个有十几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也是音乐风格独特、音乐历史悠久、音乐人才众多的..

谈艺:文艺创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中国豫剧有300年的历史,目前十几个省份有豫剧,并有专业院团163个。2017年文化部在全国进行了剧种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豫剧的网络点击量排第一位,在互联网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作为一名豫剧老兵,我这大半生中演了45年的戏,从业余剧团干起,到现在当了32年的院团长,演遍了31个省份,出访了29个国家和地区。几十年下来,关于豫剧乃至传统戏曲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我也有..

不落桅的八里桥潘悦 王鹏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建设,通州新八里桥桥梁主体结构完成,目前已具备通车条件。新八里桥位于古八里桥上游约152米处,新桥通车后,近600岁的古桥将“退休”,不再通行机动车。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自古多山多水,也多桥。旧时有拱卫京城的四大古桥:京东南马驹桥、京东八里桥、京西卢沟桥、京北朝宗桥。这些古桥地处交通要道,历史悠久,其中对北京意义最为重大的当属京津要塞——八里桥。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因东距通..

《沂蒙山》民族歌剧创作的新追求阳春三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9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在北京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由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原创民族歌剧《沂蒙山》,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沂蒙山》共6幕,40个唱段,时长超过150分钟,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百姓与子弟兵“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的鱼水之情,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弘、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英雄史诗,为沂蒙精神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女主角海棠出嫁..

出一本火一本?博物馆衍生读物凭什么爆款前不久,首款故宫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众筹期间反响火爆,仅预售就超12万册;首套聚焦故宫二十四节气的本土绘本高踞畅销书排行榜,吸引一批小读者带书“进宫”打卡;首部原创故宫题材童话陆续推出四辑今年内将出齐12册,市场口碑颇佳;《故宫日历》等普及古代书画器物的现象级日历书,在同类题材中尤为突出……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故宫,如今已成图书出版界炙手可热的顶级IP。为何“故宫周边”读物拥有这等“爆款..

《芝麻胡同》:京味、酱味、人情味,味味入心“从《情满四合院》到《芝麻胡同》这样一批京味电视剧的连续播出,并持续产生影响,为全国影视创作乃至文艺创作如何打造地域文化系列作品提供了新启示。 ”在3月16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承办的电视剧《芝麻胡同》研讨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如是说。 《芝麻胡同》以1947年的北京沁芳居酱菜铺为背景,讲述老板严振声、妻子林翠卿及一心为父亲治病的牧春花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