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盘活老工厂“凤凰涅槃”新活力

2019-03-06 10:24:44 来源:网络

文创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等特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成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如今,昆明正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园区建设、项目带动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构建大文创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目前昆明已经建成云纺文创园、871文化创意工场等超过20家的文化创业园区,曾经的昆明重机厂、云南纺织厂等一批老旧的工业工厂,因为高挑开阔的空间被赋予了极高的再塑性,摇身一变成为新一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老厂房开辟新途径

入夜,位于昆明市环城南路668号的几栋临街大厦灯火通明。“云纺文创园”5个烫金大字耸立在大厦之巅,有年轻创业者的身影在楼宇间穿行。

坐在中心商厦2楼临街的一家咖啡馆里,云南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俊,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云纺商业时代的变迁故事。

云南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云南纺织厂,1934年创建,1937年8月建成投产。与当时的其他战时企业一样,云纺既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战时物资的供给,又为云南现代工业的起步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纺织厂是云南省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具备完善的纺织品科研、开发、设计生产和质量检测能力,其纺织产品在长江三角洲、香港及东南亚市场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李俊说。

据他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纺织品产能过剩,云南纺织工业前无原料供应基地、后无下游产业链的劣势凸显。面对困境,云南纺织厂迎来第一次转型发展,根据自身优势,借鉴兄弟单位经验,于1992年实行“推倒围墙建市场”的企业经营战,开始从传统单一的纺织生产企业向纺织销售及商业、市场经营方面转型。

此后17年,“云纺商业区”和隔壁的螺蛳湾一起,共同铸就了繁荣兴旺、闻名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的螺蛳湾商圈,占地215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云纺商业区”,也成为昆明市知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

但这样的辉煌,随着2009年政府对批发市场的重新规划布局而结束,云纺商业区一度陷于沉寂。

走向文化创意商业转型升级之路

据昆明市西山区文产办主任沈洁介绍,2016年,在主要股东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和参与下,云纺集团对国家政策、商业地产发展趋势、云纺的历史现状及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云纺商业区做出了全新的定位和规划,决定根据云纺商业区明显的区位优势、明晰的物业产权、文创主题项目市场地位优势等有利条件,积极响应中央供给侧改革重大决策,顺应城市改造和消费升级趋势,将云纺商业区由低端批发零售业态向文化创意商业转型升级。“最终,一个集购物、旅游、休闲娱乐、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多元化分类主题文化创意园——云纺文化创意产业园,应运而生。”他说。

李俊告诉记者,经过近4年时间的思考论证、调查研究及艰难探索,云纺集团于2017年正式提出“向文化商业转型”的发展路径。

经过近两年的打造,云纺商圈已从传统批发零售业走向了文化创意商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一个囊括爱情主题、音乐主题、美术主题、科技主题、历史文化主题、阅读主题、纺织主题等7大板块核心内容,集购物、旅游、休闲娱乐、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多元化文化创意园区精彩面世。

据沈洁介绍,近年来,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41.14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区GDP的比重约为7.3%;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完成35.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32%。

与云纺文创园命运相似的是871文化创意工场的前身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下称昆明重工)。昆明重工始建于1958年,史料记载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建成的云南龙云局、劝工总局。鼎盛时期,昆明重工赢得过无数殊荣: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4年被列为原国家机械工业局技术进步百家示范企业,1998年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等。近年来,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昆明重工遇到了发展的瓶颈。2016年,昆明重工整合自身优势,从传统“机械制造企业”成功向“871文化创意产业园”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已经有20余家企业入驻。

871文化创意工场以现代设计、当代生活方式、工业遗产保护和价值提升为宗旨,尊重和唤醒工业历史记忆。在完整保留老旧厂区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浓缩昆重百年工业史的记忆,展示春城人文风貌,将工业遗产结合,以后工业时代为主题打造目前云南省规模最大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综合性文创园区。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在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园区发展快速推进的基础上,文化企业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昆明市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5848家,占全省的41.2%,主营业务收入在亿元以上的重点文化企业46家,占全省一半以上。

同时充分发挥昆明在旅游、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深度挖掘、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 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效延伸和完善了文化产业链。

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昆明市积极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本地有特色、有代表性的企业“走出去”。2018年6月,昆明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17年,昆明文化产品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长22.5%;文化服务出口110.64万美元,同比增长124%,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昆明市文产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昆明市将打造以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为龙头,以现代传媒业、信息传输服务业为主导,以文化旅游休闲业、节庆会展业、工艺美术品业、演艺业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昆明在文化出口方面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加快建设以文化出口为导向、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功能载体。到2020年,昆明市力争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文化贸易企业达到400家,文化出口增长46%,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

,文创盘活老工厂“凤凰涅槃”新乔家大院 活力

相关:

“中演院线”助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走向全国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想要走近更多的观众,剧院便是其媒介;而一部作品要想在更加广阔的空间绽放光彩,实力强大的院线便是其最好的合作伙伴。同理,一家剧院要想赢得市场与口碑,优秀的作品则是其必然选择。院团和剧院的强强联合,实际上是嫁接起了艺术创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为舞台艺术探索营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月22日,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演院线”)与广州歌舞剧院在广州大剧院签署战略合作协..

