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强:杜甫其实是一名战地记者

2018-12-14 08:38:25 来源:网络

近日,第三届“李杜诗歌奖”在甘肃天水揭晓,来自四川的诗人彭志强凭借诗集《秋风破》获得新锐奖。《秋风破》是彭志强历时三年研读杜甫诗歌,长达两年、横跨十省、万里追寻诗圣杜甫从生到死遗迹,而行走考察创作的首部杜甫踪迹史诗歌传记,该诗集经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后,首印1万册即告售罄,并被国家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多家图书馆和杜甫遗迹博物馆馆藏,引起不俗反响。

彭志强的职业是一名媒体人,在他眼中,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是一名记者,而且还是深度报道战地记者。他认为,杜甫的诗歌记录的悲欢离合、冷暖人生,正是最为真实的历史,而他自己身为当代的记者,通过诗歌与杜甫产生了共鸣与对话。《秋风破》取名于杜甫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部向杜甫致敬的诗集,也是用新诗来为杜甫树碑立传。围绕着杜甫与诗歌,记者与彭志强展开了对谈。

追随杜甫一生的足迹考验意志力

记者:您生活在成都,成都已经拥有不少杜甫的遗迹,您为何要横跨十省、万里追踪,行走考察杜甫一生留下的八十一处遗迹?

彭志强:寻着杜甫在成都的足迹,当然也可以写出一部作品。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草堂、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等地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成都也给杜甫留下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如画的景致和美好的回忆。但是《秋风破》的定位,是用新诗给杜甫立传,这就需要行走考察研究杜甫一生的主要踪迹。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还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都是我主张“行走诗歌”的身后明月。

记者:《秋风破》中有“被鞋走破的路”与“一双被路走破的鞋”之句,可见杜甫跋涉之路的艰辛和您追寻诗圣道路的艰难,能否说一个您追寻杜甫的路途中的小故事?

彭志强:把杜甫从生到死的路走一遍,最初这个想法的确很大胆,践行起来也很考验意志力。因为这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身体力行的艰辛,还要考验资本。我也不富裕,基本上要拿出半年的工资收入来实现这个想法。为了节约钱,我对杜甫遗迹的考察多是自驾完成,即便如此仍然硬支出八万多元,而这本书的版税收入也就三万多元。

这一路追寻诗圣的故事太多了,有两个经历格外难忘。一是在河南省偃师市考察杜甫墓,当天下着小雨,遇见了一件奇怪的事。其实杜甫墓在全国有八个之多,多为衣冠冢,相传湖南平江县和河南的偃师市、巩义市这三地杜甫墓先后埋葬过他的尸骨。惟独在偃师市这里,我围着杜甫墓刚走一半,墓茔中就飞出一只大鸟,让我有灵魂出窍的错觉,长达十秒钟迈不开脚步。因此我写了一首诗叫《在偃师:魂脱窍》:“你的灵魂到底埋葬何地?脚踩虚空/这一刻,我更相信偃师的神灵/最传神。”另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从湖南平江杜甫墓驱车,长达十三小时,赶往重庆奉节那个通宵。过了凌晨,随行的父亲就开始催促我停下来找个宾馆歇歇脚。可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持续通宵开车而不觉得疲惫。到了奉节时,已是凌晨6:30,父亲早已在车上睡着了,我来到杜甫生活过两年的这个地方,两眼通红,望着滔滔长江水,内心还在涌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杜诗……我当时饥饿难挨,很想叫醒父亲一起吃一碗重庆小面,但我一直忍着等他快8点时醒来,才在奉节街头吃早饭。这将近一个半小时,我也睡不着,一直望着长江发呆。

后来我把追踪杜甫路而创作的《秋风破》书稿打印成快印书,请教于著名学者、杜甫研究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张志烈,以免历史知识点引用出错。他读完书稿给我回复了一条短信:“志强,《秋风破》读完了,这是一部全新视角研究杜甫的重要专著。很多老先生多是停留在纸上研究杜甫,想过走遍杜甫踪迹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把杜甫从生到死的踪迹走了个遍,据我了解这在全国也属首次。用脚步去丈量杜甫的踪迹,用新诗去书写杜甫的踪迹,这是了不起的创举!”张志烈先生这一鼓励,让我两年追踪杜甫路的疲乏与艰辛,瞬间消失。

用五千多行新诗向诗圣杜甫致敬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写诗这条路的?

