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经典戏剧的百年文化使命

2019-01-30 15:44:49 来源:网络

近期去首都剧场看了一场由人民艺术剧院重排的经典话剧《名优之死》。深深被田汉编剧,任鸣、闫锐执导的这场大戏惊艳到了。

《名优之死》是田汉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写于1927年冬并于当年在上海梨花公所首演。1957年夏淳执导人艺版《名优之死》并于1979年重排上演。这次2018年人艺版由任鸣、闫锐执导,作为年终压轴大戏重磅推出,旋即形成一个网红文化热点。《名优之死》之所以能够历经近百年而得以传承并始终受到热捧,不仅在于田汉本人的名气和成就,关键是剧作在坚持田汉唯美及伤感主义总体风格之下,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发出了动荡中的社会底层民众的撕心呐喊,创造了一个唯美主义、伤感主义、现实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经典,触发了文化觉醒,成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过程中的里程碑,也使田汉成为中国戏剧现代化民族化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重塑经典,虽然冒着巨大的风险挑战,却是一次有惊无险的势在必得。

这一版《名优之死》实现了台前台后、台上台下的矩阵共鸣。全剧约150分钟,时间不短却令观众一点儿也不犯困走神、悲婉主题却令观众一点儿也不压抑不适、寓意深刻却令观众一点儿也不酸涩附会。首先表现在,剧情线索简洁好理解。剧情以戏园后台一名花旦和一名小丑聊天开始,讲了京剧名伶刘振声精心培养的名徒刘凤仙,被上海滩恶霸杨大爷以名利诱惑勾引,在“是人留艺死还是人死艺留”的碰撞振荡中,悲愤交加的刘振声永远倒在了倒彩盈盈的戏台上。其次表现在,台词提炼得深刻且笑点多。“在台上你要知道你是谁、在台下你更要知道你是谁”“有的人为了唱戏而活着、我活着是为了唱戏”,剧中每个演员都能不时迸出一些或哲思或诙谐的好词佳句,使得观众一直竖起耳朵、不忍错过每一个在爆笑中感动的机会。再次表现在,细节雕琢处理得恰当有穿透力。比如杨大爷送来凤仙梦寐以求的宝钏头妆,凤仙半推半就、一推一就、边推边就,把她既渴求荣华,又不忍背叛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表现在,舞美道具成为点睛神笔。剧作共三幕,舞美的繁简难易不好把握。舞台三幕景深层层递进,灯光、音乐、服装、道具,尤其是最后那个孤零零的龙椅,贴合了人物心理和剧情变化。整个演出,话剧与京剧、台前与台后、剧中人与扮演者、演员与观众,矩阵间思绪和情感得以交融,真是“观戏中有戏中人、唱戏代言看戏人”。

此剧的切口准,揭示了艺术坚守与迎合的复杂逻辑。对于那个军阀割据、新旧交替的时节,电影、唱片、舞厅这些洋玩意儿已登陆上海滩头,“容不下好东西”和“传统不能丢”到底谁对谁错?面对老祖宗留下的旧玩意儿,刘振声显然选择了坚守,他甚至认为“不是我守旧,是我守得还不够旧”,然而他还是死了,在倒彩声中死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半途而废的班底。爱徒凤仙选择了迎合,她的理由是“祖宗也是改了他祖宗”的,她要留住观众,要彩头、名利以及唱戏带来的奢华生活,可师傅不让她那样唱,她便选择了跟杨大爷离开。《名优之死》以时代弄潮儿姿态,勇敢揭开了文化艺术到底能不能传承、到底该如何传承的千年魔盒。

2018版《名优之死》暗喻了“在坚守中创新”的传承之道。剧作中,没有一句相关台词、没有创设一个相关情节,那这种“在坚守中创新”的理念是如何传递给观众的呢?主要体现在刘振声多次果断纠正凤仙的自我炫耀上。为了能展示自己、以博得人气,她频频擅自改戏,随意添加自以为美的唱腔、剑法、舞法,刘振声总能给她以令人信服的纠正原因。这些开化之语,凤仙恐是听不进去的了,而观众却听进去了。那就是,优秀传统艺术不是不能创新,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原著基础上,根据人物所处时代、身份、性格、当时处境以及事件发展进程,并结合演出时的人文特征,进行合理化改造,这样才能既传承经典又受时下欢迎。任何脱离上述因素的随性改编、随便逞强、随意迎合,都是对经典的亵渎、对艺术的践踏,纵使一时叫好又叫座,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曲终人散,不可能“让好玩意儿留得下来”。

这次人艺重排改编《名优之死》,契合了首都文化中心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具有了指导整个大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因而受到广泛赞誉。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重排改编《名优之死》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耦合而成的,还称不上是个文化普遍现象。应当认真总结重排改编《名优之死》的有益经验,探求他们既弘扬经典又受时代和大众欢迎的成功密码,特别是深入了解他们在守正创新中的酸甜苦辣,以促进文化利好政策制度得以精准发力,推动文化中心建设在提质增效中得到长足发展。

,一部经典戏剧的百清水河畔bbs 年文化使命

相关:

北京人艺两戏陪观众过大年春节将至,北京人艺的贺岁大戏《全家福》时隔七年再与观众见面。1月25日至2月10日,一连14场,陪观众过一个喜庆的新春佳节。剧中温暖的老北京生活,古建行做人作艺的准则,普通百姓对于大家大爱的追求与成全,再加上十足的年代感,可以让人从这道“年夜饭”中品出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全家福》首演于2005年,根据叶广芩同名小说改编,任鸣导演,冯远征、王长立、梁丹妮等出演。作品以主人公王满堂一家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老..

