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高票房体现文化认同

2019-03-20 11:29:16 来源:网络

截至2019年3月19日,《流浪地球》的国内票房成功突破46亿元人民币,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跃进。与此同时,《流浪地球》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较好成绩,海外票房接近4500万人民币。该片在海内外获得高票房的现象背后,不只体现了市场对国产科幻电影、国产重工业产品的热切企盼,更蕴含着观众对中国价值、中国审美、中国电影的文化认同。可以说,《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具有开创性乃至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中国重工业电影的新阶段、新景观。作为中国电影升级换代,尤其是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标志性作品,其对于中国电影高质量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意义,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地显示出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众消费从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向对重工业、个性化产品的中高端需求转变。具体到电影业,海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以往投资少、见效快的电影轻工业产品以小博大的情况越来越少,中国电影业急需大量重工业产品满足广大观众对美好光影生活的新需求,与好莱坞正面抗衡、打“阵地战”。电影重工业的崛起承载着历史和现实、市场与产业的双向期待。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布局出现加速度的态势,各种硬件设施建设、专业环节保障、技术条件有效改善提升,重工业电影作品次第涌现。从以前的一些影片特效镜头较少,偶尔有也外包出去,到中外合拍、中方主创向外国团队取经,借鉴其先进工业体系、制片模式和技术标准,再到《流浪地球》大胆起用青年导演郭帆,中国团队完成电影特效制作的75%,中国电影工业不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道路。

电影除了商业属性,还有文化属性、审美属性以及意识形态属性。发展电影重工业有着产业、市场及文化观念层面的多重意义。以“高概念、高技术、高预算”为特征的重工业电影代表着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发展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硬实力的水平,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建构起中国电影工业标准,构筑符合新时代语境、社会运行机制和观众观赏期待的中国电影工业美学,不仅是有效抗衡好莱坞电影的战略路径,也是推动电影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中国文化是悠久的、独特的,因此在中国的重工业电影中就应该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与想象力,审美追求与审美表达。比如,《流浪地球》“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剧情,就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园的情义,对国家的情怀。影片中,室外环境被冰雪覆盖,一片白色。地下城中红色的春联、舞狮,营造出红火热闹的浓浓年味儿。红与白两种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出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春节的氛围,也表现了中国人民面对世界性灾难时凝聚力量、不畏艰难的勇气和决心。地标性建筑的运用、工装服装的设计以及多年后照旧的蓝白色学生校服,架构起《流浪地球》由内而外的中国形象。而《长城》《寻龙诀》《妖猫传》等奇幻大片则将技术与文学性、现代性、民族化结合起来,在长城、西北草原、长安城等典型的中国场景中展现饕餮怪兽、风水玄机、古典诗词等中国文化元素。这是中国审美的呈现,是我们独有的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

中国重工业大片的独特之处不只应表现在场景搭建、服饰选择等外在形式上,还要体现在人物塑造、情感抒发等内在表达层面。比如,《流浪地球》跳脱了以往好莱坞科幻电影故事中由超级英雄解决难题、拯救世界的套路,设置了150万人的救援队伍。《红海行动》《战狼2》《湄公河行动》等动作大片中,无论是中国军人、公安干警,还是普通中国公民,都齐心协力、共同进退,表现出一种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这些是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生动写照。这些作品通过亲情、友情、爱情等连接起来的中国式人物关系,与观众共情互动、深层交流。正因为有了这些情感层面的表达,中国重工业电影才有了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特效奇观。

中国重工业电影燃情海内外市场,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胜利,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胜利。它们有效地实现了人类价值的中国表达,彰显中华美学的独特风范。这说明,重工业电影的发展不能止步于高科技、视听奇观,还必须有好的故事、饱满的人物、温暖的情怀、幽默的语言,尤其是能够与观众建立起对话沟通互动交流的渠道并且最终形成“共同体美学”。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工业化标准、工业化流程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还在建构过程中。零星几部“单兵突进”的作品,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头部”作品,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性提升。中国电影整体性工业水平提升及其升级换代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与好莱坞电影大创意与工业化生产无缝对接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万万不可盲目乐观,自我膨胀。

(作者:饶曙光,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流浪地球》高票房体现文绮户流年 化认同

相关:

国产片贡献主力票房 文化软实力正在提升全年电影总票房609.76亿元、全国银幕总数达60079块、全年故事片产量902部……这是中国电影2018年漂亮的成绩单。40多年来,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历史巨流的簇拥下,在市场风云的洗礼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在这种历史语境下,电影在为我们提供振兴文化产业的经济经验的同时,也提供了文化传播、美学建构的历史经验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经验。进而言之,中国电影学派的当代建构如何践行国家文化软实力现实提升的战略..

