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女作家金仁顺:写作久了 要警惕文字里的“中年油腻”

2019-01-22 08:21:00 来源:网络

答题者:金仁顺

提问者:李喆

时间:2019年1月

简历

金仁顺:1970年生,现居长春。出版有长篇小说《春香》;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有《彼此》、《玻璃咖啡馆》、《桃花》、《松树镇》、《僧舞》、《爱情诗》(台湾版)、《桃花》(韩文版)、《僧舞》(英文版)等多部;散文集:《时光的化骨绵掌》、《白如百合》等。编剧电影作品有《绿茶》、《时尚先生》、《基隆》;编剧舞台剧作品有《他人》、《良宵》、《画皮》等等。曾获得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春申原创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中国小说双年奖、作家出版集团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人民文学“茅台”杯奖、小说选刊“茅台”杯奖等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韩文、日文、俄文、德文等。

手记

这个采访应该算是经历时间最长的吧,从2018年8月跨年来到1月,时断时续和金仁顺保持笔谈,想起来啥随时说说。有天当我拎出提纲对着它绝望时,“我真想着这事儿呢。”她飞快又严肃地回复。

金仁顺是70后代表作家,出生在吉林省白山,现居长春,是否因为东北寒冷漫长的冬季所赐,她讲话的风格也是冷静、爽利的。剧本和小说,小说是金仁顺最在乎和看重的,有时会让她感到纠结。写了二十几年,文坛热闹过也冷清过,“文学史的客厅小,早就挤满了人,别凑那个热闹。独善其身吧。”翻回头看,反而是写剧本轻松,“我不怕写坏,倒有了打酱油的乐趣。”

想起第一通电话,那是个8月间闷热的午后,通话时,说两分钟手机屏就会被汗珠弄得湿乎乎,而不得不一边小心翼翼挪开手机屏,一边悄悄切换成免提状态,如此这般,生怕被察觉的紧张之下,一个坚定温柔、不疾不徐的声音走进屋子里,仿佛一下子坐在了对面。人生不过区区百年,太多事件忙乱着翻涌着起来退去,却使人感觉过去了许久。我记得她说的一句话给人力量感,“小说才是我应该最努力的。”

2019,新的一年已开始。

1 你的小说《水边的阿狄丽娜》改编的电影《绿茶》曾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你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看法?作家和编剧的区别是?

我是阅读派。觉得什么都没有阅读过瘾。但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我也很好奇。看完影视作品,我还会把原著找出来再看一遍。不能不说,那些微妙的东西,一旦脱离了文字,或多或少地失去了灵气。演员们再好,再专业,也只能在局部表现亮眼。文学作品是混沌、丰富的,令人沉浸其中;影视作品却是确定的,一张脸就穷尽了千万个想象。但反过来说,影视作品完全有自己的一套路数儿,佳作频出,从不缺少经典。而且对大众而言,它们的魅力远非文学作品能比。

作家和编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时候甚至可以混为一谈,但这种相似是表面的,作家和编剧的关系就像那首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似乎很近,似乎在一个画面里,实际上却是两个维度。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节奏,不同的一切。

2 小说《僧舞》是有着朝鲜半岛的李朝和高丽的背景的古典题材故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和你早期的作品风格迥异,其创作缘起是什么?

这本小说集里面的短篇小说,是从我写作开始,陆陆续续写的。就好像某种童年美味,隔上一段时间就忍不住想吃一回。我写一些当下题材的小说,写着写着,就旁逸斜出写一篇古典题材的短篇。

写当下题材时,我习惯于做减法,尽可能写得紧凑、简约;但写这类小说时我会顺其自然,愿意把故事写得绚丽多姿,慢慢铺排一些东西,哪怕是短篇,也愿意加一些闲笔,仿佛老庭院里面的花花草草,月亮门或者假山。至于创作缘起,应该是我的古典情结吧,我一直对古典故事很着迷。自己动手写的时候,故事是古典的,但心还是现代的,古典题材不过是个抒发的背景,既然是个远景,是个虚拟,那就不妨一直往前推,推到朝鲜半岛,推到李朝和高丽时期好了。

3 你写朝鲜半岛为背景的小说是不是有自身家庭经历的原因?

