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 北京的一道西洋风景线

2018-05-25 20:40:09 来源:网络

西什库教堂又称北堂

在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的不同流派在北京修建了很多教堂,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北京有17座天主教堂,最著名的是市区内的南堂、东堂、西堂、北堂;8座基督教新教教堂,著名的是崇文门亚斯立堂、缸瓦市基督堂、珠市口基督堂和佟麟阁路安立甘堂。基督教另一教派东正教曾在北京修建了圣尼古拉教堂和奉献节教堂。新中国成立后,前者改为苏联驻华大使馆,后者已无存。

天主教教堂

天主教很重视传统,建造教堂一定要依照一定的传统样式,如罗马式、哥特式等,不能任意建造。即使在欧洲以外,比如在中国建教堂也要按照传统的欧式风格,一般不会刻意吸取当地的建筑形式。但因由中国工匠施工,局部出现中式线角、图案或构件也是难免的。

宣武门南堂

宣武门的南堂

在宣武门东大街西口路北,有一座北京市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宣武门教堂。因在城南,俗称南堂。南堂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建。利玛窦明万历十年(1582年)奉命来华传教。为便于传教,他很快学会了汉语,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利玛窦,并蓄须留发,改穿儒服,尊重中国的礼教文化,结识了许多中国官员和学者。他在传教的同时传播先进的西方科技知识,明朝一品大员徐光启在看了他带来的西方天文仪器后产生仰慕之情,加入了天主教。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来北京,受到万历皇帝召见,允许长驻北京。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内修了一座小经堂,规模很小,完全是中式建筑。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原址扩建了教堂。这一次是中西合璧,颇具规模。汤若望不仅是传教士,他在天文、历法、医学等各方面都有造诣。顺治元年(1644年)他受命修正历法,新历法称《时宪历》,修成颁行,他因此得了太常寺卿衔、光禄大夫,成了清朝的命官。顺治帝亲政后,他为孝庄皇太后治好了病,皇太后尊汤若望为义父,顺治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或尊师的意思)。顺治常到宣武门教堂来与汤若望研讨学问,参观书房,游览花园,共进便餐。据记载在顺治十三、十四年间就亲临宣武门教堂24次,顺治的19岁生日是在汤若望家中度过的。因顺治帝的宠信,宣武门教堂迎来了第一次辉煌。但顺治死后,汤若望受到诬告而下狱,后病逝。康熙亲政后为汤若望平反。

此后宣武门教堂曾数次毁于地震、火灾,又数次重建。数次被禁关闭,又数次开禁。现存的教堂是1902年至1904年间重建的。大门为中式风格,进门后有花圃、假山。西跨院为附属用房,东院为教堂主体建筑。教堂主体为砖木结构,面向南方,建筑立面为巴洛克风格。教堂北端是高高的钟楼,与南立面山墙相映生辉。教堂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旁有侧廊,配以五彩玻璃花窗,高敞、华丽而又肃穆。宣武门教堂现在是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堂。

西什库大街的北堂

西什库教堂位于西什库大街南口路西33号,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一座教堂,又称北堂。

北堂原建在中南海紫光阁以西叫蚕池口的地方,当时叫蚕池口教堂。据说有一年康熙身染疟疾,御医久治不愈,耶稣会士洪若轩、刘应(也有资料称是神父张诚、白晋)进奉西药奎宁,药到病除。康熙大喜,将蚕池口一块地产相赠,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教堂,康熙为新建的教堂御题匾额“万有真源”。把教堂建在御苑之旁,显示了康熙帝的开明与自信。清中叶以后,屡起教案。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籍没教堂并拆除大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被迫归还教堂产业,同意重建。同治五年底(1866年)新教堂落成。20年后慈禧在扩建中南海时,深感教堂离御苑太近,教堂的高塔仿佛时时在窥视、威胁着她。她执意要教堂迁走,但又不敢得罪洋人。经与罗马教廷磋商,慈禧不得不赔地赠银,将教堂迁至已废弃的西什库旧址。1888年西什库教堂建成,成为华北天主教会的总堂。1900年庚子之乱中,义和团团民一万多人包围并进攻北堂,教堂受到严重损坏。在后来的修复中,教堂又加高了一层,成为今天的样子。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内部是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高大的窗子,显得辉煌而神秘。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高柱或簇柱,造成一种向上升腾、令人神往的神秘幻觉。北堂南立面有三个尖拱券入口,进入堂内,一根根巨柱高高地撑起金色拱顶,四周是80扇镶彩色玻璃的花窗,阳光射入,眼前是一片五光十色、璀璨晶莹的奇景。堂内有一幅圣母抱着耶稣的油画,然而圣母和耶稣穿的却是清朝皇太后与皇帝的衣服,不细看还以为画的是中国皇太后与小皇帝。这也表明教会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西直门内的西堂

