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翻译家的余光中

2018-12-03 11:39:01 来源:网络

余光中先生去岁病逝于台湾高雄,海峡两岸对他表达了各种形式的纪念,缅怀其文学和文化贡献。他的文学功绩有目共睹,对海峡两岸在文化情感上的凝聚之功也获得世人高度评价。余光中一生著述丰富,有诗集20多部,文集十几部,评论文集及序文集多部,可谓著作等身。然而作为诗人的余光中享誉华文世界,作为翻译家的余光中却少有人知。事实上,在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之外,余光中也是一位译著丰富、卓有成就的翻译家。

余光中的翻译生涯很早便开始了,只比他正式踏入诗坛晚了两三年。1952年,在台北的《学生英语文摘》上,他开始陆续发表英诗汉译作品。同年,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梵谷传》(大陆译为《梵高传》)也在《大华晚报》上连载。1957年,《老人与海》和《梵谷传》以单行本出版。1960年,他编译出版了《英诗译注》,由其译成英文的NewChinesePoetry也在台北和香港同时出版。1961年,他参与翻译的《美国诗选》在香港出版,收其译诗51首。1968年,他独立翻译出版了《英美现代诗选》,收译诗99首。1971年,他将自己的部分诗歌译成英文,结集为AcresofBarbedWire(满亩的铁丝网)出版——这是他首部自译的诗集。1984年,他通过英语译本转译的《土耳其现代诗选》出版。1992年,他自译的第二部中英对照诗集《守夜人》(TheNightWatchman)出版。2012和2017年,他译的《济慈名著译述》和《英美现代诗选》(第三版)出版。除了诗歌、长篇小说、传记作品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和戏剧的翻译,如1972年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梅尔维尔(HermanMelville)的短篇小说《录事巴托比》,以及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

余光中一生的翻译不仅涉及多种文学类型——诗歌、小说、传记、戏剧,涵盖了英译中、中译英两个方向,而且包括了独特的翻译形式——自译。他所翻译的《老人与海》和《梵谷传》在港台及海外华文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老人与海》是华文世界最早的中文译本,《梵谷传》也多次重印再版,影响不凡。

他的译著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译诗,尤其是英诗汉译作品。余光中参与翻译的《美国诗选》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很大影响,自1961年首版后,几十年间在两岸重印再版了十几次之多(大陆版1989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发行)。增订两次、重印八次以上的《英美现代诗选》在华文世界也影响深远,对不少诗人的创作和译诗甚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台湾当代著名诗人陈黎曾说,“上大学时读余光中先生译的《英美现代诗选》,觉得受益匪浅”;诗人陈进文也表示《美国诗选》和《英美现代诗选》对他有启蒙意义;学者单德兴认为,“不单单是对台湾,对华文世界,《英美现代诗选》都是蛮重要的启蒙书”。余光中早年译的只有37首的《英诗译注》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重印再版达九次以上,学者赖慈芸不无戏谑地评价道:余光中大概可以荣膺“最具票房价值的英诗译者”了。

余光中的英诗汉译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学界的研究自然不会错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著名诗人卞之琳便高度评价了余光中的译诗,认为他的格律体译诗对现代汉诗的写作有借鉴价值。著名诗人、学者王佐良也撰文指出:余光中在《美国诗选》里的译诗如《给海伦》《大鸦》,是“出色的译文”,二者“典雅而顺口”。更年轻的诗人黄灿然也对余光中的译诗表达过赞赏。在台湾,早有学者关注到余光中的译诗,学者黄维樑1994年发表了长文《余光中“英译中”之所得——试论其翻译成果与翻译理论》,高度评价了余光中“形义兼顾”的译诗方式,肯定了其力避“恶性西化”的语言追求。香港的学者金圣华也对余光中重视翻译英诗形式表达了肯定,认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余译体”。余光中译诗的特色和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实际上,一如前人所认识到的,余光中英诗汉译的最大特色的确是其对原诗格律形式的忠实翻译。余光中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在《英美现代诗选》的《译者序》中说:“文学作品不能遗形式而求抽象的内容,此点诗较散文为尤然。因此所谓直译,在照应原文形式的情形下,也就成为必须。在可能的情形下,我曾努力保持原文的形式:诸如韵脚、句法、顿(caesura)的位置,语言俚雅的程度等等,皆尽量比照原文。”在所译的300首英诗中,余光中的确努力践行了这一原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甚至连标点符号也尽力与原文保持一致,其对形式翻译的重视无疑是相当特别的。

余光中历经60余年的译诗历程,在实践原则上并非没有变化,但很明显的是,他始终坚持“形义兼顾”的原则。语言使用上都倾向于“文白并用”“雅俗兼济”的策略,在保证内容准确翻译的同时,对形式的翻译也不遗余力。《英美现代诗选》的三版中,有许多重复收录的译诗,其中不少他都修改过,每次重版他都会对原先的译文检视一遍,对不满意的译笔重加修改,以尽可能符合其译诗理想,在译文的语感上也力求“译诗为诗”的高标准。余光中的努力和坚持,对我国的英诗汉译乃至更广大的外诗汉译而言,无疑有积极的启示,他对形式和格律的重视,不仅对诗歌翻译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也不无意义。

