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艳谈舞者:看得见美丽 看不见伤痛

2018-05-25 20:19:53 来源:网络

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创排,丁伟导演的大型舞剧《仓央嘉措》将于12月27日至29日在民族剧院上演。

在仓央嘉措这样的名字下,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李雪艳出演了母亲一角。作为舞者,她将以母亲的视角来表达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而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专访时,李雪艳对舞台背后的艰辛如是说,舞者,就是让人。

聊角色 母爱平凡伟大  隐在传奇背后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你理解中仓央嘉措的母亲这个角色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雪艳:在我的理解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也是一个普通的母亲。

她培养出来一个伟大的儿子,但是在她的心目中,儿子就是儿子,是可以忘掉“活佛”这样的身份的。

在舞剧第一幕中,表现的就是母亲和小仓央嘉措在牧区的生活,母亲给仓央嘉措营造无忧无虑的童年环境。当儿子被选为活佛之后,她的内心是复杂的,首先她表现出来的是崇敬和惊喜,儿子被选为活佛对于一个牧区的妇女,对于这个家庭都是无上的荣幸。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这就意味着这个母亲可能失去这个儿子,儿子对于她来说就是触不可及了。这种无奈的情绪应该是一种很内敛的表达。

在宏大叙事背景下,这样最普通的情感反而是最感人的。

法晚:用舞剧来展现仓央嘉措,你和饰演仓央嘉措的演员会有怎样的互动?

李雪艳:在这部戏里,会有3个演员分别饰演童年、少年和成年后的仓央嘉措,我和他们的对手戏主要是小时候在牧区嬉戏,仓央嘉措被选上活佛以后以及我去布达拉宫见已经成为活佛的儿子。

仓央嘉措是一位活佛,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是我们团建团60余年来创作的首部舞剧,包含了多彩的藏族舞蹈、优美的藏族音乐和独特的藏族民俗场面,塑造了仓央嘉措这位青年僧人的内心以及他身后灿烂而辉煌的民族文化。

说舞剧 看重朴实的心  不能太过漂亮 

法晚:舞剧和单纯的舞蹈的区别在哪儿?

李雪艳:除了肢体语言,舞剧要刻画人物可能还需要像话剧一样的表现力。这部舞剧是我们团创排的第一部舞剧,我以前跳过很多的单人舞、双人舞,但是塑造一个内心丰富的人物形象还是第一次。

藏族人的状态是很淳朴的,而我是现代都市里长大的孩子,那种内心里自带的纯朴是我无法具备的,只能靠揣摩。

我去过西藏,去过布达拉宫,藏民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虔诚,所以这次我排练的过程也是一次修行的过程。在联排的过程中,上场之前,我会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听藏族音乐,进入那个状态。还有一个难点是,这种情绪,太收,观众看不到,太放,又不符合藏族人质朴的特点,这几天我一直在琢磨这中间的平衡问题。在体态上也是,我也在琢磨怎样更像一个藏族的妇女,一个现代女性可能很难体会到穿着重重的藏袍的藏族妇女会有什么样的体态。

作为舞蹈演员,我们自然身体状态是挺拔的,在练习磕长头的过程中,我刚开始做出来,大家的感觉就是太“漂亮”了,太舞台化,而不够生活化,所以我在排练过程中就不断提醒自己要“松”。

法晚:母亲的感觉你是怎样捕捉到的?

李雪艳:我自己还没有小孩,我正在期待我自己的孩子,我把从我的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带入到角色中,同时在这个舞剧当中我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我希望把我在剧情当中感受到的延续到我的生活中,延续到我的下一代身上。

法晚:藏族舞的特点和魅力在哪里?它和其他舞种的区分在哪儿?

李雪艳:藏族舞是一种形式很多样的舞种,像这部舞剧里有囊玛舞,这是一种宫廷舞,还有和热巴鼓结合的热巴舞。民族舞包括藏族舞,它的劲儿其实是韧劲儿,是很内在的,要表达的是那种连绵不断的气质。

在这部舞剧里,我有一个背小仓央嘉措的动作,看上去好像很轻松,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但是我的膝盖是在不停地屈伸,要展现出那样一种柔美。

谈舞种 了解民族文化 偏爱内敛表达 

法晚:你跳过多少种民族舞?不同的民族舞如何融入到该民族文化当中?