在西直门内大街中段路南有一座著名的教堂——西直门教堂。它又称西堂,与宣武门南堂、西什库北堂、王府井东堂合称北京四大教堂。在四大教堂中,西直门教堂建造时间最晚。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铎罗主教来华传教,随员中有位德里格神甫,在宫内教皇子西学。雍正元年(1723年)德里格在西直门内购地建天主教堂,名圣母圣心堂,堂内供奉圣母玛丽亚。嘉庆十六年(1811年)教堂被毁,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再次被毁,1912年又重建。现存教堂即1912年重建后的教堂。教堂建筑是哥特式风格,入口为尖券拱门,墙上开满尖券拱窗,建筑四角有高高耸起的雕像,中间是更为高耸的尖顶钟楼,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腾的气势。插向蓝天的钟楼,更成为当时城市西北角的制高点。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中精美高耸的钟楼被拆除,教堂划归同仁堂制药厂使用。目前,教堂已修复一新,塔楼也重新竖立,重现旧貌。

王府井的东堂

王府井大街中段路东,柏树胡同西口与甘雨胡同西口之间,有一座巍峨而又秀美的罗马式建筑,这就是北京四大教堂之一的东堂,又称圣若瑟堂。东堂是北京城内修建的第二座教堂。明代末年,葡萄牙神甫利美思、安文思二人在四川传教。明亡后他们被俘获到北京,在肃亲王府当差,并讲经传道。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帝在现东堂所在地赐予二人一所宅院和空地,供二人传教。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和郎世宁等都曾在东堂住过。堂内藏有郎世宁所画多幅圣像,极为珍贵。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因地震房屋倒塌,第二年重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禁,东堂被拆。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将东堂归还教会,教会募得巨款重建东堂,光绪十年(1884年)建成。这次建成的东堂极为宏伟,钟楼高达30米,然而在义和团运动中再次被毁。光绪三十年(1904年)用庚子赔款再建东堂。

现存的东堂是1904年所建。整体为罗马式风格,大堂坐东朝西,西阔25米,进深60米,坐落在青石基上。正面由六根突出的壁柱将墙面切割成三部分,每部分中都有一上面呈圆拱形的门洞,装嵌着对开的大门。第二层仍由壁柱分隔,两边为圆拱形窗,中间为巨大的圆形玫瑰窗。第三层是三座有拱顶的钟楼,两边稍低,中间高耸。整座建筑比例匀称,庄重典雅。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柱基为方形。侧窗上嵌着由彩色玻璃拼镶的图案,阳光射入,瑰丽而璀璨。


珠市口教堂

基督教新教教堂

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比天主教晚,在北京的发展也比天主教稍迟。北京的基督教新教教堂规模没有天主教教堂大,也不像天主教那样强调教堂的欧式传统风格。尤其是中华圣公会、救世军等教派为适应北京的市井阶层,减少中外隔阂,他们特意在教堂中加入中国特色,比如建成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等,因而基督教新教教堂更加花样繁多,形式多样。

崇文门内的亚斯立堂

崇文门内大街东侧,有一条小胡同叫后沟胡同,胡同中段路东是美国美以美会在北京建造的最早也是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为纪念其创始人John wesley故名为亚斯立堂。1900年庚子事变时教堂被焚毁,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成现在的规模。

教堂建筑为美国近代折衷主义风格,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面。教堂分正、副两堂,中间由活动木隔板相隔,正堂可容500人,副堂可容300人。当信徒多时,拉开活动隔板,正、副两堂即成一体。正堂顶为八角形,辅以高侧窗采光,抬头可望见天空,造成一种直接与上帝相通的气氛。

