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遗产消逝前 我们能做什么

2018-12-26 11:02:08 来源:网络

这些年,作家冯骥才和文学越发疏离。

这位津门著名作家,近三十年更多地以非遗、古村落保护者的形象示人。在他一次次或恳切、或无奈、甚或愤怒的疾呼中,大众逐渐知道了我们文化的博大,也慢慢发现,这些“好东西”正在快速地消逝。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二十多年里,冯骥才常有被裹挟之感,这个漩涡既来自于文化本身巨大的吸引力,也来自于想做的与能做的巨大差距带来的内心张力。近日,在他的新书《漩涡里》中,冯骥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裹挟者的自白:在文化遗产消逝前,我们能做什么?

走南闯北办画展,救下了周庄迷楼

“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是落入时代为我预设的一个陷阱,也是一个一般人看不见的漩涡。没人推我进来,我是情不自禁跳进来的,完全没有想到这漩涡会把我猛烈地卷入其中。”冯骥才在该书《自序》中写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当文学之路风生水起时,冯骥才的心里却没有了方向盘:忽然不知道怎么再与读者交谈了,原先的写作计划都失去了原动力。这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拾起心爱的画笔。

冯骥才早年就有志于丹青,之所以拿起笔写作,完全是由于“时代天翻地覆、大悲大喜的骤变”。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命运的驱使》,称要用文学的笔记下一代人匪夷所思的命运,这才从画坛跨入了文坛。

多年来,文学改变了他,改变了他的思维,并使他有了更多变化的心境、复杂又敏感的心绪。因而,他的绘画艺术也进入了新境界。那两年,冯骥才举办了系列全国巡展,既能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又可让刚刚遭受丧夫之痛的母亲出去散散心。

在走南闯北举办画展的日子里,冯骥才看了许多名胜古迹,然而更触动并使他惊讶的,是历史的巨大根基正在松动。

当时的改革浪潮雷霆万钧,任何过往的历史事物都有被丢弃和废除的可能。有一次在山东东平的“一线天”,一块雕满摩崖造像的巨石上,站着几个山民的孩子,手里提着锤子,朝他喊着“十块钱给你凿下一个佛头”。

那时,巨石上多半造像已经被凿得没了佛头。冯骥才拍下许多照片,把这些情况直接反映给有关部门领导,希望山东人留住自己仅存无多的唐以前的摩崖石雕。冯骥才说:“如果我只是身在天津的书斋里伏案写作,是不会知道一种可怕的文化现实正在全国到处发生。”

这才只是冰山一角。

后来,他到了江南古镇周庄。当时的周庄尚未被开发,也未被保护,很是静谧。从沈万三故居出来,他看到河边一座名为“迷楼”的小木楼很是怜爱,据说当年柳亚子曾在此创办南社。

正当冯骥才称赞迷楼时,管理人员却说:“下次你再来就看不到了。”问后方知,这个表面宁静的古村并不平静,村里的很多人已经不想再住在这里,迷楼的主人也正在寻找买家。

闻听此言,冯骥才当即决定卖画买下这座小楼。可是好不容易凑够了钱,房主却多次坐地起价。最后,瞧着行市好,房主说什么都不卖了,也不拆了。就这样,迷楼保下来了,直到今天也没拆,反而成为周庄一个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这次在周庄情急之下的行动,竟是他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上走出的“第一步”。

冯骥才说,自己投身文化保护的最初动力来自于作家的情怀,一种深切的、可以为之付出的爱。在作家眼里,民间文化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方式。

难觅儿时泥玩具,下定决心搞“抢救”

周庄之后,在旧城改造大潮中,个体奔走呼吁的力量毕竟有限,“天津古城保卫战”中一次次失利,让冯骥才感到灰心,但是,他并没死心。

进入21世纪,转机来了。

天津大学要建一座以冯骥才命名的学院,并聘请他为院长和终身教授。不久,他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随后在进行民间文化调研时,冯骥才才知道原以为中华大地上缤纷灿烂和无比丰厚的民间文化已是满目凋零。

在河北白沟,他找不到一件儿时着迷的泥模与泥玩具,而那里早已成为北方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在杨柳青著名的画乡沙窝,也找不到一点与年画相关的踪迹;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他亲眼看到民间遗存纷纷被出售……

当回到自己的文化中,才会强烈感受到它的困境。“那些年,我们流失了多少宝贵的、珍奇的、独异的、历久经年而不可再生的民间遗存,谁知道?”他考问着。

在他眼中,中华文化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如果说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那么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便由民间文化鲜明而直接地表现出来。

正因为如此,冯骥才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干起了这件“我们要做和必须做的事”。

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抢救工作可谓一步一个坎儿。

在《漩涡里》,冯骥才回忆起一件普查中的往事。山东的几名志愿者要去四川北部考察,那里天远地荒,易生意外,他们就聚在一起,立了一份“军令状”,说自愿和自费做这件事,“如出意外,包括身体和生命,自己负责”。他们总共七个人,各自都先把“军令状”拿回家征得家人同意,最后六个人得到家人支持。

冯骥才的团队每天都在抢时间,他们深知:现在不做,那就永远消失了。可即使这样,遗憾仍然随时发生。

因为缺少资金,好多非遗传承者没等到记录就已经不在了。一次,普查人员在甘肃发现一个老太太唱的民歌“花儿”。普查人员想录制下来,但没有录像机。等回到北京设法弄到了一台摄像机,再赶到甘肃,大家只见到了那老太太的女儿。老太太上个月已去世,临终前还问:“他们怎么还不来啊?”