李雪艳:朝鲜舞、苗舞、傣族舞、鄂伦春舞,我都跳过,实际上各种舞我们在学校都学过。

民族舞首先要尊重它本民族的文化和特色,只有了解了民族文化,你才能提炼出所谓“民族性”,然后将它用艺术表现出来。

我个人比较偏爱跳朝鲜族舞和藏族舞,朝鲜族舞和藏族舞一样,也是一种内在的力量,用呼吸和后背抖的一点点力量把情绪传达给观众。我比较喜欢的是一种内敛的表达。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可能情感表达会比较简单,就是笑和哭,内心的潜台词不会有那么多。

法晚:民族舞会不会程式化的东西比较多,现在作品中创新的多吗?

李雪艳:现在作品中创新的部分还是挺多的,年轻的编导会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

法晚:到现在依然保持每天练功?

李雪艳:在学校的时候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要练,现在工作了以后下午排练,每天上午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练功也是必需的,周末常常也是要练,你一天不练,在舞台上就站不住。

话幕后 全情投入忘却伤 

法晚:你是怎么走上民族舞这条道路的?

李雪艳:小时候我妈妈其实是把我往音乐路上培养的,我学过四年小提琴,一年钢琴,但小女孩还是臭美,每次站到镜子前面就开始翩翩起舞。

10岁开始学民族舞,我妈妈就跟我说,你自己选的路你自己不要怕苦,因为舞蹈是苦的。

法晚:我看到你背后有拔火罐的痕迹,民族舞是不是很容易受伤?

李雪艳:舞者,就是让人看得见美丽看不见伤痛。民族舞演员膝盖、腰、手腕、脚腕都很容易受伤。像我脚趾头骨折过、脚腕受过伤,腰、尾椎也都受过伤,大大小小不计其数了。舞台比排练厅的空间更大,演员的动作幅度相对也要更大,也更容易受伤。所以我不舒服了就会去理疗一下。我一开始练热巴舞的时候,因为鼓很重,手都磨起泡了。练跪转的时候,膝盖都会磨破。

这次练习磕长头,我一开始没戴护膝,也是蹭两次膝盖就破了。

但是这些都要自己去克服,任何一个演员受伤,在台上的时候,观众是看不到的。无论是受什么样的伤,上台的那一秒一定是全情投入,我不可能告诉观众,我这儿疼,那儿疼。

 

,终结者2 李雪艳谈舞者:看得见美丽 看不见伤痛

相关:

人间戏场法源寺 直面戊戌变法 上演精彩大群戏由李敖小说改编,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北京》日前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 舞台上的“法源寺”三个字下面,谭嗣同、袁世凯、光绪、慈禧、康有为等“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纷纷登场,以戏剧的视角观照戊戌变法中的人性,奚美娟、周杰、贾一平以及黄小立、李永贵、李文启、马迎春等演员在台上激烈交锋,上演了一出酣畅淋漓的大群戏。 在这次的经典改编中,田沁鑫将法源寺作为一个集中了戊戌变法所有人物信仰和思考的场所,戏一开场直..

国图官网上线“日本战犯罪行审判史料编译”专题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10日正式上线“日本战犯罪行审判史料编译”专题,发布的首则内容是“东京审判的基本情况”。 该专题致力于向社会公众推广、普及抗战历史知识,以国图整理出版的对日战犯审判文献为基础素材,对有关“日本战犯审判”的海量史料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摸底和调研,重点包括以英文和日文为原始记录语言的第一手审判档案资料,以及海内外相关研究著述。 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介绍,项目第一阶段以“东京审判文献”为..

大学生玩手机每天超5小时今天(12月1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蓝皮书显示,不同学历水平的群体之间的城市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拥有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在城市认同感上显著低于其他学历人群。 大学生年级越高越少用手机 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并不少,约花费了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同时,随着..

