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城隍庙里看“火判”

2019-02-14 15:48:40 来源:网络

▌呼延云

春节长假,闭门读书,实在是有闲暇用闲心寄闲情的一大乐事。若想讨些热闹,除了走亲戚逛庙会,便只能从记述旧京风物的书中寻得了,尤其是老舍先生的文章,敦厚质朴而又有趣,翻开几页就会沉浸到那么一种光景和氛围之中:安逸、舒坦……《北京的春节》是名篇,此时读来最是相宜,其中记载的“火判”,虽然只有“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却引起了笔者考据的兴致。

在翁偶虹、邓云乡、金云臻等名家所写的回忆文章中,只要说到正月十五,必然提及“火判”,而此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已经随着城隍庙庙会的结束而彻底消失,所以其笼罩的一层神秘面纱便愈发厚重,令人更想一揭为快了。

城隍爷爷平冤案

先说城隍庙。

城隍在我国古代的诸多神祇中,专司守卫城池和护佑民生,可以说是非常贴地气。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十分推崇,开国伊始即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诏封京都及天下城隍,接着又诏命天下各府、州、县都要建城隍庙,并首先在国都南京建造城隍庙,这一下可不得了,等于是皇帝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构建了另一个官僚系统,从此城隍不仅地位得到了保证,而且也如人间一般有了明确的职衔,比如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汴、濠、鸠、和、滁等朱元璋“龙兴之地”的城隍被封为正一品,以此类推,府城隍被封为正二品,州城隍是正三品,县城隍是正四品……旧时中国,可以说无处不建城隍庙,亦无处不见城隍庙。

朱元璋这么推广城隍庙的建设,目的明确:“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当然是为了稳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有在民间建立一种善恶分明的价值观的作用。比如城隍庙的庙门两旁多贴有“阳世奸雄伤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的对联,而城隍的身份,正应了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开头那句“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一般来说,那些生前两袖清风、正气凛然的人物,死后就会当上城隍,特别是因为保卫国家安全和朝廷纲纪而以身殉国的人物,绝对是城隍的一等人选,比如于谦、杨继盛,死后都做了“都城隍”,就是天下城隍的总统领。也许统治阶层以为这是性价比极高的做法,用人家,杀人家,死后再拿人家立威,翻来覆去便宜总是他们得着,但在百姓看来,这实在是为忠烈洗冤的最好办法,生而为臣,死而为神,论地位竟比龙椅上的皇帝老儿还要高些,所以也就格外地敬重。

正因此,明清两代别有一俗,对诡异或难断的大案,往往最后要在城隍庙中审理,以图冥冥中的神灵对审判者和受审者都起到某种震慑作用。清代文学家梁恭辰在《池上草堂笔记》中曾言一事,莆田县恶霸王监生看上邻居家张老太太的五亩田地,先伪造地契强行抢夺,又收买凶手殴杀了张妪,并嫁祸其子,莆田县令收了王监生贿赂,判张妪之子凌迟。福建总督苏昌对此案存疑,“乃檄福州、泉州二知府会鞠于省中城隍庙”,两位知府最终还是照前拟定罪,张妪之子被拖出庙门行刑时大呼:“城隍爷爷,我家奇冤极枉,而神全无灵响,何以享人间血食哉!”这时城隍庙的西厢突然倒塌,庙门口两尊泥塑的鬼吏忽移向前,“以两梃夹叉之,人不能过”。听审者一时大哗,两位知府亦悚然,“重加研讯,始白其子冤”。

北京作为三朝古都,城隍庙自然不会少,清末时仅城内就有七八座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位于复兴门内成方街的都城隍庙、位于南横街东口的江南城隍庙和位于地安门西大街长桥路北的宛平县城隍庙——“火判”就在这最后一座城隍庙之中。