在教堂四周还建了许多附属建筑,比如附属医院、学校、传教士办公楼及住宅等。著名的同仁医院1886年创办,原址在后沟胡同东边的晓顺胡同几间平房内,1903年迁至崇文门内大街西侧。汇文学校始建于1871年,最初是教会附设的蒙学馆,原址在船板胡同。慕贞女校是北京最早的女子中学,前身是1872年由美以美会创建的京都慕贞女书院,最早的校址在晓顺胡同,后搬至后沟胡同。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北京女13中,后又改名125中,至今在后沟胡同亚斯立教堂南侧。

由于教会的活动,外国人增多,这一带又开办了许多为外国人服务的商店,如巴黎饭店(三源胡同)、法国面包房(晓顺胡同)等,使这一带颇带“洋味”,呈现了具有中西融合特色的商业文化。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与亚斯立堂有很深的渊源。冯将军回忆说:“民国初年,我在北京平则门旧火药库驻防。有一次朋友约我到崇文门内一座耶稣堂听讲……留给我很好的印象。从此,我有空即去听讲,渐渐发生了兴味。”这座教堂即是亚斯立堂。不久,冯玉祥在这里由牧师刘芳施以洗礼,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手下的官兵一律要求入教,因而他被称为“基督将军”。 1923年冯将军的妻子病故,经人介绍认识了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总干事李德全女士,两人信仰相同,一见如故,于1924年3月在亚斯立堂按照基督教礼仪举行了婚礼。也许是为了做礼拜方便,冯将军20世纪20、30年代曾把家搬到了附近的船板胡同老门牌21、22号。因他常不在京,当时户籍上登记的是其兄冯基道的名字。

佟麟阁路的中华圣公会教堂

佟麟阁路南口路西,紧邻宣武门西大街有一座中华圣公会教堂。中华圣公会是英国国教圣公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音译为安立甘会,因此这座教堂也被称为安立甘教堂。曾是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亦是圣公会在北京兴建的第一所教堂。

教堂建成于1907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教堂原址是清刑部官员殷柯庭的私宅。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他全家逃离。圣公会传教士鄂方智便占用了这块地,拆除了原宅,盖起了这座教堂。1907年11月28日教堂落成举行开堂典礼。

这座教堂规模并不很大,但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在北京很有名气。一般教堂都是欧式建筑风格,如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即使在欧洲之外建教堂,也要保持欧式建筑风格,如北京东、南、西、北四大教堂,全为欧式风格。但这座教堂在建筑中却融进了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它的大门是中式的,开在南面硬山墙上,门两侧上面都雕刻有匾额。它的内部装修也是中式的,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很像中国的宫殿。最奇妙的是它的钟楼,高高耸起的钟楼往往是教堂风格最突出的表现,而这座教堂却在顶部建造了两个八角形重檐的中式亭子作为采光的天窗和教堂钟楼使用,真是奇思妙想。

它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平面布局。一般教堂都是十字形平面:十字的四端等长,完全对称为希腊十字,十字的一端较其他三端长,不完全对称为拉丁十字。但这座教堂平面却是双十字形。当登上附近的高楼,俯瞰教堂时,会看到以两个八角亭为交会点,教堂如一个巨大的双十字静立在街面。这样的布局不仅在北京绝无仅有,即使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教堂内部结构也同样是中西建筑风格统一的典范。其承重结构均为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以木柱、桁架支撑屋顶荷载,地面铺设木质地板。教堂平面十字处设立圣坛,圣坛亦为木质,四周围以中式红木围栏,雕有花草装饰,圣餐桌背后设有中式冰纹格子隔扇,圣坛摆设均为传统中国红木家具。教堂内设圣洗池,并且配备有完整的上下水装置,是那个时代建筑中非常少见的。

前门大街上的基督教珠市口教堂

珠市口基督教堂坐落在前门大街129号,位于两广大街和前门大街两条繁华路段的交会处,是北京目前仍在使用中的几座基督教堂之一。

珠市口教堂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南城新建的8座教堂中的第一座,1921年建成。是北京南城惟一一座简易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堂,现为三层建筑,可容上千人做礼拜。这座教堂的外观和内部装饰很简朴。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教堂从建堂一开始就由中国牧师主持。从1926年开始珠市口教堂推行自养,但继续通过卫理公会接受美国总会的津贴。

