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吟诵读本:少儿歌诗30首》展现语言的艺术

2018-12-03 11:38:31 来源:网络

吟诵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又在行腔的过程中加强了音乐性,有了旋律,比较适于记诵,因此在古代,传统吟诵主要是以读书方法的形式存在。如《周礼》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吟诵的历史十分悠久。

吟诵有音乐性,但又与一般的歌唱不同,主要是自我兴怀,抒发对作品的理解,或是由于人生经历而产生共鸣,感情比较内敛,旋律也比较简单,而歌唱主要是一门表演艺术。歌唱长于悦耳,吟诵重在动心。

从事了一辈子的歌唱与吟诵实践,戴学忱说:“吟诵是用最简单的音乐表达最深厚的情感。”吟诵者要先自我感动,然后才能感动他人,真情实意是吟诵打动人心的关键因素,而歌唱技巧反而是次要的。但是,由于吟诵本身的生存环境缺失,过去很少出现在大众面前,如何再为人所熟知和接受是吟诵传播与教学中面临的巨大困难。

“吟诵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过去文人读书都是先从吟诵开始。现在的孩子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往往找不到方法,学得很累,所以我想把孩子们从繁重的背诵任务中解放出来。传统吟诵者年龄都比较大,吟诵起来不太好听,而现代人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已经很少有人能欣赏它了,因此必须有一个过渡,让大家能够慢慢理解和接受吟诵。”戴学忱讲述了创作“歌诗”的初衷,“所以这些年,在和许多幼儿园打过交道之后,我觉得可以创作一些‘歌诗’,作为学习者与吟诵之间的‘桥梁’。现在看来,这种方法的效果是好的。”

戴学忱所说的“歌诗”,并不是指汉乐府中的“歌诗”,而是由她创作、符合一般吟诵规则、旋律简单的古诗词歌曲。“歌诗必须和吟诵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引领入门的作用。所以,我在写作歌诗的时候,较少用歌唱的因素,而多用吟诵的方法,比如依字行腔、缘情而发、不记谱、重视平仄等。吟诵重视平仄,所以歌诗也要注意平仄,这样才能给孩子带来诗词的自然的韵律美。”

不记谱是戴学忱这些年研习吟诵最大的心得。“吟诵也好,歌诗也好,都是缘情而发的,随着感情的需要可以在任意地方拉长或者缩短,并没有固定的旋律和节奏,一记谱就失去了自由度,这就和古琴曲很类似。同一工尺谱的《流水》,曲调也会随着弹奏者的习惯、心情、境界而有所不同。”

传统的吟诵和方言也密不可分,一地的吟诵往往与当地的戏曲等文化有关联,因此,戴学忱在创作歌诗时也注意将一些地方的音乐特色融入其中。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她就将蒙古长调简化运用到曲调中;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则加入了越剧的元素。所以,她常常说“普通话吟诵必须推广,但是方言吟诵也不可丢”,就是因为在方言吟诵中,包含有一些地方文化的元素,更易于表现诗歌和吟诵者的情感。

戴学忱希望,通过歌诗能让孩子们懂得爱国、懂得生活、懂得孝悌、懂得友情。在歌诗篇目的选择上,她也有自己的考虑,多以表达爱国思想、描写祖国美好河山与表现美善亲情的诗词为主。“歌诗的好处是朗朗上口。让孩子在快乐当中学习诗词,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美德,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快乐成人,这就是我对教育的想法。我们应该传播正能量,引导孩子分辨是非,让他们以后能判断好坏,少走弯路,这就是我创作歌诗的另一目的。”

“让学前班、幼儿园和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歌诗,使他们对中国的古典审美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然后适当对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引入比较好听的吟诵,使他们对吟诵有一定的接触和欣赏能力;在大学阶段可以继续普及和传播吟诵,让吟诵成为高校的公共课,而文学专业的人才则可以在吟诵的传承与研究方面多作贡献;成人如有闲暇也可以来学习吟诵,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戴学忱说。

有了2015年出版《中华吟诵读本·少儿歌诗30首》的成功经验,戴学忱想把她的下一本书命名为“歌诗与吟诵”。她说:“歌诗始终是为吟诵铺路的,推广吟诵才是我创作歌诗的最终目的。所以,第二本书这样命名也是为了让有第一本书基础的读者,能够了解歌诗与吟诵的关系,能够对吟诵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但中华书局还是考虑要做成一个系列,所以最终为其定名为《中华吟诵读本:少儿歌诗30首②》。

有生之年,戴学忱还希望能够下功夫在词乐的创作方面做一番钻研。“中国的词原来是能吟诵的,但现在很可惜,多数已经不能吟诵了,这和词在我国的存量和地位是不相称的。诗的吟诵和词的吟诵不太一样。每一地每一人,诗的吟诵都有一定的范式,五七言诗、古体诗等等虽然体裁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框架是可以共用的,但词不行。我们经常以唐诗和宋词并称,但词的吟诵很明显还没有受到重视。”她满怀期待地说,“等第二本书出版后,如果我还有时间和精力,就把词的吟诵作为下一个创作的目标。”