彭志强:写诗,最初只是我中学时代和大学时代的梦想,这个梦想早在大学毕业就因为工作生存而搁置一边了。2012年,是杜甫和他的诗歌把我感召,让我重回诗人之路。诗集《秋风破》,正是我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历时两年、横跨十省、万里考察诗圣杜甫一生遗迹,而创作的一个个人文学成果。这是杜甫及其诗歌给我的新诗创作源泉和动力。

记者:您为什么会如此崇敬杜甫?

彭志强:我崇敬杜甫,也有一个辗转缘由。其实在我青少年时期,我最喜欢的唐宋诗人并没有杜甫,而是李白和苏东坡。尤其是李白,以诗独步天下,仗剑行走天涯,他的诗总有神来之笔让我童年充盈,他的潇洒几乎就是我青少年时期的侠客梦。然而读大学后,特别是工作以后,遇到生活中的很多难过之坎,杜甫和他的许多诗歌总会从脑海里跳出来,给我神秘的力量。在2012年杜甫诞辰1300周年这一年,我决定复出写诗,正是草堂茅屋的又一阵秋风把我吹醒,石刻杜甫像让我感到亲近,与之相互映照的我的故乡茅屋在心脏怦怦直跳。要复出写诗,我就先得向杜甫致敬,向杜诗学习。所以,我先创作出版了《草堂物语》,去年又出版了《秋风破》,总共用了五千多行新诗向诗圣杜甫致敬。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点滴,在我这两部诗集里都有体现,不过我是用新诗与杜甫的古诗唱和。当然,杜甫的古诗如同我的新诗母亲,不断生育着我的新诗。

记者:您具有诗人和媒体人的双重身份,您此前也曾提到“杜甫其实是一个记者”,您觉得从媒体人的身份来回望杜甫、理解杜甫的诗歌有哪些不同的感触?

彭志强:杜甫曾在四川三台(唐朝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写过一首畅快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里的“闻”字,就是新闻的“闻”,此处如同“本报讯”“本台讯”,写的是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史事,一家老小就可以安全返乡,结束四处漂泊避乱的日子,只是“报道的文体”是诗歌。而此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句,更有现代新闻学里说的“新闻快评”之感。不仅如此,他的《兵车行》《丽人行》甚至是唐朝颇具民生问题的监督报道,《丽人行》还直接讽刺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姐妹。他的“三吏三别”诗歌无疑是新闻里紧扣战乱这一主题的系列报道,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基本上就是唐朝“战地记者”和“深度报道记者”。或因我是媒体人,所以读杜甫的诗不自然地发现了这个视角和观点,我才说“杜甫,其实是一个记者”。当然,杜甫的诗歌特点不仅如此,还有散文化、杂文式、史诗性等多种特点,《杜诗全集》里的杜甫也有孝子、慈父、贤夫、义士、酒鬼、老茶客、青年才俊、落魄老人等多种身份。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我看来,盛唐只是杜甫的一半,正因杜甫诗记史事,才让唐诗比整个唐朝更完整。否则,唐朝和唐诗都是手足残缺的残疾人。