东方美学助国产动画找突破路径春节前的电影市场波澜不惊,《大黄蜂》、《死侍2:我爱我家》等漫改电影抢尽风头。然而,在这样的好莱坞大制作面前,国产电影《白蛇:缘起》并没有被打垮,仍悄然上演了一场逆袭之战, 8.0分的好口碑让观众再一次燃起了对国产动画的信心。 ●3亿票房全靠“自来水” 电影《白蛇:缘起》上映之初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虽然网络评分一开始就已经高达8.0分,但针对影片的讨论还仅限于业内和动漫迷们。首周4000多万的票房让不少观众..

天坛祭天仪仗“大驾卤簿”新春迎客“大驾卤簿”是等级最高的祭天仪仗,这个春节假期,游客来天坛不仅可以赏中和韶乐、看文物展览、购祈福贺礼,还能在丹陛桥看见100余件大驾卤簿仪仗,了解礼乐文化。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天坛公园内已经灯笼高挂,年味儿浓郁。在北大门,国旗彩旗迎风飘展,门前悬挂4个大红灯笼,洋溢着浓浓喜气。北门广场摆放两组由仿真草坪和花卉衬托的灯笼造型景观,北门园路悬挂了168个天坛文创灯笼,北二门至皇乾殿两侧银杏树木上悬挂了1000个..

北京人艺推力作迎新春 《全家福》强势回归春节档春节将至,北京人艺的贺岁大戏也强势来袭。一部团团圆圆的话剧《全家福》时隔7年再与观众见面。1月25日至2月10日,连演14场,陪观众过一个喜庆的新春佳节。既然是过年,有丰盛大餐,也不能少了别致小菜。1月27日至2月11日,北京人艺的小剧场也迎来一部观众熟悉的精品之作—— 《我爱桃花》 。 《全家福》满台都是鲜活的人物形象 《全家福》首演于2005年,根据叶广芩同名小说改编,由一向善于京味儿题材创作的导演任鸣执导,冯..

国博2019新年书画展迎春为迎接己亥新春的到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并主办的“亥岁祯祥——2019新年迎春书画展” 1月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展览分“楹联纳祯祥”“书画颂山河”“百花迎新春”3个部分,展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书协合作,邀请54位书法名家为展览创作的春联,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的艺术家为展览创作的十余件书画作品。同时,展览精选多件国家博物馆馆藏以迎春应景、寓意祥和为内容的古代绘画珍品,其中包括描绘明代..

现实主义题材力作云集“2018年是长篇小说创作呈现井喷状态的一年。这种井喷,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创作的质量上。这种百花齐放的格局,让长篇小说的评奖也成了一件为难的事。”近日,在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的一席话,概述了当前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现状。 阎晶明所言不虚。回望2018年,从年初到年尾,从90岁的徐怀中老先生,到已近古稀之年的梁晓声,再到7..

真正体会老舍 其实并不容易作为一位文学大师,老舍的复杂经历与杰出创作,在中国近百年的文学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认识其丰富内涵,需要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的视角进入大师的世界。今年是老舍诞辰120周年,北京出版社近日推出了《老舍评传(增补本)》。 早在1998年和1999年,《老舍评传》就分别由大陆的重庆出版社和台湾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简化字横排本与繁体字竖排本。“初稿本的撰写和出版,是在老舍先生诞生100周年前夕。而这次的增补本书稿,..

2019北京小客车指标总量为10万个 普通指标仅4万个汽车讯  1月30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公布2019年北京市小客车指标总量和配置比例的通知。其中,2019年小客车指标年度配额为10万个,与2018年相同,其中,普通指标额度为4万个,新能源指标为6万个。 新能源小客车指标,个人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90%,共计5.4万个;单位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5%,共计3000个;营运小客车指标额度占年度指标配额的5%,共计3000个。

艺术化表现生活 戏剧化讲述故事现实题材戏曲创作,难的是超越生活真实而实现艺术真实,通过写人、写情达到感染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效果。就近年来的农村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来说,从“大学生村官”到“第一书记”再到“精准扶贫”,都是紧跟政治形势和戏曲政策,快捷迅速地反映现实是其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作品。由长春评剧院创作的《春回桃湾》,既传达了正能量、弘扬了主旋律,又扎根基层、直面生活,充满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和质朴而深沉的情感..

儿童诗是孩子成长有趣的养料“一粒总有办法的蚕豆——儿童诗与插画原作展”日前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本次展览展示了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和出版工作的吴斌荣(笔名“花儿”)的《一粒总有办法的蚕豆》《鼠爱薯》《云朵和桂树的主意》《独唱鸟和佛肚皮树》等九首儿童诗代表作。 展览还汇集了国内插画领域最优秀的原创力量,邀请到朱成梁、梁川、王笑笑、徐晓璇、陶菊香、徐进、王子豹、王超、张瑜等九位艺术家以诗歌为主题进行创作,展览展示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