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始于殷商?良渚文明破除了这个国际偏见

2019-02-11 08:30:51 来源:网络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之间的联系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人们却可曾知晓,早在五千年前,这片土地就是文明高地,孕育出华夏版图上光彩夺目的区域型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掷地有声的实证。并且,随着考古的持续推进,良渚文化还在不断刷新人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距今5300年至4300年。大多数人对于它的印象,或许停留在亮相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的良渚玉琮。玉琮上作为神人、信仰象征的神人兽面纹,以及一毫米刻四五根线的细密阴纹线刻技艺,无不折射出良渚文化的璀璨。事实上,对于良渚玉器的认识,绕不开它所身处的场域——良渚古城。这正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

1936年,一位名为施昕更的学者在家乡余杭县良渚镇的偶然发现,掀开了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当时,大批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玉器于此出土。略显尴尬的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良渚文化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被当成东方文明的曙光一缕,鲜少有学者强调它已经明确跨过“文明”的门槛。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的一连串考古重大突破,令良渚文化一次又一次惊艳世界:1986年、1987年,反山、瑶山两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大型墓葬被相继发现;1992年,超巨型建筑基址——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浮出水面;2007年,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最终得到确认;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震惊世人……

良渚古城在中国同时期古城中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则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坝”。拥有完整都城结构的良渚古城,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这一切,一方面令人不禁好奇,五千年前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方国,另一方面却悄然拉直了一个问号,当时国家已出现,文明已形成。

今天,让我们走近良渚文化,走近长三角城市群这一绵长深远的文化基因。

——编者

根据我国的历史文献,我们一般将夏作为王朝的开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开始的年代被暂定为公元前2070年。但由于处于晚商阶段的殷墟,才发现大量青铜器以及铭刻有文字的甲骨等遗物,以致国际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中华文明仅始于殷商时期。

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存在着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将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而忽视了中华文明形成之前还存在着多个区域文明。第二个误区是将中原文明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唯一代表,而以中原文明的形成作为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第三个误区是以青铜器、文字作为判断文明的绝对标准,而将未发现青铜器、未破译文字的文化摒除出文明之列。良渚文明的确认将有助于破除上述偏见。

我们知道,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分别处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所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文化面貌较为统一,且均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而中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大的文明体,实际上是多个区域文明逐步融合的产物。

辽阔的中华大地包含多个相互独立的地理单元,距今9000年开始,在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下逐步孕育出多个具有不同文化面貌、不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系,如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海岱地区、甘青地区,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江汉地区、环太湖地区,以及北方地区和珠江流域等,形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若干文化区为主体,再联系周围许多个区域性文化的一种重瓣花朵式的格局。

从距今6000年开始,各区系进入文明化、城市化、复杂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距今5500年到4000年间,形成了许多强势的文化,如较早的庙底沟文化、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稍晚的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更晚的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煤山文化、齐家文化、陶寺文化等。这些文化中不少已进入文明阶段,但这一时期,面貌统一的中华文明尚未形成,我们不妨称之为区域文明时代。良渚文明就是中国区域文明时期的重要代表。

北纬30°是一个神奇的地带,造就了许多伟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所处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均大致位于该纬度带附近。良渚文化的核心分布区——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也大致处于这个纬度。环太湖流域西依茅山和天目山山地,北、南分别以长江和钱塘江为界,东濒东海,总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繁衍。

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发展序列清晰,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的文化区,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5000-4000BC)、崧泽文化(4000-3300BC)、良渚文化(3300-2300BC)、钱山漾文化(2300-2100BC)和广富林文化(2100-1800BC)等发展阶段。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马家浜晚期末段,东山村遗址便已出现编号为M101的早期权贵墓葬,墓中随葬品共33件(套),其中玉器21件,玉器种类有玉璜、玉玦、玉管等,该遗址还发掘出一批公元前3800年前后的崧泽文化早期的随葬较多陶器、玉器、石器等的贵族大墓,这些大墓集中于一个墓区,与小墓分开埋葬,显示出当时已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分化。马家浜、崧泽时期的文化积累为良渚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良渚文明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2300年,这是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经历了黄河流域庙底沟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油子岭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和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扩展与融合的大发展之后,各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逐渐走向一段稳固而快速的发展阶段。良渚文化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支。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正是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鉴于此,我们认为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这一时段,可称为良渚时代,它上承庙底沟时代,下启龙山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良渚古城遗址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它与良渚玉器等一同构成良渚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地区,处于一处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北部。古城南北分别峙立着大遮山和大雄山两座天目山余脉,西部散布着一系列低矮山丘,这三处山体均距古城约2公里,向东则是敞开的平原,总体有一种以山为郭之感。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可见,古城所在的区域有着广阔的腹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自2007年良渚古城发现和确认之后,经过七八年不间断的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我们对良渚古城的结构布局和格局演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可分三重,最中心为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分别为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的外城,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同时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汇观山祭坛,在古城外围也存在着广阔的郊区,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外围郊区的占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整个城市系统的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显示良渚先民在规划古城之时视野之广阔。

良渚人创造的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莫角山宫殿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宫殿区的面积要远远超过年代更晚的龙山时代的石峁、陶寺和夏代的二里头的宫殿区或宫城。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以8平方公里的外城计算,其占地规模一直领先了1500年,直到距今3500年前后才被郑州商城超越。

(作者均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

,中华文明青州地图 始于殷商?良渚文明破除了这个国际偏见

相关:

春节消费红红火火亮点纷呈买年货、吃年夜饭,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绿色食品、智能家电、新型数码消费火爆;休闲旅游、观影观展,春节档电影总票房突破50亿元,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以20亿元票房领跑;民俗活动、文化过节,“紫禁城里过大年”,国家博物馆里迎新春……2019年春节消费,红红火火亮点纷呈。 据商务部监测,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8.5%。 消费旺盛年..