这个问题有点儿复杂。我爸妈是上个世纪从朝鲜过来中国的。我爸爸是1938年来的,我妈妈是1940年来的,都是在他们2岁的时候,被他们的父母带来的。那个时期的东北,日本人、朝鲜人以及中国人混居在一起。战争是背井离乡最大的推动力。我爸妈从丹东到桓仁,再到集安、通化,一路移居,我只有出生地,没有故乡。我的故乡注定不是地理概念。所以,我写以朝鲜半岛为背景的古典题材小说,这些小说就是我的故乡。

4 你的写作灵感通常来自哪里?

经历和感受吧。某些事件、时刻、情感,埋伏在生命里,有时候甚至都不自知,但某个偶然的契机,阅读、讨论或者别的什么,突然唤醒了它,找到了它的意义,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出来。

5 作为70后作家,有没有压力和焦虑,比如来自年龄的,来自成名的,来自创作的?    

作为70后作家,我算是最早开始写作的那拨儿。跟我们一起出来的好几个作家都已经不写了。“70后”这拨儿,一直很多元,很松散,从来不是风起云涌,一下子压住阵脚,70后,是阵雨,小阵雨,或者几个雨点儿。这样挺好的,写作是个人的事情啊,不是看演唱会。压力和焦虑一直有,我很怕自己没有自知之明,写不下去了,或者说,写不上去了,就此放手,这不丢人;怕的是,明明是皇帝的新装,却还挺胸凸肚,招摇过市,这就现眼了。年龄我不怕,阅历对于写作,是特别好特别重要的积累,至于名声,那是想多了。

6 你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在你的写作中好小说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写作风格,我几乎没考虑过。作家的写作是从“无”到“有”,无中生出“有”,既是所有,又要含空,光是纠结具体的细节,就很难。所以很难想到类似于“风格”这样的事情,评论家们通常说我比较“简约”“凛冽”,这些词都很好,如果我的风格果真如此,我很开心。作家写作久了,难免会有一种“腔调”,这个“腔调”和风格很容易被混淆,但我觉得不是一回事儿,“腔调”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某些时候沾沾自喜的油滑气,接近于“中年油腻”,这个是应该警惕的。

好小说的标准是精准、精准、精准。克制住卖弄,朴素、真诚地对待作品。好小说不着痕迹,但意境尽显,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作品的力量。

7 写小说带给你最大的收获?

写小说教会我阅读。是阅读让我走向写作的,而写作让我成为更好的读者。一个好读者通过书,可以了解世界和人心的复杂性,多元性,神秘性。懂得敬畏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度过此生。文学是我的救赎。

8 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我曾经在《春风》杂志社做了10年的编辑。《春风》是一本普通的文学刊物,投稿的大部分作者名不见经传,每期的头题小说都很让我们头疼,名家通常不愿意赐稿给我们。

这种客观,让我得以接触了很多业余作者,其中有一小部分,迅速地成长起来,“著名”起来,但大多数作者,作品不断地投过来,但永远是原地踏步。写作是需要天分的。或者说,如果对这个世界没有很好的认识,执着是毫无意义的。

当过编辑的作家,会下意识地让自己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进入被“编辑”的程序,尽可能地直接,不说废话。能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是才华和命运决定的,但写得干净,是职业道德。

9 写作中遇到的“坎”怎么渡过?你的文学野心是什么?

我很早就遇到了这个“坎”,或者说瓶颈。从1996年开始写作,好像2002年左右,就开始质疑自己了。作家分两种,一种是极其自信,觉得自己一旦开始写作,就变成了皇帝、上帝,还有一种,就是永远觉得自己不行。好像怎么都进入不了那个主殿堂,只能在庭院里徘徊。我就是后一种。这可能跟我从来没什么“文学野心”有关,起步时就没有足够的、强大的推动力。人家是百米,我是马拉松。还是业余组的马拉松,随时准备着离场。这种心态怎么可能赢?但我真的很享受这种没有野心的写作,没有野心,就多了很多闲心,可以看看花,喝喝茶。写作和钱,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能缺,但也不必追求到自己能达到的极致。我是一个这么不上进的人,有时候,我也很烦我自己。呵。

10 你怎么看文学作品出版后续的商业营销,文学与市场,你会如何把握?

我自己是比较小众的作家。对于营销之类的事情我不能说完全没做过,但可以说,几乎没做过。但我是我,我觉得必要的推广是需要的。有些作家跟读者交流得更多,变得更亲密,这是好事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自己也是好事儿。很多事情都在变化,文学和市场的关系也是一样。

11 你平时有哪些喜欢的电影以及导演风格?