2000年拓宽修建两广路时,为了保留这处教堂,特意从此绕了一个弯儿,专门在其南北修建了延伸辅路,使珠市口教堂位于原地,成为两广大街上的一个小环岛,显得颇为醒目和独特。由于珠市口教堂以前没有安装防火、抗震等设施,因此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2002年6月,北京市财政局又拨款100余万元,对珠市口教堂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加固、维修。修复后的教堂,安装了闭路电视,信徒可同时观看牧师在二层主堂进行的礼拜活动。珠市口教堂现在是北京最适合举行西式婚礼的教堂之一。

补白

其他教堂 东交民巷的圣弥厄尔教堂

东交民巷甲13号是圣弥厄尔教堂,教堂中供奉着圣弥厄尔,在圣经中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因在东交民巷,许多人称它为东交民巷天主堂。清光绪年间,由法国传教士高司铎主持修建。这是外国人在京修建的最后一座天主教堂。同北京其他教堂比,该教堂规模较小,坐北朝南,南北进深14间,东西面阔3间。建筑极其精美,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教堂东侧有10间砖砌平房,为北京传统住宅样式,但门窗均做拱券处理。北部是一座灰砖砌筑的洋式二层楼房,面阔7间,供神职人员居住。1986年教堂经过重新修整,恢复宗教活动。

幸福大街的南岗子教堂

城南永生巷在幸福大街西侧,清代时此巷原名放生池。狭窄的永生巷深处,坐落着有百年历史的南岗子天主教堂。南岗子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是由东交民巷天主教堂法国神父柯来孟、圣弥厄尔教堂仁爱会法国修女依若斯和若瑟会修女夏大姑等人共同筹建。1923年,仁爱会修女们集资2万银元,对南岗子教堂进行了改扩建。收购永生巷一带荒地约2800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建房。东部建楼房37间,为病、老修女住所,平房20余间,为诊疗所、职工宿舍和奶牛棚等。

西四南大街的缸瓦市教堂

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简称缸瓦市教堂,坐落于西城区的西四南大街57号。教堂于1863年由英国伦敦会创建 ,是现存北京最早的基督教新教堂。1861年10月,伦敦会的教士雒魏林以英国使馆官员的名义在北京设立医院兼传教。1863年伦敦会派艾约瑟( 1823-1905年)来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负责北京事务。同年在西城设立传教机构,这就是缸瓦市教堂的起源。

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3月,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手中购地建堂。南院占地1.93亩,房32间半,有小礼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师住宅。北院3.32亩,房54间半,有大礼拜堂一座。1922年改建新堂(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主堂),实行自立自养。教堂南院开办仁济医院,北院为铭贤小学。老舍先生出生在附近的护国寺小羊圈胡同,曾就学于缸瓦市教堂办的英文夜校,在教堂后院居住过一段时间,1923年在这所教堂领洗加入了基督教。他主张华人自办教会,希望去除西方教会对中国教会的影响。

,教堂 北京的一道中央电视台揭秘雷达币 西洋风景线

相关:

飞龙在京——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的德国人赵飞龙喜欢在大山里闭关的感觉,他也会为一味中药跑到村里与药农攀谈。 因为喜欢中国而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为数不少,但算得上痴迷的,赵飞龙应该是其中之一。 赵飞龙,1982年出生于德国海德堡。他妈妈喜欢喝茶,一度被当做当地的笑话。后来大家发现围坐在一起喝茶的氛围很好,于是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家里喝茶。因此赵飞龙小时候的生活就充满了东方元素,甚至他从三岁开始就用筷子吃饭。10岁的时候他开始拜当地一位保镖出身的伊朗人..

北京文化艺术惠民交易会将于12月19日开幕12月19日至25日,北京书画艺术惠民交易会将在京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景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麓玉斋书画院联合主办。 交易会期间,将在光耀东方广场8000平米的展区推出多项主题活动,包括书画交流、鉴赏,公益拍卖,公益讲座,非遗传承项目展示以及现场笔会等活动。主办方表示,此次交易会旨在为广大艺术家和市民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纪念裘盛戎诞辰百年 京剧名家上演裘派经典近日,在华彬歌剧院,裘盛戎先生的女儿裘云以及王文生、陈俊杰、魏积军、崔馨月等老中青三代京剧名家粉墨登场,用《赵氏孤儿》、《杜鹃山》、《赤桑镇》等裘派经典唱段向京剧前辈裘盛戎先生致敬。据介绍,这是“裘韵流芳·戎耀百年——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的收官专场演出。 裘盛戎女儿裘云与来自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共同奉上了裘盛戎先生的《赵氏孤儿》、《杜鹃山》..

