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杂志

2019-03-08 08:36:46 来源:网络

在同事桌上看到了一本最新的《小说月报》,不禁惊讶地拿起来翻看——至少有20年没有看到过这本杂志了!

说起来,是各具特色的老杂志伴随我走过30多年的岁月。

小学时,经常读的是上海出版的《少年文艺》,2角钱一本。于我而言,当时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班上一位女同学的父亲好像是邮局领导,是那个时期较有文化、收入也较高的人。每当她高举着最新一期《少年文艺》,极其夸张地晃荡进教室时,我的羡慕无法言说。

那本杂志最终也会主动地传到我手里,供我一阅。好景不长,随着女同学的转学,免费看《少年文艺》成了故事。后来,二哥知道了,开始主动每月为我买一本《少年文艺》。这一买,就一直到我高中毕业。

除了这本杂志,只要我开口,或者听他的同事说有什么适合学生读的书,二哥从来都第一时间买给我。当时他的工资少得可怜。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少年文艺》,那可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杂志。

上了中学,知道了另一本杂志《中学生》,也是上海出的,2角5分一本。为了不间断阅读,二哥到邮局办理了订阅。

在谢兴老师的推荐下,初三认识了一份A3纸大小的专业报纸《语文爱好者》。仅是几期阅读,便让我受益匪浅。记得当时邮局不能订阅,便和十几位同学一起汇款到报社,订了一年。

邮局工作的大嫂嫁到我们家,家里最大的变化是杂志多了起来。《故事会》《大众电影》无一不是家里的抢手货。通过《大众电影》,认识了张瑜、刘晓庆、潘虹、陈冲、郭凯敏等一批当时的明星。我和二哥之间关于明星谁比谁更好的辩论,最后往往演变为两人之间的攻击甚至互不理睬。把这些杂志带到学校向同学炫耀,也成为我当时的小得意。

一月一期的《故事会》当时是1角5分钱一本。2008年汶川地震,同事要去绵阳给救灾的工人送一些杂志。出于一时的热情,我拿出了积攒多年的几十本《故事会》,同事后来说,那是送去的最受欢迎的杂志。

上了大学,便开始接触《读者文摘》,就是今天的《读者》。读大学时,俊彦老师还特意组织校广播电台的同仁去杂志社联谊。一本畅销的杂志出自校友之手,当时的钦佩可以用“仰视”来形容。

因为喜欢看小说,所以对我影响最大的杂志应该是《十月》《收获》《当代》和《小说月报》。

第一次在《十月》上读到《玉娇龙》,我整宿不睡、泪水双流,招来母亲一顿严厉数落。如果不是大哥,杂志就被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撕毁了。在母亲看来,除了课本,看其它的书都是浪费时间、不求上进。

忘了是通过哪本杂志初识琼瑶,泪眼婆娑读她的《六个梦》。现在想来真是可笑,那个时候的我竟然天真地想象自己就是悟性极高、武功超群、为爱情舍弃一切的玉娇龙,甚至愿意以身试法地经历六个梦中的凄美爱恋。可如今,“六个梦”到底是什么,我竟毫无印象。

对于《收获》的记忆,至今定格在一个特别有趣的排版。一般的杂志排版标题下面是作者的名字。1991年出版的第3期《收获》,在排王朔的中篇小说《我是你爸爸》时,左上角是“王朔”,下一行则是标题“我是你爸爸”,许多人故意读成“王朔,我是你爸爸”。无论是有意无意,在那个百花齐放没多久的年代,这种简单的幽默还是让人津津乐道。至于《当代》,好像登的基本都是中篇小说,杂志的名字非常深刻,但只记住了王朔的《无人喝彩》。

那些当代小说,伴我走过难忘的青春岁月。不谙世事的我为主人公喜,为主人公忧,流了多少泪,发了多少愁。

记忆中的老杂志曾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聊起这些老杂志能与我有共同语言的,也只有极个别的同龄人。交谈中的共鸣,对美好的回味,依旧让人兴奋!

,枪火

相关:

白冰:一棵长满绘本的树有个小镇,所有东西都只有一个:一只苍蝇,一只蚊子,一个做月光汽水的小姐姐,一个做彩虹面包的小哥哥,一个拉藤蔓大提琴的小歌手,还有一个小魔术师——只要她想,任何东西都会消失。你猜到了,最后,这里成了只有她一个人的小镇。 一颗向往蓝天和光亮的子弹终于出膛,它满怀喜悦,像鸟儿一样飞。然后它发现自己停不下来,差点射中了拿棉花糖的孩子、推婴儿车的母亲、年轻的恋人……最后飞向苹果树,“我没有了自己”。 儿童文..

