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联网,农民画融入大众生活

2018-12-21 09:24:43 来源:网络

“农民画给我带来了物质财富,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来自贵州省龙里县水尾村的农民画家兰有江这样说,虽然身有残疾,但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新时代中国农民画事业如何更好发展?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画代表齐聚安徽省霍山县,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溯本求源

农民画繁荣发展

中国农民画是以农民作者为创作主体,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题材,表现地域文化、民间风格的中国绘画。农民画一般具有民族、民俗、原发、原创的特征。农民画研究专家赵家治认为,中国农民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发展轨迹与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和成长紧密相连。“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民画经历了多元兴起、快速发展、走向辉煌的三个历史阶段。”赵家治说。

研讨会上,来自吉林省桦甸市、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原称户县)、山东省青州市等地的农民画代表介绍了当地农民画发展现状。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多个县经常开展农民画创作、交流活动,另有130多个画乡经常参加全国性的画展。其中,吉林东丰、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上海金山、浙江秀州、广东龙门、重庆綦江等30多个画乡发展较成熟。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纪峰看来,农民画源于农村,源于农民生产、生活,它既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又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充实丰满、质朴率真、色彩浓烈、表现生动等特点。“农民画展示了农村多姿多彩的景象,描绘了鲜活的农民形象,展现了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原生态、大众化、时代性是农民画的价值所在。”赵家治表示,农民画家“画天、画地、画自己”“我画我心,笔随心走”,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是接地气的原创艺术。

不断创新

衍生品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农民画尽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也开始逐渐遇到一些新问题。论坛上,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农民画代表提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来的农村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发生了变化。例如,农民由过去的平房搬进了楼房,柴火灶头变成了煤气灶,机械化生产工具代替了原来的锄头、镰刀。因此,擅长表现农村、农民风情的农民画也遭遇了挑战。如何保持农民画原生态特色?这一问题成为很多农民画家共同的困惑。

对此,见证并经历了中国农民画60年发展进程的河南省舞阳县农民画研究会会长王文浩提出,新时代中国农民画发展应“与时偕行”,适应时代审美潮流,不断开拓创新。

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长毕铭鑫对此表示认同:“中国农民美术、书法要保护传承,更要创新发展。”在他看来,其中的创新不仅在于绘画手法、绘画材质的多样化,还应着眼于技术的运用以及衍生品的开发。

来自浙江舟山的渔民画家蒋德叶正是农民画创新发展的实践者之一。他以海沙与丙烯颜料为作画原料,以极具冲击力和强烈色彩感的渔民画展现了渔民热火朝天的捕捞场面以及宁静优美的渔村风光。近年来,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的重要博览会上展览过,还在法国、韩国、日本举办的各类国际知名展会上亮相。据蒋德叶介绍,这几年,他的海沙画每年都能卖到30万元以上。在绘画之外,蒋德叶还与妻子共同设计开发相关衍生品,雨伞、手机壳、彩盘、靠垫等渔民画衍生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如今像蒋德叶这样的农民画家越来越多,这些设计精致小巧又能彰显个性的农民画衍生品,为农民画更好地走向市场、走进人民生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福建序源堂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福波在会上分享了该公司通过瓷画工艺技术进行的产业创新。“在瓷板上绘画,可将书法、绘画和陶艺完美融合。”陈福波告诉记者,这一技术可以帮助农民画改变绘画的呈现方式,制作出更多具有艺术观赏性的农民画衍生品。

借力互联网

推进农民画产业化发展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画乡领导以及农民画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产业”“市场”等关键词。如何推进农民画发展对接文化产业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业界关心的重要问题。

毕铭鑫提出了通过市场运作建立多元投资体系的建议,如建立农民画产业园,并使其成为助推农民画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地多元投资建立起的农民画院、农民画馆、农民画村、农民画一条街,也正在起着相应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赵家治对此表示认同,根据他的调研,农民画乡建设已经成为发展农民画产业的基石。

深圳市凤荣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凤荣特别提到了互联网在农民画传播、推广方面的作用,在他看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和日益多元化的互联网新技术手段宣传、推广、销售农民画,能够打破以往传统农民画单一的销售方式,并且提升农民画在全国乃至海外的影响力。

北京金海贝资产管理中心创始合伙人王振渊注意到,在互联网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画的市场化开拓以及衍生品销售离不开互联网电商平台。数据表明,相较于今年艺术品拍卖行业的下行趋势,艺术品电商的市场规模正在迅速增长,这也为农民画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画商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拓展销售渠道。

,借助互联网,农民画融入大21wecan.com 众生活

相关:

对六十年前中国文化宣言的几点省思中国人不能像西方人那样以研究金字塔、木乃伊的研究古董的态度来研究自己的文化。更重要的,还不是研究传统文化不能看成古董,而是,中国文化本来就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活起来才算数。否则,中国传统文化若与当代中国无关,纵使不看成古董,讲的还是古董。 1958年,唐君毅先生主导并主笔,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三位先生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三本反思“懒散”的小书写书本是一件苦差事,但现在有些畅销的小册子却在强调“懒散”的意义,这难免有点讽刺的意味了。当然,这里面有个悖论——赞美懒散就是在暗示懒散自有其道理,而看似浪费时间也未必是真的浪费时间。 要清楚区分“放松”和“郁闷”这两种状态,还是挺难的。比如,我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回看着英国喜剧团的陈年剧集时,不知道自己是在休闲还是闷闷不乐。而正如塞缪尔·约翰逊说过的:“每个人都是,或者希望,成为一个懒汉。” 今..