房山明代刘公墓被盗 文委称未丢东西被盗的古墓现在仍然未被填好,上面垃圾成堆 近日,房山区文委向车厂村村民刘向东发放了荣誉证书及1000元奖金,作为对其举报盗墓的奖励。 上个月,刘向东向官方举报,房山区登记在册文物、车厂村的刘公墓被盗掘。这一明代古墓已有426年的历史。今天上午,房山区文委回复《法制晚报》记者称,没有文物丢失的情况发生。目前古墓尚未填好,村委会称将尽快恢复原状。 现场 坟冢被挖已经残缺 房山区知名古墓众多,此次发现盗情的车厂..

刘益谦:“举牌”不需要灵感 范成大《超然帖页》 2015年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刘益谦携龙美术馆所藏的八幅两宋画作一同亮相,并参加全球艺术品高峰论坛,引来收藏界一片轰动。尽管艺术品市场的境况不尽如人意,但2015年的刘益谦,继续自己的疯狂艺术之旅,次次举牌让人惊讶。刘益谦说:“艺术家在现在这个阶段需要静下心来、不要浮躁,特别是不要像我这样。我比较感性,拍场上举下手就可以的,我不需要灵感,艺术是需要灵感的。” 因为真品的美 才有了一..

《红楼梦》“后二十八回”新考今年是曹雪芹先生诞辰300周年,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也再度升温。《红楼梦》为何谜团重重?恰恰缘于它是一部没有后半部和结局的残书,其残加上作者的不明,写作年代的不确定,写作主旨的模糊,使得任何的猜测都仅是一种种假设…… 《红楼梦》自打问世以来,其种种谜团就一直困惑着读者。或许正是《红楼梦》的残,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谜团和围在这个谜团周围欲解开谜团的众多《红楼梦》爱好者们。时至2008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惊..

黄轩自言 《芈月传》比《红高粱》浪漫“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歪歪的发髻,清澈的眼眸,公子歇的一句“月儿好看”,让无数网友一下子回到了少女时代,重温初恋时的悸动。而扮演者黄轩也像剧中的角色一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位做过电影节评委,在影、视方面都有不俗表现的年轻演员,从2007年参演电影《地下的天空》初涉演艺圈,到2014年主演娄烨的作品《推拿》奠定电影咖的地位,已在他热爱的演艺之路上走了八载。2014年,黄轩继《..

《西安事变》创作为何被搁置20年今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79周年,反映那段历史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1981年由成荫执导、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西安事变》。鲜为人知的是,影片《西安事变》的创作,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 1962年,北影厂导演成荫想把“西安事变”搬上银幕。成荫的岳父申伯纯当过杨虎城的交际处处长,是中共地下党与西北军的联络人,他常听岳父谈起那段历史。成荫写了一个剧本提纲,请周总理审阅。周总理的..

奥尔罕·帕慕克:“我喜欢排山倒海的忧伤” “一个作家从他驾驭语言那一刻起就应该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奇特、伟大和令人惊叹。 他开始超越语言的藩篱来寻找自己的声音。”这是帕慕克写在他的创作集《别样的色彩》序言的话。踏入土耳其疆界,居于伊斯坦布尔之城,我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对帕慕克具体而细微的影响,他书写的事物和人生故事在这里获得印证。 我入住的位于塔克西姆广场的一家酒店大堂就摆放着他的英文版《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在书店里有他..

青年作家们告诉你:先填饱肚子再说 曹寇、春树、阿乙、七堇年等纯文学青年作家自剖生存状况。 带着“青年纯文学作家生存状态调查”的名义,华西都市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曹寇、春树、阿乙、七堇年等青年作家,他们不是网络写手,也不是什么大神,他们都是在小说、诗歌、非虚构类文学作品有建树的写作者。让人颇为意外的是,摆在青年文学作家面前最大的难题,竟然就是生存!在这些已经可以“自给自足”将生存和写作悠然安排的青年作家眼里,给予同辈和后辈最大的建议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