大剧院上演国际妇女节特别音乐会激昂的鼓声随着曲风变幻,小提琴的柔美和萨克斯的厚重交相呼应。3月7日晚,演出还未开始,国家大剧院“公益座”早已座无虚席。其中,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优秀妇女代表等10余人,作为国家大剧院“公益座”的受邀嘉宾,在大剧院音乐厅观看了主题为“缤纷玫瑰”的2019国际妇女节特别音乐会。 整场音乐会独具女性特色,几位在音乐艺术领域表现尤为杰出的女艺术家携手北京交响乐团,用缤纷旋律装点节日色彩。指挥..

你的闲置书去哪儿了?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被阅读多少次。只有非常经典的图书,才能一直留在书架上。有些书,值得一看,却不值得收藏,怎么办? 半年前,居住上海的金融从业者甘女士开始使用多抓鱼微信公众号。最近,她想处理掉家中闲置的一些图书,所以在多抓鱼上卖书的频率达到了每周一次,至今已卖出了60余本。 随着时代变迁,消费观念升级,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闲置物品增加,其中也包括个人拥有的不具备较大收藏价值的二手书。二手书该向何处..

最好的京剧时代不是等来的牛春梅 有“当代武丑泰斗”之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华日前离世,缅怀的文章有许多。但对今天的京剧人,仅仅缅怀是不够的,还应该多琢磨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背后有什么值得借鉴、学习之处,通过个人的学习对京剧的发展繁荣出一分力,才是真正对大师的缅怀和致敬。 今天很多年轻京剧人觉得自己没赶上好时代,京剧面临种种困境,总是抱怨自己入错了行。其实,哪里有什么最好的时代,以前倒是没有电影电视跟京剧抢观众,但那时的..

潘鲁生:寻回记忆中的乡土故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委员钟情于一个话题。他说,“今年我的提案仍然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展开,就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去年全国两会上,潘鲁生委员特别关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更包括精神上的富足。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

《航拍中国》第二季引观众打卡刷屏 主创揭秘幕后两年前的一部《航拍中国》,首开国产纪录片纯航拍风潮,迄今为止仍在豆瓣保持9.2分的高分。上周日,暌别两年回归的《航拍中国》第二季在央视首播后,不仅延续前作的优良口碑,还在社交网站引发了观众的家乡“打卡热”。 《航拍中国》第二季,延续第一季“东西南北中”的全方位布局,选取了浙江、四川、内蒙古、甘肃、广东、福建、江苏七个省区,从航拍的角度展示一个前所未见的中国。第二季执行总导演樊志远介绍,此次在一年的拍..

近百位“文学新人”从这里出发 在《十月》封面上,先后出现过“小说新干线”的作者李唐、王威廉、庞羽等人的名字。 “小说新干线”栏目是在1999年第一期《十月》杂志首度露面的,日前这个栏目迎来了20岁生日。没有人为“小说新干线”庆生,但20年来的收获却值得铭记:栏目推出近百位“文学新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成长为文坛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在该栏目的影响下,各家文学期刊助推文学新人的专栏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编辑回忆 集束发新人小说首开先河 《十..

瞧 那些狂热的“追星女孩”◎安莹 2月22日晚10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法国音乐剧《摇滚莫扎特》演出现场,大幕缓缓垂合。当我还沉浸在对莫扎特英年早逝的追思中,身边的观众已纷纷起身,向舞台涌去,大家行动一致,有礼有节,轻车熟路。这时,字幕机上也打出了两行邀约:“愚人们,站起来吧。”的确必须站起来了,因为坐着的人会被已经聚集在近台通道的人墙挡住视线,而这些抢占先机的行动派,就是法国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粉丝,是音乐剧界的“追星女孩”..

“法扎”为什么能在中国点火成功?◎叶葳蕤 过去一周多的时间里,来自法国的音乐剧《摇滚莫扎特》(昵称“法扎”)在北京演出市场“点火”成功。首演当晚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里观众“掀翻屋顶”的欢呼、谢幕时人潮汹涌的台前互动追捧,还有仅为买剧目周边就排起的长龙,都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去年年初上海文化广场首次请来《摇滚莫扎特》演出时,中国粉丝就已经表现出“令剧院方面和法国剧组极其震惊而触动”的热情能量,“法扎粉”这个本来只流行于网络小众群体..

拒绝读者占座玩手机安徽这家书店为何如此“霸道”?“您好,请您放下手机,专心阅读。”在安徽省蚌埠市当当书店,读者如果频繁使用手机,就会受到书店店员的轻声提醒。 蚌埠市当当书店开在当地热闹的商场内,店内销售的所有品种图书都有打开塑封的样书,免费供读者在阅读区域品读,但有一个要求:不准读者长时间坐在店内座位上玩手机游戏。 不仅店员,店长李振海在整理图书之余,如果发现读者一直在拍照或者频繁使用手机,也会上前进行提示。 3月7日下午,李振海接受北京青年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