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体”在唐代诗歌中的价值

2019-01-21 11:42:14 来源:网络

诗分唐宋,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就指出过:“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今人缪钺《诗词散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面对唐诗这座巨峰,宋人的压力是空前的,因为“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杨万里《黄御史集序》)。

宋人对唐诗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想尽力摆脱唐人影响,构建起新的诗歌模式;另一方面,又在被动甚至主动接受唐诗影响,在唐诗中寻找创作源泉和灵感,甚至寻找诗歌革新的依据或动力。从“宋初三体”的盛行,到“江西诗派”一统天下,再到南宋中后期“永嘉四灵”复兴“唐诗”,宋诗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基本都有唐人的影子。“晚唐体”是宋诗发展过程中,最能体现宋人这种矛盾心态的诗歌流派,同时也是“江西诗派”之外,宋代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因此,“晚唐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晚唐体”是宋代诗坛的独特存在,研究“晚唐体”,不光需追溯宋诗形成、发展乃至革新的历史轨迹,也需剖析宋人接受唐诗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晚唐体”盛行于宋初与南宋中晚期,但其在诗坛的历史使命和宋人所呈现的态度则前后不同。宋初“晚唐体”的盛行是历史惯性,是晚唐五代风气在宋代的自然延续,宋初“晚唐体”诗人“九僧”与寇准、钱惟演、宋白、陈充等当时诗坛、政坛的重要人物和士大夫阶层都有广泛的交往和诗歌酬唱活动。

南宋“晚唐体”是在“江西派”与理学诗统治诗坛,而“江西派”陷于“杂博者堆对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困境之时,在叶适支持下,由“永嘉四灵”的倡导和实践而逐步为诗坛所接受,尤其在“江湖诗人”中产生较大影响,“蛩鸣竞起为唐体,牛耳谁堪主夏盟”(刘克庄《题永福黄生行卷》)。与宋初“晚唐体”顺应诗坛历史惯性不同,南宋“晚唐体”的历史使命是革新“宋诗”,救治诗坛弊病。因此,南宋人对“晚唐体”的态度因其诗学立场而有所不同,“江西派”多极力反对,方回的批评尤甚,如其《送柯德阳如新城序》云:“至于嘉定以来,四灵、刘潜夫之诗,仅如姚合、许浑,则尤非求道之所尚。世虽无之,可也。”(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一)“江湖诗人”则多持欢迎态度,如沈说、施枢、斯植、俞桂等,“笔粘春雾重,诗带晚唐清”(斯植《寄彭泽后人》);“拈来唐句法,玄入小乘禅”(俞桂《次孙花翁韵》);“戴了凉巾披野服,桂花香里看唐诗”(俞桂《偶成》)。也有一些不创作“晚唐体”的诗人,认同“晚唐体”诗歌理念和风格,如叶茵、薛嵎、徐集孙等,“四灵诗体变江西,玉笥峰青首入题”(薛嵎《徐太古主清江簿》);“晚唐吟派续于谁,一脉才昌复已而”(徐集孙《赵紫芝墓》)。亦有对“晚唐体”诗歌理念持矛盾心态者,如戴复古,其创作深受“晚唐体”影响,其诗多为“晚唐体”,对“晚唐体”诗人评价也较高,如《谢东粹包宏父三首癸卯夏》云:“风骚凡几变,晚唐诸子出。”《哭赵紫芝》云:“东晋时人物,晚唐家数诗。瘦因吟思苦,穷为宦情痴。”但他又赞赏戴昺“不学晚唐体,曾闻大雅音”(戴复古《侄孙昺以东野农歌一编来…》)之举。可见,“晚唐体”既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宋诗”形成、发展的基础与变革推手,研究“晚唐体”实际就是研究整个宋代诗歌发展史。

其次,从创作主体看,“晚唐体”诗人多为隐士、僧侣或具有强烈隐逸倾向的中下层士人,在现实社会中属于边缘化群体,其诗也多非诗坛主流,研究“晚唐体”可了解在唐宋诗歌生成系统中,边缘化诗歌群体与主流诗歌群体的递禅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晚唐体”诗歌宗奉贾岛、姚合,但从“晚唐体”诗人的创作实践看,却并非如此,如宋初“晚唐体”诗人代表“九僧”和赵湘等皆未在其诗歌中提及贾岛、姚合,他们言说更多的是南朝谢灵运等山水田园诗人。

宋初“晚唐体”诗人的诗歌理念和创作习惯更多从晚唐五代以来的山林方外之士或处吏隐状态的簿尉阶层承绪而来,而此类人物又多学习和效仿李洞、杜荀鹤、喻凫、许浑、许棠、郑巢、周贺、周朴等宗贾诗人,也就是说宋初“晚唐体”诗人对姚贾的学习是通过中晚唐及五代宗贾诗人间接进行的。

