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传承意在创新

2018-11-28 10:35:44 来源:网络

作为纪实性的内容产品,纪录片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审美享受,更要提供美好的人文愿景与丰厚的文化内涵。纪录片以其真实、客观的记录形式、忠实事物原貌的表现手法,将人、事、物用影像“留存”下来的特长,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中拥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近年来,记录和传播“非遗”的优秀纪录片作品越来越多。《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助力“非遗”更鲜活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发了观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大众对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事实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和记录是有难度的——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存在,有些看不见、摸不着,只存在于人们的一食一饮、举手投足间,这对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剪辑技巧、结构节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以下简称“传承”)今年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作为创作者,我们努力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人面貌。通过梳理创作经验,也可管中窥豹,希望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有些许启发。

花费近两年时间,行程10万公里,跨越20个省市自治区,采访80多位传统文化传承人,我们最终创作出以“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为题的7集纪录片,记录了35位传承人的文化技艺。他们“坚守而不保守,传承也在创新”的精神状态,也激励着我们在创作中勇于突破。

纪录片的本质是写“人”的艺术,没有“人”的纪录片很难真正打动人。观众的人文心态与纪录片中的人文表述有着重要联系,所以我们选择以人为本、以小见大的拍摄角度,切入点放在“非遗”传承人。35位传承人带出35项“非遗”项目、35段文化传承故事,共同构成纪录片的血肉。痴迷少林七十二绝技“水上漂”的武僧释理亮、四川成都“最后一个堂倌”路明章、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彭善尧、浙江磐安县炼火“闹火海”项目的能手陈有根……每位传承者都有着鲜明而各自迥异的性格,每个人人生也有不一样的跌宕起伏,但在文化传承之路上,他们有着一样的坚守与信仰。“非遗”题材纪录片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将中华优秀文化代代相承的大格局与个体的小故事紧密结合。

要在市场中赢得观众青睐,纪录片必须提高观赏性,这也是“人文纪录片发展的必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纪录片可借鉴电视剧或电影的手法来“讲故事”。在《传承》中,少林武术、武当轻功、磐安炼火、竹海飞人、鄂伦春狩猎、漓江渔火……时而像一部“武侠小说”,时而像一部“户外历险记”,每集都是5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每种技艺都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缩影。漓江渔民与鱼鹰之间的“相守”,驯鹰高手柯尔克孜族人和猎鹰之间的“约定”,哈萨克族人在极寒天气下与牛羊共栖……璀璨的文化遗产融入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百态,汇成一个个真实动人的生活故事,又被纪录片镜头凝结成一段段动人的影像,凝结成一幅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绵延传承的画卷。

纪录片要有“人”,有“故事”,更要有情感,在情感共鸣中唤醒受众的文化乡愁。苗绣师徒的误解与对抗,打铜父子的僵持与斡旋,还有蒙古族人对“沙漠之舟”的敬畏与爱意……《传承》的情感表达既有“喜”,也有“忧”。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艰难曲折也被纪录片用艺术的形式流畅地表达了出来,如成都最后一个“堂倌”,茶马古道上快要面目全非的“冲天楼”,贵州赤水面临失传的“独竹漂”等等。处于传承危机中的古老文化遗产该怎样延续生命?新一代传承人应该怎样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接中守正创新,在代代相传的默契里开辟未来?通过纪录片中传承人的故事,也可引发观众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要靠“内容为王”,也要重视全媒体推广。从纪录片中衍生出的短视频,如武当轻功、少林功夫、竹海飞跃、鳗鱼延绳钓等“非遗”项目的精彩片段在微博上反响热烈,由纪录片剪辑而成的碎片化视频网络点击率达到上百万人次。

纪录片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见证。“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和播出,就是全方位记录、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的过程。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可以让观众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传承现状。从这个意义上看,创作者的纪录片创作也将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凝结当下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表达对历史的敬意、文化的敬意。

(作者为纪录片《传承》第二季执行总导演)

,供应商管理 纪录片传承意在创新

相关:

文化科技融合激发产业新动能作为我国第一个以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文化产业为参展主题和主要内容的文博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共同打造的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11月29日至12月2日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长三角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发展质量领先于全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激发生产力的强大引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这样说。 科技给文化植入创新基因 当文化遇上移动互联网,又会发生什么?现在,喜欢电影..