火判曾经炸过膛

宛平县城隍庙以供奉旧时宛平县城隍而得名,“面积东西十八丈,南北十五丈五尺,殿房共五十三间”,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庙宇。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的晚间开庙五天,山门和东西两厢均悬挂纱绢或玻璃所制六角宫灯。城隍像在正殿里,峨冠博带,巍然端坐,佛龛上悬黄绫幔帐,供桌上陈列水果、糕点等各式供品以及香炉、蜡扦等祭器,善男信女们除了焚香跪拜之外,还得捐赠“香资”以祈求一年平安,大殿内彩灯高悬、香烟缭绕、烛影摇红、磬声当当,显得十分神秘。

那尊大名鼎鼎的泥塑判官,就立在城隍庙的院内正中。

“气焰熏天火判官,登场非复汉衣冠,炎炎者绝隆隆灭,象齿焚身觉悟难。”这首收录在《燕京岁时杂咏》中的诗,形象地描绘了城隍庙内火判燃烧时的景象。

“火判”的身份,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钟馗,有的说是火德星君(即火神爷),而城隍庙里那座由于形态上的粗糙,所以无法细究——事实上那就是一个塑成判官形状的砖砌大炉灶,高约丈许,头戴乌纱帽,帽翅以弹簧连之,可颤动,着蟒袍玉带,足登官靴,双肩抱拢,浑体黄泥本色。炉膛的里面是空的,按照《瓯北诗钞》的说法这叫“虚其肠”,炉门开在火判的后背,面部七窍为烟道口,傍晚生火,燃以煤球,黄昏后火势始旺,“炉焰由七窍逸出”,犹如喷火一般,故得名“火判”。今天的人们见此一定不以为奇,而在愚昧迷信的古代中国,一般百姓看到判官的眼、耳、鼻、口这七窍喷出长可盈尺的熊熊火焰,难免心生惊奇,何况那些火焰还会因为燃料的燃烧程度而变幻颜色,始为蓝色,继而变紫,最后通红,更惹得观者恍惚迷离。不过无论火势有多旺,判官的身躯并不烧红。判官身前设有香案,来城隍庙叩拜的人们少不得进献供品,以求来年“旺旺”的。

很少有人知道,围绕着“火判”还有一场暗中的较量,因为火判所需燃料极多,保守估计,开庙五日所需煤球当在千斤以上,这都要靠附近各煤铺捐赠,而传闻哪个煤铺捐赠得多,哪个煤铺当年便能大发利市,所以煤铺们争相捐煤,不肯输人。别看“火判”于每年灯节前塑制,节过即拆,砌“火判”却是一项功夫,寻常的炉灶工匠很难胜任。判官的模样好塑,但要保证尺把火焰恰从孔洞中喷出,始终不减,且燃烧多日,炉膛不坏,这都需要专门的技艺——据笔者在其他老北京们的回忆文章中所见,旧京的火判,不止城隍庙里这一处,正月十五,在后门桥的火神庙和北海公园天王殿前亦有此项节目,同样是热浪滚滚,火焰腾腾,但烧不多久,火判就被烧得通身火红,连加火的人都不敢靠前了,可见其质量远不如城隍庙之火判——于是围绕此项“工程”,各路工匠又免不了一番“竞聘上岗” 。

正是有了质量的保证,从清代到1949年宛平县城隍庙最后一次庙会的几百年间,火判才在那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被反复提及和回忆,成了老北京过年的象征之一。

过年也要烧秦桧

有一说,指火判首创于清代咸丰年间,当时在西单鱼市附近有位从事炉灶修造的工匠姓恭,他有一次被传进圆明园当差,恰好看到大水法的喷水池里的十二生肖在午时一起喷水,便想能不能以火代水,也造出这么个神物呢?那时室内冬季取暖煤炉多用“钢盔木”(一种白色泥土)制成,俗名“白炉子”,老恭在这个领域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于是他用钢盔木塑造成一个貌似判官、内腔中空的煤炉,口鼻耳眼打开通道,装进煤球,点燃之后,始则冒出滚滚浓烟,继而喷出火焰,于是大功告成。此后老恭在北京各处设计了多个造型各异的火判,除了城隍庙内那种单一的判官塑像外,还有刘海戏金蟾、五鬼闹判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兵部洼胡同张相公祠里的一座:身高八尺,坦胸裸肘,跷足而立,做举剑起舞状,时人赋诗曰:“四海升平祝舜尧,神州大地遍笙箫,待到上元微醉后,钟馗飞火闹元宵。”可惜这座火判在光绪十九年突然崩裂,炸死某总兵的幼孙,从此遭毁,联想到转过年去的中日甲午战争,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原来象征着四海升平的神祇,已经以另外一种方式,给了昏睡的国人以山河破碎的征兆……

