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用一生时间去守护“纯粹无瑕”的文学

2019-01-21 11:42:40 来源:网络

在《波拉尼奥小说的几何学》一文中,哈维尔·莫雷诺将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描述为一个不完整的直角三角形。先不说莫雷诺的阐释是否合理,毕竟他把以《未知大学》为代表的诗集排除在外,只选取了《智利之夜》《荒野侦探》《2666》等十来部小说。这些小说来自波拉尼奥的最后十年,无一例外都有着相似的主题:在生命的尽头戮力回望过去,描绘拉美的文人生态。当然,这样的文学并不温柔,它与波拉尼奥一起,在漫漫的流浪路上,相伴而行,经受洗礼,练就出凌厉的本性。没有品尝过磨难的人,应该无法理解他的坚持。他深信文字的“纯粹无瑕”,情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守护那些被他视若珍宝的文学作品。

可惜,命运并没有给波拉尼奥太多时间。为了再现他的拉美情结,为了赶在结束之前说完心中所想,他的语气是急迫的,态度是激烈的。《智利之夜》是一本将死之人的临终自白。叙述者塞巴斯蒂安·乌鲁蒂亚·拉克鲁瓦,兼具三种不同身份:神父、诗人、文学评论家。然而,立志文学创作并不代表真正明白文学的意义。至少,拉克鲁瓦并不纯粹,从一开始,他就放弃了作家的天真,开启了他的“黑夜”之旅。那么,这里究竟存在怎样的文学?波拉尼奥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结合他的另一部作品《遥远的星辰》,不难看出端倪:上世纪60年代,某位自称为“野蛮文学运动”开山鼻祖的文学恶棍,将自己关在遍地垃圾的房间里,通过亵渎经典作品,与成名作家进行灵与肉、精神与凡胎的沟通,进而超越文学壁垒,将自己定义为“伟大作家”。

或许,这只是波拉尼奥的想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真实存在过,“至少是因为我们为了避免跌入垃圾堆里,我们才称其为文学”。不知道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波拉尼奥有着怎样的心情。可以肯定的是,他无愧于他写下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终其一生,他不会像留守在智利的同行那样,为了无限度地向上爬升,污损了文学纯净、柔软的质地。《智利之夜》的六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印证出波拉尼奥的观点,串联起恶棍拉克鲁瓦的一生。最初,他在文学评论家费尔韦尔的庄园里,仰望诗人聂鲁达的背影;随后,他听到危地马拉画家和奥匈帝国鞋匠的故事,终于明白坚持理想的代价;接着,他去往欧洲,以“古迹保护”的名义,学习、参与用猎鹰捕杀鸽子的行动;回国后,他闭门不出,读起了古希腊文学,对窗外的变故装作不知;最后,他受邀到小说家玛利亚·卡纳莱斯的沙龙彻夜狂欢,却不清楚宅子的地下室,正在进行着怎样肮脏的勾当。

那么,波拉尼奥呢?他的身体“业已衰老”,精神却永远年轻。他就是故事里那个患有严重厌食症的中美洲画家,“反复又徒劳”地想要在巴黎的街市,寻找墨西哥城黎明前一小时的天空;他是得不到国王资助的奥匈帝国鞋匠,执意以一己之力为天下英雄树碑立传。这意味着,就算明知世界已经千疮百孔,他仍然会和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他自己执著的梦想中去,越过噩梦前进”。因为,在梦的另一边,有他日夜期盼的墨西哥城,以及“威严、宁静、暗沉而又庄严”的英雄岭。哪怕要把身体彻底掏空,哪怕注定是“溃败”的前奏,也要让自己成为“英雄岭”里唯一的英雄。

回顾前半生,波拉尼奥曾经这样写道:“我失去了一个祖国,却赢得一个梦。”当然,这个他从博尔赫斯那里拿来的意象并不美好,更不诗意。至少,波拉尼奥从来没想过,要用甜蜜的糖霜去包裹现实的苦药,去掩饰恶棍的劣迹。仿佛要制作一部无声电影,《智利之夜》在黑夜里起身,在黑夜里终结。但谁都不要指望,波拉尼奥会给我们提供一段完整、鲜活的影像。如他所说,《智利之夜》就是一种混合着梦魇、谵妄、谎言的呓语,是一卷闪耀在白色屏幕上的“烧毁了的电影胶片”。要命的是,胶片映照不出梦中人真正的模样,却带来了似是而非的幻觉:他们不但不知道自己身在梦中,反而自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宣称“我们的动作变得不一样了。我们像羚羊那样活动着,或者像梦见了羚羊的老虎那样活动着”。

问题是,羚羊是怎么活动的?老虎又是怎么活动的?如果不能紧紧地“跟随着历史”,柔弱的羚羊难免会成为猛兽嘴边的腐肉。于是,为了在虎爪下偷生,羚羊学会了改变。久而久之,就有了这样一幅荒诞的画面:羚羊扮作老虎的模样,亦步亦趋地跟随猛兽,走入漫漫的夜色之中。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或许,可以用《未知大学》里的句子来诠释拉克鲁瓦的成长:“而噩梦对我说:你将成长。你将把痛苦和迷宫的形象抛下,你将遗忘。但那时候成长可能是一桩罪行。”显然,早在他的诗人时代,波拉尼奥就有了最初的文学方向。在这里,写作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头脑风暴”,只要生命还在,就不会停下脚步。而《智利之夜》呢,作为波拉尼奥飓风的核心,不过是依照他事先埋好的伏笔,一步一步地卷了过去。

