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途径推动海外流失文物回归

2019-03-15 11:28:31 来源:网络

2月28日,美国政府向中国归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2018年12月11日,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重回祖国的怀抱……接二连三的文物回家讯息让人欣喜,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海外流失文物的关注。流失海外的诸多文物,中国该如何对外追索?追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在这其中,法律和商业、政府和民间又该扮演什么角色?

依据公约、协议展开追索

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是指鸦片战争后,因战争抢掠、盗掘等不道德和非法手段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中国文物流失主要有4次高峰:清代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对圆明园等的野蛮掠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在中国西北地区借探险之名盗窃的文物;日本侵华战争中,运送回国的中国沦陷区的大量馆藏以及非法“考古”出土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盗掘、走私的珍贵文物。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有多少?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洲、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目前,中国对外追索文物,主要依据两个国际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通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下简称“1970年公约”),其中规定:缔约国禁止进口从其他缔约国博物馆、纪念馆窃取的文化财产;缔约国有权要求其他缔约国归还被窃取的文化财产。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又通过《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以下简称“1995年公约”),其中要求,被盗文物的拥有者应归还该被盗物;应该归还非法出口的文物。截至2012年,全世界共有122个国家签署“1970年公约”;33个国家签署“1995年公约”。

中国分别在1989年和1997年加入两个公约,并相继与美国等20余个国家签订了有关返还文物的双边协议。根据公约以及协议,中国从海外追索回大量文物。比如:2017年,加拿大归还了查扣的2件木雕;2016年,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先将所藏32件秦国早期金饰片交还捐赠者,随后捐赠者无偿归还中国。其中,美国依据两国于2009年签署的限制进口中国文物的谅解备忘录,于2011年、2015年、2019年归还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成为向中国归还文物、化石最多的国家。第三次归还的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于2014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印第安纳波利斯查获,涉及多个文物门类且时间跨度长,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石凿、玉璧,春秋战国青铜剑、戈等。

多种方式让流失文物

重回祖国怀抱

两个国际公约虽然影响大,但也有很大局限性。公约对追溯期限有相应限制,“1995年公约”要求归还请求必须在请求国知道文物所在地及拥有者3年内提出,并在任何情况下,自被盗时起50年内提出。同时,追索文物须设时效限制,通常为75年或缔约国法律规定的更长时间。这意味着中国要追索从圆明园、敦煌等处流失的大量文物,不能以该公约为依据。“公约仅对缔约国有效,中国不能依据条约向非缔约国追索文物。而且,流失文物出境几经转手后,被某些不知情的收藏家所有。对于这些‘善意取得’者,公约予以相当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副研究员黄晋说。

对于这些流失文物,文物原属国也可以发起跨国诉讼要求归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就是经历了一年多的跨国诉讼才最终回归的。但是跨国诉讼要成功,也面临着诉讼主体资格、证据搜索取得时效等重重障碍。以轰动一时的追索“章公祖师肉身坐佛”为例,目前该坐佛所有者为一名荷兰收藏家,荷兰2009年加入“1970年公约”,其议会至今没有批准加入“1995年公约”。而该坐佛由香港入境荷兰是在1995年。所以两个公约都不能成为中国追索的法律依据。多次协商无果后,2015年,福建阳春村村民委员会将荷兰收藏家告上法庭。然而,荷兰法并无村民委员会,最后荷兰法庭驳回诉讼的依据是裁定原告主体资格不适格。

黄晋表示,文物回归还可以通过捐赠和政府间谈判的方式。比如: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捐赠了价值连城的青铜鼠首和兔首。山东省博兴县1994年被盗的北朝菩萨立像,则是通过政府间谈判回归。2000年,中国国家文物局了解到这尊菩萨像出现在日本美秀博物馆的展览中。日本当时没有加入国际公约,而且美秀博物馆提供的证据也表明,当初是善意购得。国家文物局通过各种渠道和美秀博物馆展开了一年左右的谈判后,美秀博物馆同意把文物无偿返还中国。同时中方也做了互惠安排:当时美秀博物馆迎来建馆70周年的活动,中方同意其延展纪念,活动结束后再还给中国。2008年1月,这尊菩萨立像在完成日本7年借展后回归祖国,并入藏山东博物馆。

坚持依法追索

彰显中国文化主权

流失文物回归,还有一种备受争议的方式就是商业回购,即个人或机构参与商业拍卖将文物买回来。在我国,买回来的文物也不在少数,比如2002年国家启动了珍贵文物征集专项资金,并花2999万元买回了宋代米芾的《研山铭》手卷,此后又先后花费2亿多元买回了包括战国虎形佩等在内的多件文物。保利集团2000年斥巨资买回了圆明园牛首、虎首和猴首三件铜像等等。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姚远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种回购一方面给文物“洗白”,承认了流失文物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炒高了文物价格,助长文物走私的猖獗。

姚远强调,从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的《古物保护法》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将近100年以来,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都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原则。“所有通过盗墓方式违法流失海外的出土文物,或者其他被盗文物,本身都是赃物,通过公约和协议依法追索的方式,才是彰显中国文化主权的正义行动。”姚远说,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联合其他文明古国共同加强对于历史上被劫掠文物的追索,这也关系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利益,中国应该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

