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2019-03-01 17:01:14 来源:网络

北宋大文豪苏轼学养深厚,留下许多千古诗词。不管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管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是永远流传的经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其旷达超脱的胸襟。虽然身处官场并不得志,屡屡被贬,但苏轼面对风雨泰然自若,这与他自幼饱读诗书有很大关系。

很小的时候,在母亲的教导下,苏轼和弟弟苏辙开始读《后汉书》等典籍,并立下高远志向。稍大一些后,苏轼开始熟读乃至背诵更多经史诗文,并有机会了解到欧阳修、范仲淹等名家,从而深受鼓舞。在散文《苏轼私识范仲淹》中,苏轼讲到,在私塾读书时,一天一位读书人从京师而来,拿石守道创作的《庆历圣德颂》给先生看。苏轼在一旁偷看,问先生文中赞颂的那些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苏轼回答,如果他们是神仙,我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呢?苏轼的回答令先生很惊叹,为他详细讲述了一下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中豪杰。苏轼后来学识渊博,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幼以范仲淹等名家为榜样呢?

苏轼的诗词里,有诸多与读书有关的名句。我们称赞一个人读书多、气质不凡时,总爱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句就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苏轼的朋友董传,虽生活清贫、衣衫朴素,但满腹经纶、气度不凡。只要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照人。这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略有相似;“读书万卷始通神”则出自《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苏轼的外甥柳闳、柳辟非常崇拜舅舅的书法,本诗为两人索求笔迹时,苏轼所作。在他看来,哪怕练书法,也应该多多读书,书读多了字写得才有神韵。

在诗文中,苏轼传授过许多值得借鉴的读书方法。苏辙的女婿王庠精通经史百家,苏轼曾赞扬他:“笔力有余,出语不凡”。在散文《又答王庠书》中,苏轼写道:“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少年时想要有所成就,每一本书都应该精读几遍。书浩如烟海,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苏轼建议王庠把精力集中于一个领域,朝着确定的目标努力。“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并非浮光掠影地浏览,而是集中心力把一本书、一类书,从不同角度反复研读,把书读懂读“厚”,这被后人总结为“八面受敌”精读法。

在《稼说送张琥》一篇中,苏轼又提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就是广博读书而审慎取用,待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这其实和他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提到的异曲同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于一本好书,潜心研读自然会知晓书中真义。对那些经典作品,以及自认为对成长很有益的书,我们不妨多读几遍,在一遍一遍阅读中,自然会对书中内容认识得更透彻。

为了熟读、掌握,苏轼还使用过抄书法。宋朝陈鹄的《苏轼抄书》,通过叙述朱载上与苏轼的结识,就讲述了苏轼是如何读《汉书》的。有一天朋友朱载上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原来苏轼在抄《汉书》。朱载上很不解,毕竟苏轼天赋异禀,哪用得着抄书。苏轼解释,自己已经抄过3遍《汉书》了。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汉书》共100卷、75万字,称得上皇皇巨著,朱载上随即挑了几个字试了试,苏轼果然可以背出相关段落。经过一遍遍抄写,对苏轼来说,《汉书》已经深入骨髓、了如指掌了。对于现代人,一遍遍抄书并不现实。但是那些名诗名句,我们只有多抄写几遍,才会烂熟于心。

在诗、词、文、赋、书、画、政治、思想等各方面,苏轼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单他的读书方法,也是颇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再怎么介绍,终究是浮光掠影、粗浅认识而已。

,青岛农业大学教务信息网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相关:

邻里齐动手 杂物间变阅览室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农光里中社区213号楼是一栋独立成院的商品楼,近日,在社区互助共建志愿队发动居民共同参与下,原本堆砌杂物、停放自行车的地下一层变身成一个小小的社区图书阅览室。 阅览室里外套间加在一起约40平方米,一层进门处摆放有捐书箱、感谢信,捐书名单上还细致地罗列出各家捐赠的图书数量。阅览室发起人之一张守荣介绍,阅览室内的桌椅板凳都是居民家里的旧物。《故宫院长说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红与黑》等..

家长呼吁教辅读物少些“孪生子”“这几本有什么区别呀?”“要不我也买这本吧!”新学期开学之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北京阅”甜水园图书文化港听到不少家长和学生选择教辅读物时的发问。 在开学季教辅读物购买热潮中,记者发现,教辅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家长和学生普遍感到选择困难,书店方会依据读者需求给出建议和指导,出版者也在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力求高质量发展。 读者:选择“凭感觉”“随大流” “我已经挑了40分钟了,光是这些书名就..

