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中国文化》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

2019-01-16 09:31:41 来源:网络

喜读《道德经》《易经》,钦佩中国古人善于认识自我和精准把握时机的智慧;揣摩道家的炼丹典籍和禅宗的“公案”,从中发现心理学意义上察人疗心的启示;自家的别墅园林按“曼荼罗”的意象布局建设,院子里的石头上有他亲手镌刻的汉字……古斯塔夫·卡尔·荣格,这位大名鼎鼎的瑞士心理学家,真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追随者了。

那么,曾因与弗洛伊德合作和深受弗氏青睐而在西方名重一时的荣格,是如何转向东方寻求智慧而成为中国文化之“粉丝”的呢?总得有个过程和有些缘由吧?

申荷永和高岚合著的这部《荣格与中国文化》,就为我们揭示了个中原因。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教授,系我国现代心理学先驱高觉敷先生的嫡传弟子,也是当今荣格心理学在中国大陆乃至海外华人学界的领军人物。由他们来梳理与介绍荣格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应是再恰当不过了。

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该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如在第一章“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中述及的荣格出生地凯什维尔,童年时居住的巴塞尔,以及由荣格亲自设计建造、在晚年隐居其间的波林根塔楼,作者都曾亲去探访,并多次带领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专业的研究生前往拜谒。那块荣格童年时曾坐在上面幻想“究竟石头是我,还是我是石头”的街边凸石;由荣格的嫡孙安德烈·荣格亲作导游详解的荣格书房及书房内的“密室”;荣格居所内各式各样浸满中国元素的物件——山水画,观音像,书法匾……皆有作者亲摄的图片配附书中。荣格对于中国文化的痴迷情怀,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一手资料不只是这些探访得来的景物图片与现场描述,更包括作者与西方一批顶尖荣格学者的直接交流。其中有曾亲聆荣格教诲的学生兼同事乔·汉德森,有近30年来历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有欧美多所荣格研究院的院长,从他们口中说出的对于荣格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就更具深层意义和学术价值。如曾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的汤姆·科茨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座中被问及荣格与弗洛伊德有何不同时,一番答词堪称经典:“荣格与弗洛伊德,以及分析心理学与精神分析之最大的不同,在于荣格以及我们荣格学者,都熟悉《易经》和中国文化,而弗洛伊德与其精神分析师则不然。”

详尽严谨的考证和客观公允的学术评述,是该书另一特点。比如论述荣格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就不能不涉及一位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他是如何来到中国的;一位传教士为何竟以“从未给一个中国人施洗”而自豪,反倒向欧洲人译介了大量中华经典,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书中列举了时任山东巡抚周馥对卫礼贤的影响与倾心支持,是周馥推荐了曾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的劳乃宣向卫礼贤传授《易经》,才使卫礼贤得以深入中国文化之堂奥;劳乃宣之所以看重卫礼贤,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颇类似于孔夫子所叹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欲将中国文化的血脉通过这位洋弟子带往更珍视她的地方。而卫礼贤也确实由影响到荣格而影响了整个西方,使古老的中华文化因滋养了现代心理学而在西方重放异彩。对卫礼贤接触过的诸多中国学者,作者也有考证和列举,如王国维、梁启超、辜鸿铭、蔡元培等,都是当时名士鸿儒,也就难怪卫礼贤会如此折服于中国文化并能理解其精髓,由此又深深地感染了荣格。

既透着对荣格学说的真知灼见,又彰显出对中国古籍经典的深厚学养,是此书的第三个特点,应该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这使得此书不是一般意义上对荣格与中国文化渊源关系的介绍,而是对学习理解荣格心理学和从心理学视角认知我国传统文化精粹都有裨益。一般说来,荣格学说的有些概念总是既让人感到新奇、心有戚戚,又容易伴随某些困惑,如“集体无意识”“原型”“共时性”等等,因为难有实证,只能凭人感悟。作者以数十年研修荣格心理学的经验和对其形成与发展历史的详细了解,对一些概念作了堪称独家、并得到西方同行认可的阐释,比如“自性”或“自性化”问题。知道了荣格常用的术语概念是在何种背景下产生的,曾受到过哪些人和哪些具体事件的影响,就比普通教科书只是从理论到理论要生动易解。由了解荣格的生活习惯、精神气质而理解他的学术之路,也就知道荣格与中国文化之缘绝非偶然。而书中涉及的诸多中国古籍,不论是儒家经典还是道家的丹书与佛教的经文,作者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便能从现代心理学视角与荣格的相关说法逐一比对,论证其内在联系时便丝丝入扣,毫无牵强之感。比如由道家的“至虚极,守静笃”和“顺乎自然”发展出荣格的“积极想象”;由藏传佛教的“曼荼罗”引发的对于“无意识”的探索;由《易经》所含的哲学思想启发了关于“共时性”的想象,等等。可以说,若非完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就难以真正读懂弄通荣格心理学;而学习和理解荣格心理学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发现和评价我国传统文化精粹及超凡魅力的过程。

该书最后一章专有一节讲述“荣格在中国”,介绍了自1998年至2018年间由作者发起与主持的八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的情况。看这些主题即知:“分析与体验:东方与西方”“伦理与智慧:东方与西方”“卫礼贤与荣格:《易经》与心理分析”“觉悟与自性化:东方与西方”……都未离开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反过来又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有益影响。

