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相声会馆为传统追本溯源 嘻哈包袱铺创新表演形式

2019-02-02 10:21:34 来源:网络

1月27日,北京青年报旗下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来到了民族宫大剧院,对“嘻哈包袱铺”封箱演出的幕后采访和现场实况进行了网络直播。这也是“后台”栏目“封箱大拜年”系列直播的第二期。与第一期的“星夜相声会馆”封箱演出“为传统追本溯源”特点不同的是,“嘻哈包袱铺”的演出给人以“创新中守望传统”的感觉。虽然两个相声团队的表演风格,内容主题均不一样,但殊途同归,在处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上,给人以启发。

热舞开场  打破相声次元壁

“海草,海草……”年轻演员李才、罗迦打头阵,上场没多久便开始跳起了 “海草舞”,随后舞台上又出现了“灯光秀”,两位相声演员和几位小姑娘一起跳起了热舞。

这样的开场也宣告了“嘻哈包袱铺”这场封箱演出的时尚感与年轻化。整场演出,演员最大年龄不过40岁左右,20多岁的演员成了主力。在内容上,包括“海草舞”、F4等流行元素融合其中,再加上服装化妆方面,打破了过去相声演出的一些“次元壁”。

除了以上的元素以外,这些年轻演员在语言的表述上、包袱的使用上、节奏的处理上,都有着更易为今天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表达。

时尚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是具有风险性的,例如前段时间饱受诟病的“时尚京剧”。但是综观这次封箱演出,“时尚”仅仅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元素或者一种符号,并没有破坏相声艺术自身的规律,这是与“时尚京剧”这类破坏传统的不伦不类艺术截然不同的。

直指生活  讽刺性有笑有料

相声,一度被称为讽刺的艺术。尽管这样的说法不太全面,但失去了讽刺,相声就失去了一大片存在的土壤。不管“星夜相声会馆”还是“嘻哈包袱铺”,这两次的封箱演出都能看到一些讽刺性强的新作品,它们直指现实生活,直指人们身边的事。

刘钊、孙超的《旅游旅游》便是其中一例,这个新作品讽刺的是黑导游巧言坑游客盲目消费的现象。这种现象早已多次见诸报端,且为广大消费者所深恶痛绝。这样的段子表演起来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显然要比那些纯粹靠歌舞炫技,或者靠和捧哏逗咳嗽的相声更为高级,用行话说“皮更厚”。

事实上,两场相声封箱演出,无论是应宁、王玥波、王磊的新编《八大吉祥》,还是贾旭明、李菁的《北京话》,抑或刘钊、孙超的《旅游旅游》,都尽批评之能事,从生活入手,而不是假大空地为批评而批评,为讽刺而讽刺,现场观众无不捧腹。由此可见,真正脚踏实地从现实生活入手,从身边入手,是可以创作出“有皮有肉”,有笑有料的优秀相声作品的。

创作在先  创新需一步步走出

传统艺术工作者现在最爱谈的就是“创新”。什么都是创新,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部分谈的“创新”,其实是创作的事情。

创作,自然是要推新作品,这不等于创新。创作是艺术工作者应该做的基础事,这件事做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创新。

什么是创新呢?数来宝演化成快板,快板又衍生出快板书,这叫创新;评书从坐着表演变成了站着表演,这叫创新;梅兰芳从玻璃罩子里走出来,排了《生死恨》《穆桂英挂帅》,这叫创新……而这些举措,在当时还没有人会将“创新”挂在嘴边,他们的一切出发点仅仅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观众的需要,创作出好的作品。

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对于艺术行业来说,创新是通过扎实的创作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空谈创新,用“创新”二字去“蒙事行”,冤人讹人,弄一堆所谓的新的东西去破坏传统艺术,那与创新精神相违背。

两场相声封箱,能够让我们看到目前相声发展特别是小剧场相声发展的真实情况,这才是真正的“皮儿厚”的好演出。

,星夜相声会馆为清创术 传统追本溯源 嘻哈包袱铺创新表演形式

相关:

二〇一九年央视春晚完成第四次彩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1月31日晚在京进行第四次彩排。最受关注的语言类节目紧扣民生热点,描绘百姓生活,将社会热点问题微缩呈现,将严肃主题融入幽默包袱,记录新时代发展步伐。 葛优首次亮相春晚,搭档蔡明、潘长江表演小品《“儿子”来了》,拆穿诈骗等违法行为;闫妮、周一围、沈月和爱笑团队领衔小品《办公室的故事》,聚焦到在职场奋力打拼的年轻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小品《演戏给你看》鞭挞形式主..

