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的《西游记》书写

2018-11-26 11:37:11 来源:网络

在21世纪前后,文学史的意义发生质变,与文学研究的勾连日益紧密。究其显著者,一是“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引发观念更新,二是“构成确证经典的权力”而产生文学作品的增值效应。小说经典《西游记》无疑是中国文学史撰写无法回避的重点。检索、梳理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学史中的《西游记》书写,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西游记》研究的新进展,以及该项学术活动的诸多新材料、新方法、新成果如何在文学史的动态记录中得到沉淀和体现。

“吴著”说:从肯定到存疑

今天所见《西游记》的最早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梓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本),其时即告作者佚名,世本陈元之《序》明言“不知其何人所为”。后来坊间相继出现过邱处机、许白云、史真人弟子等多种说法。20世纪20年代,鲁迅、胡适考定《西游记》为淮安吴承恩所作,结束了之前三百年间众说纷纭的局面,“吴著”说遂成学界主流意见。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游国恩等主编的两本《中国文学史》都直认吴承恩为《西游记》的作者,游编甚至引录大量吴氏《射阳先生存稿》的诗文(如《禹鼎志》《二郎搜山图歌》)来作为立论的证据。

随着相关新史料的发现和《西游记》研究的深入,在《西游记》作者问题上纷争骤起。先是海外汉学家(如日本太田辰夫、矶部彰,英国杜德桥,美国余国藩,澳大利亚柳存仁等)以及港台地区的学者(如张易克、陈志滨、陈敦甫等)在不同场合不断发表怀疑“吴著”说的意见,终于以章培恒《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一文为标志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并且旷日持久的论辩,至今余波未息。

论争的结果是:“非吴”说(包括疑吴一派)阵容有所壮大,“吴著”说的一统天下被打破。当然,坚持“吴著”说的学者也在继续努力,寻找新证据,构筑证据链,使“吴著”说更加成熟。“吴著”与“非吴著”两说并峙、胶着,可谓当下《西游记》论坛的一大景观。

对此,新世纪以来的各类文学史著作均有所体现。鉴于上述论辩没有取得共识,它们不再直认吴承恩为《西游记》的作者,多采用“暂定为吴承恩”“或说为吴承恩”等委婉的表述。

作者问题是《西游记》的迷案,古人称为“一大闷葫芦”。它处于《西游记》研究的基础层面,直接影响着《西游记》研究的整体格局和学科走向。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吴著”说,还是“非吴著”说,其研究都有深入推进。上述文学史对此的反应可谓及时、全面而准确。

主题演绎:从政治性到人生哲学

在20世纪,特别是1949年以后,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比较流行的是“反抗”说。中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史》认为《西游记》“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抗”。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的表述则是:“战斗性主题。”战斗,当然就是反抗,是反抗的极端形式。

从“大闹天宫”的故事中概括出“反抗的主题”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但正如有学者指出,开篇七回“大闹天宫”并不是《西游记》的全部,而一旦把“反抗”坐实为阶级斗争或农民起义,显然过于狭隘,同时不符合文本实际。(林庚《西游记漫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其理论的偏颇显而易见。

在近年的文学史著作中,这种主题观被彻底扬弃,代之以游戏、自由、人性解放等哲理性主题。章培恒复旦版《中国文学史》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人性为线索构建文学史体系”,所以注重人性意义的阐发是其《西游记》叙述的主线。它指出:“作品既肯定了人的正常欲望,更热情赞颂了珍视生命、要求自由、维护尊严、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力量——强大的生命力。”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则直接以“人生哲理”标出主题:“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它还指出,《西游记》的价值在于“戏笔中存至理”“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哲理性主题比较隐晦。袁世硕、陈文新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舍弃了“主题”这一概念,而是用内涵、政治意涵、哲理意味等话语来表述《西游记》的思想性。无主题的实质是多元性,以揭示《西游记》“复杂而丰富”的内涵。