,工商代办 作为翻译家的余光中

相关:

巴金:鲁迅先生永远是我的老师在我的藏书票中,最珍爱的莫过于一枚由著名版画家赵延年创作的鲁迅先生半身像藏书票,木刻墨印与温润雪白的宣纸黑白分明,加之鲁迅先生冷峻的神态和轮廓分明的头像凸显出了木版画的“力之美”。此票更为珍稀之处是背面有巴老签名的手迹,如何得来,还有一段趣事呢。 1996年12月19日,巴老得知第二天上海图书馆将举行新馆开馆仪式,委托我把几天前让家人带到医院的全套德文版《斯托姆全集》(1917年版)作为贺礼捐给新馆。上图的..

扎哈洛娃北京展现芭蕾“美神”风采绝佳的身材比例,漂亮的高脚背,出众的柔韧性和身体技术能力……11月17日至19日,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莫斯科大剧院首席舞者斯维特兰娜·扎哈洛娃,与莫斯科大剧院的众多芭蕾明星一道,在北京天桥剧场献上《AMORE》的中国首演,让众多观众领略了芭蕾“美神”的风采。 扎哈洛娃作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芭蕾艺术家之一,先后在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担任首席舞者,同时也是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的首席明星。此前在中国的演..

《中华吟诵读本:少儿歌诗30首》展现语言的艺术吟诵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又在行腔的过程中加强了音乐性,有了旋律,比较适于记诵,因此在古代,传统吟诵主要是以读书方法的形式存在。如《周礼》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吟诵的历史十分悠久。 吟诵有音乐性,但又与一般的歌唱不同,主要是自我兴怀,抒发对作品的理解,或是由于人生经历而产生共鸣,感情比较内敛,旋律也比较简单,而歌唱主要是一门表演艺术。歌唱长于悦耳,吟诵重在动心。 从事了..

戴学忱:愿做深谷一幽兰戴学忱,1936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西婺源,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幼承庭训,学习吟诵。1956年毕业于中央歌舞团演员班,而后跟随查阜西、吴景略、王迪、傅雪漪等先生学习琴歌与古曲,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上领唱东北民歌《瞧情郎》获金质奖。1978年因日本吟诗团访华,有感于传统吟诵的式微,自此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吟诵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中。先后求教于夏承焘、陆宗达、萧璋、华钟彦、霍松林等先生。主要擅长传..

甲骨文整理工作之反思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创造成果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汉字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是人类文明历史中连续使用数千载未曾中断的文字。而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作为汉字的祖先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其于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国家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盛事。今年是殷墟发掘九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甲骨文发现两甲子,重温甲骨文的厚重文化价值、总结甲骨文整理研究经验更显重要。 甲骨文是契刻或书..

《离骚》的礼俗象征《离骚》自诞生之日起,历代学人对其诗句的解读和意旨的探求便不曾停止。如果由楚地丧葬文化和礼俗等相关材料中出发,我们会对《离骚》的内容有一些新认识。 《离骚》中多处出现楚人始祖名称,如高阳、三后、彭咸、重华等。从开篇到结尾,对始祖的追怀贯穿全文,语气敬慎,可见作者慎终追远之意。学者们一般认为《离骚》中反复提及“彭咸”,表达了主人公追随其投水而死之意。那么除了彭咸之外,《离骚》全篇对于先人的追怀是否..

《大师的脚注》出版慕津锋的《大师的脚注》一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档案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广泛深入地研究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巴金、郭沫若、许地山、师陀、陈映真、金庸、徐迟、常书鸿、罗淑的手稿、书信等文物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代理学家的文学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借用“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称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是人类文化的“次轴心时代”。欧洲在公元十一世纪时出现了教会改革,产生了首批经院哲学家,建造了具备宏伟规模的建筑,提高了僧侣及贵族的教育水平,其进步是持久且多方面的。在阿拉伯世界,阿拔斯王朝在科学领域享有盛名,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将哈里发统治下的不..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举办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公共文化理论研究,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三地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融合创新共享——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日前在京举办。 活动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和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同仁约200人与会。大家共话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战略,同绘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新蓝图,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京津冀..

数字时代美术馆的机遇与挑战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在北京和廊坊两地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等中外嘉宾出席北京的开幕式,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4所美术院校、艺术机构的院(校)长与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学科知名专家教授近300人与会,共商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全球交流与合作。 此次大会设立了校长论坛、设计论坛、建筑论坛、艺术史论坛、艺术管理论坛、美术馆论坛这6个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