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不“和寡” 八成受访者喜欢看文化类节目

2019-01-17 08:36:58 来源:网络

《国家宝藏》《信中国》《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先后播出,改变了以往娱乐综艺节目独霸荧屏的现象。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5%的受访者喜欢看文化类节目,55.7%的受访者表示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55.7%受访者称从文化类节目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山东某高校教师李别清(化名)喜欢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百心百匠》《中国诗词大会》这几个节目更是逢播必看,她认为,文化类节目普遍质量较高,具有人文情怀。

北京某高校中文系大学生吴磊(化名)经常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这些节目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新的表现方式,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吸引我接触和探究传统文化”。

调查显示,84.5%的受访者喜欢文化类节目。交互分析发现,文化类节目对年轻人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90后受访者中喜欢文化类节目的人比例最高(87.0%),然后是80后受访者(86.3%)。

文化类节目为何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调查中,55.7%的受访者认为文化类节目能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50.1%的受访者认为文化类节目有知识“干货”又不枯燥,寓教于乐。

在西安从事新媒体工作的赵楠(化名)很喜欢看《国家宝藏》,在她看来,节目里知名演员把博物馆里的国宝珍品相关故事进行演绎,代入感强。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魏鹏举分析,文化类节目备受欢迎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市场细分的推动,差异化定位;二是政府、主流媒体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使其传播效果更好;三是对于浅娱乐节目观众审美疲劳,审美节奏发生变化。

“当前的文化类节目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宣扬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很有益处。”李别清向记者介绍,她所在的学校安排每周四下午播放文化类节目,学生反响也很好。

关于优质文化类节目的影响,调查中,57.8%的受访者认为它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传统文化之美,52.3%的受访者认为它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文化类节目花了很大的成本去制作,邀请很多专业人士,将高雅、传统的文化用一种通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魏鹏举认为,文化类节目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使得高雅文化、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同时证明高雅文化也能吸引大众,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84.1%受访者期待出现更多优质文化类节目

观看优质文化类节目已经成为不少人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一个渠道。调查中,44.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丰富,34.6%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缺乏文化知识。

年轻人文化知识缺失,66.3%的受访者归因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过于功利,不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51.2%的受访者感叹经济、生活压力大,导致人们无暇获取文学知识。

魏鹏举分析,当前的学校教学缺乏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另外,当下媒体传播西方文化较多。“大众在快速消费中学会了品红酒、看好莱坞电影,却不见得有耐心听一听中国传统戏曲”。

调查显示,84.1%的受访者期待荧幕上出现更多优质文化类节目。

受访者对文化类节目有着很多期待,69.8%的受访者希望节目更具现实指导意义,55.1%的受访者期待节目挖掘更多优秀传统文化、人物典型。

受访者的其他期待还有:遴选德艺双馨的主持人与嘉宾、尽量减少广告植入痕迹、环节设计更有趣等。

赵楠认为,文化类节目制作需要考虑如何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但又不失艺术性。

魏鹏举认为,可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比如《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可以向教育延伸,做成电影、动漫和图书等,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文化类节目还可以考虑向付费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严肃文化的精准传播”。

,“曲高”不区域经济 “和寡” 八成受访者喜欢看文化类节目

相关:

张子康:数字艺术将与传统艺术融合共生记者: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媒介和理念。近期的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哪些数字化的新趋势? 张子康:在艺术创作领域,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创作媒介和手段的革新,也给创作思路带来新思考,我们在讨论数字技术时,也许正在影响着它们。从白南准的多媒体创作到今天的数字时代,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今天的艺术家已经不仅仅是采用新媒体这样的简单形式,他们从创作理念到创作思想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

《龙船调的故乡》在京演出2018年12月26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风情歌舞专场演出《龙船调的故乡》登上北京民族剧院的舞台。这台歌舞戏,融汇了恩施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撒叶儿嗬、肉连响、八宝铜铃、峡江号子等。 《龙船调的故乡》是国家民委2018年度全国十部晋京演出剧目之一,湖北省文化厅2018年十大进京演出剧目之一,2018年度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精品项目。 《龙船调的故乡》以清江源头、一江两岸的武陵山区为叙事背景,歌曲婉转..