新诗要用创新迎接读者

记者:有人说当代社会越来越浮躁,人们已经没有欣赏诗歌的心态和品味诗歌的意境,您如何看这个问题,您觉得当代诗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彭志强:在唐朝(包括宋朝、元朝),诗歌二字不仅是诗还有歌。为什么唐朝诗人的诗容易在老百姓当中口口流传?除了唐诗写得好是高峰,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音乐性,往往一首诗歌由诗人吟唱出来,大家觉得悦耳顺口就传诵开来。另外一个原因是唐朝歌手的素养高,喜欢把唐诗谱曲唱成真正易让老百姓传唱的诗歌,比如盛唐第一歌手李龟年就功不可没,王维、杜甫、李白等盛唐大诗人的诗作,他都在各种场合演唱,唱诗如同他在唐朝开的个人演唱会。

当代新诗,从1917年到去年整整100年。为什么抗日战争年代的诗歌容易火?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也很火?很简单,除了当时的老百姓知识匮乏、可关注的事物少,读书、看诗如饥如渴等原因,诗歌依旧是诗歌,不像现在诗是诗、歌是歌,诗歌俨然已经分家了,诗回到了小众,歌奔向了大众(比如通俗歌曲)。丢掉音乐性和诗歌传统的许多新诗,自然就越来越小众,加上许多新诗无病呻吟、写得云里雾里、尽玩文字游戏、甚至丧失了大众审美性,老百姓当然就不爱了。这就是当代诗人和新诗的最大问题。而好的诗歌其实是有感染力、穿透力和传播率的,就看怎么写、写什么、为谁写,比如前几年有部大片叫《星际穿越》,狄兰·托马斯那首《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电影里的老布兰德一直说的这首诗,在微信朋友圈一度刷屏,引发大众共鸣。而我们的许多诗歌(其实应当只能说为“诗”),让人们没有阅读的兴趣和心态,往往就是因为诗的语言、情感和创意没有打动人心。不能怪读者挑剔,也不能怪读者兴趣转移。艺术都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魅力。社会浮躁的原因太多,但就新诗而言,如果清新、空灵、直击人心、令人回味无穷,也可撕开浮躁之墙一角。网络上不是一读流行鸡汤文字吗?我不是主张把诗写得像鸡汤,刻意去迎合大众读者。而是说,新诗可以写得有更多读者共鸣,这很考验诗人个人修为、语言表达能力、诗歌文本创新、诗歌意境创新,前提是“新”,新鲜的“新”。如同新闻,不新鲜就难以吸引人打动人。新诗,贵在创新。创新,读者就会扑面而来。    

,彭志强:杜甫其实是一名战mpeg4 地记者

相关:

从故宫口红热看文化富矿开发连日来,故宫又因“上新”刷屏,这次美醉“剁手党”的是口红等彩妆系列文创产品,设计灵感来自于故宫国宝“动人心魄的红”及宫妃服饰。这场“历史与颜色的告白仪式”,激发了异常火爆的消费热情。目前,不仅现货被抢购一空,预约也排到了明年。 快600岁的故宫进军彩妆界时尚圈,让人惊艳,但细想其实也全在情理之中。近些年,故宫文创总能“脑洞大开”,从佛珠耳机到故宫日历,从帝王折扇到“御膳房”冰箱贴,总能博人会心一笑。..

“岁寒三友”的源流与内涵大雪已过,冬至将近,骤降的气温迫使人们穿上了御寒服,而路边的树木则早已褪去华衣,留下光秃秃的枝丫默然挺立。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每到冬日万物凋零之时,总有那么一些植物抵御住了严寒,依旧展现着勃勃生机。这些“顽强”的植物仿佛拥有了人们孜孜以求的高尚品格,文人墨客不断咏叹它们的美好品质,其中,“岁寒三友”便是典型代表。那么,松、梅、竹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一个组合?其寓意从何而来?文人们又如何演..

“戏聚北京”北京市青少年戏剧短剧作品大赛圆满收官2018年12月10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和各区文委、文化馆承办的“北京市青少年戏剧短剧作品大赛”在京演民族宫大剧院圆满落幕。 “北京市青少年戏剧短剧作品大赛”,是“戏聚北京·2018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群众戏剧、戏曲票友大赛系列活动之一,今年系列活动包括:北京市戏曲小票友京剧大赛,北京市青少年戏剧短剧作品大赛,全国第十八届“群星..

