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生态文学研究新景观

2019-03-20 11:28:53 来源:网络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现代人必须确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必须扭转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消耗自然为能事的现代文明方向,实现现代文明的后现代生态转向。在促进意义深远的生态文明转向中,很多学者相继瞩目于传统中国的生态智慧,但对传统生态智慧是如何赓续至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这一主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开掘,而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树东的学术专著《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便聚焦于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文学的影响,试图打通生态智慧暗道,为当代生态文学接续上源远流长的精神资源,开辟出生态文学研究的新景观。

《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全书25万字,共分为7章,绪论主要论述了生态意识的实质与生态文明的转向、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生态定位、当代生态文学的历史嬗变;专著主体分为天崩地裂与生态批判、民胞物与和动物叙事、参赞化育与生态人格、诗意栖居与生态理想、天人合一与诗学建构五章;结语则重申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整部专著视域开阔,问题意识鲜明,章节结构合理,行文晓畅可读。该专著在当前生态文学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珍贵的启示价值。

论著为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疏通了传统文脉,凸显了生态文学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曾繁仁曾说:“中国古代文人几千年来均以这种‘天人合一’为其思维方式与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生态哲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由此,我们也认为,与哲学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美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前现代形态的生态美学。其原因是由先秦时期的农耕文化类型决定的。”其实,从《诗经》展示的那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景观开始,到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苏轼所呈现的山水田园美景,流贯其中的都是前现代的生态意识,要把他们的很多作品称为前现代的生态文学也若合符契。《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就指出了于坚、吉狄马加、红豆、华海等当代生态诗人与前现代的生态诗人之间的精神关联,从而疏通了当代生态文学的前现代文脉。更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生态智慧对欲望化、城市化、科技崇拜、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在李存葆、贾平凹、苇岸、迟子建、张炜等重要的生态作家中得到大面积赓续。至于传统生态智慧中的民胞物与、参赞化育、诗意栖居的精神都在当代生态文学中动物叙事的铺展、生态人格的塑造、生态理想的表达里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从而使得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呈现出典型的人文性、亲和性的中国美学风格。

论著促使读者意识到在现代性方案中被长久遮蔽的自然之维已经在当代生态文学中复活,当代中国文学再次部分地恢复了传统中国文学的怡人绿色。现代中国作家更为民族存亡忧心若焚,少有足够的从容心态关注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缘关系,又有现代主体性理论的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形态,这直接导致了自然之维在现代文学中的严重遗落。张炜曾说:“当代文学还缺少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灵之间的联系,好像这个时期的人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是天地之间的独夫。这多么可怕:人处于可怕的孤独状态,却没有多少孤独感。”但《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却以宏阔的生态文学史眼光告诉我们,在张炜的《九月寓言》、叶广芩的《黑鱼千岁》、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等当代生态文学的经典作品中,中国作家已经在不断地与其他自然生灵重建文学想象中的生态联系,致力于恢复传统文学的绿色之维。

论著通过对传统生态智慧与当代生态文学的关联性研究,为当代中国文学寻觅到了真正的出路,即直面现实,背靠传统,面向世界。由于后现代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极为强劲,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迷失于消费欲望中,被一己悲欢牢牢蒙住了双眼,价值虚无主义泛滥成灾,缺乏直面现实的强悍精神。但是《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却给我们展示了当代生态作家愿意直面生态危机的无情现实,一批生态作家的创作摆脱了普遍存在的虚浮不实之弊,洋溢着连接大地的淋漓元气。当代中国文学总是寻找着接通文学传统的通道,但一般都停留于叙事传统、抒情模式上,当代生态文学则直接赓续传统文学的生态智慧,从而使得当代文学呈现出真正的民族特色。应该说,《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详细地梳理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生态文学中的赓续现象,真正把文化自信的庞大命题落实到生机勃勃的当前文学土壤中,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者:欧阳澜,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开辟生态绮丽的意思 文学研究新景观

相关:

陈河:呼唤坚硬文学野性、阳刚、坚韧,这类男子汉写作是当下时代亟需的坚硬文学。加拿大华人作家陈河作品处处见出阳刚之气,有血性、有力度,凸显出强大的生存意志力。但这种野性不是粗野,不是暴戾,而是从生的执著中穿透出来的力量,男人英雄情结中的豪情,渗透着几千年父系话语体系根基。陈河笔下的铁人更切近于海明威《老人与海》硬汉精神,用心思索战争与历史的纠缠、刻骨的文化事件、艰难的求生意志。 经历多少磨难才能造就坚韧。陈河坚硬文..

