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越俎代庖的童年

2019-03-06 08:24:32 来源:网络

刚咿呀学语就开始接触音乐,学习小提琴、合唱和舞蹈,时常被带着观赏芭蕾舞剧作消遣,也常参加戏剧演出;熟悉各种体育运动,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学习骑马和剑术,精通槌球、网球、曲棍球;三岁翻书阅读,四岁临帖写字,六岁跟随名师练习写作……先别焦虑,这不是又一个 “虎妈”“狼爸”对照藤校标准精心打造的十项全能“牛娃”。这是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路易十三。

举出路易十三的例子并不是想为今天拼了老命也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再树立一个贵族式儿童教育的标杆。事实上,根据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埃斯的经典名著《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一书的观点,在路易十三生活的17世纪初,不要说所谓儿童教育,就连“儿童”观念本身也不过刚刚出现。在此之前,中世纪的人们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关注,甚至可以说有些漠视:那些生命脆弱、尚不适于融入成人社会生活的幼儿不被计入家庭人数,他们一旦在体力上勉强可以自立,又会立刻被划入成人队伍,与成人一样劳作生活。其后,随着婴儿死亡率下降,父母对孩子才开始表现出更多的关爱和情感,但也只把他们当作“逗趣和解闷的对象”。即便是当时贵为王太子的路易十三,三五岁时也是成年人取乐的对象,人们逗弄他,对他大开和性有关的玩笑,观察他的反应并以此为乐。直到17世纪晚期,随着新教和中产阶级的兴起,封闭的学校教育取代了传统“学徒制”,家庭也不断向内部收缩,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成年人完全区隔开来,现代儿童的概念才正式出现。“人们关心的不再只是孩子的未来和他将来的建树,还关心他的现时情况,他的真实存在。”这时,儿童终于在家庭中有了特殊的地位。

《儿童的世纪》一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出现代的“儿童”和“童年”的观念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随历史和社会演变逐渐建构而成的。继该书之后,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和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也各自出版了专著,对电子媒体的出现是否会导致现代社会童年的瓦解消逝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与剖析。

中世纪的人们肯定难以想象,数百年后的今天,儿童已成为家庭的绝对中心。儿童教育拓展到了生理、心理、道德、智力等各个层面,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该“还孩子一个纯真快乐的童年”,还是该拼尽全家财力、物力、人力,让孩子有一个先起跑的童年,甚至要“赢在子宫里”?今天的人们喋喋不休,各执一词。但这些探讨与争论都是源于成年人对于儿童和童年生活“是怎样”“该怎样”的想象与界定,建立在成年人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回顾和认知之上。而作为争论焦点的儿童,其自身在这些争论中的主体性并未得到真正的发现与重视。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提到,针对他提出的电视等电子媒体风行侵蚀儿童和成年间疆界、导致“童年消逝”的观点,很多孩子曾表达过不同意见,有的孩子更指出“一周五天上学才是荒废童年”。这表明,孩子们对于儿童和童年的含义和特质有着自己的认知和立场。儿童是真实鲜活的存在,而并非只是受成人庇护、由成人摆弄的懵懂无知的弱势群体。在当代社会,他们也应有表达、选择和参与的权利。家长、学校、媒体、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应该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能盲目自大、越俎代庖。要真正地发现当今时代下的儿童,关注他们的样貌,聆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保障他们的权利,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帮助引导他们找到个性化的真实自我、成长为理性而负责的主体。这才是现代社会成年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现代儿童的观念也许是建构而成的,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也许在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关于儿童与童年,总有一些特质是人所共知、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正如《儿童的世纪》一书所引用的17世纪晚期一幅版画作品上的说明文字写到的那样:

“这是天真无邪的年纪

我们都应该重新回去

可以对未来充满憧憬

那就是我们的希冀。”

,乔迁贺词 不要越俎代庖的童年

相关:

郎朗复出:看淡名利 音乐会减半近日,钢琴家郎朗以一袭白色西装现身北京举办发布会,宣布其2019全新独奏专辑《钢琴书》将在3月29日全球同步发行。 作为郎朗受伤后复出、同时也是回归环球音乐的首张作品,《钢琴书》以双CD的形式集结了贝多芬《致爱丽丝》、德彪西《月光》、坂本龙一的钢琴版《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等诸多经典作品,以及《茉莉花》、《绿袖子》、《阿里郎》等世界各国的民谣。在发布会后接受新京报专访时,郎朗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在演奏..

