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凡事里的杨绛先生

2018-12-03 11:39:22 来源:网络

本书作者李景端创办的《译林》杂志,及随后创建的译林出版社,如今已成为年创利过亿元的全国知名出版社。本书是作者伴随“译林”发展过程的回顾。书中重现了作者与出版界高层、知名学者、出版同行以及媒体朋友等交往的众多故事,特别收有多封首次披露的钱锺书先生中英文信件,并公开了杨绛先生写给作者的全部来信,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

钱锺书先生给我来信,多是钱先生与杨绛共同署名,但有时杨绛也会自己给我写信,后加“锺书同候”。钱先生逝世后,杨绛多次给我来信,还有几次很长的电话记录。这些信件和通话内容,以前从未披露过,如今她也已作古,为还原历史,我想应该予以公布。

多年来,杨绛自称与世无争,不少人也视她为“封闭在三人圈里”,不问外间事的老人。其实我了解的杨绛,对许多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有一阵市面上出现好多套署名季羡林主编的书,她就有看法,曾在我面前说过:“那么多专业领域,季羡林都懂吗?”我说有些他只是挂名而已,她说,也有人找她挂名当主编,她都说自己不懂加以回绝。又如,对文坛一度出现的“张爱玲热”,她也有看法。有一套“书香才女丛书”,主编原想把冰心、杨绛、张爱玲、林徽因等人的作品各出一本,杨绛借故推却了。后来她告诉我,她不想同张爱玲列在一起。这些说明,杨绛具有心思不外露的良好涵养。

杨绛这些来信,虽无学术大论,但从点滴凡事,也可供人们多一个视角了解她的为人。

1991年

景端同志:

奉到长函,谢谢!

首先得向你道歉。上次来京时,锺书喘疾复发,每天下午赴医院接受输液点滴并输氧,两疗程后,未至大病,而后遗症未痊。杨绛累得精疲力竭(恶性感冒发烧后未得休息),因而不能和你晤面,引为憾事。老朽衰病,事与愿违,几成规律,想你准能谅解。

惠函所提各节,情意深厚,条件优惠,我俩既感且愧。有两三个出版单位也曾向我们提出相同的“全集”建议,我俩都婉却了。我们还有点自知之明,对于过去的作品很大部分很不满意。幸读者早已忘掉,我们自己也不愿再记起。使这些遗蜕“复活”或“化废为宝”,对作者本人也许可提供名利双收的机会,但客观效益上只是费心花钱的无谓耗损,并且仿佛强迫读者买“搭配货”。

你是熟悉外国文学的,翻开任何一国的文学史和出版史,作家生存时印行的所谓“全集”,无例外地是不“全”的“缺集”;名不符实,竟可算是作者和出版家串通“撒谎”。咱们现代的大作家号召“说真话”,政府提倡“务实”,我俩是微末的响应者。所以你诚恳的建议和优惠条件,我们不能接受,只能心领你的深情厚意,同时向你真挚地道谢和道歉。希望你勿见怪。即致

敬礼!杨绛

(名字之前又加钱锺书特殊的签名)

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1994年

景端同志:

照片一事,记得我曾和你电话中讲过。译著惯例,只有原作者相片,原作者插图。从未见译者照片附入译本的事。便是我自己的作品译成外文,译者从不附入自己的玉照。我曾和你讲明,若要附入我的照相,我就不出书,你电话中已允我所请。昨见你给锺书信,你仍执意要登译者照片,我纵不给你相片,你自有办法取得别处的照片。你既不守信,我就无意签约,已嘱锺书不必写甚题签。

你的合同也不大像样,反正我无意出书,合同事就不谈了。

恕我病中草草,即致

敬礼杨绛

一九九四年四月三十日

(这次罕见地没有“钱锺书附笔问候”)

译林社当年为出版《杨绛译文集》,有意在封面中加入杨绛的照片,显示这是她全部的译作,体现出译者个人色彩,原意是更加尊敬,不料杨绛极力反对。这是杨绛对我唯一一封生气的来信。后来当然是我认错妥协了。