用东方唯美呈现世界经典日前,上海芭蕾舞团结束了经典版《天鹅湖》的第三次欧洲巡演。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荷兰星辰戏剧有限公司联合邀请、共同运作,上芭107位演职人员,41天,横跨德国柏林、奥地利维也纳、荷兰鹿特丹和布雷达3个国家4个城市,进行了26场演出。在布雷达沙赛剧院的最后一场演出,可容纳1500人的大厅座无虚席,上芭演员谢幕长达4分钟,观众依然不肯离开。除了荷兰是第三次光顾的成熟市场,在柏林波茨坦广场剧院的11场、在维也纳城市..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名优之死》值得点赞在田汉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排经典,有纪念意义,更难得的是加入了很多二度创作,有时代气息。原作里的凤仙就是一个贪慕物质享受之人,角色扁平,这一版更多挖掘出她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多了理解和同情,并加入了对作品评价标准以及观演关系的当代思考。主演兼导演闫锐是戏曲科班出身,功底犹在,其他演员也能看出是下过苦功的,值得点赞。

《生僻字》大热 不必过度夸大认生僻字多的好处【一家之言】 近些年国学升温的背景下,《生僻字》这首歌火了。曲调简单,很容易上口,而歌词里有很多平时见面频率比较低的字、词,引起大家的好奇。为了适应大家的需要,网上已经出了拼音版歌词,方便学会了读音后传唱。罗志祥应粉丝要求挑战这首歌,网友们形容他的表情“很崩溃”、“很懵”,那是刚看到的一瞬的反应。有了拼音,根据发音和简单的曲调来记住就没那么难了。 难在哪里呢?在各方面都肯定这首歌有助于认识生僻字时..

人见人爱“小人书” 1959年4月16日,《北京日报》3版 1997年1月16日,《北京日报》7版 ?1963年8月17日《北京日报》3版刊登的小人书画作。 1961年1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 ▲2015年1月30日,《北京日报》9版 ?2003年2月18日,《北京日报》11版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八十年代到达巅峰,曾是几乎人手一册的“国人必读”。在许多北京人心中,小人书都是难以忘怀的童年美好回忆。 物美价廉的精神食粮 小人书是在..

郑钧为少年创作人护航00后的孩子们如今已快年满20岁,他们中已经涌现出不少具有艺术创作才能的佼佼者。1月15日,太合音乐集团推出一项扶持00后创作人的“少年红星音乐计划”,让有艺术天赋的少年为自己写歌。音乐人郑钧受邀以太合红星厂牌主理人身份加盟,音乐制作人秦四风担任音乐总监。 这个计划其实是太合音乐集团总裁暨首席执行官徐毅的多年心愿。“多年前,我送孩子到幼儿园时,每次听到广播里播放的都是《健康歌》,我不禁汗颜。”徐毅说,这首..

书香四溢的《三平斋读书录》 ◎庄亭 《三平斋读书录》,九思先生著。这是一本清言著作,是一本以精言粹语谈读书问题和读后感想的文化小品集。 「骨子里是个读书人」 九思是我的一位老领导,但我从未看出他有什么“领导派”,只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脱俗的书卷气。所以,我乐于与他交往。我们视彼此为朋友。每当我向人说起九思是我的朋友时,总有一种仿佛民国文人夸耀“我的朋友胡适之”似的自豪感。不是因为九思是领导,而是因为他骨子里是个读书人,是个把读..

2019年全球“欢乐春节”启动2019年是全球“欢乐春节”的第10个年头,随着春节的临近。1月16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宣布2019年全球“欢乐春节”活动正式启动。今年的“欢乐春节”将携手世界各地近千家合作伙伴,计划在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展开,包括演出、展览、庙会、广场巡游、非遗互动、主题论坛、冰雪龙舟等30多种类型1500余种各项活动,其中包括5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19年“欢乐春节”将走进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为2022年北..

《祭侄文稿》为何难来大陆?近日,关于台北故宫将颜真卿《祭侄文稿》借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一事,引起网友争议。随即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祭侄文稿》这样的艺术珍品,能否来到大陆进行展示?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季涛在给雅昌艺术网撰写的文章《借展日本的颜真卿为何来不了大陆?》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价值 情透纸背文笔流畅 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 季涛的文章首先介绍了《祭侄文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