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才明确“龙抬头”

2019-03-06 10:00:12 来源:网络

周末去野外寻春,发现小草已钻出,玉兰抽出毛茸茸的花苞,探头探脑的,像毛茸茸的笔尖,便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首诗虽没提“龙抬头”,却暗示唐中后期农历二月二这天的传统风俗。

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史料笔记《五杂俎》卷二谓:“唐德宗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作古。李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唐书·李泌传》说得更具体:唐德宗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下诏设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为“三令节”。唐德宗为什么设农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南宋文学家周密在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二给出答案:“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为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种,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唐代农历二月二为“挑菜节”:“二月初二曲江拾菜,士民游观。”白居易《二月二日》诗里的“草芽菜甲”就含有“挑菜”意思,而“十字津头一字行”的源头在哪?

谢肇淛引用秦俗曰:“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相传人有生子而乞于邻者,邻家大富,因以二月二日取归,遂为此戏。此讹说也。”不过,我觉得此传说跟现实很相似,现代“月光族”何尝不期待月初发工资!再说,自春节诞生后的腊月和正月,皆为“集中高消费”时期,故而“正月晦(正月最后一天)送穷,而二月二日迎富”显得理所当然。《易经》《道德经》《抱朴子》等道教经典均“以二月一日为天正节,八日为芳春节”,四川、重庆等西南一带直接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由此可见,大诗人白居易在农历二月二这天踏青也是传承风俗。

宋朝人延续并发扬光大了唐代农历二月二“挑菜”习俗。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挑菜”条谓:“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赏无罚。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墨字为罚。”唐宋时期的史料也告诉我们:唐宋时期的二月二并没有与“龙抬头”联系到一起。

直到元朝,才明确二月二为“龙抬头”。北京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北京史地的古籍、元代学者熊梦祥的《析津志》描述古都北京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的饮食围绕“龙”展开,面条,谓之“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包饺子,称为“龙牙”;米饭则称为“龙子”。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和寓意。同时,“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到明清时代,“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多了起来。除饮“龙食”,还要“引龙”。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条谓:“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称:“北人二月二日,皆以灰围室,云辟虫蚁;又以灰围仓,云辟鼠也。闽人以雷始发声,扫虫蚁。”清代照单全收了元代二月二的习俗。富察敦崇的史料笔记《燕京岁时记》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从中国人特别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中淡出了。然而,揣摩“二月二龙抬头”的文化内涵却发现,古人开发“龙抬头”,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元代乔家大院下载 才明确“龙抬头”

相关:

古代的“剩女”“剩女”如今在网络和现实中,都是热门话题。随着追求个性自由的都市男女越来越多,单身人群不断扩大,“剩女”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也成了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在古代,婚姻须由父母做主,经媒人说合,才能成事,若不经既定的程序,依循双方的情感自由相爱结合,是不合礼法的。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女子没有选择的自主权,对婚姻也无法有过高的要求,成为“剩女”的概率并不高。但是,也还是有一些拥有自我意识..

郎朗:回念青少年宫“出道”时近日,北京,一身白色西装的钢琴家郎朗帅气登上2019全新专辑《钢琴书》亚洲发布会暨数字专辑预售仪式的舞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这掌声,郎朗当之无愧——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郎朗摘得了法国胜利音乐大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这也意味着他获得了欧洲音乐奖项的满贯。 如今,郎朗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家。他的唱片在全球销售数百万张,雄踞众多古典音乐榜首位,并在主流音乐界获得巨大成功。他曾获得德国古典..

香港中文大学舞台剧《挚爱》在京演出为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成立55周年,3月2日至4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作家梁凤仪担任策划与编剧,香港电影导演冼杞然担任总导演的舞台剧《挚爱》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挚爱》以上世纪中叶至2003年的香港中文大学为背景,聚焦香港的时代变迁,将励志感人的故事展现于舞台上,通过动人情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彰显香港中文大学校训“博文约礼”的精髓。 据了解,《挚爱》由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策划,从台前演员到幕后工作..

降边嘉措:让《格萨尔》流传得更广更久剃着板寸,密匝白发犹如一丛钢针;脸堂红亮,寿眉舒展,目光诚恳、睿智、坚毅;步伐轻健,紧握拳头喊“加油”……岁末年初的荧屏上,出现了这样一位极有气场的八旬老者。 老者名叫降边嘉措,藏语的意思是智慧的海洋。他以四川博物院11幅《格萨尔》唐卡守护人的身份来到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又深情道出自己与已故说唱艺人扎巴老人的故事,道出自己为什么能够40年来坚持不懈搜集、整理、编纂与藏族史诗《格萨尔》有关的资料和..

陈毅达新书《海边春秋》于近期发布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陈毅达最新长篇小说作品《海边春秋》于近期发布,该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选取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中岚岛综合实验区建设开发为背景,讲述了文学博士到基层挂职,由青涩成长为中坚的故事,反映了年轻干部在改革进程中担任主力的事实,描绘出了新时代现实里“可能的生活”与人生成长的斑斓画卷。 新时代现实题材既是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热点,也是难..

京剧武丑泰斗张春华先生逝世京剧武丑泰斗、国家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张春华先生,于2019年3月5日晨六时许在北京逝世,享寿九十五岁。 张春华先生原名张士铭,祖籍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生于天津,幼年为家境所迫,年方10岁就正式到天津天华景稽古社科班学戏,工武丑、武生,得娄廷玉、丁秉春等传授,并得尚和玉指点。出科后,在京、津等地搭班。1943年春节,代叶盛章演出《时迁偷鸡》名噪津门,同年正式拜叶盛章为师,赴京随富连成科班演出。同年,赴..

即墨柳腔现代戏《家风》上演近日,柳腔《家风》在青岛即墨区博兰斯勒(青岛)大剧院精彩上演,该剧由青岛市即墨区柳腔艺术中心出品并入选2018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大型柳腔现代戏《家风》,由国家一级编剧商中有编剧,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知名导演崔彩彩担任该剧导演,“国家文华舞美奖”获得者,刘鹏与卢绪峰分别担任该剧的舞美设计与灯光设计。该剧以即墨本地道德模范马俊俊信守承诺、替父还债的真实故事为原型,通..

沈铁梅: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的魅力我的艺术生涯,是从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开始的。作为将川剧基因融入血液的戏曲人,尤其是作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近20年来,我带领一班人致力于川剧的传承与创新,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无论是重庆市川剧院还是个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艺术上,我对川剧声腔做了突破性探索,还打造了被誉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戏曲代表作”的川剧《金子》。同时,让中国川剧融入世界主流艺术界,从川剧交响乐《衲袄青红》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

20部优秀剧目登陆北京舞台3月2日至3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活动在京举办,来自“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和“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20部优秀作品将在北京各大剧场演出39场。中央歌剧院民族歌剧《命运》作为开幕演出于3月2日上演。 据了解,此次展演的20台剧目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人物(集体)题材剧目占一半以上,勾勒出“沂蒙..

京剧名家张春华去世:九旬高龄收徒 被称当代武丑泰斗记者从国家京剧院获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武丑名家张春华,5日凌晨6点05分在北京逝世。 因出演《侠盗罗宾汉》成名 张春华原名张士铭,1924年出生于天津。 他少年开始学艺,12岁进稽古社科班,得娄廷玉、丁秉春等传授,并得尚和玉指点。出科后,在京、津等地搭班。 早年曾因出演根据美国影片《侠盗罗宾汉》改编的同名京剧而成名。 1943年春节,代叶盛章演出《时迁偷鸡》名噪津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