1929年,从中国返回欧洲的卫礼贤给苏黎世心理学俱乐部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我在中国遇到荣格》。荣格当然是没到过中国的,卫礼贤用这样的比喻,说明其心目中的荣格跟中国人气质是何其相像。如今,也不妨将卫礼贤此喻稍作引申——申荷永、高岚两位教授通过《荣格与中国文化》这部倾心之作,让受益于中国文化的荣格心理学反哺于华夏故土,不啻是将荣格请回了中国。

《荣格与中国文化》 申荷永高岚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屈原跳的是什么江在哪里 《荣格与中国文化》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

相关: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在图文之间触摸历史多年来,我曾在不同场合提及:“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15年间,共刊出4000余幅带文的图画,这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个不可多得的宝库。”仔细琢磨,现在看来这话有瑕疵,须略为修正:不仅《点石斋画报》,众多徘徊于“娱乐”与“启蒙”之间的晚清画报,都将“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起决定性作用。《点石斋画报》当然很重..

《老街巷》探寻老街旧巷 追寻城市记忆人们常说,在天津问路只分左右,不论东西。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天津区别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独特风景,为人们所乐道。其实,因河而生的道路并非天津的全貌,曾经的老城里、三岔河口便有着众多南北纵横、东西交错的街巷。可见,街巷的意义与其所在区域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而独特的城市发展历程又令天津的街巷形态异彩纷呈。 《老街巷》是一部将城市规划、景观建设与天津历史人文研究结合起来的系列图文书,旨在讲述城市历史进程..

《三国戏曲集成》出版深耕传统戏曲矿藏最近,国内出版界相继推出大型戏曲文献整理文丛——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8卷12册《三国戏曲集成》,填补了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戏曲集的空白;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稀见明代戏曲丛刊》8卷本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是对明代戏曲文献的大规模系统搜集整理。 戏曲研究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书荫说,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艺术样式上来说,戏曲是最繁复的一种文体群;从内容上讲,戏曲涵盖了极其丰富复杂的世..

2018年话剧 塑造走进观众心里的人物形象无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是2018年的主题。话剧作家艺术家以极大的热忱,用多种多样的、异彩纷呈的、呕心沥血的创作来回报时代蓬勃前进的40年。 然而,在这一年的话剧创作中,最痛苦的,也是最为努力的是,如何使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亲近的,是与之心灵相通的,是可以走近甚至走进观众心里的人物形象。 重塑文学人物的舞台形象 一出颇有声势的话剧作品《平凡的世界》(陕西人艺),精心地表现路遥同名原作蕴藏..

年度剧集观察:回归原创的选择一些IP剧取得成功,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不容忽视,从IP回归原创,就是真正着眼于作品的内涵、情怀和质感。 IP(知识财产)是近年来视听艺术领域备受关注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具有创作风向标的意义,但在2018年,风向发生逆转。一些备受期待的IP剧非但没有成为“爆款”,反而市场表现冷淡。电视台播出的剧目中,收视和口碑突出的,大多是优质原创作品,如《黄土高天》《最美的青春》《远方的家》等;网络播出方面,《东方华尔..

谈谈慢读传统 享受发现的欣悦慢读并不专指阅读速度,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阅读心态与方法,有足够的耐心和才能,才会在文章和义理相遇的那一刻,享受发现的欣悦。 强调慢读,其实这十几二十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以我自己的经验,这里的障碍有时势潮流影响方面的,也有个人态度心境和认知误区方面的。 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而从事教学、研究..

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白桦去世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白桦于昨日凌晨2点15分在上海去世,享年89岁。白桦著有《妈妈呀,妈妈!》《爱,凝固在心里》《远方有个女儿国》等长篇小说以及长诗《孔雀》和十四行诗,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孔雀公主》等,影响广泛。 白桦生于1930年,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人,中学时期就开始学写诗歌、散文、小说。1947年参加中原野战军,任宣传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

《叔恩浩荡》抽丝剥茧揭示人性的复杂最近读了王怀宇在《小说选刊》2018年12月号上发表的中篇小说《叔恩浩荡》,第一印象就是:作家太深谙世态人情了,他竟然把人的内心世界揭示得那样丰富、那样生动,且又那样的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击节。 王怀宇创作这篇小说的原始动机,就是要用笔下二良子兄弟二人与得了肺癌后的恩人二叔来省城住院治疗的故事为载体,进行了灵魂演绎和撞击,然后用外科手术刀一样犀利的笔触,一点一点地抽丝剥茧,不慌不忙地在拷问和揭示住在城里..

《汪曾祺全集》出版汪曾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作长期以来较为分散,给学术研究和读者阅读带来不便。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历时8年编辑的《汪曾祺全集》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该全集收入迄今为止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以及书信、题跋等日常文书,共分12卷,包括小说3卷、散文3卷、戏剧2卷、谈艺2卷、诗歌及杂著1卷、书信1卷,并附年表,共400余万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认为:“鲁迅之后,一个作家的作品可以反复阅读的并不..

徐迅:散文必须有精神散文终是有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人们在文字中能感受和触及得到的,是作者艺术灵魂与生命精神和谐完美的统一。 一直认为,将自己的文字按写作时间编辑成册是件冒险而愚蠢的事,所以在编辑《徐迅散文年编》时断断续续,时动时停,思想上总在不停地反复。但转念一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谁又能抹掉自己最初那几个歪歪斜斜的脚印呢?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县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兴奋得在田野上奔跑的少年的身影……在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