2006年,事情迎来转机。国家作为保护力量的主体逐渐鲜明,非遗成了社会热词,于是全社会的保护体系渐渐有了一个雏形。国家非遗名录推出、国家文化遗产日设立,冯骥才有了更多底气和资源去做好这件事。原来好多想做而做不了的事,这下子终于有了着落。

,醉拳 冯骥才:文化遗产消逝前 我们能做什么

相关:

国家图书馆启动2018年读书周12月24日,为期7天的国家图书馆2018年读书周启动。 据了解,“爱书说”阅读分享会在提高读者“沉浸式”体验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设置“爱书脱口秀”“爱书群英汇”“爱书大家谈”等参与感较强的环节。首期活动以“如果你有100块,买光盘还是买会员?”为话题,通过馆藏精品展览、形象片展播、观点动态表决等多个环节,为读者、馆员、出版社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读书周期间,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视听服务空间,将..

话剧《青春之歌》致敬经典近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由北京联合大学制作出品,改编自杨沫同名长篇小说的话剧《青春之歌》在北京隆福剧场上演。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第一部以学生运动为题材的小说,以杨沫亲历的生活为原型,描写了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等一批知识青年在特殊历史时刻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青春之歌》曾对新中国几代青年人的成长产生影响。值此作品出版60年之际,北京联合大学选择以话剧方式改编演出《青春之歌》,..

文化IP开发更需向立体纵深推进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最新一期在12月21日更新了。与前几期推出的美妆日用品“美什件”“真丝睡衣”一样抓人眼球的是,最新亮相的文创产品“十公主童顽故宫益智游戏棋”将故宫地图作为棋盘,故宫的文物照片则变成了游戏功能卡片。这样一来,消费者在游戏的同时还能够以一种更自然、轻松的方式了解故宫历史文化。 从参观体验的不断改善到惊喜不断的主题展览、令人爱不释手的文创产品,再到这次推出将进宫识宝、探..

一波文化类综艺节目来袭随着《诗意中国》热播,《一本好书》率先登陆网端,接下来有多档全新文化综艺进入观众视野。《上新了!故宫》也蓄势待发,在这个十月为传统文化内核赋予更多当代美感。 网友:不敢开倍速和弹幕 被称作“《见字如面》升级版”的《一本好书》于10月8日开播,节目由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演技派演员演绎,12期节目还原12本经典作品的经典场景,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

自助借阅服务可以走多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读者常态化、多元化的借阅需求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各级公共图书馆正想方设法将服务延伸到读者家门口,并在过去10年里催生出无人值守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类似ATM机的自助借阅机等服务方式。 近日,河南省首台24小时信用智能借阅服务机在郑州图书馆投入使用,该设备与以往的自助借阅机相比更加人性化,具有可扩展性,且无需缴纳押金,凭借支付宝芝麻信用分,通过扫码或人脸识别技术即..

戏曲导演的责任与样式的思辨作为戏曲导演,既要排戏还要教戏做示范。特别是当下,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大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样,艺术品种多元化,全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日益提升,观众艺术审美的需求与标准亦越来越高。我们戏曲导演要排好戏,首先要明确导演的责任,要把握剧本的三个特点:要有强烈的时代质感,穿越历史,观照今天,服务今天;剧中主人公要有明确的主动行为贯穿全戏,并在行动中展示主人公的境界与智慧;全剧必须突出主人公情感的脉络..

当“在还是不在”成为台词时 我们离经典更近了由李六乙执导,胡军、濮存昕、卢芳主演的话剧《哈姆雷特》上个月结束在国家大剧院的首轮演出,下个月将亮相上海大剧院。 一段时间以来,知名导演操刀经典文本改编的舞台作品不在少数,对于如何平衡颠覆解构与忠于原著,也引发业内外热议。此次李六乙版《哈姆雷特》自宣布创排以来,导演本人被问到最多的便是“这一版有什么不同”。 昨天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六乙对此作出回应,他首先强调的是对文本“一字未改”。他认为在此..

《孤山路31号》打开被时间封存的文化宝藏西子湖畔,孤山南麓,“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静静地掩映在湖光山色中。近日,随着一部名为《孤山路31号》的纪录片在浙江卫视的播出,“西泠不冷”的新标识正带着它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引发观众热议。 《孤山路31号》究竟有何魅力?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创新之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内容题材、创作思路及传播等维度,走进《孤山路31号》的影像世界。 自然元素中融入人文叙事要素 在文化底蕴、专业水准和技术保障的支..

《我们的四十年》讴歌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恢宏史诗《我们的四十年》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为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而联合创制的一台大型综合性文艺晚会,晚会充分调动音乐、情景短剧、朗诵、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丰富表现力,以气势磅礴的史诗性构思、激情洋溢的雄迈笔调,全方位展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国策40年来给我国各条战线带来的翻天覆地的神奇变化,讴歌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复..

中国考古打开世界视野据初步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内近30家各类机构开展中外合作考古项目40项,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24个国家和地区,与30余家国外科研机构、博物馆、大学、基金会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赴国外开展的合作考古项目32项,外国考古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合作考古项目8项。 日前,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工作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科研机构、高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