“‘文物回家’关键要有明确的证据。没有详实的调查,就没有充分的依据。”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门性机构,对流失海外的文物展开系统、科学的调查和认定工作,形成完善的档案,为后续一系列工作理清材料,提供方向。

同时,黄晋建议,应加强对文物进行管控,防止更多文物非法出境,从源头上杜绝文物流失的发生。同时还需要整合政府和民间的各种力量和各方资源,利用多种途径,齐心协力推动海外流失文物回归。

,多途径推动海外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失文物回归

相关:

荷花奖舞剧《醒·狮》4月18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大型民族舞剧《醒·狮》继去年摘得中国舞蹈届最高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后,受第四届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之邀,首次来京进行全本演出。醒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民间舞蹈,每逢节庆活动或重大事件,必有醒狮助兴,号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是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醒”为神,以“狮”为形,该剧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为故事背景,以厚重..

音乐舞蹈剧场《水腔》4月6日天桥艺术中心上演随着天气转暖,一年一度的华人春天艺术节又应约而至。“华人春天艺术节”是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业以来推出的第一个艺术节品牌,旨在关注华人艺术家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华人艺术家创作、交流并走向世界的舞台。第四届华人春天艺术节的剧节目之一音乐舞蹈剧场《水腔》现已开票。 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象无形,水将天各一方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苗族的“水腔”是借水之涌动传递情感的古老歌调,寄托了前人缠绵而浪漫的情思。 剧场呈..

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在京成功上演 谱写英雄赞歌3月13日、14日连续两个晚上,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上演。两晚演出剧场内皆座无虚席,观众们都被这部谱写闽西苏区英雄赞歌、展现闽西儿女大爱精神的原创民族歌剧深深打动。演出高潮处观众频频拭泪,大家多次用如雷掌声表达对于这部民族歌剧的喜爱之情。 《松毛岭之恋》是福建省歌舞剧院继民族歌剧《平凡的世界·黄土地》3月9日、10日在北京成功上演后的又一部..

民族歌剧《沂蒙山》在京登台 以音乐语言再现沂蒙精神14日晚,由山东省制作推出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19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剧目在北京登台。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排演。 沂蒙地区是我国红色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传说,百万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

研究《说文解字》30余年 79岁书法家解读汉字奥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花费几十年时间研究古代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然后写了一本书,是一种什么体验?对书法家何大齐来说,或许不仅仅意味着完成一个心愿那么简单。而他的人生经历,远比一部书还要丰富。 何大齐。受访者供图 花费四年时间写成一本书 何大齐今年79岁,先祖在清朝嘉庆年间便已经在北京定居。他本人也一辈子没离开过北京城,所以即便祖籍在浙江,口音里却没有一丝南方的软糯。 “家里人有书法家,我也经常临帖..

我们今天如何看戏前年去西安旅游,友人相邀晚上看大戏《长恨歌》,是根据白居易的诗改编的,并云“精彩”不容错过。剧场是露天的,在骊山脚下一块平地上,置放一排排塑料座椅,看戏者多为游客,足有两三千人。及至开场,才发现导演把骊山作为背景,凡灯光设计、场景置换,都在山的大背景下展示。 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大型歌舞剧,歌声和音乐都是事先录制好的。由于背景过大,投影的宫殿等布景也巨大,所以,在戏台上演出的演员就愈发显得渺小。我..

《莲心不染》以肢体话说东方寓言2017年法国阿维尼翁国际戏剧节展演单元邀请剧目——舞蹈剧场《拈花》的姐妹篇、肢体诗剧《莲心不染》将于4月5日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莲心不染》仍由《拈花》导演屈轶导演工作室进行把关,2018年,屈轶受邀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为该院研究生改编、创作了《莲心不染》。该作品的戏剧构作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引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我”之间..

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大展亮相京城2019年正值吴冠中诞辰100周年纪念。“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大展”第三站将于3月16日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展。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大展已先后于三亚、香港两站成功举办。本次展览共遴选40余件吴冠中水墨及油画佳作,希望藉此展览怀念,分享先生对生活与艺术的热忱与挚爱。 吴冠中无疑是一位交叠着多重意义的艺术巨擘。在他身上承载着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激昂记忆,也在20世纪后期中国画坛的重要转型中起到主..

魏学峰代表:用文创产品打造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近年来,全国的博物馆都在研究、开发文创产品。“实际上,文创产品已成为博物馆展览的延伸,文创产品展区被视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表示,文创产品首先满足了大众的需要,让老百姓对博物馆文化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同时也是博物馆与大众沟通的一种方式。 “博物馆不是高高在上的宫殿。中国有5100多家博物馆,多数是传统性质的博物馆,传播方式上也是传统的让群众被动接..

文学界纪念冯牧百年诞辰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冯牧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致辞中说,冯牧的一生,印证着时代精神的脉动。他始终忠诚于祖国和人民,深爱着生活和文学,他担当着对真实、美好和正义的责任,毕生矢志不渝。他的一生,融责任与使命、风骨与性情为一体,以永不枯竭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无私地创造和奉献,取得了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作为战地记者,他采写的战地通讯、人物特写和报告文学,忠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刘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