,波拉尼奥秋天的成语 :用一生时间去守护“纯粹无瑕”的文学

相关:

老子《道德经》:百年译介 百种版本作为德语世界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典籍之一,《道德经》的德语译本众多:荷兰奈梅亨大学教授克努特·瓦尔夫主编的《西方道学目录》第六版中,收录的从1870年到2009年《道德经》德译本,计有103种之多。 德语世界对老子的关注可追溯到18世纪。老子学说在进入德语国家学术界之初并未引起学者们的太多关注,对老子及其学说的介绍主要散见于德语学者们所著哲学书籍的中国部分,如语言学家约翰·法布茨斯在《学识通史概论》中描..

应重视诗话著作的诗学价值诗话不等于诗学。所谓诗话,是专指与诗歌及诗人相关的助闲谈类著作,它们一般多记事,少论评,即便有论评,占的比例也不大,较多的内容是关于诗人的逸闻、轶事,诗歌的分类、沿革、鉴赏,以及聊资闲谈的涉及诗歌的话语,宋代之后不少诗话类著作,甚至纯系前代诗话的汇编,不见或罕见编者的自家论评。而诗学则属于研究诗歌的理论,从广义上理解,它也指文艺理论,这是由亚里士多德《诗学》一书延伸的概念。不过,中国文学史上相当..

“晚唐体”在唐代诗歌中的价值诗分唐宋,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就指出过:“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今人缪钺《诗词散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面对唐诗这座巨峰,宋人的压力是空前的,因为“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杨万里《黄御史集序》)。 宋人对唐诗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想尽力摆脱唐人影响,构建起新的..

刘守华:把中国民间故事“点石成金”【大家】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宝藏,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民间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更凝结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与价值追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刘守华先生一生钟爱民间故事、追寻民间故事,他用自己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 兴趣 刘守华先生出生于湖北沔阳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江汉..

以大数据“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曾给自己做了这么个总结。但是苏轼一生到底有多颠沛?光看文字可能不太好想象。但是打开《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输入“苏轼”,一张中国地图上被密密麻麻地标记了位置。这张地图,就是一张直观生动的“苏轼颠沛流离图”。 2017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兆鹏牵头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上线。在这张地图上,既可以查出唐宋时期某位诗人一生的足迹与作品,也能查出一个..

《权力清单:三十六条》研讨会在京召开日前,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中共宁海县委宣传部承办的“相信阳光——《权力清单:三十六条》研讨会”在京召开。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真实生动记录了浙江省宁海县在全国首创并积极推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过程。这一制度被纳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中,该书是对“宁海经验”的首部文学解读。作者简平从2016年初春起,深入宁海县的多个乡镇和农村蹲点调研、采访,就基层..

最早“国家档案”揭秘西汉军工经过30多年整理研究,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西汉未央宫的一批骨签资料,被汇集为《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已由中华书局出版,6万多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这部解密“中国首批国家微缩宫廷档案”的巨著由90卷8开本组成,堪称目前国内考古学研究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与李毓芳、刘瑞三位研究员分任该书正副主编。以该所名义编著的这一巨著收录了汉长安城未央宫第3号遗址(即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

中国文联2018年积极开展对外民间文艺交流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说,2018年,中国文联积极开展对外民间文艺交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取得新成绩。 2018年,中国文联在印度、俄罗斯举办2018“今日中国”艺术周;在布鲁塞尔举办第4届中国——欧盟艺术节;持续实施中华曲艺海外行工程;举办第11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和第6届德国曲艺周;在希腊、西班牙举办“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同时,积极配合“一..

国家大剧院歌剧《茶花女》五度上演作为国家大剧院开年大戏,威尔第歌剧《茶花女》19日起第五度上演。在意大利指挥家雷纳托·帕伦波执棒下,中外艺术家联袂演绎了一出19世纪巴黎社会爱与死的悲剧。 据国家大剧院负责人介绍,这版《茶花女》首演于2010年,在五轮演出中不断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舞台镜面设计,不仅以“镜花水月”之感营造出19世纪巴黎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具象征意味地折射出“茶花女”的爱与死。 执棒本轮演出的雷纳托·帕伦波是一名威尔第研究专家,..

大型津味话剧《闯江湖》时隔近40年重登舞台天津人艺时隔近40年重新排演的大型津味话剧《闯江湖》,18日晚在天津光华剧院首演,该剧再现了旧社会评剧人的“苦难生活”。 《闯江湖》主要描绘了天津的一个评剧戏班先虽苦犹乐,然后悲苦离别,最后欣喜团聚的江湖卖艺生涯。该剧是由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根据其爱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老师在旧社会时期天津“卖艺生活”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编写而成。 1980年,天津人艺排演了《闯江湖》,当时特邀新凤霞老师担任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