“博物馆+旅游”新玩法随着大众对文化教育的越发重视和免费开放政策的普遍实施,博物馆已成为各地旅游路线中不可缺少的去处。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高度集中的机构,如何更好地起到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作用?记者采访了多家博物馆、旅行社和教育机构,发现它们已经围绕博物馆资源做起了文章,通过研学游、项目学习、团体定制、高端雅集等形式,探索推出了不少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项目。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10年前,博物馆以物为..

开辟生态文学研究新景观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现代人必须确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必须扭转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消耗自然为能事的现代文明方向,实现现代文明的后现代生态转向。在促进意义深远的生态文明转向中,很多学者相继瞩目于传统中国的生态智慧,但对传统生态智慧是如何赓续至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这一主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开掘,而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树东的学术专著《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便聚焦于天人合一的传..

陈河:呼唤坚硬文学野性、阳刚、坚韧,这类男子汉写作是当下时代亟需的坚硬文学。加拿大华人作家陈河作品处处见出阳刚之气,有血性、有力度,凸显出强大的生存意志力。但这种野性不是粗野,不是暴戾,而是从生的执著中穿透出来的力量,男人英雄情结中的豪情,渗透着几千年父系话语体系根基。陈河笔下的铁人更切近于海明威《老人与海》硬汉精神,用心思索战争与历史的纠缠、刻骨的文化事件、艰难的求生意志。 经历多少磨难才能造就坚韧。陈河坚硬文..

梁鸿鹰:文学使人看向更辽阔的远方文学的力量不同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主要诉诸人的精神,影响人的精神。文学要勇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勇于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无论就文学所提供的认识资源也好,还是文学揭示的教训、借镜、真理,抑或是文学对人类审美感受、认知能力提升所担负的责任而言,都已经证明了文学绝非可有可无。文学能够为避免人陷于狭隘、自大或无知等发挥作用,有助于启发人们认识天外之天,看向更辽阔的..

安徽文学:多维度聚焦现实植根于文化厚土之上的安徽文学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当前的安徽文学创作既扎根于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融入现实的精神和未来的前瞻,正循着人民的心音拾级而上,呈现出特有的时代内涵与特色。 诗歌创作勇立潮头、敢为世先 安徽一直是中国诗歌的重镇,仅就现代安徽诗歌而言,就出现了群星璀璨的局面。陈独秀擅写旧体诗,胡适的白话诗尝试,湖畔诗社的汪静之出版《蕙的风》时年仅20岁,新月派代表诗人朱湘被认为“代表了中国十年来..

王立平:妙乐演红楼他是上世纪80年代青年作曲家中的“三驾马车”之一;他作曲的《少林少林》《牧羊曲》让少林寺享誉海内外,《驼铃》《大海啊,故乡》早已成为经典。但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曲,用音乐为“红楼梦”注入了灵魂。有人说,他的音乐将林黛玉的“葬花”提升到“问天”的高度。 步入作曲家王立平家中,迎面一方屏风,右侧悬数副自书对联,文与字皆具意趣。客厅中横卧一架钢琴,透露出主人志业所在。77岁的王立平颔..

华人艺术家:换种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近期,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的动画短片《包宝宝》摘走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小金人”,这个以“爱与美食”为主题的中国式亲情故事感动了不少海外观众,也勾起了无数华侨华人的童年记忆。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这部短片,是奥斯卡对华裔母亲和亚洲美食的一次致敬。 近年来,越来越多华人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带有中国元素的影片、艺术作品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中国故事也在以更加多元创新的方式感动..

文物医生刘良勇:巧手“复活”千年文物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惊叹匠人的修复技艺。在毫厘间的展示下,古文物走向了新生。在四川眉山,也有这样一位神奇 的“ 文 物 医生”——文物专业修复师刘良勇,他为文物实施“外科手术”,让它们的昔日风采得到重现。 为修复一幅画耗掉整整三个月 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掩盖在一片绿荫下,穿过细长的走廊,拐几个弯才能找到,里面充满了神秘和古典的香气,置身其中竟让人有种“穿越感”。 见到刘良勇时,..

看,网上有群不一样的“80后”“90后”98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95岁的画家黄永玉,94岁的杂技艺术家金业勤,93岁的作家李瑛,91岁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人生大书”。最近,中国文艺网推出的《艺坛大家》节目,将上述一本本“大书”变成了网络短视频。在“小鲜肉”“小鲜花”霸屏的当下,《艺坛大家》坚持老老实实谈艺术、认认真真讲人生,因为纯粹、质朴而拥有了忠实的拥趸。 去年去世的著名舞蹈家、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李承祥,在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