老乡文化需求,如何更好满足口袋要鼓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得上。近年来,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中心城市到山区农村,我国公共文化设施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探访各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感受文化的力量。 春节这些天,浙江省衢州市的农家书屋,人气特别旺。 柯城区大陈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汪衍勤说,平时书屋的管理员、志愿者会带着村里的留守儿童讲故事、做手工、练书法,让孩子放学后、周末这些以前没人..

春节,让我们的文化青春不老春节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纽带,不仅把相互熟悉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更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每个家庭的团圆,构成了国家的团结;每个家庭的幸福,构成了国家的力量。 刚刚过去的春节,“反向春运”的现象引发关注。很多在城市的奋斗者、年轻人,不再跟随人潮从城市回到老家,而是把父母接到城里过年。在工作的城市实现阖家团圆,成为春节文化的新变化。 类似变化,不胜枚举。“天开新气象,看万古江山,七十青春腾..

实验京剧《图兰朵》在意大利上演2月8日,意大利首都罗马古老的阿根廷剧院座无虚席,由中国国家京剧院和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携手合作的实验京剧《图兰朵》在东方特有的弦乐鼓点中华丽上演。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剧情发展的跌宕起伏,无不深深吸引着现场观众。 该剧改编自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由中国国家一级编剧吴江执笔、京剧导演徐孟珂和意大利导演马尔科·普利尼共同执导,多名中意艺术家出演。两国艺术家以京剧艺术为本体,融合了中西方戏剧..

首破万亿元!春节消费亮眼记者10日从商务部获悉: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商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商务部监测,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8.5%。 今年春节,买年货、吃年夜饭、逛庙会等传统消费红红火火,年节礼品、传统食品、新兴电子产品、地方特色产品销售增长较快,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看点纷呈。 商品消费更重品质。春节黄金周期间,传..

何顿《幸福街》为50后群体塑像20年酝酿,三年打磨,四度修改,作家何顿的长篇小说《幸福街》日前面世。该书通过小人物的命运遭遇,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幸福街》讲述了生活在“幸福街”的两代人,在历经特殊时期到改革开放近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他们的遭际和情感故事。这部作品也是今年60岁的何顿为自己同时代人塑造的群像,他希望自己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很多年后的人们读到《幸福街》,能在书里看到中国南方真实的城市生活。 文学评论家龚旭东把《幸..

《塞维利亚理发师》大剧院四度上演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歌剧作品之一,其中有如“贯口”一般的精彩唱段“快给大忙人让路”更是深受观众喜爱。2月20日至24日,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将迎来第四轮演出,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的马里奥·卡西和周正中将饰演“大忙人”费加罗。 《塞维利亚理发师》是法国剧作家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一位聪明绝顶的理发师费加罗,施展妙计撮合一对美妙良缘的故事,意大利..

抢救整理《格萨尔》 秉千年史诗风骨继万里诗国绝学1998年,病床前,阳光轻抚王沂暖的银发,站在一旁的学生王兴先屏声静气。 “我走了,你要把《格萨尔》做下去……”91岁的王沂暖拉着王兴先的手,留下最后一句遗嘱。这个场景,王兴先多次向他的学生王国明讲述过。 12年后,同样洁白的病房,同样柔和的阳光洒在同样的银发上。这次躺在病床上的是75岁的王兴先,站在一旁的是王国明。 “这些年,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无数次想起年轻时和王沂暖老师一起去西藏、青海采风的日子。路很长..

九件国宝入驻《国家宝藏2》特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CCTV-3)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日前迎来了收官盛典。十七位馆(院)长与众专家学者、艺术家现场揭晓由观众投票和特展评选委员会共同选出本季最终入驻特展的九件国宝。 九件国宝分别是故宫博物院推选的样式雷建筑烫样,广东省博物馆推选的金漆木雕大神龛,河北博物院推选的长信宫灯,四川博物院推选的后蜀残石经,云南省博物馆推选的聂耳小提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选的五星出..

中国美术馆春节迎来六万观众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美术馆迎来近六万名观众,日均参观人次近万名,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到美术馆过大年成了更多人的选择。 春节期间,中国美术馆为观众准备了三个大展。“美在河山”展涵盖了齐白石、林风眠、黄宾虹、刘海粟、李可染等享誉画史的精品力作,群星璀璨;“文明互鉴”展由中国美术馆与黑龙江省美术馆共同主办,展出了两馆收藏的外国版画精品200余件作品;“生命之树”展遴选115件馆藏非洲木雕,让观众感受到非洲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