我喜欢文艺片。但不是小津安二郎那种。而是《杯酒人生》那种。电影里面没有明星,都是演员。他们甚至还不如生活中的人漂亮。故事简单,贴着地皮儿,不能更脚踏实地了,却忽然有灵魂飞起的感觉。影片中的故事可以帧帧还原到生活本身。当然,我也喜欢开脑洞的故事,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还有些电影,像《成长教育》这种,几乎是当成文学本看。我没什么特别喜欢的、哪一类风格的电影或者导演,好导演不一定部部都好,就算部部都好,没准儿还审美疲劳呢。有段时间我专门找由简·奥斯汀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看。那阵子我得了奥斯汀病,小说、电影、电视剧,翻来覆去地看,看不够。

12 你的家人会是你的第一读者吗?

不会。我很怕家人和朋友看我小说。当然也不会特别介意。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上,是两个人,有时候,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我从来没认真问过家里的谁谁谁,怎么看待我的作品?他们也没有人跟我认真谈过我的哪个作品。我几乎没写过自己家人的故事。但同时,我又一直很期待,以后写写家人的故事。

13 平时有哪些阅读偏好?有哪些喜欢的书及作者?

我阅读口味挺杂的,经典作品我读,但不会迷信,我喜欢的是不那么深刻的,有点儿家长里短味道的经典,比如简·奥斯汀的几部长篇;烟火气重的小说我也特别喜欢,《金瓶梅》里面一汤一饭,写多少遍都不马虎,认认真真地交待出来,这种严谨真的很好。

我还喜欢《哈利·波特》系列、《暮光之城》系列、阿加莎的侦探小说是我多年迷恋的。喜欢斯蒂芬·金的作品,非常牛。我还喜欢一些美食类的小说。呵。

只写短篇小说的大师当然也不能错过,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还有咱们的蒲松龄,《三言二拍》等等。如果是完全陌生的作家,挑小说时,我从短篇看起,如果短篇特别棒,那长篇也差不了,像理查德·耶茨、裘帕·拉希莉等等。

我好像回答得乱七八糟的,像我的阅读一样没有章法和秩序。

14 你的物质观是怎样的,平时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至少要衣食无忧吧。衣食无忧是个前提,如果这个标准都达不到,那我绝对会放弃写作,先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好。这是责任和义务。生活方式上,我越来越推崇少而精。朋友、衣服、饮料、美食、旅行,质量往上提,数量往下降。

15 你旅行通常喜欢去哪些地方,喜欢源于她的文化、内生性格抑或其他?

我很少刻意想去哪儿,随缘吧。我喜欢历史感强、美食多的地方。比如杭州、苏州、成都,这种地方自带气场,被时光磨出了包浆,是去过多少次仍然愿意随时再去的地方。对于一个陌生的地方,美食比美景重要,美景饱的是眼福,但眼福,总归是云烟;美食吃进肚子里,是这个地方跟游客最亲密的接触,更具像,更温暖,没有什么比色香味混杂更感性的。

16 在你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是1970年生的,1976年上小学。每天上学放学要经过街边的一个黑板报。上面写的都是一些时事大事,比如说,打倒“四人帮”,那首诗“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用粉笔写在上面,还为这首诗配了漫画,“四人帮”被画得很反动很邪恶的样子。毛主席去世的时候,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追悼仪式,每个同学都要在家里扎一朵小白花,在大礼堂开追悼会时,主席像镶了黑框,上面罩着白纱,还有一面国旗,所有的同学依次走上台,把小白花放在国旗下面。有些人流泪,或者啜泣,我想哭,但哭不出来,心里很着急,很害怕因为哭不出来而变成反动分子,但越怕越哭不出来。

17 你认为什么是幸福,描述一个你认为幸福的场景。

幸福是一种感觉。你觉得有就有。刚当专业作家没几年,有一天早晨我站在窗口,看昨夜落下来的一场大雪,把小区里的一切都覆盖了,平时很丑陋的景观,被一层厚厚的奶油浇铸了,感觉很奇异。然后我看见邻居们陆续走出楼,穿着大衣戴着手套,有的清理车上覆盖的雪,有的出门去搭公交车,而我,光着脚踩在有地热的地板上,头不梳,脸不洗,手里端着杯刚煮的咖啡,透过窗子看着外面,忍不住感慨:我何德何能,居然有了一份能在家里做的工作,不奔波,不劳苦,这份工作还是我能在世间为自己挑选的最满意的工作,多么幸福。

,70后女作家金仁顺:秋瓷炫三级 写作久了 要警惕文字里的“中年油腻”

相关:

当代诗歌的好奇心和心跳声在丧失?曾经“边缘”“小众”的诗歌,如今正不断升温——古典诗词图书、中外经典诗歌集成出版市场热门领域,各类诗歌节在中国多个城市陆续亮相,“睡前读诗”“为你读诗”等公众号给诗歌传播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诗歌创作热的当下,有评论家观察到,当下一些新诗过于“口语化”,面临语言和情感的双重缺失,少了锤炼和打磨,看上去更像简单乏味的流水账。 诗歌一旦沦为“文字游戏”,谈何唤醒情感 日前,“作为诗学的记忆与形式——中..