在从姚贾到晚唐五代宗贾诗人、宋初“晚唐体”诗人、“永嘉四灵”及“江湖诗人”等“晚唐体”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边缘与主流相互递禅现象一直存在。从“晚唐体”师祖贾岛、姚合所在的中唐诗坛看,姚贾之诗也是诗坛主流,同为崇尚新变的“元和体”,而晚唐及之后的宗贾诗人则因为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等原因大多遁入山林而被边缘化。进入宋代,“九僧”诸人尽管与主流社会也有较多联系,但其僧侣身份,以及诗歌少涉世事等内容倾向,也使他们在事实上处于社会边缘,故而宋人在描述宋初诗坛概况时基本不提及“九僧”及其“晚唐体”。严羽在回顾“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的情形时也未提及“九僧”及其他宋初“晚唐体”诗人。

南宋“永嘉四灵”原本也属于边缘群体,但他们倡导并推动的“晚唐体”顺应了诗坛人心思变的大趋势,而且得到水心先生的支持和奖掖,因此得以在南宋中晚期诗坛流行,“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严羽《沧浪诗话·诗辩》),遂由边缘群体而转为诗坛主流。

由此可见,在“晚唐体”的整个生成系统中,经历过几次主流与边缘的递禅,最终由处于边缘地位的非主流诗歌群体“永嘉四灵”以“晚唐体”救治诗坛积弊而转化为主流。

再次,从诗歌风格类型看,“晚唐体”属于清瘦型诗歌,深入研究“晚唐体”,也需涉及与其相对的富贵型诗歌,这有助于勾勒清瘦型与富贵型两大诗歌系统的发展路线,厘清其产生背景、生存环境、内在关系及其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生成和接受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等,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开辟新思路。从现有材料看,富贵型诗歌早在先秦即已出现,《诗经》中《召南》的《羔羊》《何彼襛矣》,《小雅》的《皇皇者华》《出车》《南有嘉鱼》《彤弓》《车攻》《瞻彼洛矣》《宾之初筵》,《大雅》的《韩奕》,《周颂》的《丰年》等,其意象、辞藻皆带富贵气。而清瘦型诗歌大致是从六朝以来隐逸之士全面介入诗歌创作开始逐步生成,如陶渊明《有会而作》《咏贫士》诸作,无论意境还是语辞,皆有清淡寒蹙之意。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开始初步形成清瘦与富贵两类诗歌对立互补的格局。清瘦之诗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开始,一路经大历十才子,到姚贾及李洞、杜荀鹤、喻凫、许浑、许棠、郑巢、周贺、周朴等中晚唐宗贾诗人,格局越来越逼仄,景物越来越细碎,意象营造和风格追求越来越走向清淡和寒瘦,甚至枯寂。富贵之诗从李白开始,经李贺、韩愈、李商隐、杜牧、韩偓等一路向前,虽路径不同,但或辞藻丰赡,或意境瑰丽,总体带有较为明显的富丽之气,如“李义山诗只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中只有绮罗脂粉”(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虽情有哀怨,但语带华贵。进入宋代,此种趋势更加明显,“宋初三体”中,“西昆体”承义山衣钵,追求形式美,雕润密丽,辞藻华美,而“晚唐体”则语辞浅易平淡,意境清淡寒瘦。此后,“江西诗派”雄霸诗坛,一枝独大,虽闭门觅句,但其“脱胎换骨”之法亦使诗歌辞藻丰赡,“连篇累牍,汗漫而无禁”,以藻饰之丰赡显学问之富丽。而与其诗学立场对立的南宋“晚唐体”则意境和语辞皆清冷寒瘦,“吟边莫问红尘事,只住茅茨亦自清”(薛嵎《闲居言怀》),“稍觉道心胜,渐至诗脾清”(罗与之《玉梁道中杂咏》),“斜阳照孤影,诗骨瘦崚嶒”(戴复古《山中少憩》)。

可见作为清瘦型诗歌的代表,“晚唐体”本身也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漫长的发展脉络,而且在唐宋两代基本与富贵型诗歌各占诗坛半壁江山,前赴后继,互相补充。

(作者:王胜明,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唐体研究”〔12BZW030〕阶段性成果)

,“晚唐体”在唐代诗歌秋天的诗 中的价值

相关:

刘守华:把中国民间故事“点石成金”【大家】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宝藏,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民间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更凝结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与价值追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刘守华先生一生钟爱民间故事、追寻民间故事,他用自己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 兴趣 刘守华先生出生于湖北沔阳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江汉..