向自嗨鸡汤说NO关注事件:假名人语录 核心观点:不管是突然爆出的所谓的重磅消息,还是那些来路不明的自嗨鸡汤,转发之前还请严肃甄别、三思为上。 上周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与得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一起刷屏微博和朋友圈的还有一段获奖感言——“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

砖厂“侵蚀”西汉帝陵遗址砖厂就地取材用黄土烧砖,多年来取土面积不断扩大,范围向不远处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陵延伸,这一现象被一名文物爱好者观测卫星照片发现,并在网上公开。一位曾参与渭陵调查勘探的专家认为,砖厂取土已侵入了渭陵的建设控制地带,这一区域属于渭陵陵园夯土垣墙。“砖厂不仅破坏了2000多年前的陵园垣墙,还用垣墙夯土来烧砖售卖,这太荒唐了。” 砖厂就地取材 工人称买土烧砖不划算 汉元帝[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刘奭(sh&igrave..

《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在京首映校园爱情喜剧电影《最美的时候遇见你》日前在京举行首映发布会,导演吴娜携主演谭松韵、罗云熙到场出席,并讨论了初恋、青春和90后情感的话题。“萌妹子”谭松韵和“霸道男神”罗云熙还对90后发出呼吁:“要积极对待感情,勇敢追爱才是收获幸福的最佳途径。”谭松韵更认为:“追求爱情不是男生的特权,女生也要勇敢面对自己的感情。” 电影中,罗云熙和谭松韵扮演的角色从小就心心相印,大学时却因两地分离而产生隔阂,然而最后..

《万万没想到》提前6天点映 票房击败多部同期电影《万万没想到》海报 《万万没想到》12月13日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点映,记者看片后发现,马天宇成了电影的颜值担当,而杨子姗的扮相也被赞“艳压”银幕。 这次全国点映比正式公映提早了6天,影片票房达6115万元,击败多部同期正式上映的电影,包括在金马夺奖的《师父》。记者现场看片感受是:“笑声不断,但和《十万个冷笑话》里的笑声相比,这部电影则更像是‘轻喜剧’。” 电影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遇到妖怪的历险..

史上最拥挤”贺岁档上演“合纵连横”今年贺岁档堪称“史上最拥挤”,69部电影集体爆发,面对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各家电影公司也蓄势待发。近日,万达影业、华谊兄弟、光线影业三家民营电影公司就宣布“结盟”,合力推广12月各家要上映的贺岁大片,形成史无前例的首个“贺岁档联盟”。而面对如此强大的三大巨头,其他电影也不甘“坐以待毙”,纷纷各出奇招,为的就是在今年贺岁档里分一杯羹。 贺岁档开场遇冷 有明星也卖不动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贺岁档”开局却由..

走,到大陆去! 台湾艺人西进寻找新天地 最近有朋友向记者感慨,每次回家打开电视或电脑,总能看到台湾艺人的身影。比如红遍两岸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选手、评委、嘉宾都有台湾艺人的参与;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花千骨》,男一号来自台湾;各大卫视五花八门的真人秀节目以及网络上各种人气超旺的谈话类节目中,台湾艺人更是纷至沓来,闪现在大陆银屏内外。据报道,2015年大陆电视和主流视频网站的综艺节目上,出现过的台湾艺人数量已超过50人。大陆像一片沃..

传世遗珍 国宝卫士 ——张伯驹与《游春图》游春图(中国画) 展子虔 终于,在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中见到了久违的展子虔《游春图》。站在画作面前,感叹距今1400余年艺术品如此精妙绝伦,不禁缅怀散尽家产、力保国宝的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 《游春图》归位国宝,当之无愧。因为它有着太多的唯一性:最早的青绿山水;画家唯一存世的作品;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卷轴画……《游春图》描绘的是贵族们游春时的情境,以咫尺之距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画中水波细致潋滟,人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