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北京老“账本”

2019-01-30 15:44:58 来源:网络

年关将至,很多家庭有“算账”的习惯,通过账目,就能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如果这些账本能够保存下来,若干年后,它将是研究我们这一时代生活史的绝佳资料。受此启发,有人会想,能否通过若干年前的“账本”,探究老北京的生活状况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并非易事。幸运的是,如今人们能够查阅到不少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生活片段的资料。通过梳理当时的衣食住行,人们可以从“切片式”的图景中,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在经济、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的风貌。

背景介绍

银元换铜元有“汇率” 出入北京要换零钱

说起老北京的账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字:钱!提到钱,在很多人印象中,民国的货币非常多,有银元,有铜板,还有纸币,五花八门。的确,晚清至民国时期,是一个发生巨大转变的时代,这也导致当时的货币制度非常混乱。

要想了解那时的“钱”,首先要清楚一点:银元与银两(白银)不是同一个概念。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常见的银元是西班牙“本洋”。而银两(白银),在中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古代典籍以及明清小说中提到的银子(“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指的就是白银。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墨西哥银元成为在华主要流通银币。墨西哥银元上面有一只“鹰”,又被人们称为“鹰洋”。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开始铸造银元,他制作了“库平七钱三分”的银元样币。第二年,他又将重量改为七钱二分,此后,库平七钱二分成为一元银元的重量标准。当时,库平一两为37.3克,库平七钱二分为26.5克,也就是说,一元银元的重量,并不足一两,通过换算可知,一两银可换1.4银元。

虽然制定了银元的标准,但是在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既有银元,又有银两。民国时期,1914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一圆银币的重量为七钱二分。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袁大头”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所说的大洋,指的就是银元。几块大洋,就是指几银元。当时钱币的换算关系和现在一样,以十进位,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不过,虽然有了银元,但是银两(白银)在人们生活中还是没有完全废止。1933年4月5日,国民政府规定: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从此完全废止了银两流通。这便是民国货币史上的“废两改元”。

此后,国民政府统一铸成币值为壹元的新版银币,俗称“船洋”。持有银两的人,可以把银两交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者在当地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兑换成银币。

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又通过新的货币法案,由政府授权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法定货币——“法币”,法币一元等于原银元一元,银元作为合法的中国货币的历史,从此结束。从这之后,人们所说的“元”就是指纸币的“元”(按,1935年前,提到“元”多指银元,1935年后,提到“元”多指法币)。当然,因为老百姓根深蒂固的“白银意识”,再加上社会动荡,人们对纸币天然不信任,私下使用银元的仍不在少数。

虽然是以银元为本位币,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还有相当数量的铜元,俗称铜板。老百姓在购买小东西时,多使用铜板。铜元的价值与银元挂钩,但不是采取十进制的换算方法。它与银元存在一定的换算比例,这个换算比例一直在变动,甚至各地都不一样不同。民国初年,在北京,一银元能换130枚至140枚铜币,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一个银元能换三百枚甚至四百枚。铜板也有“当十”、“当二十”等区别,即这一枚铜板相当于十文、二十文。

除了银元、铜元,当时还有数量巨大的纸币。辛亥革命后,为了应付财政困难,地方军阀把发行纸币作为筹款方式,任意滥发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纸币虽然面额上与银元等值,但实际购买力则并不能得到保障。

具体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有哪些流通货币呢?

1935年马芷庠编写、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中记载,当时北京城有现货与纸币两种。现货就是银元、铜元等,银元有袁大头、总理纪念币以及各种外洋。不过,当时正值推行法币期间,银元在市面上基本绝迹。而且铜元更不值钱,每银元可换四千六百文至五千文铜元,即“当二十”的铜元二百五十枚。

当时常见的纸币有中央、农工、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的一元、五元和十元三种。另外也有一些流通的小额角票,比如一角、二角等面额的纸币。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还有大量不同面额的铜元票,比如当二十枚、当三十枚、当四十枚甚至当百枚等,可与铜元通用,这些铜元票多为河北银钱局及国民政府财政部农工银行发行。不过,这些铜元票只能在北京一带通用,过了天津再往南就不通用了。

而且当时法币的五种辅币(20分、10分、5分的镍币以及1分、半分的铜币),在北京还不能使用。所以从外地来北京,如果要使用小额的辅币,需要先换成北京通用的辅币,比如铜元或者铜元票,在离开时,如果没有用完,需要将剩下的钱换成法币的辅币。

春节

初一至初五饭馆营业 小孩压岁钱多为一元

如今,每到春节前,北京城里就洋溢着浓郁的过年氛围。传统的农历新年,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古时,这一天常称之为“元旦”,而用“春节”来指代传统新年,正是始于民国时期。