以大数据“全景式”呈现唐诗宋词“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曾给自己做了这么个总结。但是苏轼一生到底有多颠沛?光看文字可能不太好想象。但是打开《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输入“苏轼”,一张中国地图上被密密麻麻地标记了位置。这张地图,就是一张直观生动的“苏轼颠沛流离图”。 2017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兆鹏牵头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上线。在这张地图上,既可以查出唐宋时期某位诗人一生的足迹与作品,也能查出一个..

《权力清单:三十六条》研讨会在京召开日前,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中共宁海县委宣传部承办的“相信阳光——《权力清单:三十六条》研讨会”在京召开。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真实生动记录了浙江省宁海县在全国首创并积极推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过程。这一制度被纳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中,该书是对“宁海经验”的首部文学解读。作者简平从2016年初春起,深入宁海县的多个乡镇和农村蹲点调研、采访,就基层..

最早“国家档案”揭秘西汉军工经过30多年整理研究,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西汉未央宫的一批骨签资料,被汇集为《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已由中华书局出版,6万多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这部解密“中国首批国家微缩宫廷档案”的巨著由90卷8开本组成,堪称目前国内考古学研究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与李毓芳、刘瑞三位研究员分任该书正副主编。以该所名义编著的这一巨著收录了汉长安城未央宫第3号遗址(即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

中国文联2018年积极开展对外民间文艺交流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说,2018年,中国文联积极开展对外民间文艺交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取得新成绩。 2018年,中国文联在印度、俄罗斯举办2018“今日中国”艺术周;在布鲁塞尔举办第4届中国——欧盟艺术节;持续实施中华曲艺海外行工程;举办第11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和第6届德国曲艺周;在希腊、西班牙举办“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同时,积极配合“一..

国家大剧院歌剧《茶花女》五度上演作为国家大剧院开年大戏,威尔第歌剧《茶花女》19日起第五度上演。在意大利指挥家雷纳托·帕伦波执棒下,中外艺术家联袂演绎了一出19世纪巴黎社会爱与死的悲剧。 据国家大剧院负责人介绍,这版《茶花女》首演于2010年,在五轮演出中不断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舞台镜面设计,不仅以“镜花水月”之感营造出19世纪巴黎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具象征意味地折射出“茶花女”的爱与死。 执棒本轮演出的雷纳托·帕伦波是一名威尔第研究专家,..

大型津味话剧《闯江湖》时隔近40年重登舞台天津人艺时隔近40年重新排演的大型津味话剧《闯江湖》,18日晚在天津光华剧院首演,该剧再现了旧社会评剧人的“苦难生活”。 《闯江湖》主要描绘了天津的一个评剧戏班先虽苦犹乐,然后悲苦离别,最后欣喜团聚的江湖卖艺生涯。该剧是由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根据其爱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老师在旧社会时期天津“卖艺生活”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编写而成。 1980年,天津人艺排演了《闯江湖》,当时特邀新凤霞老师担任艺术顾问。..

李六乙:被骂得越多越坚定自己是对的李六乙将2018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合作的新版《哈姆雷特》创作中,而他在2016年底第一次与皇莎合作的《李尔王》至今已连续三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接受采访的当天,他的川话版《茶馆》第二轮演出也在天桥剧场公演。 这位自称与目前的戏剧圈没有太大关系的导演,近几年的舞台作品推出后,引发众人关注的同时,更多的是伴随着争议与不解,通过这次年度艺术家的采访,我们有机会倾..

有声读物,期待新时代“好声音”清晨通勤的地铁上,越来越多人戴上耳机,津津有味地收听每日资讯。夜深人静的家中,越来越多人打开“为你读诗”“喜马拉雅”等手机软件,伴随着美妙的诗文进入甜蜜的梦乡。日常也有很多人打开“微信读书”,却并没有阅读,而是选择了“听书”……以耳朵代替眼睛的有声读物,凭借其快节奏、短时间、多场合、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特点,目前已成为纸质书、电子书之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 一些媒体指出,自2012年起,国内有声阅读..

2018最艺术·十佳戏剧2018年的戏剧作品,让我们惊喜看到多部对经典文本令人惊艳的现代解读。易立明的《罗慕路斯大帝》用荒诞喜剧对宿命做出另一种阐述;李六乙重聚曾经的“哈姆雷特”组合胡军、濮存昕,为这部经典莎剧送上了一个诗化的舞台;原版引进的舞台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为北京舞台锚定了一个大都会该有的引进水准;而米罗·劳的《轻松五章》则展现了纪录剧场的特有价值。 立陶宛OKT剧团《海鸥》 时间:2018年3月14日-17日 地点:首都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