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雪落下的声音 ——传统工艺之于当代生活

2019-01-16 10:07:15 来源:网络

倾听雪落下的声音 ——传统工艺之于当代生活

在《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这篇文章中,沈从文这样写道:“爱好的不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许,正是这种主观感受力,让人们在面对传统工艺时,不由自主地远离了喧嚣,生发出对自然以及人世的联想,就像在一个静谧的冬日午后,安坐于窗前,捧一盏酽茶,然后——

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一书中写道:“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在当代,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手工艺除了以一种物或产品属性存在,许多时候它还表现为一种文化观,为人们塑造了一种生活观。它蕴藏深沉的情感,诉说生活的哲学,甚至还能够抚慰疲惫的心灵。

5年前,江谦开始向耄耋之年的外公学习制作葫芦灯。从选材到制作,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每一个力度的拿捏,外公都耐心地讲得足够详细。江谦说那段时间他学得很慢,并非因为工艺太难或过于复杂,而是很享受在外公的指导下动手的时光。

江谦出生在浙江台州温岭市箬横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外公是当地很受村民尊重的手艺人,早些年谁家结婚需要编制竹篮、题写喜字等,都会特邀他外公出山。随着老人年岁越来越大,几年前他向外孙道出了想把手艺传下去的心愿。

作为一名在法院上班的司法警察,江谦说,刚开始学手艺只是单纯地希望达成老人的心愿,但渐渐地他意识到这段经历是多么宝贵。“比起葫芦灯的制作,外公教给我的似乎更多。比如,体态端正的葫芦才是做灯的好材料,三心二意绝对雕不好,有时一刀出错就很可能前功尽弃……品一品他的这些话,再亲手去尝试,才更能体会其中的道理,其实做其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江谦说。

如今,做葫芦灯更多地成为了江谦的一种休闲方式,他着迷于看着葫芦一点点长大,在等待的过程中揣摩将要雕刻的花纹。他会为朋友们量身定制,在特别的日子里送给他们。他说,朋友们在收到他亲手制作的礼物时,那种喜悦是不一样的。

与江谦的情况类似,空间设计师曾珍的爷爷和父亲也曾经是做篾匠活的好手。在她幼年的记忆里,竹篮子、竹凉席、田头施肥的簸箕、吃饭用的竹筷子全出自父亲灵巧的双手。尽管后来这些竹器具渐渐被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代替,但是那些散发着质朴气息的老器物却根深蒂固地长在了她的心里。曾珍说,现在她经常会主动和父亲讨论、向他提问,从他简单的诉说和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她总能收获手艺难以触及的“神性”和智慧。

“这门手艺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从长久熟悉竹性的匠人篾刀的起落和臂腕扭转运力的瞬间,便可领略什么是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篾匠用竹如同猫吃鱼不吐骨头,就连开片刮丝出现的竹纤维也可以成为篾匠家做饭引火的‘专供’,取之有道、物尽其用,亦复如是。”曾珍说,多年前她就开始在老家陆续收集一些爷爷和父亲往年做的老用具,并且开始将父亲的手艺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网络分享给更多人。也正是受父亲的影响,在工作中她开始尝试与手艺人合作,将更多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手作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

与江谦和曾珍不同,纪录片导演夏天没有“手艺家庭”的背景,但走进她在北京的工作室,从案几架凳到杯壶盏碟,再到甄选的茶叶、收藏的书籍,仿佛每一处都和“手艺”脱不了关系。这些都是她从不同地方一点一点淘回来的,摆在一起却很协调。她说,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审美统一,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手工制作,散发出的韵律是和谐的。

夏天设好了茶席,泡茶时的她悠然自得、心无旁骛,畅谈时爽朗亲切、洒脱真诚,很难想象6年前她曾因婚姻破裂和高强度工作而一度抑郁,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那时的我必须静下来、慢下来,帮自己找个出口。”夏天说她尝试过很多方法,直到在一个活动中遇到了她的茶艺老师老古。“那是一个以‘音乐与茶’为主题的活动,不同类型的音乐人演出他们的作品,而老古就坐在他们中间安静地泡茶,丝毫不受半点影响。在那个场合下,我被他的静而不争吸引了,心里的声音告诉我,我要跟他学茶。”她表示。

夏天说,学茶的过程让她学会了反观内心,也令她开阔了五感。她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因学茶结交了好几位制茶师傅、熟识了一帮从事陶艺和漆艺的年轻人。她曾去茶产地拍摄了茶叶从采摘到焙干的全过程,再品茶时,会忆起茶农夜以继日的辛劳。她还去了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拜访陶艺师,听他们讲制壶做盏的故事,再烫壶温盏时,便真能睹物思人。

4个月前,夏天开始学习金膳,那是一门运用大漆等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工艺。她说,学这项技艺是因为自己和一些茶友们都有一些不小心打破却不忍心扔掉的茶器,她希望可以帮大家把心爱之物修好。她饶有兴致地拿出了几件已经修复好的茶盏,“你看它们修好之后,就像重生了一样,以另一种美的形式存在。”她说,“有时看到它们仿佛看到了自己。”

