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生活中汲取中国画创新的力量

2018-11-28 10:35:53 来源:网络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审美趣味、形式追求,形成了以儒、道、释为文化源流的古典美学标准。它彰显了儒家文化的明德向善、中庸仁爱的社会价值;它表现了道家文化的自然圆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它展现了佛家文化的内省反观、直见心性的禅悟美学。它至静至远、调和天人,打通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隔膜,标明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画中点、线、面的程式组合以及飞白、留白、计白当黑的语言形式,成为中国画独特的绘画样式。其中追求的气、韵、中和、恬淡、刚柔等美学准则,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追求。

中国人在世界绘画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画长期的发展中,历代画家通过作品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他们的真挚情感,留下了难以计数的传世佳作、浩如烟海的画论巨著。中国画曾是世界上最早独立设科的画种,题材涉及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内容之广。从宋代的写实高峰到明清的写意高峰,中国画家探索出包括皴、描、勾、斫、点、染在内的完备的表现手法,走出了与西方绘画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近代以来,国败画衰,西学东渐,有识之士以文化作为改良、变革中国社会之利器,中国画之价值意义被重新反思与检讨。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黄宾虹等巨擘大匠筚路蓝缕,中国画艺术传统被重新发扬光大。他们借鉴、吸收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以及西方艺术之营养,继承笔墨之传统,创作出了一批人们喜闻乐见的扛鼎之作,成为后学之楷模。

改革开放后,中国画的现代化成为时代之命题。中国画在变革、融合与创新的发展中不断前行。中西融合、兼收并举之思想贯穿于新时期四十年中国画发展过程之中。在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我反思,到继承传统,打破传统,借鉴西方,寻找本源,向现代艺术的转换中,中国画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转型之要求,以中为体,以中方融会西方、以传统融会现代、以民间融会主流,产生了新文人画、新山水、都市水墨、新写意、新彩墨等新体、新样式的绘画流派。中国画的传统不但没有断,反而延绵相继。中国画不但没有穷途末路,反而在形式上、语言上、观念上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丰富和完善,诞生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中国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进入国际舞台。面对时代创新的要求,中国画家借古开今,中西兼容,在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上努力尝试,产生了诸如水墨、新水墨、抽象水墨、肌理水墨、观念水墨、意象水墨等一批反映时代之变的艺术样式。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画创作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受商业利益、炒作之风的影响,一些画家为攫取名利,占“山”为王,江湖气沉渣泛起,产生了一批“牡丹”王、“虎”王、“狗”王、“猫”王,凡此种种,比比皆是。一些作品思想浅薄,缺乏内涵,形式单调,语言乏味,样式矫饰;一些作品则片面求奇求怪,以丑为美,以怪为荣;一些作品阴盛阳衰,小情小景,柔靡香艳,顾影自怜;还有一些作品追求揶揄讽刺,自我调侃,遁世离俗,虚无缥缈,无病呻吟,故弄玄虚。这些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出小我,忽略大我,追求自我关注,忽视社会现实,难以给人健康、向上的精神正能量。这反映出中国画创作脱离了生活之沃土,偏离了时代之航标,远离了人民之情感。

诚然,任何事物都有兴衰,中国画也不例外。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关注社会现实,顺应时代要求,发时代之声,绘画才能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画家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纵观世界现代绘画发展史,二战后德国出现了新表现绘画、英国出现了新精神绘画、法国出现了新自由形象绘画、意大利则出现了超前卫绘画艺术,这些绘画无不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为核心。而面对今日之中国的社会之巨变,中国画家能否创作与国家、与时代相匹配的不朽作品?文化传统为我们培植了丰厚的养料,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新时代为我们指明了创作方向、路径。中国画曾是世界上最具开放性、包容性的画种之一,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绘画能够像中国画那样早早地将诗歌、书法、绘画、印章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体现出艺术多元性、包容性。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长期形成的笔墨美学标准是不断变化、丰富的,这体现出中国画发展的自我变革的特征。

当然,在信息工业化、现代城市化以及商业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画的发展无疑面临更多的挑战。知识思想的碎片化、审美趣味的大众化、艺术语言的多样化向根植于农业文明之下的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不过,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时代变革的要求,中国画家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收和转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借鉴人类社会不同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绘画形式、笔墨语言,提升个人修养水平,关注社会现实,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勇于社会担当,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

,在传统与生活中汲取中国画创新的力供应链金融案例 量

相关:

纪录片传承意在创新作为纪实性的内容产品,纪录片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审美享受,更要提供美好的人文愿景与丰厚的文化内涵。纪录片以其真实、客观的记录形式、忠实事物原貌的表现手法,将人、事、物用影像“留存”下来的特长,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中拥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近年来,记录和传播“非遗”的优秀纪录片作品越来越多。《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助力“非遗”更鲜活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发了观..