不管通过老照片,还是通过文人雅士的日记,都能发现,老北京的很多过年习俗如今还在延续:贴春联、逛庙会、祭祖……不过在《北平旅行指南》中,提到了当时一个鲜为人知的习俗:农历正月的一整个月,妇女禁止针线缝纫,因此,正月又有“妇女节”之称。当过了正月初五之后(初一至初五,女性多不让出门拜年),妇女便可以出门贺岁,此时,不论大家小户,妇女结伴到热闹的地方游玩。

岁末除夕夜,人们焚香祭神,彻夜不眠,俗云“守岁”。当天夜里,大部分商铺通宵营业直至东方破晓,然后闭门休息,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初五,“破五”之后才开始营业。因此,清末民初,在北平生活的人,要在岁末储备这五天的“干粮”,否则,这五天就有无处吃饭的可能。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除了一些大的餐饮商号外,一些饭馆在这五天照常营业。

除了吃喝玩乐,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的诱人之处,还在于能拿到压岁钱。上世纪三十年代,家境好一点的,给孩子的压岁钱是一银元,这不是一笔小钱。如果是一般家庭,会给孩子包上一百个铜板,寓意“长命百岁”。在1935年银元废止后,很多人给孩子们送的是钞票,当时市面上流行各种压岁钱封袋,将纸币装在里面,非常美观。

住房

房价最高每平方米三十四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房价并不算贵。1924年,鲁迅在北京阜成门内买下一座小型四合院,占地四百平方米,大小房屋共十间,当时总价八百大洋(八百银元)。与同时期上海的房价相比,简直亲和太多。上海著名中医陈存仁(1908-1990)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他在上海老城区看中一幢两层小楼,卖方喊价为两万五千银元,可见房价之高。

1927年,鲁迅定居上海。因为上海房价太高,鲁迅买不起,只能租房。鲁迅在《病后杂谈》中提道,当时的房租加水电以及“巡捕捐”(按房租百分之十四),“每月就是一百十四两,每两作一元四角算,等于一百五十九元六。”

当时的北京城,因为区域的不同,房价也有区别。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的人流渐多,而且大栅栏、煤市街一带,饭肆栉比,戏院林立。因此这些区域的房价自然很高。以瓦房为例,单价最高的都集中在正阳门大街、王府井大街、大栅栏、廊房头条等区域,每平方丈(每平方丈大约十一平方米)能卖到三百七十元(合每平方米三十四元);其次是西长安街、东安门大街、金鱼胡同等区域,每平方丈能卖到三百一十元。

房价高的地方,租金也高。1930年,北京房租最高的地段是东交民巷、西交民巷、正阳门大街,平均每间月租十五元,其次,宣武门内大街、崇文门内大街、菜市口大街等,平房每间每月七元。

中国历史学家谭其骧在回忆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生活的文章《一草一木总关情》中谈道,他单身时,房租每月五元左右,结婚后每月十几元。当时大教授住的房子大,每月租房花费在六七十元。

  消费

    小饭馆里 几角也能吃好

    虽然房价不高,但是一般老百姓也不是轻易就能买房。北京居民收入,大体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收入者多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少数政府高官,二是外资洋行等机构。比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几次调整了文官工资标准,其中规定,各部部长工资为月薪八百元。

    中等收入以公教人员为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规定,大学教授的月薪为四百至六百元,副教授月薪为二百六至四百元。中学校长每月工资一般为一百元,教师工资在三十至九十。政府的普通公务员,月工资在五十至一百五十元。谭其骧从1932年年初起,在北平图书馆当馆员,每月薪水六十元。同时他又在辅仁、北大、燕京等大学当兼任讲师。如果一门课每周上2小时,每月可得四十元。

    低收入群体就集中于人力车夫、工人等。1930年,北平市社会调查所记账式调查全城工薪阶级的家庭收入,调查对象共有2300家,包括人力车夫、纺织厂工人和店员等,每家月均收入十六元。对于低收入的大多数家庭而言,这些收入仅用于衣食住等方面的消费,而且非常节省,比如,当时北京地毯工厂工人每天只吃两餐,食物为窝窝头、生葱及大碗汤、酱小菜,一月只吃一次肉。

    当然,吃饭在当时丰俭由人。小饭馆吃一顿花上几角或者1元,便非常丰盛。要想宴请重要宾客,可以请吃鱼翅席,十二元一桌,如果酒喝较多,加上小费,总共花费将近二十元。那时西餐也比较受欢迎,北京城里已有数十家西餐馆。东安门大街一带有家华宫食堂,就是西餐厅,一菜一汤售价四角,一汤二菜卖六角。咖啡馆等新事物也屡见不鲜迎,东安市场的国强、大栅栏的二妙堂、西单的有光堂,均有可口美味的西式糕点。