武丑泰斗张春华谢幕 曾为时迁加戏3月5日早晨6点05分京剧武丑名家张春华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武丑演员,张春华于1924年12月生于天津,原名张士铭。12岁进入了天津“稽古社”科班,从此改名张春华。他从小抱定“宁可练功致死,不可懒惰偷生”的信念,以常人难以承受的强度每天坚持苦练文、武功夫。在“稽古社”坐科期间,丁秉春、王斌珍、谷玉兰、郑盛厚等老师向张春华传授了《盗双钩》、《祥梅寺》等戏。“稽古社”社长娄廷玉向张春华传授了..

抗战馆招募“小博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3月5日发出“英雄帖”,邀请全市中小学生争当“抗战文物小博士”,做传播抗战精神的志愿者。 “一物一故事——我是抗战文物小博士”征集展示活动启动,标志着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抗战馆活动开始了。活动现场,赵登禹学校的学生代表为大家讲述《大刀的故事》;获得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优秀讲解员”称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志愿者讲解员刘振宇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

博物馆摄影师动脉影:我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一个人,一台5D4+百微,8年间拍遍全球200家博物馆。他镜头下的文物美得不可方物,很多人因为他的照片爱上了博物馆和摄影。他就是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文博爱好者的男神,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武汉博物馆摄影师——动脉影。 在新浪微博上,他坐拥241万的粉丝,现实里却享受着“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平凡生活,在微博中从未露庐山真面,更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和职业。不过他也坦诚地告诉大家,他并不是什么专业摄影师,也并非文博工作者,只..

《汪曾祺全集》历经8年编校问世2019年3月2日上午,“春三月,我们一起怀念汪曾祺”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汪曾祺先生的儿子汪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者杨早出席。 汪曾祺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其创作生涯历经半个世纪,跨越两个时代,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他辞世之后,各类作品以不同形式被多家出版机构频频再现,深受各个年龄层次的中外读者喜爱,学界也出现了诸如孙郁《革命时代的..

武丑泰斗谢幕 天国再唱《三岔口》国家京剧院消息,以《三岔口》一剧享誉海内外的京剧武丑艺术家张春华,3月5日6时05分因病离世,享年94岁。 十岁学戏 因《时迁偷鸡》名噪津门 张春华先生原名张士铭,祖籍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1924年生于天津,幼年为家境所迫,10岁就正式到天津天华景稽古社科班学戏,工武丑、武生,得娄廷玉、丁秉春等传授,并得尚和玉指点。出科后,在京、津等地搭班。 1943年春节,代叶盛章演出《时迁偷鸡》名噪津门,同年正式拜叶为师..

石景山公益书房有了小小管家石景山郎园park艺术园区内的良阅书房,3月3日迎来了新一批的小小志愿者。这些来自附近小学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理图书、维护秩序、引导借阅,不仅把公益图书馆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培养了爱心、锻炼了能力。 周末的良阅书房,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书,阳光穿过透明的玻璃落地窗洒在室内,室外是700年前的元代崇国寺塔,屋内是极简风格的长椅书架,大家或倚或卧或坐,很是惬意。但是在他们中间,一直有一群身穿..

艺术类本科毕业生成名艰难 太多人半途离开今年参加中戏表演系艺考的天津考生小李,去年从天津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和法语专业退学,一门心思投入艺考的准备,决心不可谓不大。跟小李相似,很多艺考生选择这条路的初心就是热爱艺术。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记者接触到不少中戏、北影表演系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表演工作的并不多。有调查显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生,70%因为就业不理想而改行;艺术类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

盛可以推长篇小说新作《息壤》以代表作《北妹》步入文坛的作家盛可以近日推出新作《息壤》,这是一部探讨中国女性问题的长篇小说。盛可以近日与评论家张莉以“从给予中照见自己”为题,就女性命运、身份认同、自我觉醒、女性写作等话题展开了对话。 《息壤》的故事发生在湖南益阳一个小村庄的初姓家庭里,主要笔墨集中在初家四代八个女人身上。她们有全身心奉献给家庭的,有拼尽全力要逃离的,有坚持不生育的,也有费尽心思要再生育的,在她们看待生育问题的..

2019日内瓦车展:新款三菱ASX劲炫发布 或年内实现国产汽车讯 对于国内车迷而言,三菱ASX车型无疑是本届日内瓦车展上值得关注的一款车型。3月5日,三菱在日内瓦国际车展上正式发布了新款三菱ASX劲炫车型,新车有望于年内实现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