艺术性:从浪漫主义到奇幻理念

大约是受西方主要是苏联文学观念的影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习惯于把《西游记》的艺术特征归结为浪漫主义,如中科院文学所和游国恩主编的两部文学史都把它视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峰”,20世纪最为通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前言则把《西游记》的艺术风格归结为“积极浪漫主义”。

近二十年间文学史中的《西游记》叙述,很少采纳浪漫主义这一术语,而是代之以“奇幻”(包括奇趣、诙谐等)这一中国文学的传统范畴,体现出回归文学传统的“中国化”取向。论述尤为全面、透彻的是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并且结合《西游记》的具体描写,围绕“幻”与“真”、幻笔与诙谐等关系做出具体而深入的描述。李道英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华书局2002年版)和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也都以奇幻理念来评价《西游记》的艺术性。方铭主编《中国文学史》(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教材,长春出版社2013年版)的论述颇有创意,它在以奇幻概括《西游记》艺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西游记》的“民间文化色彩”,认为民间有关四大部洲、天庭地府、水族龙宫等故事,乃至民间风俗,正是《西游记》的创作源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即在“吸收综合各种民间文化的养分”,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神幻世界。

文学史是一个时代文学研究的沉淀,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普适性,但相对于文学研究的“及时行情”,不可避免有一定的滞后性。关于《西游记》的浪漫主义问题,已有学者指出,如果作为创作精神来理解,其实是成立的。浪漫主义的实质是理想精神,《西游记》是最富于理想精神的神魔小说。只有从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上才能真正把握《西游记》与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并列的经典价值。

域外《中国文学史》的特殊视野

近20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域外汉学家撰写的《中国文学史》,重要的有《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三联书店2013年版),以现代英雄主义理论解读《西游记》,并将《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并案考察,分析各自不同的英雄性格。它认为三国英雄是“历史英雄主义”,具有“狮子般的英雄气概”;水浒英雄是忠义英雄,以侠义和血性“称雄于大道野径”;而西游英雄(主要是孙悟空)则是一个“超级大英雄”,他是超越世俗的“心意英雄”。

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提出了“《西游记》是人类多种情感原型”的观点,指出《西游记》以生动的笔触叙写了自然而生、自我认识、国家与社会、生与死、反抗礼教和权威、顿悟和救赎等人类情感。其视野和论述颇有新意。

日本前野直彬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对《西游记》也有独到叙述。

(作者:竺洪波,系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近二十年来的《西黄马甲快递 游记》书写

相关:

鲸鲨如同爱情,你知道它就在海中某处

“画匠之梦——你,我的缪斯”光影艺术展完美收官今夏火爆了整个798的光影艺术大展“画匠之梦——你,我的缪斯”已经于11月13日完美闭幕。 这场历时三个月的光影艺术大展是由逸格时代与E·POP联合主办,采用最先进的数码技术,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带领观众走入梵高、雷诺阿、卡耶博特、克里姆特、马蒂斯这5位西方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该艺术大展自8月12日在798艺术中心开幕以来便风靡全城。期间,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一度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展览,其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

上个周末在家,周一出门时忍不住想要右拐

今日头条文化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 用科技助力弘扬传统文化11月21日,今日头条文化专家委员会成立暨授聘仪式在中国紫檀博物馆成功举办,活动邀请到了著名作家、国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先生,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女士,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先生,著名书画家吴欢先生,著名文化产业专家刘双平先生等一众文化演艺界专家,共同探讨“互联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这一话题。同时,以上五位专家接受今日头条文化专家委员会的聘请,成为委员会的荣誉顾问、顾问,共同指导与推动今日头条文化领域的内..

慢慢的,长大了,却感觉变沉默了

最好的我们,最好的现在

当往事渐行渐远,晚霞燃烧最后一丝玫瑰红

如果把所有的晦涩还给东夜

璀璨的青春和幸福的笑靥,被冰霜覆盖

我们终究在各自的生活中,将彼此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