    在当时,品茶颇为流行。茶庄在南方的产茶区设有茶厂,自行采选并研究新法熏制,物美价廉。庆隆茶庄发明了一种罐头茶,有龙凤、香妃、花农井等,每桶三角五分,最多不过二元,非常受欢迎。

    上世纪三十年代,人们茶余饭后的最大娱乐就是听戏。街头巷尾常见戏园,有的戏园凭票入场,票价有几角的,也有超过一元的,如果有包厢,价更贵了。在珠市口一带,曾有开明戏院,它的演出条件非常好,很多京剧名角都在这里演出过。梅兰芳在这里演出的票价是一元二角。

    不过,对于平民来说,最好的去处就是天桥。那里三教九流无奇不有,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这里表演。观众觉得好,就将钱掷于地上。如果演出效果好,演出者一天可得五六元,次者只能得一至二元。也有条件好一点的茶社,与唱戏和卖艺的合作,老百姓到茶社花几十枚铜板,即可饮茶,又可听戏。

    除了听戏,去浴堂泡澡也是平民化的消费。当时,北京城里营业的浴堂,有一百二十五家。浴堂有“池洗”和“盆洗”两种,价格也不一样。“池洗”,一般收费在五分左右,如果是“盆洗”,那就贵了不少,一角、五角甚至一元的都有。当时,还出现了女性专用的澡堂,不过价格比男性贵不少,最低二角起,因此并没有普及。

    游玩

    乘汽车到颐和园往返七元

    当时的北京城以及郊区有不少古迹,因此,上世纪三十年代,市政当局计划将北平改为游览区。对于古迹,市政当局也是竭力保护修缮。当时,正阳门外的五牌楼,东西交民巷、东西长安街、东四西四以及东单西单等处牌楼,均被重修。对于交通与路政,也得以极大改善。北京城里,有汽车、公共汽车、电车以及人力车等交通方式。

    《北平旅行指南》提到,西交民巷有家华轮汽车行,如果乘坐他家的汽车,不出内外城范围,一个小时花费在八角至一元二角,时间越长,价格还可以再少一点。不过,乘坐汽车常去郊区的景点,花费不是小数目。比如,去颐和园,单程五元,往返六小时内七元,超过一小时,需要加钱一元。另外还要单独给司机一点饭钱和酒钱。

    城里还有很多的人力车,价格不贵。谭其骧在《一草一木总关情》中写道,他当时住在景山西门附近北平图书馆宿舍,在宿舍门口上车,到东安市场门口下车,给七大枚(“当二十”的铜元俗称大枚)就行了。下大雨、刮风或下雪时也会酌情加价。

    北京城早有公共汽车,不过,当时政府为救济人力车夫生计,将城内两路公共汽车停开。只开通了从东华门到西山八大处及香山的两路游览汽车,从东华门到香山或者八大处都是五角。

    当时还开了六条电车线:天桥至西直门,天桥至北新桥,东西至西四(这三条线路有四段,全程三十二枚铜板);北新桥至太平仓(如今平安里一带),崇文门至宣武门,崇文门至和平门(这三条线路有两段,全程二十枚铜板)。

    上世纪三十年代,很多曾经的皇家园林被辟为公园。当时比较受欢迎的是中山公园,门票一人铜元二十枚,还有不同时期的定期券,比如年期券,一人用一年,每券十二元。北海公园的门票也是每张铜元二十枚,其特色是垂钓券,购买此券可在公园垂钓,一日一元,六小时五角。如果要在北海公园里坐船,每人每次需铜元三十枚。

    故宫当时分时段开放不同的区域,票价是每人五角(每月一、二、三日减为二角)。

    颐和园的门票比较贵,每张一元,而且排云殿还需单独买游览券,每张五角。有意思的是,因为颐和园内房屋颇多,还提供房屋租赁服务,供避暑或养病者使用。当然,租金不便宜,最优等房间月租百元至二百元,普通房间每月二十元至九十元。如果常住,两个月可以九折,半年六五折,全年五折。姜宝君 陈芯仪

,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北京老“账清水河 本”

相关:

一部经典戏剧的百年文化使命近期去首都剧场看了一场由人民艺术剧院重排的经典话剧《名优之死》。深深被田汉编剧,任鸣、闫锐执导的这场大戏惊艳到了。 《名优之死》是田汉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写于1927年冬并于当年在上海梨花公所首演。1957年夏淳执导人艺版《名优之死》并于1979年重排上演。这次2018年人艺版由任鸣、闫锐执导,作为年终压轴大戏重磅推出,旋即形成一个网红文化热点。《名优之死》之所以能够历经近百年而得以传承并始终受到热捧,不仅在于田..