在京西文史上有极深造诣的易克中先生认为,“火判”乃是由山西的“旺火”传来。

明朝初年,大量山西移民落户京西各处,从事伐木、开煤窑或从军等工作,他们带来了故乡的风俗,而“旺火”就是其中之一。“旺火”又叫“塔火”,起源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补天的地方据说是在山西平定县的东浮山,女娲为燃煤炭以炼五彩石,在山顶建起大灶,火焰万丈而火光灼天,后人为了纪念,便在春节时烧起旺火。乾隆年间的《寿阳县志》载:“上元前后三日,坊肆里巷,俱于门前塑泥作弥勒、判官、狮子及棒槌等样,围石炭焚之,通宵不息,名曰塔火。”道光年间的《赵城县志》亦载:“上元炽炭于庭中,曰兴旺火。”

“旺火”传入北京京西,更名叫“台儿火”,用大石头砌成火台,再把煤块放进其中垒成塔型,然后从下面点燃,昼夜燃烧,这个虽然比“闹花灯”少了很多雅趣,但野趣可是大涨,且壮观得多,村子里的空场上有这么一处,整个年节都一派红红火火的气氛。此后,又从京西传入内城,演变成“烧火判”,或“烧秦桧”。清代戴璐在《藤阴杂记》一书中记载:“金鱼池西精忠庙,祀岳忠武,自灵佑宫灯市罢后,庙设烟火,人竞往观,又土塑秦桧,以煤炭燔之至尽,曰烧秦桧。盖仿火判之形也。”

戴璐是乾嘉时人,而乾隆年间的著名史学家赵翼有诗名曰《戏咏火判官》:“平生性不因人热,任尔乘权气郁蒸。”由这些不难推理,火判起源的时间肯定比咸丰年间早得多,而且是否由那位姓恭的工匠一人发明,也要打一个问号……不过这些都是没法穷究的事,真正值得关注的,倒是古人的价值观远比今人“犟”,今人喜欢用“大过年的”和稀泥,而古人就算是大过年的也绝不会放过秦桧,定要烧这卖国贼一遭——想来也是,谁平日里给咱添堵,谁让咱过上太平年,老百姓心里,门儿清!

,正月十五城隍庙里青花鱼 看“火判”

相关:

影视创作价值观念被稀释 警惕“宫斗剧泛滥”的价值偏差潮水退去时,才能看见谁在裸泳。资本失灵时,更能彰显价值的珍贵。 卫视广告,网站推荐,抖音开直播,娱乐综艺包个场,微博热搜再哄一哄——眼下,玄幻剧《招摇》播出近半,“营销一条龙”基本齐活。按流量经济的如意算盘,一波营销热后,便是收割韭菜之时。可这一回,算盘有些落空,任凭原始IP曾有多少粉丝、两名主演自带多少流量,该剧再怎么折腾,热播的海市蜃楼愣是不见踪影。 站在艺术的立场看,这半点不稀奇,该剧的美学、..

林间啼拂晓 程门展新声 张火丁弟子李林晓举办京剧专场前不久,在保利剧院举办的万瑞兴先生京剧作品演唱会上,一袭绿衣长裙、袅袅婷婷的李林晓格外耀眼、一鸣惊人,她精彩演绎了万瑞兴先生谱曲的程派《白蛇传》中“青妹慢举”唱段,赢得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2月16日、17日,由北京京剧院、北京士人争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李林晓京剧专场演出将在长安大戏院举办。届时,北京京剧院程派新秀、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学员李林晓将携《白蛇传》《春闺梦》两出经典剧..