“我们从事吟诵的创作、研究与传播,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我们谈吟诵,不能脱离传统的根,只有了解传统,才能学好吟诵。今天很多普及吟诵的人谈创新,与时俱进无疑是对的,但创新应当有它的基础,要学习、研究传统,才能出新。”戴学忱总结道,“吟诵出新也不能离谱,还是应当符合吟诵的规律,能通过实践的检验。歌诗出版已经三年了,再版了两三次,总体来说是经历住了市场和学校老师学生的检验,而学习者再接触吟诵也不像原先那么抵触,相反,可以接受和欣赏吟诵了。这正说明,从歌诗到吟诵的路子是可以行得通的。”

 

,《中华吟诵工商管理是学什么的 读本:少儿歌诗30首》展现语言的艺术

相关:

戴学忱:愿做深谷一幽兰戴学忱,1936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西婺源,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幼承庭训,学习吟诵。1956年毕业于中央歌舞团演员班,而后跟随查阜西、吴景略、王迪、傅雪漪等先生学习琴歌与古曲,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上领唱东北民歌《瞧情郎》获金质奖。1978年因日本吟诗团访华,有感于传统吟诵的式微,自此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吟诵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中。先后求教于夏承焘、陆宗达、萧璋、华钟彦、霍松林等先生。主要擅长传..

甲骨文整理工作之反思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创造成果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汉字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是人类文明历史中连续使用数千载未曾中断的文字。而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作为汉字的祖先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其于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国家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盛事。今年是殷墟发掘九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甲骨文发现两甲子,重温甲骨文的厚重文化价值、总结甲骨文整理研究经验更显重要。 甲骨文是契刻或书..

《离骚》的礼俗象征《离骚》自诞生之日起,历代学人对其诗句的解读和意旨的探求便不曾停止。如果由楚地丧葬文化和礼俗等相关材料中出发,我们会对《离骚》的内容有一些新认识。 《离骚》中多处出现楚人始祖名称,如高阳、三后、彭咸、重华等。从开篇到结尾,对始祖的追怀贯穿全文,语气敬慎,可见作者慎终追远之意。学者们一般认为《离骚》中反复提及“彭咸”,表达了主人公追随其投水而死之意。那么除了彭咸之外,《离骚》全篇对于先人的追怀是否..

《大师的脚注》出版慕津锋的《大师的脚注》一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档案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广泛深入地研究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巴金、郭沫若、许地山、师陀、陈映真、金庸、徐迟、常书鸿、罗淑的手稿、书信等文物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代理学家的文学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借用“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称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是人类文化的“次轴心时代”。欧洲在公元十一世纪时出现了教会改革,产生了首批经院哲学家,建造了具备宏伟规模的建筑,提高了僧侣及贵族的教育水平,其进步是持久且多方面的。在阿拉伯世界,阿拔斯王朝在科学领域享有盛名,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将哈里发统治下的不..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举办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公共文化理论研究,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三地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融合创新共享——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日前在京举办。 活动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和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同仁约200人与会。大家共话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战略,同绘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新蓝图,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京津冀..

数字时代美术馆的机遇与挑战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在北京和廊坊两地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等中外嘉宾出席北京的开幕式,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4所美术院校、艺术机构的院(校)长与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学科知名专家教授近300人与会,共商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全球交流与合作。 此次大会设立了校长论坛、设计论坛、建筑论坛、艺术史论坛、艺术管理论坛、美术馆论坛这6个分论..

时刻贴近人民群众 老戏就不会老日前,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资助项目,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歌舞团创排演出的现代评剧《秋月》,在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赢得观众好评。该剧此前已经历了今年5月18日的首演成功,之后在天津、河北巡演,场场爆满。如今,又作为“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剧目展演力作”唱响京城,吸引了专家和戏迷们不畏寒冬,热情奔赴现场观看演出。 评剧、县级剧团,出品人团长赵德平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

“让你爱上中国字”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我们有四大发明,但任何一个发明,都没有这个发明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个发明,那可能我们所有的文化都会中断。中华文化始终没有中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有汉字。而这个汉字3000多年来,没有改变过,只是形态上有改变。”日前,在沈阳师范大学举办的“让你爱上中国字”书法作品展启动仪式上,项目主持人、沈阳师范大学校友张振忠教授在致辞中说,这个项目是沈阳艺术惠民品牌项目,是辽宁省迄今为止唯一的书法类..

传统戏曲呈现新气象11月30日晚,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出品,广州粤剧院全新创排的大型现代粤剧《初心》在广州友谊剧院成功首演。舞台上,当欧凯明等粤剧艺术名家一亮嗓,就征服了现场千余位观众,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有观众表示,传统戏曲表现现代内容的诸多创新尝试,令人很惊喜地看出了新气象。 故事: 主旋律作品以情动人 大型粤剧《初心》以叶挺同志为主要人物,贯穿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这三个重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