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知识分子灵魂的厚重书写

2019-03-20 11:29:24 来源:网络

看了《黄大年》这部电影,心里激荡着丰富情感,脑海里回想着很多句名言,比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话“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以及中国人常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大年的形象让人联想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归国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片中,吉林大学校长对黄大年阐释他何以成为第一个东北“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的理由时如是说:“你的归国能使外国舰队在中国的海岸线后撤一百多海里”。可见,黄大年的学术成就获得了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可,这恰好呼应了当年美国军方对钱学森的评价——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黄大年与钱学森、邓稼先之间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具有国际性和国际视野,都是深度“融入世界”的尖端人才,所以从他们口中说出“人类命运”话题,丝毫没有虚假的成分,理直气壮。钱学森、邓稼先的义无反顾连接起了今天黄大年的义无反顾,这样的呼应,既有新时代的新气息,也有一股很强烈的历史感。

黄大年海外游学、任教、搞科研多年,他身上的“世界性”已浸入骨髓,这些内容在影片中表现为其流利的英语交流、优雅的绅士做派、娴熟的大提琴技能以及默默支持街边的流浪歌手等细节之处。然而,他又是“最中国的”:比如影片开头搜索亚瑟号,体现的是刚正不阿和诚实守信;多次怀念挚友刘文胜、感恩改革开放,体现的是仗义疏财与知恩图报;遭受误会时体现的是温和儒雅。这些特质汇集在一起,塑造出黄大年忠信孝悌的典范形象。“中国内核”与“世界性”看似矛盾,其实有内在深刻的必然联系,当我们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必然地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因此,兼具“中国内核”与“世界性”的黄大年在离开西方科研团队的伙伴时,回身对送出大楼的“世界人民代表”儒雅温和地绽放微笑,在此刻东西之间的沟壑被填平,壁垒被拆除,中国和西方现代化强国之间不是对立关系,甚至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彼此充满敬意与温情的合作关系。

作为一位80后编剧,《黄大年》编剧成孝湜充满了创新的热情。比如对正面和负面的处理,成孝湜认为,“我们写善的时候,从善良中看到危机感;写恶的时候,我们需要以悲悯的情怀去反思这种邪恶的根源”。影片中,黄大年初回国内,面对本土部分学者效率低下、利益心和得失心重、小团体派系意识普遍、团队协作能力缺乏、人际关系微妙等状况,一度心灰意冷。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令人感慨,影片涉及的学术问题不可谓不真实。面对现实,黄大年重振旗鼓,坦露心迹,以身作则,以“倒下了就地掩埋”的先锋姿态逐渐改善了科研生态,创造出一项项重大成果,也表现了学术界乃至中国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意志。

就在《黄大年》上映前不久,文坛名宿金庸先生辞世。金庸以浩繁卷帙告诉每个人,“武侠”的精神不在于“武”而在于“侠”,“侠”就是牺牲个体利益,去帮助他人,主持正义,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如此说来,《黄大年》的内蕴正应了这个“侠”字。很负责任地说,大家可以将这部作品当成一部改变千万人命运、带领人类向前的英雄电影,也可以当成一部浓缩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题材电影,更可以当成一部传达知识分子精神的传记电影,因为这是一部有灵魂的作品。

(作者:艾翔,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大年》知识分子灵魂的厚重起组词 书写

相关:

《流浪地球》高票房体现文化认同截至2019年3月19日,《流浪地球》的国内票房成功突破46亿元人民币,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跃进。与此同时,《流浪地球》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较好成绩,海外票房接近4500万人民币。该片在海内外获得高票房的现象背后,不只体现了市场对国产科幻电影、国产重工业产品的热切企盼,更蕴含着观众对中国价值、中国审美、中国电影的文化认同。可以说,《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具有开创性乃至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中国重工业电影的新阶段..

国产片贡献主力票房 文化软实力正在提升全年电影总票房609.76亿元、全国银幕总数达60079块、全年故事片产量902部……这是中国电影2018年漂亮的成绩单。40多年来,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历史巨流的簇拥下,在市场风云的洗礼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在这种历史语境下,电影在为我们提供振兴文化产业的经济经验的同时,也提供了文化传播、美学建构的历史经验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经验。进而言之,中国电影学派的当代建构如何践行国家文化软实力现实提升的战略..