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临近春节,思亲情感急剧升温,文化乡愁浓烈释放。春节这道文化命题总是令人回味无穷,越是深入咀嚼,越能品味到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力量。 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引进来量能扩充的今天,人们对“年味”的理解、对过年方式的选择也更为丰富多元。但不论文化表象怎么样,像亲情团聚、敬老慈幼这些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因子,牢牢占据着春节文化的中枢。一位学者说得好,“一切文化将最终积淀为人格”。对家的依恋和向往,构成了中国人..

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贺岁上演 展现戏曲传承成果“梅花傲雪总传香——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31日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上演两场。北京演艺集团旗下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市曲剧团的名家及亲传弟子,对经典戏曲唱段进行跨界重构,同台演出。 演唱会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新派艺术代表、首届戏剧梅花奖得主谷文月携爱徒王丽京共同演出评剧《水冰心抗婚》“三杯酒”选段,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派艺术代表、第二届戏剧梅花奖得主刘萍携嫡传弟子、白玉兰奖得..

岁月里的《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最主要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作品。遗憾的是,这部“笔端蘸着民族的和作家的血写成的‘痛史’和‘愤史’”,在老舍生前没有出版过全书完整本。因此,《四世同堂》浦爱德全译本的发现与回译,引起了学界与“老舍迷”的关注。 《四世同堂》创作始于重庆、终于美国,是老舍主观情感与观念的投射。按照老舍1945年4月在北碚所作自序中的计划,《四世同堂》分..

老舍:一个“文牛”“写家”2019年2月3日,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几十部经典令读者手不释卷;小羊圈胡同的祁家、钱家、冠家,拉洋车的祥子,茶馆里的三教九流……数不清的人物让观众回味无穷。半个多世纪以来,老舍的作品一版再版,也屡次被搬上荧幕和舞台,给人以欢乐和思考。适逢老舍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老舍研究会前会长关纪新的《老舍评传》(修订本),入选一月光明书榜。借此,我们特别邀请..

国家大剧院 名角贺新春对于广大热爱戏曲艺术的观众来说,看戏是庆新春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春节来临之际,国家大剧院也将一如既往地为观众献上“京剧名剧贺新春”。2月6日至9日,即大年初二至初五,北京京剧院杜镇杰、张慧芳、迟小秋、常秋月、谭孝曾、朱强、李宏图等名家名角将分别带来《四郎探母》《锁麟囊》《红娘》《龙凤呈祥》四台传统名剧,让戏迷朋友们在皮黄京韵中过足戏瘾。 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中国评剧院承制的“梅花傲雪总传香——..

节日的四重味道从时间角度审视节日传统 中国的节日传统,作为一种时间制度,其对时空关系一致性的强调,既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载体,又是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我们将节日概括地理解为在固定的时空,由固定的人群所做的固定的事,在这里时间就自然成为理解节日文化的首个要素。 中国传统节日在时间的规定性上,大多是遵循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农历”,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圆缺周期)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周..

国泰老照相馆重回西单首迎春节提到国泰照相馆,老北京人并不陌生。1956年,国泰照相馆从上海迁入北京,原址位于西单北大街。上世纪70年代,国泰照相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项目最多、功能最全的照相馆之一。不过从1989年起,国泰照相馆开始走下坡路,前后经历了三次迁址,从西单到新街口、再到蓝靛厂和银河SOHO,由于老顾客大量流失,照相馆的生意一直不景气。 三易其址后,老字号国泰照相馆于去年7月重回西单。如今,国泰照相馆将迎来“回家”后首个春节。虽然..

传统节日的共生、共融、共存中国传统节日是民众世代传承的生活,是民族、地区传统的集中展示。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李耀宗先生编纂的《中华节日名典》,是琳琅满目的节日图书中的一本重要著作,该著采集汇纳中华民族2700多个传统节日,有近5000个“名”目,并且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生活实践和文化表现,可以说,这是笔者阅读到的关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内容最为丰富,集中介绍传统节日的大著。 各美其美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

京味儿画里品年味儿画“年味儿”作品,是很久以前就想做的事儿了。儿时过年的场景,老规矩、老家风,热热闹闹地准备年货……这些都在后来几十年的记忆中挥之不去。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冬天都热盼着过年,这当然不仅仅是我的期待,而是所有孩子的共同心愿。 那个年代生活用品奇缺,一年中只有在年将要到来时才破例允许多买些肉,或者干脆买上一只猪头,全家过年就可以放开胆儿吃肉了。置年货,买花生,买葵花籽儿,买鞭炮,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