《唐诗课》跟随程千帆先生读懂唐诗程千帆(1913-2000),原名程会昌,晚号闲堂,湖南长沙人。程先生家学深厚,早年入金陵大学学习,师从黄侃、汪辟疆、吴梅等人,青壮年时期主要执教于武汉大学,后受“文革”影响,所业几废,晚年被南京大学礼聘,执教上庠,光焰再炽,培养出众多驰名当今学界的弟子,影响很大。程先生治学以古典文学为中心,兼及文献、史学两大领域,成绩卓著,代表性著作有《古诗今选》、《古诗考索》、《文论十笺》、《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国宝级文物修复师: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以匠心对待文物 “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关注文物保护与利用·修复师) 湖北荆州,波光流转、杨柳依依的三国公园之内,“藏”着一座风格古朴的建筑——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虽然低调而安静,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国宝级文物都在此修复,业内颇有名气。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就在中心工作,数千年前的丝织品,在她手中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出土丝织品的修复难度极大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织造历史长达数千..

广州又见经典音乐剧 《芝加哥》下月首度亮相由英国DIP公司制作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芝加哥》即将首度访穗,广州观众将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这部经典音乐剧。据悉,该剧将于今年12月6日~16日在广州大剧院连演14场。 《芝加哥》是百老汇最著名的音乐剧之一,由“音乐剧巨匠”百老汇传奇编舞大师鲍伯·佛西于1975年首次搬上舞台。该剧已收获了超过50项重要奖项,包括6座托尼奖、2座奥利弗奖、1座格莱美奖、2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和6座奥斯卡金像奖。 1996年,导演沃尔特·鲍比进行《..

一件北魏彩画漆屏风的价值最近文物追星族终于在山西博物院看到了平日难得一见的司马金龙彩画漆屏风。 这件彩画漆屏风太有名了。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其中一件北魏的文物就是司马金龙彩画漆屏风。 据《魏书》记载,司马金龙是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九世孙,其父司马楚之在刘裕迫害司马家族时归附北魏,封为琅琊王。司马金龙是司马楚之和北魏皇族河内公主所生..

许嘉璐: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身,都亟须中华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的个体和群体,思想观念要到位,知识结构要调整,要“扩容”,举步措施要得当,落实行动要扎实,相关的体制、机制要改革,协同创新要推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五周年之际,“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京召开“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是一次重要的纪念活动、学术活动,也是对协同创新中心下一步工作进行研究和安排的活动,这..

人类最早的画作与史前人类的洞穴壁画2018年9月12日,著名科学期刊《自然》的网站上发表了来自南非的一篇报道,题目为《南非布隆伯斯洞穴发现7.3万年前的抽象绘画》,10月4日出版的第562期《自然》期刊用了16页的篇幅全文发表了这篇报告。整个文章的焦点是一块长不到6厘米、最宽不到2厘米的小石块。石块上有交错的9根红色线条。这块小小的石块2011年在布隆伯斯洞穴出土,虽然其貌不扬,但众多科学家对它研究了长达7年之久,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结论:这几条红..

中国古文字研究40年回眸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文字系统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使用至今,如果从西汉人破解西周青铜铭文算起,从事古文字研究者前赴后继,这门研究也从“冷门”逐渐成为“热门”。 2018年10月,“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150余名参会者中年纪最长的林沄先生,曾见证了40年前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成立,也见证了中国古文字研究40年的足迹。 40年白驹过隙。当年的创会元老于省吾、容庚、..

郎朗四天两度倾情莫扎特刚刚于11月23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携手杜达梅尔执棒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第24钢琴协奏曲》的郎朗马不停蹄赶到天津,于11月26日晚又携手莫斯特率领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天津大剧院再次演奏了这首莫扎特,四天内先后与两支世界超级“天团”合作,手伤一年多重返舞台的郎朗,人气之高、面子之大都堪称空前。 此次是2018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中国巡演的首站,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一站,而郎朗虽然多次在天津演出,在天津大剧院音乐厅演出..

门头沟房山全民阅读“接地气”作为北京西部两个风光秀丽的区,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的全民阅读活动推广进展如何?民众的阅读生活是否改善?阅读活动形式是否多样?近日,记者跟随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来到两个区,开展了全民阅读“一区一品”调研。 近年来,门头沟区重点打造众多“接地气”的特色基层公共阅读空间,门头沟区戒台寺内的牡丹书院、门头沟区图书馆创客分馆、门头沟法院“书香机关”阅读空间、城子街道文化中心等都是显例。这些特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