,倾听雪屈原九歌 落下的声音 ——传统工艺之于当代生活

相关:

这25部好班底剧集为何无“水花”?在过去的365天里,没有一部剧的平均收视率突破2%,平均收视率排名第一的电视剧是靳东、江疏影主演的《恋爱先生》。实际上,有很多剧在未播出之前备受关注,比如《天盛长歌》《远大前程》《武动乾坤》等,但播出后,并没有取得与班底相匹配的高播放量或者高口碑。新京报记者统计了去年25部班底与收视不相匹配的剧集,并专访业内人士,探究这种尴尬境况的原因。 A 主角演技不达标被观众质疑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改编自马伯庸的..

全媒体语境下,如何用好文艺评论这把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人的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下,文艺评论如何应对舆论格局的调整和媒介融合的推进,如何在喧哗声中发出强有力的引导声音,使之真正起到为文艺作品“正衣冠”和引领文艺创作方向潮流的作用,这是当前评论界亟须正视的问题。在前不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和文学院主..

《荣格与中国文化》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喜读《道德经》《易经》,钦佩中国古人善于认识自我和精准把握时机的智慧;揣摩道家的炼丹典籍和禅宗的“公案”,从中发现心理学意义上察人疗心的启示;自家的别墅园林按“曼荼罗”的意象布局建设,院子里的石头上有他亲手镌刻的汉字……古斯塔夫·卡尔·荣格,这位大名鼎鼎的瑞士心理学家,真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追随者了。 那么,曾因与弗洛伊德合作和深受弗氏青睐而在西方名重一时的荣格,是如何转向东方寻求智慧而成为中国文..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在图文之间触摸历史多年来,我曾在不同场合提及:“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15年间,共刊出4000余幅带文的图画,这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个不可多得的宝库。”仔细琢磨,现在看来这话有瑕疵,须略为修正:不仅《点石斋画报》,众多徘徊于“娱乐”与“启蒙”之间的晚清画报,都将“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起决定性作用。《点石斋画报》当然很重..

《老街巷》探寻老街旧巷 追寻城市记忆人们常说,在天津问路只分左右,不论东西。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天津区别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独特风景,为人们所乐道。其实,因河而生的道路并非天津的全貌,曾经的老城里、三岔河口便有着众多南北纵横、东西交错的街巷。可见,街巷的意义与其所在区域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而独特的城市发展历程又令天津的街巷形态异彩纷呈。 《老街巷》是一部将城市规划、景观建设与天津历史人文研究结合起来的系列图文书,旨在讲述城市历史进程..

《三国戏曲集成》出版深耕传统戏曲矿藏最近,国内出版界相继推出大型戏曲文献整理文丛——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8卷12册《三国戏曲集成》,填补了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戏曲集的空白;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稀见明代戏曲丛刊》8卷本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是对明代戏曲文献的大规模系统搜集整理。 戏曲研究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书荫说,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艺术样式上来说,戏曲是最繁复的一种文体群;从内容上讲,戏曲涵盖了极其丰富复杂的世..

2018年话剧 塑造走进观众心里的人物形象无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是2018年的主题。话剧作家艺术家以极大的热忱,用多种多样的、异彩纷呈的、呕心沥血的创作来回报时代蓬勃前进的40年。 然而,在这一年的话剧创作中,最痛苦的,也是最为努力的是,如何使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亲近的,是与之心灵相通的,是可以走近甚至走进观众心里的人物形象。 重塑文学人物的舞台形象 一出颇有声势的话剧作品《平凡的世界》(陕西人艺),精心地表现路遥同名原作蕴藏..

年度剧集观察:回归原创的选择一些IP剧取得成功,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不容忽视,从IP回归原创,就是真正着眼于作品的内涵、情怀和质感。 IP(知识财产)是近年来视听艺术领域备受关注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具有创作风向标的意义,但在2018年,风向发生逆转。一些备受期待的IP剧非但没有成为“爆款”,反而市场表现冷淡。电视台播出的剧目中,收视和口碑突出的,大多是优质原创作品,如《黄土高天》《最美的青春》《远方的家》等;网络播出方面,《东方华尔..

谈谈慢读传统 享受发现的欣悦慢读并不专指阅读速度,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阅读心态与方法,有足够的耐心和才能,才会在文章和义理相遇的那一刻,享受发现的欣悦。 强调慢读,其实这十几二十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以我自己的经验,这里的障碍有时势潮流影响方面的,也有个人态度心境和认知误区方面的。 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而从事教学、研究..

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白桦去世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白桦于昨日凌晨2点15分在上海去世,享年89岁。白桦著有《妈妈呀,妈妈!》《爱,凝固在心里》《远方有个女儿国》等长篇小说以及长诗《孔雀》和十四行诗,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孔雀公主》等,影响广泛。 白桦生于1930年,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人,中学时期就开始学写诗歌、散文、小说。1947年参加中原野战军,任宣传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