北京人艺两戏陪观众过大年春节将至,北京人艺的贺岁大戏《全家福》时隔七年再与观众见面。1月25日至2月10日,一连14场,陪观众过一个喜庆的新春佳节。剧中温暖的老北京生活,古建行做人作艺的准则,普通百姓对于大家大爱的追求与成全,再加上十足的年代感,可以让人从这道“年夜饭”中品出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全家福》首演于2005年,根据叶广芩同名小说改编,任鸣导演,冯远征、王长立、梁丹妮等出演。作品以主人公王满堂一家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老..

东方美学助国产动画找突破路径春节前的电影市场波澜不惊,《大黄蜂》、《死侍2:我爱我家》等漫改电影抢尽风头。然而,在这样的好莱坞大制作面前,国产电影《白蛇:缘起》并没有被打垮,仍悄然上演了一场逆袭之战, 8.0分的好口碑让观众再一次燃起了对国产动画的信心。 ●3亿票房全靠“自来水” 电影《白蛇:缘起》上映之初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虽然网络评分一开始就已经高达8.0分,但针对影片的讨论还仅限于业内和动漫迷们。首周4000多万的票房让不少观众..

天坛祭天仪仗“大驾卤簿”新春迎客“大驾卤簿”是等级最高的祭天仪仗,这个春节假期,游客来天坛不仅可以赏中和韶乐、看文物展览、购祈福贺礼,还能在丹陛桥看见100余件大驾卤簿仪仗,了解礼乐文化。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天坛公园内已经灯笼高挂,年味儿浓郁。在北大门,国旗彩旗迎风飘展,门前悬挂4个大红灯笼,洋溢着浓浓喜气。北门广场摆放两组由仿真草坪和花卉衬托的灯笼造型景观,北门园路悬挂了168个天坛文创灯笼,北二门至皇乾殿两侧银杏树木上悬挂了1000个..

北京人艺推力作迎新春 《全家福》强势回归春节档春节将至,北京人艺的贺岁大戏也强势来袭。一部团团圆圆的话剧《全家福》时隔7年再与观众见面。1月25日至2月10日,连演14场,陪观众过一个喜庆的新春佳节。既然是过年,有丰盛大餐,也不能少了别致小菜。1月27日至2月11日,北京人艺的小剧场也迎来一部观众熟悉的精品之作—— 《我爱桃花》 。 《全家福》满台都是鲜活的人物形象 《全家福》首演于2005年,根据叶广芩同名小说改编,由一向善于京味儿题材创作的导演任鸣执导,冯..

国博2019新年书画展迎春为迎接己亥新春的到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并主办的“亥岁祯祥——2019新年迎春书画展” 1月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展览分“楹联纳祯祥”“书画颂山河”“百花迎新春”3个部分,展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书协合作,邀请54位书法名家为展览创作的春联,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的艺术家为展览创作的十余件书画作品。同时,展览精选多件国家博物馆馆藏以迎春应景、寓意祥和为内容的古代绘画珍品,其中包括描绘明代..

现实主义题材力作云集“2018年是长篇小说创作呈现井喷状态的一年。这种井喷,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创作的质量上。这种百花齐放的格局,让长篇小说的评奖也成了一件为难的事。”近日,在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的一席话,概述了当前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现状。 阎晶明所言不虚。回望2018年,从年初到年尾,从90岁的徐怀中老先生,到已近古稀之年的梁晓声,再到7..

真正体会老舍 其实并不容易作为一位文学大师,老舍的复杂经历与杰出创作,在中国近百年的文学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认识其丰富内涵,需要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的视角进入大师的世界。今年是老舍诞辰120周年,北京出版社近日推出了《老舍评传(增补本)》。 早在1998年和1999年,《老舍评传》就分别由大陆的重庆出版社和台湾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简化字横排本与繁体字竖排本。“初稿本的撰写和出版,是在老舍先生诞生100周年前夕。而这次的增补本书稿,..

2019北京小客车指标总量为10万个 普通指标仅4万个汽车讯  1月30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公布2019年北京市小客车指标总量和配置比例的通知。其中,2019年小客车指标年度配额为10万个,与2018年相同,其中,普通指标额度为4万个,新能源指标为6万个。 新能源小客车指标,个人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90%,共计5.4万个;单位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5%,共计3000个;营运小客车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5%,共计3000个。

艺术化表现生活 戏剧化讲述故事现实题材戏曲创作,难的是超越生活真实而实现艺术真实,通过写人、写情达到感染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效果。就近年来的农村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来说,从“大学生村官”到“第一书记”再到“精准扶贫”,都是紧跟政治形势和戏曲政策,快捷迅速地反映现实是其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作品。由长春评剧院创作的《春回桃湾》,既传达了正能量、弘扬了主旋律,又扎根基层、直面生活,充满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和质朴而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