文化科技融合激发产业新动能作为我国第一个以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文化产业为参展主题和主要内容的文博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共同打造的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11月29日至12月2日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长三角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发展质量领先于全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激发生产力的强大引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这样说。 科技给文化植入创新基因 当文化遇上移动互联网,又会发生什么?现在,喜欢电影..

《唐诗课》跟随程千帆先生读懂唐诗程千帆(1913-2000),原名程会昌,晚号闲堂,湖南长沙人。程先生家学深厚,早年入金陵大学学习,师从黄侃、汪辟疆、吴梅等人,青壮年时期主要执教于武汉大学,后受“文革”影响,所业几废,晚年被南京大学礼聘,执教上庠,光焰再炽,培养出众多驰名当今学界的弟子,影响很大。程先生治学以古典文学为中心,兼及文献、史学两大领域,成绩卓著,代表性著作有《古诗今选》、《古诗考索》、《文论十笺》、《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国宝级文物修复师: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以匠心对待文物 “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关注文物保护与利用·修复师) 湖北荆州,波光流转、杨柳依依的三国公园之内,“藏”着一座风格古朴的建筑——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虽然低调而安静,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国宝级文物都在此修复,业内颇有名气。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就在中心工作,数千年前的丝织品,在她手中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出土丝织品的修复难度极大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织造历史长达数千..

广州又见经典音乐剧 《芝加哥》下月首度亮相由英国DIP公司制作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芝加哥》即将首度访穗,广州观众将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这部经典音乐剧。据悉,该剧将于今年12月6日~16日在广州大剧院连演14场。 《芝加哥》是百老汇最著名的音乐剧之一,由“音乐剧巨匠”百老汇传奇编舞大师鲍伯·佛西于1975年首次搬上舞台。该剧已收获了超过50项重要奖项,包括6座托尼奖、2座奥利弗奖、1座格莱美奖、2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和6座奥斯卡金像奖。 1996年,导演沃尔特·鲍比进行《..

一件北魏彩画漆屏风的价值最近文物追星族终于在山西博物院看到了平日难得一见的司马金龙彩画漆屏风。 这件彩画漆屏风太有名了。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其中一件北魏的文物就是司马金龙彩画漆屏风。 据《魏书》记载,司马金龙是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九世孙,其父司马楚之在刘裕迫害司马家族时归附北魏,封为琅琊王。司马金龙是司马楚之和北魏皇族河内公主所生..

许嘉璐: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身,都亟须中华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的个体和群体,思想观念要到位,知识结构要调整,要“扩容”,举步措施要得当,落实行动要扎实,相关的体制、机制要改革,协同创新要推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五周年之际,“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京召开“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是一次重要的纪念活动、学术活动,也是对协同创新中心下一步工作进行研究和安排的活动,这..

人类最早的画作与史前人类的洞穴壁画2018年9月12日,著名科学期刊《自然》的网站上发表了来自南非的一篇报道,题目为《南非布隆伯斯洞穴发现7.3万年前的抽象绘画》,10月4日出版的第562期《自然》期刊用了16页的篇幅全文发表了这篇报告。整个文章的焦点是一块长不到6厘米、最宽不到2厘米的小石块。石块上有交错的9根红色线条。这块小小的石块2011年在布隆伯斯洞穴出土,虽然其貌不扬,但众多科学家对它研究了长达7年之久,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结论:这几条红..

中国古文字研究40年回眸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文字系统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使用至今,如果从西汉人破解西周青铜铭文算起,从事古文字研究者前赴后继,这门研究也从“冷门”逐渐成为“热门”。 2018年10月,“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150余名参会者中年纪最长的林沄先生,曾见证了40年前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成立,也见证了中国古文字研究40年的足迹。 40年白驹过隙。当年的创会元老于省吾、容庚、..

郎朗四天两度倾情莫扎特刚刚于11月23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携手杜达梅尔执棒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第24钢琴协奏曲》的郎朗马不停蹄赶到天津,于11月26日晚又携手莫斯特率领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天津大剧院再次演奏了这首莫扎特,四天内先后与两支世界超级“天团”合作,手伤一年多重返舞台的郎朗,人气之高、面子之大都堪称空前。 此次是2018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中国巡演的首站,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一站,而郎朗虽然多次在天津演出,在天津大剧院音乐厅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