“博物馆+旅游”新玩法随着大众对文化教育的越发重视和免费开放政策的普遍实施,博物馆已成为各地旅游路线中不可缺少的去处。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高度集中的机构,如何更好地起到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作用?记者采访了多家博物馆、旅行社和教育机构,发现它们已经围绕博物馆资源做起了文章,通过研学游、项目学习、团体定制、高端雅集等形式,探索推出了不少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项目。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10年前,博物馆以物为..

开辟生态文学研究新景观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现代人必须确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必须扭转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消耗自然为能事的现代文明方向,实现现代文明的后现代生态转向。在促进意义深远的生态文明转向中,很多学者相继瞩目于传统中国的生态智慧,但对传统生态智慧是如何赓续至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这一主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开掘,而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树东的学术专著《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便聚焦于天人合一的传..

陈河:呼唤坚硬文学野性、阳刚、坚韧,这类男子汉写作是当下时代亟需的坚硬文学。加拿大华人作家陈河作品处处见出阳刚之气,有血性、有力度,凸显出强大的生存意志力。但这种野性不是粗野,不是暴戾,而是从生的执著中穿透出来的力量,男人英雄情结中的豪情,渗透着几千年父系话语体系根基。陈河笔下的铁人更切近于海明威《老人与海》硬汉精神,用心思索战争与历史的纠缠、刻骨的文化事件、艰难的求生意志。 经历多少磨难才能造就坚韧。陈河坚硬文..

梁鸿鹰:文学使人看向更辽阔的远方文学的力量不同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主要诉诸人的精神,影响人的精神。文学要勇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勇于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无论就文学所提供的认识资源也好,还是文学揭示的教训、借镜、真理,抑或是文学对人类审美感受、认知能力提升所担负的责任而言,都已经证明了文学绝非可有可无。文学能够为避免人陷于狭隘、自大或无知等发挥作用,有助于启发人们认识天外之天,看向更辽阔的..

安徽文学:多维度聚焦现实植根于文化厚土之上的安徽文学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当前的安徽文学创作既扎根于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融入现实的精神和未来的前瞻,正循着人民的心音拾级而上,呈现出特有的时代内涵与特色。 诗歌创作勇立潮头、敢为世先 安徽一直是中国诗歌的重镇,仅就现代安徽诗歌而言,就出现了群星璀璨的局面。陈独秀擅写旧体诗,胡适的白话诗尝试,湖畔诗社的汪静之出版《蕙的风》时年仅20岁,新月派代表诗人朱湘被认为“代表了中国十年来..

王立平:妙乐演红楼他是上世纪80年代青年作曲家中的“三驾马车”之一;他作曲的《少林少林》《牧羊曲》让少林寺享誉海内外,《驼铃》《大海啊,故乡》早已成为经典。但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曲,用音乐为“红楼梦”注入了灵魂。有人说,他的音乐将林黛玉的“葬花”提升到“问天”的高度。 步入作曲家王立平家中,迎面一方屏风,右侧悬数副自书对联,文与字皆具意趣。客厅中横卧一架钢琴,透露出主人志业所在。77岁的王立平颔..

华人艺术家:换种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近期,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的动画短片《包宝宝》摘走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小金人”,这个以“爱与美食”为主题的中国式亲情故事感动了不少海外观众,也勾起了无数华侨华人的童年记忆。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这部短片,是奥斯卡对华裔母亲和亚洲美食的一次致敬。 近年来,越来越多华人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带有中国元素的影片、艺术作品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中国故事也在以更加多元创新的方式感动..

文物医生刘良勇:巧手“复活”千年文物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惊叹匠人的修复技艺。在毫厘间的展示下,古文物走向了新生。在四川眉山,也有这样一位神奇 的“ 文 物 医生”——文物专业修复师刘良勇,他为文物实施“外科手术”,让它们的昔日风采得到重现。 为修复一幅画耗掉整整三个月 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掩盖在一片绿荫下,穿过细长的走廊,拐几个弯才能找到,里面充满了神秘和古典的香气,置身其中竟让人有种“穿越感”。 见到刘良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