2002年

2002年春天,报纸上出现了对杨绛《堂吉诃德》中译本批评的声音。有的说她“多是从英文本转译”,“随意删节”,有的甚至影射她有“抄袭之嫌”。当年5月,我去看望杨绛先生时,谈起了外面传闻的这些“闲话”,她随后向我讲述了翻译《堂吉诃德》的故事。随后我写了两篇替她回应“闲话”的文章,并寄给她审阅。这期间,她给了我以下回信:

景端同志:

我翻译的《堂吉诃德》里,没有翻译开卷十一首塞万提斯自撰的赞美诗。我不翻,是经过再三斟酌的。

翻译这组诗的一位英语译者说:绝大多数译者不译这十一首开卷诗;这一组诗,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好,却和全书宗旨是协调的,而且《前言》里已提到了,不该略去。我亦深以为然。我细细读了塞万提斯的《前言》,又反复细读了那十一首诗,却觉得略去不译,也自有道理。这里我且把作者《前言》的大意撮述如下。

作者要为《堂吉诃德》写一篇《前言》,他苦苦思索,不知如何下笔。他觉得实在没法儿写,干脆连这部作品都不想发表了。他的朋友见他为难,问他什么缘故。他说,写不出《前言》。他说,人家的书尽管毫无价值,卷首总有贵人名流吹吹捧捧的诗,书边书尾,还有卖弄学问的引证、注释、参考书目录等等;他全都没有。他只想写一个朴素的故事,不要这些花样。他多年默默无闻,这会儿出版一本干巴巴的书,怎能让一般读者接受呢?他的朋友笑他死心眼儿。吹吹捧捧的诗,不妨自己做几首,署上贵人名流的大名就行。引证、注释、参考书目录等等,都有很现成的办法,不成问题。而且这部旨在攻击骑士小说的创作,没有必要借重以上所说的种种点缀。作者需把故事写得生动逼真,文字流畅,能取悦各种读者,这才是要紧的。一番话说得作者茅塞顿开,决计按照这位高明朋友的指点来写《前言》,推出他那个朴素的故事。

读者读完这篇《前言》,准急切要读那生动逼真的故事了。可是作者虽然未有引证、注释、参考书目录等等点缀,却写了大量赞誉自己作品的诗:七十行断尾诗,四首十四行诗,又二十行断尾诗,又四首十四行诗。这组诗,原是讽刺性的摹仿——讽刺当代的名作家,借重贵人名流的赠诗“自我炒作”,他也摹仿着“自我炒作”一番,而且还加劲“炒”,做很多首诗。但这组诗诙谐不足,而略嫌沉闷,又加篇幅冗长繁多,读者如果老老实实地一首一首读,不免因乏味而扫兴,甚至放下书不读了。粗心的读者,还会把这组讽刺摹仿之作,看作塞万提斯歌颂自己作品的赞美诗,那就大大乖违作者的原意了。

我曾想把拦在故事前面的这组诗移附卷末,但卷首诗不宜附在卷末,也不能塞进本文。这一组诗,原属《前言》为没有必要的点缀品,不属本文,略去也无损本文的完整。我觉得许多译者略去不译,自有道理。我也追随了他们的办法。是否有当,敬请专家们予以指教。

断尾诗并不难译,因为我所根据的马林编注本在注释里把“断尾”都续上了。至于本文里的诗,无论难易,我都照模照样地翻译。塞万提斯的诗不是难译的诗。因有人说我不译赞美诗,是因为断尾诗难译,所以我解释一下。

杨绛七月八日景端同志:

你第一次寄给我的《访杨有感》全文可用,只中间改一段。如下。(甲是我,乙是你,放在“杨平静地说”之后。文字请你斟酌修改。)