邓玉华:“情深谊长”一直唱“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50年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一曲婉转动听的《情深谊长》,让演唱者邓玉华家喻户晓。如今,记者面前的邓玉华依然神采奕奕:深紫色的上装配上桃红色的围巾,画着淡淡的眉、轻涂着口红,在采访过程中,邓玉华谈到高兴时,就像孩子般开怀,讲到动情处,眼中闪烁着诚挚的光彩,无论岁月流逝,76岁的邓玉华依然是那个舞台上最灵动热情的“金丝鸟”。 毛遂自荐走上歌唱之路 邓玉华自幼..

《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邀请学子参与创作研讨“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城市又放不下灵魂’,您认为雄安的发展容得下年轻人吗?”大型通俗理论电视节目《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日前在央视新闻频道和北京卫视播出,第一集中,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接地气地回应了时下年轻人对于“肉身和灵魂何处安放”的疑问。该节目以年轻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赢得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第三集《中国文化很有味》中,清华大学..

创意不分嫡庶,“宫斗”无伤大雅12月9日,“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推出了6款故宫国宝色口红,令人眼前一亮;隔了一天,“故宫淘宝”也一口气推出了集眼影、腮红、口红、高光于一体的“仙鹤系列”与“螺钿系列”彩妆……故宫红墙之内似乎唱起了一场热闹的对台戏。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自动脑补一场嫡庶之争的“宫斗大戏”,把“故宫淘宝”比作庶出的长子,把“故宫文创”比作嫡出的次子,巴不得他们为嫡庶长幼争个天昏地暗。 故宫文创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一..

《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播出第四期昨晚播出的大型通俗理论电视节目《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中国文化很有味》为主题,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节目中,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著名影视演员张光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等,以及清华大学毕业生刘慧凝等青年代表,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称自己为故宫“看..

“球哥”进化成湖人隐藏Boss,能跑能传能防詹皇太舒心虽然詹姆斯是湖人的绝对核心,但是对于管理层来讲,鲍尔的表现也是他们注意的一点。被湖人在选秀大会上是榜眼签选中之后,即使鲍尔的首个赛季表现平平,但是他仍然是湖人最注重培养的球员。虽然以鲍尔目前的技术特点和表现来看,想要成为湖人真正的领袖还为时尚早,但是在詹姆斯到来之后,鲍尔的表现已经得到了进化,在湖人的轮换体系中,鲍尔就像是球队的隐藏领袖一般,令詹姆斯可以放心的休息。在本赛季,詹姆斯的到来令鲍尔的..

《北部湾人家》李雪健的敬业令人动容由李雪健、刘莉莉、斓曦、杜源主演的《北部湾人家》昨晚收官,这部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电视剧上周获得收视率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二的优秀成绩。《北部湾人家》能在同类型作品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作品选择从普通家庭的视角出发,以情献礼,以发展成果证明历史成绩。该剧导演齐星参与过多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此次选择拍摄《北部湾人家》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剧集,是因为“双献礼”的机缘牵引,以此展示近..

张火丁要演程派《霸王别姬》在刚刚落幕的《万瑞兴先生京剧作品演唱会》上,程派名家张火丁领衔她的学生们献唱著名戏曲作曲家万瑞兴先生的作品。演唱会尾声,主持人白燕升现场宣布了一条让戏迷们万分期待的重磅消息:2019年5月,由张火丁演绎的程派《霸王别姬》将在北京上演。 今年78岁高龄的万瑞兴生于梨园世家,转益多师,与诸多京剧名家合作,为梅派操琴半生,与程派结缘60载。年逾古稀,他又饱受身体磨难,因病失去了双腿,但他仍然潜心创作,尤其是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