音乐剧《搭错车》即将北京上演经典电影《搭错车》改编的同名音乐剧将于4月20日登陆北京展览馆剧场。据悉,该音乐剧去年7月在中国台湾出发,除了北京,还将在南京、武汉、上海等城市上演。 1983年经典电影《搭错车》被多次翻拍改编成电视剧、音乐剧,此次全新改编音乐剧,将用年轻创新的呈现手法,舞台灯光虚实转换,听觉与视觉的细腻结合,重现电影中感动揪心的真情故事。据悉,该音乐剧去年在中国台北、厦门、多伦多、温哥华演出,首战上演时,李宗盛给予了..

《尚博祖屋》童年的故乡 温暖的记忆青年作家、诗人杨宏伟是浙江省德清县尚博村人,长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继出版诗集《远方的诗:年轮》之后,这部洋洋洒洒49.9万字的散文集《尚博祖屋》2018年底问世,饱含着他对故乡血浓于水的感情。 这部著作是作者7年心血的结晶,是一部追忆童年与故乡的怀旧散文集,内容温馨感人。本书主要反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在家乡的童年生活,记载人物有他的祖父母、外婆、父母等亲人,以及村民、老师、同学等,还有各种小动物,充..

《北京法源寺》登台国家大剧院由田沁鑫编剧、执导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下周起将亮相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板块。该剧以诸多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思辨戊戌,直面历史进程,充满中国文人气息,自2015年首演至今深受观众喜爱。 话剧《北京法源寺》改编自李敖同名长篇小说,奚美娟、周杰、贾一平等领衔主演。作品以北京法源寺为背景,讲述在“天公无语对枯棋”的沉疴晚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爱国人士为中国寻找出路的过程。小说..

莫言与张大春话汉字台湾作家张大春日前携新书《见字如来》亮相北京郎园虞社文化空间,与他的好友、著名作家莫言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汉字“前世今生”的深度对话。在现场,两个同样对中国汉语言文字怀有深切情感的作家、小说家,以“咬文嚼字”的解字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与读者分享了他们对于中国汉字文化和字词源流的心得体会和文人雅趣。 《见字如来》是张大春新近出版的一本关于字词辨析的新书,书中的部分内容源自他在《读者文摘》杂志所撰写..

即使是最张扬的幻想,也不能脱离现实的根之前的几十年,我以极大的热情写作了“男生贾里”和“小香咕系列”等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而近年来,我写了“小鸟公主”“变形学校”“王子的冒险系列”等,从现实生活切入幻想世界,将温暖可触的现实和缤纷斑斓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我的体会是,如果把现实主义题材的叙述比作一望无际的肥沃原野,那幻想作品就是广袤无垠的天空。 写“小鸟公主”的初衷,是我去为孩子们进行文学启蒙。演讲接近尾声,一名三年级女孩举起她的小手..

我们每个作家编织的,都是时代瑰丽梦境的一角走过20多年的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变革了书写和阅读方式,也交织形成巨大蓬勃的产业市场,成为眼下尤其活跃的文化现象。 就在这周,“2018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作家协会主办,24部年度推优作品集中亮相。在这批网文小说中,丁墨的《挚野》尤其亮眼。从悬疑爱情题材的《如果蜗牛有爱情》《他来了,请闭眼》,到挑战商战范畴的《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再到涉猎流行音乐领域的《挚野》..

中和节 一个鲜为人知的节日3月8日,国际妇女节,今年正好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些都家喻户晓;但你知道吗,在它前一天,二月初一,是中和节。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鲜为人知的古老节日。 “节应中和天地晴,繁弦叠鼓动高城。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唐代陈羽的一首《和王中丞中和日》,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过中和节的盛况。中和节,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习俗活动呢? 中和节的由来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从民众日常生活中自然..

脱胎换骨:漆艺术的当代传承漆器源自中国。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发现漆的神奇,并开始大量在生活器物中应用。从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漆弓,到7000年前河姆渡时期的漆碗,无不佐证着中华先民曾在不断试错中发现漆的胶粘、防腐等功能。《韩非子·十过第十》记载:“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自禹起,在祭器上用漆作为髹饰,并进行彩绘,漆的功用开始超越了材料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