“网红”景点、文化民俗带热春节假期西部旅游题要:绿色生态游、峡江风光游、红色革命游、人文历史游、民俗风情游、夜景休闲游……今年春节假期,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尤其是重庆、陕西西安等地整合当地风格迥异的文化民俗和节庆旅游资源,推出文化旅游盛宴,充分激活了春节假期旅游市场。 挖掘新潜力、激活新要素、集聚新动能。西部地区以景区景点为载体,打造旅游升级新亮点,在“特”字上用功,抓实品牌创建推广;从“惠”字出发,让游客享受实实在在的优惠;..

李鹏程加盟小鹏汽车 出任品牌公关总经理汽车讯 2月14日,小鹏汽车宣布:原有车以后联合创始人李鹏程近日正式加盟小鹏汽车,出任品牌公关总经理,直接向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汇报。李鹏程将领导小鹏汽车在品牌策略、公关传播、社会化营销、品牌创意等方面的工作。 加入小鹏汽车前,李鹏程在品牌公关、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拥有深厚的积淀和运营管理的实战经验。在一汽-大众工作的15年时间里,李鹏程主导设立了一汽-大众“创·享高品质”的企业品牌理念,布局企业社会责..

《朗读者II》出书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第二季为基础编纂的图书《朗读者II》日前出版。全书收录了71篇朗读读本以及62位朗读者的深度访谈。《朗读者II》由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作序。 《朗读者II》用12个主题词架构全书,这些主题词融合温情与思辨,更具当下性、社会性和时代性,既有“初心”“父亲”“谢谢”这样以情感为主的主题词,也有“路”“城市”这样比较中性的主题词。全书收录的71篇朗读..

感受《诗经》之美 触摸草木之魂对于《诗经》这部中国文学经典,我一直非常热爱,《诗经》以草木为载体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与精神,但一直没有得到更深入、更唯美、更接近它的意境的表达,所以逐渐地有了策划编辑《诗经草木魂》(包括《诗经草木魂·采采卷耳》《诗经草木魂·蒹葭苍苍》《诗经草木魂·采薇采薇》,山西教育出版社)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无一字无来历 做这本书一定要有最好的文本,要有对《诗经》中的植物最深、最美的阐述。于是,我邀请了国内首屈..

国图春节7天到馆人次突破12万2019年春节期间,更多北京市民选择走进国家图书馆过大年,除了在这里读书学习、充电研修外,很多读者带着全家走进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图艺术中心,以观看精品展览、欣赏精彩演出的方式度过了独具特色的书香假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2月4日至10日,国家图书馆到馆总人次突破12万,相对于2018年春节期间的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40%。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讲述传统年俗的“迎春送福——武强年画专题展”广受欢迎,该展览自1月31日开展..

《三城记》从书斋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张柠写作并出版长篇小说了。 这个事实引发媒体关注的第一个点必然跑不掉张柠作为评论家或学者的这个身份标签,他毕竟是近年来继吴亮出版长篇小说《朝霞》后又一位出版长篇小说的评论家或学者了;如果再有几个评论家或学者如此“反水”下去,也许会被总结为“XX现象”。这不奇怪,做媒体的善于这种捕捉与概括。但于我这种非媒体人、或者也算忝列文学中人而言,首先关注的倒未必是作者的身份而是作品本身的写作。虽同为文学中人,..

北京提前实施国六 2020年轻型汽油车须满足国六b标准汽车讯  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北京市实施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通告》,表示将提前实施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

汽车下乡第一枪 长安欧尚最高补贴2.2万汽车讯 为响应国家重启“汽车下乡”政策,2月13日,长安欧尚率先打响了汽车下乡补贴政策的第一枪,正式宣布长安欧尚旗下全系车型均参与‘汽车下乡’补贴,最高可享受2.2万元的厂家补贴。 这并不是相关部委首次推行”汽车下乡“政策,早在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在《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层推出一项汽车消费惠农政策。时隔十年后,2018年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迎来28年来的首降,在春节前夕,为进一步刺激汽车消费市场,政府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