甲:“闲话”我自己回答,你甭管。

乙:可我听了气愤。

甲:“闲话”也有道理。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笔译和口译的区别,以为不能说西班牙语,就不可能翻译《堂吉诃德》的原文。

乙:可是会说西班牙语,未必能翻译《堂吉诃德》呀。

甲:会说当然更好。可是我告诉你,我为什么学西班牙语。大约“大跃进”前两年,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林默涵,把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交给我,随我从任何英、法译本转译。我就找了五六种最好的英文、法文译本,仔细比较,打算从中选一本最好的。因为翻译者的第一事是选定好版本,然后依据这个本子,忠实地翻译。我发现多种英、法译本各有短长。原文中的话,在译本里有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说法,我断不定照了谁的好。我再三考虑,决计从西班牙原文翻译。所以我自习了西班牙语。我学西班牙语,只是为了把《堂吉诃德》从原文翻为中文。我需要的是吃透原文,用最合适的中文来表达原意。我没有必要学习口语。

乙:您有一篇谈翻译的文章,叫什么《失败的经验》,说明怎么把长句断为短句,怎么把短句里作安排,我觉得很实际。但是题目太低调了,也许人家都不看了。

甲:是的。我该把题目改为《翻译〈堂吉诃德〉的经验》。我并列三种例句,第一列是死译硬译,原文都是《堂吉诃德》里的句子。如果把死译硬译的例句和原文对照,谁都能看出译文只能是西班牙原文的,而不可能不是。

杨绛七月十六日

2003年

2002年以来,我与杨绛有了较多的交往。这期间,我曾顺便问过她几个问题:1.关于陈岱孙终身不娶的传闻;2.费孝通是否她的“初恋”;3.取名杨绛的来由。没料到她在这封信中都一一作答,而且把多年都称我为“景端同志”,从此开始改称为“景端先生”,并用毛笔书写。可以想象,她写这封信时的心情,应该说是不错的。

景端先生:

又读到你表扬我的文章,我且感且愧。

我不知道你是清华学生,你考入清华时,我在清华外文系当兼任教授,你不会听到我的名字。陈岱孙先生我当然认得,我未知你是他的高徒。至于传闻,我把三句法语译成英文如下:“Theysay……”,“Whatsaythey?”,“Letthemsay”。

我和费老曾在苏州振华女校初中一年级同班一年(我是十二岁小孩);东吴大学同班二年(我常和男同学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也通信,后费转学燕京);清华研究院同级不同系。(当时我已订婚)说得上“恋爱”吗?至少他不是我的“初恋”。

笔名杨绛是“称心如意”(“称心如意”是杨绛早年创作并参加演出的一场话剧)意外被选中,上演前匆忙间将“季康”(杨绛原名杨季康)二字切音为绛。

非典已趋平稳,我不出门,不过还注意卫生,请勿念。草此即问

近好

杨绛

二〇〇三年六月八日

,点滴工伤伤残鉴定标准 凡事里的杨绛先生

相关:

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大展启动11月28日,“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大展”在广东省台山市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正式启动。 本次大展是伍炳亮黄花梨艺博馆首次正式对外开放,馆藏的一千余款黄花梨系列臻品罗致其间,集中展现了伍炳亮先生作品“型精韵深,材艺双美”的艺术特色,更是伍大师潜心于中国传统家具的设计、创新、恢复和制作的一次成果展示。 本次大展由中国台山伍氏兴隆明式家具艺术有限公司主办。大展的隆重举办,..

作为翻译家的余光中余光中先生去岁病逝于台湾高雄,海峡两岸对他表达了各种形式的纪念,缅怀其文学和文化贡献。他的文学功绩有目共睹,对海峡两岸在文化情感上的凝聚之功也获得世人高度评价。余光中一生著述丰富,有诗集20多部,文集十几部,评论文集及序文集多部,可谓著作等身。然而作为诗人的余光中享誉华文世界,作为翻译家的余光中却少有人知。事实上,在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之外,余光中也是一位译著丰富、卓有成就的翻译家。 余光中的翻译生..