弘扬传统文化要剔除“糟粕”在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热潮。然而,某些公益或商业的“传统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比如所谓“女德班”就不分精华与糟粕,在价值观上造成混乱,受到舆论的谴责。 女德,作为女性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不是不可以研究与倡导。但是,倘若把传统文化中应该剔除的糟粕灌输给今天的成年女性与未成年女孩子,就是贻害无穷了。 据披露,有的“讲师”在授课过程中讲的..

“V故宫”全国巡展计划启动12月19日,故宫博物院发布新一部虚拟现实节目《御花园》,并开启面向社会公众的VR节目观影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出席活动并致辞。 单霁翔表示,从2000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就在不断进行着与文化资产数字化相关的研究工作,尤其近两年来,积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的融合创新。 据介绍,本次发布的《御花园》VR节目是“V故宫”项目下“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系列第七部大型虚..

书院在唐朝诞生唐是一个充满壮健生命力的时代,书院诞生于唐,一点儿也不奇怪。在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度里,学子士人的朗朗读书声和源源不断刊印出来的文章典籍,是对帝国文化繁荣的注解之一。 唐代书院的产生有官府和民间两大源头,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汇流为后世书院的滚滚长河。 官府书院,更确切地说是丽正、集贤两大书院,由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机构发展而来。 丽正书院是集贤书院的前身,开元五年(717),大臣们建议唐玄宗整理内府..

一张纸能承载多少传统? 溯源中华文明史一张纸能承载多少传统?一张纸能面对何种未来?答案不一而足。然而,世界上没有纸会怎样——这是学者葛剑雄提出的假设。答案只有一个,假如纸的发明推迟几百年,文明将无法方便地记录与传承。 在如今这个“纸”将要被“屏”取代的时代,一张纸又能够做什么?李舫的《纸上乾坤》是一部“烧脑”的文化随笔集,汇集了她近年来最有分量的散文创作。在散文随笔的主流写作愈来愈热衷“小”的东西——小事象、小题材、小人物、小情绪,..

北京人艺三排《名优之死》 “戏梦人生”呼唤规矩和气节舞台上挂着金灿灿的“守旧”,放着中式桌椅,幕起,伴随着锣鼓声,一片热闹的戏班后台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北京人艺新排话剧《名优之死》20日在首都剧场首演,一代戏曲名伶的台前幕后“戏梦人生”就此展开。 《名优之死》是田汉创作的三幕话剧,以清末名须刘鸿升为原型,讲述注重戏德戏品的京剧名角刘振声,在徒弟刘凤仙小有名气而被流氓恶霸腐蚀后,起而抗争却倒毙于舞台上的故事。该剧1927年在上海首演,1957年、1979年两度被..

“金石祥瑞”贾文忠全形拓近日,《金石祥瑞——贾文忠全形拓艺术展》在颐和园内德和园扮戏楼展厅开幕,展览由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办,展出贾文忠全形拓和书法作品54件,包括贾文忠青铜器、铜镜、砖石等各类全形拓艺术作品,此外还有颐和园园藏青铜器文物2件,意在展示传统金石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该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3月18日结束。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贾文忠,是我国当代著名青铜器鉴定、修复专家、金石全形拓技艺传承人。..

陈忠实:用笔画出民族的魂陈忠实是当代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白鹿原》也是当代现实主义的经典力作。从《白鹿原》上回望陈忠实走过的创作之路,似乎可以这么说,陈忠实《白鹿原》之前的所有作品,都是为写《白鹿原》做准备的——生活的、人物的、思想的、艺术的准备,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等到完成《白鹿原》,登上广阔的一望无际的高峰,陈忠实看到的是山高水长。 没有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剥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寻找” 《白鹿原..

激活馆藏资源 讲好中国故事小巧精致的石缘香盒、色彩艳丽的滩头年画明信片、百褶烫金油布伞、非遗智力小玩具……近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厅,“2018清华大学艺术·设计学术月暨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报展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我很喜欢这些小玩意儿,独具特色又不乏文化内涵。”一位观众一边指着眼前的非遗智力玩具,一边对记者说。 本次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旭东介绍,此次展览是对30位学员3个月以来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