“故乡奥德赛”启幕 刘慈欣们手痒2019年春节将至,“未来事务管理局”推出了新一年的“科幻春晚”。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故乡奥德赛。主办方邀请20多位海内外的优秀作家,请他们为故乡写一篇科幻小说,或者对“故乡”进行解读。受邀的作家包括刘慈欣、陈楸帆、韩松、郝景芳、姬十三等。 “未来事务管理局”是一个专门推广中国科幻IP的文化机构。据局长姬少亭介绍,所谓“科幻春晚”,是以春节为主题的科幻小说集团创作。从2016年到2018年,他们连续3年举办了此..

藏身于《少年文艺》 巴金佚文露面作家巴金发表于《少年文艺》的两篇佚文竟然被一名读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两篇佚文分别是一封信《巴金叔叔来信》和一篇散文《贤良江边的怒火》。 一名叫王建军的有心人查找资料时,偶然发现巴金1956年、1965年在《少年文艺》月刊曾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就想找巴金为少年朋友写的文字。由于获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少年文艺》杂志不易,他就根据篇名在《巴金全集》第二十六卷“篇目索引”中查找,却不..

当园林作为遗产一提到园林,人们总会将它与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人间仙境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到底何为园林?园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乐彼之园,爰有树檀。而园林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在西晋张翰的《杂诗》中: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辞典说:园,指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园林,则指种有花草树木,筑有亭阁台榭,凿有水池,堆有假山,供人游览休憩的场所。 学术上把中国园林分为..

108座苏州园林进入群体性保护时代大寒刚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的端本园整饰一新,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游客。过去的2018年,它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端本园是苏州市2018年公布的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18座园林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南部水庭院曲桥荷池建造规整,北部旱庭院开阔舒朗,一道回廊又将“山”和“水”为主题的两处庭院有机连接,金桂等植物环绕周围,一片幽静中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随着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的公布,苏州累计已有108处园林列..

圆明园受赠8件清代石刻1月18日,市总工会与圆明园管理处签署文物捐赠协议,将市总工会在搬迁期间发现的8件清代石刻文物,捐赠给圆明园收藏。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台基厂三条3号院一直是北京市总工会的办公所在地。“去年年底,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市总工会机关向城市副中心整体搬迁,筹备搬迁过程中,我们发现机关院里有两只石狮子、一套5件石刻桌凳和一个石座,疑似是圆明园的流散文物,我们立即与圆明园管理处沟通联系。”市总工会机关..

32件换展精品呈现董其昌美学思想艺术渊源记者昨天从上海博物馆获悉,正在该馆热展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即将进行大规模换展。其中,展陈了一个多月的惠崇《江南春图》卷、倪瓒《六君子图》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等将于今天撤下,接替其展出的是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董其昌《仿赵孟頫秋山图轴》等32件(套)书画精品。 这是内地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汇聚了海内外16家重量级博物..

深耕名家名译,匠心出版向经典致敬2019年是重温经典、致敬经典的一年。《菲利普·罗斯全集》(8种)、《杜拉斯全集》(1-6卷)、《博尔赫斯全集》第三辑、《海明威文集》、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记者日前获悉,这些外国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世界级作家全集或新作,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将在今年内陆续亮相。 除了多位外国知名作家作品全集中译本出版在即,中国三位翻译大家钱春绮、李健吾、荣如德的译文作品全集也将面世。从策..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 不..

张謇:安贫乐道 独立自重张謇(1853年—1926年),祖籍江苏常熟,清末状元,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不仅造福一方,影响还达及全国。张謇取得的成就,与其接受并践行的良好家风家训密切相关。 与历史上诸多名人自己撰写家训不同,张謇家训辑自汉、宋之间7位古人诫子名言,以《家诫》名之,镌刻于石屏,立于庭院。《家诫》汇集了古人修身养德的许多警句,如“受福则骄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