巴金:鲁迅先生永远是我的老师在我的藏书票中,最珍爱的莫过于一枚由著名版画家赵延年创作的鲁迅先生半身像藏书票,木刻墨印与温润雪白的宣纸黑白分明,加之鲁迅先生冷峻的神态和轮廓分明的头像凸显出了木版画的“力之美”。此票更为珍稀之处是背面有巴老签名的手迹,如何得来,还有一段趣事呢。 1996年12月19日,巴老得知第二天上海图书馆将举行新馆开馆仪式,委托我把几天前让家人带到医院的全套德文版《斯托姆全集》(1917年版)作为贺礼捐给新馆。上图的..

扎哈洛娃北京展现芭蕾“美神”风采绝佳的身材比例,漂亮的高脚背,出众的柔韧性和身体技术能力……11月17日至19日,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莫斯科大剧院首席舞者斯维特兰娜·扎哈洛娃,与莫斯科大剧院的众多芭蕾明星一道,在北京天桥剧场献上《AMORE》的中国首演,让众多观众领略了芭蕾“美神”的风采。 扎哈洛娃作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芭蕾艺术家之一,先后在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担任首席舞者,同时也是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的首席明星。此前在中国的演..

《中华吟诵读本:少儿歌诗30首》展现语言的艺术吟诵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又在行腔的过程中加强了音乐性,有了旋律,比较适于记诵,因此在古代,传统吟诵主要是以读书方法的形式存在。如《周礼》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吟诵的历史十分悠久。 吟诵有音乐性,但又与一般的歌唱不同,主要是自我兴怀,抒发对作品的理解,或是由于人生经历而产生共鸣,感情比较内敛,旋律也比较简单,而歌唱主要是一门表演艺术。歌唱长于悦耳,吟诵重在动心。 从事了..

戴学忱:愿做深谷一幽兰戴学忱,1936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西婺源,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幼承庭训,学习吟诵。1956年毕业于中央歌舞团演员班,而后跟随查阜西、吴景略、王迪、傅雪漪等先生学习琴歌与古曲,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上领唱东北民歌《瞧情郎》获金质奖。1978年因日本吟诗团访华,有感于传统吟诵的式微,自此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吟诵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中。先后求教于夏承焘、陆宗达、萧璋、华钟彦、霍松林等先生。主要擅长传..

甲骨文整理工作之反思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创造成果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汉字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是人类文明历史中连续使用数千载未曾中断的文字。而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作为汉字的祖先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其于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国家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盛事。今年是殷墟发掘九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甲骨文发现两甲子,重温甲骨文的厚重文化价值、总结甲骨文整理研究经验更显重要。 甲骨文是契刻或书..

《离骚》的礼俗象征《离骚》自诞生之日起,历代学人对其诗句的解读和意旨的探求便不曾停止。如果由楚地丧葬文化和礼俗等相关材料中出发,我们会对《离骚》的内容有一些新认识。 《离骚》中多处出现楚人始祖名称,如高阳、三后、彭咸、重华等。从开篇到结尾,对始祖的追怀贯穿全文,语气敬慎,可见作者慎终追远之意。学者们一般认为《离骚》中反复提及“彭咸”,表达了主人公追随其投水而死之意。那么除了彭咸之外,《离骚》全篇对于先人的追怀是否..

《大师的脚注》出版慕津锋的《大师的脚注》一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档案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广泛深入地研究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巴金、郭沫若、许地山、师陀、陈映真、金庸、徐迟、常书鸿、罗淑的手稿、书信等文物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代理学家的文学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借用“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称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是人类文化的“次轴心时代”。欧洲在公元十一世纪时出现了教会改革,产生了首批经院哲学家,建造了具备宏伟规模的建筑,提高了僧侣及贵族的教育水平,其进步是持久且多方面的。在阿拉伯世界,阿拔斯王朝在科学领域享有盛名,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将哈里发统治下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