梁鸿鹰:文学使人看向更辽阔的远方文学的力量不同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主要诉诸人的精神,影响人的精神。文学要勇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勇于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无论就文学所提供的认识资源也好,还是文学揭示的教训、借镜、真理,抑或是文学对人类审美感受、认知能力提升所担负的责任而言,都已经证明了文学绝非可有可无。文学能够为避免人陷于狭隘、自大或无知等发挥作用,有助于启发人们认识天外之天,看向更辽阔的..

安徽文学:多维度聚焦现实植根于文化厚土之上的安徽文学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当前的安徽文学创作既扎根于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融入现实的精神和未来的前瞻,正循着人民的心音拾级而上,呈现出特有的时代内涵与特色。 诗歌创作勇立潮头、敢为世先 安徽一直是中国诗歌的重镇,仅就现代安徽诗歌而言,就出现了群星璀璨的局面。陈独秀擅写旧体诗,胡适的白话诗尝试,湖畔诗社的汪静之出版《蕙的风》时年仅20岁,新月派代表诗人朱湘被认为“代表了中国十年来..

王立平:妙乐演红楼他是上世纪80年代青年作曲家中的“三驾马车”之一;他作曲的《少林少林》《牧羊曲》让少林寺享誉海内外,《驼铃》《大海啊,故乡》早已成为经典。但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曲,用音乐为“红楼梦”注入了灵魂。有人说,他的音乐将林黛玉的“葬花”提升到“问天”的高度。 步入作曲家王立平家中,迎面一方屏风,右侧悬数副自书对联,文与字皆具意趣。客厅中横卧一架钢琴,透露出主人志业所在。77岁的王立平颔..

华人艺术家:换种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近期,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的动画短片《包宝宝》摘走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小金人”,这个以“爱与美食”为主题的中国式亲情故事感动了不少海外观众,也勾起了无数华侨华人的童年记忆。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这部短片,是奥斯卡对华裔母亲和亚洲美食的一次致敬。 近年来,越来越多华人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带有中国元素的影片、艺术作品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中国故事也在以更加多元创新的方式感动..

文物医生刘良勇:巧手“复活”千年文物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惊叹匠人的修复技艺。在毫厘间的展示下,古文物走向了新生。在四川眉山,也有这样一位神奇 的“ 文 物 医生”——文物专业修复师刘良勇,他为文物实施“外科手术”,让它们的昔日风采得到重现。 为修复一幅画耗掉整整三个月 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掩盖在一片绿荫下,穿过细长的走廊,拐几个弯才能找到,里面充满了神秘和古典的香气,置身其中竟让人有种“穿越感”。 见到刘良勇时,..

看,网上有群不一样的“80后”“90后”98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95岁的画家黄永玉,94岁的杂技艺术家金业勤,93岁的作家李瑛,91岁的书法家欧阳中石……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人生大书”。最近,中国文艺网推出的《艺坛大家》节目,将上述一本本“大书”变成了网络短视频。在“小鲜肉”“小鲜花”霸屏的当下,《艺坛大家》坚持老老实实谈艺术、认认真真讲人生,因为纯粹、质朴而拥有了忠实的拥趸。 去年去世的著名舞蹈家、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李承祥,在创排..

多款文物表情包走红 回应:促使大家更了解文物本身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脸部“伸出“了舌头,并配文“略略略”;猪面纹彩陶壶上,眼睛“转”了起来,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在网上走红,网友笑称,“看到动起来的文物很可爱,非常魔性,停不下来”。 3月19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对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称,表情包是馆内“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举措之一,希望通过新颖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博物馆,也更了解文物本身。 走红 16个文物表情包网上热传 ..

网络直播:让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活起来在国家大剧院最大的剧场,一场演出最多也就能容纳2000多名观众观看。同样的演出进入网络直播间,观众会立刻变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网络直播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边界。在它的“加持”下,京剧、昆曲、民乐、书法、泥塑等传统文化艺术,似乎被插上了翅膀,纷纷从各自的小天地飞向社会的大舞台。不仅如此,网络直播中,受众的年轻化以及审美的多元化,也反过来推动了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转型。 1.传统文化不缺..

《绿皮书》揭示的那道疤电影《绿皮书》近日获得第九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影片讲述了上世纪美国种族隔离时期,来自纽约的非洲裔钢琴家和白人司机在南下表演旅途中,彼此放下偏见和心结,获得跨种族友谊的故事。影片故事轻松诙谐、充满温情,但所反映的种族问题却令观众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这部电影取材于现实,剧本是根据对真实人物的访谈和他们之间的书信写就。电影中提到的“绿皮书”全称《黑人驾驶者绿皮书》,是纽约邮递员维克多·格林发起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