元代才明确“龙抬头”周末去野外寻春,发现小草已钻出,玉兰抽出毛茸茸的花苞,探头探脑的,像毛茸茸的笔尖,便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首诗虽没提“龙抬头”,却暗示唐中后期农历二月二这天的传统风俗。 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史料笔记《五杂俎》卷二谓:“唐德宗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作古。李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

古代的“剩女”“剩女”如今在网络和现实中,都是热门话题。随着追求个性自由的都市男女越来越多,单身人群不断扩大,“剩女”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也成了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在古代,婚姻须由父母做主,经媒人说合,才能成事,若不经既定的程序,依循双方的情感自由相爱结合,是不合礼法的。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女子没有选择的自主权,对婚姻也无法有过高的要求,成为“剩女”的概率并不高。但是,也还是有一些拥有自我意识..

郎朗:回念青少年宫“出道”时近日,北京,一身白色西装的钢琴家郎朗帅气登上2019全新专辑《钢琴书》亚洲发布会暨数字专辑预售仪式的舞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这掌声,郎朗当之无愧——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郎朗摘得了法国胜利音乐大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这也意味着他获得了欧洲音乐奖项的满贯。 如今,郎朗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家。他的唱片在全球销售数百万张,雄踞众多古典音乐榜首位,并在主流音乐界获得巨大成功。他曾获得德国古典..

香港中文大学舞台剧《挚爱》在京演出为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成立55周年,3月2日至4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作家梁凤仪担任策划与编剧,香港电影导演冼杞然担任总导演的舞台剧《挚爱》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挚爱》以上世纪中叶至2003年的香港中文大学为背景,聚焦香港的时代变迁,将励志感人的故事展现于舞台上,通过动人情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彰显香港中文大学校训“博文约礼”的精髓。 据了解,《挚爱》由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策划,从台前演员到幕后工作..

降边嘉措:让《格萨尔》流传得更广更久剃着板寸,密匝白发犹如一丛钢针;脸堂红亮,寿眉舒展,目光诚恳、睿智、坚毅;步伐轻健,紧握拳头喊“加油”……岁末年初的荧屏上,出现了这样一位极有气场的八旬老者。 老者名叫降边嘉措,藏语的意思是智慧的海洋。他以四川博物院11幅《格萨尔》唐卡守护人的身份来到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又深情道出自己与已故说唱艺人扎巴老人的故事,道出自己为什么能够40年来坚持不懈搜集、整理、编纂与藏族史诗《格萨尔》有关的资料和..

陈毅达新书《海边春秋》于近期发布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陈毅达最新长篇小说作品《海边春秋》于近期发布,该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选取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中岚岛综合实验区建设开发为背景,讲述了文学博士到基层挂职,由青涩成长为中坚的故事,反映了年轻干部在改革进程中担任主力的事实,描绘出了新时代现实里“可能的生活”与人生成长的斑斓画卷。 新时代现实题材既是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热点,也是难..

京剧武丑泰斗张春华先生逝世京剧武丑泰斗、国家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张春华先生,于2019年3月5日晨六时许在北京逝世,享寿九十五岁。 张春华先生原名张士铭,祖籍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生于天津,幼年为家境所迫,年方10岁就正式到天津天华景稽古社科班学戏,工武丑、武生,得娄廷玉、丁秉春等传授,并得尚和玉指点。出科后,在京、津等地搭班。1943年春节,代叶盛章演出《时迁偷鸡》名噪津门,同年正式拜叶盛章为师,赴京随富连成科班演出。同年,赴..

即墨柳腔现代戏《家风》上演近日,柳腔《家风》在青岛即墨区博兰斯勒(青岛)大剧院精彩上演,该剧由青岛市即墨区柳腔艺术中心出品并入选2018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大型柳腔现代戏《家风》,由国家一级编剧商中有编剧,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知名导演崔彩彩担任该剧导演,“国家文华舞美奖”获得者,刘鹏与卢绪峰分别担任该剧的舞美设计与灯光设计。该剧以即墨本地道德模范马俊俊信守承诺、替父还债的真实故事为原型,通..

沈铁梅: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的魅力我的艺术生涯,是从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开始的。作为将川剧基因融入血液的戏曲人,尤其是作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近20年来,我带领一班人致力于川剧的传承与创新,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无论是重庆市川剧院还是个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艺术上,我对川剧声腔做了突破性探索,还打造了被誉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戏曲代表作”的川剧《金子》。同时,让中国川剧融入世界主流艺术界,从川剧交响乐《衲袄青红》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