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已去 情感永在

2018-05-25 18:51:22 来源:网络

图为玛莎·葛兰姆早年在名作《春之祭》中。

玛莎·葛兰姆头顶着“现代舞之母”的名号,被尊为与斯特拉文斯基、毕加索齐名的“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甚至和爱因斯坦并列出现在苹果公司的广告里。但也有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发问:她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地位?

舞台艺术永远属于瞬间,对于大洋彼岸年轻的舞蹈爱好者而言,这位“女神”在舞台上起舞的样子确实有些遥不可及。即便是顶着“玛莎·葛兰姆亚洲传人”名号的台湾舞者许芳宜,也只是在1990年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去台湾演出的时候,瞥见过在舞台上谢幕的96岁高龄的老太太。那次巡演后不满一年,玛莎·葛兰姆便告仙逝。

在玛莎·葛兰姆活跃的年代,电视尚未普及,大众传媒未曾开花,只有寥寥几部作品和日常训练留下了纪录片。仅凭这些断章般的黑白片段,很难想象她的风采。好在玛莎·葛兰姆还留下“一所学校、一家舞团和一套现代舞体系”。2008年,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首次登上北京的舞台。时隔7年之后,舞团又将三支葛兰姆生前舞作带到2015年国家大剧院舞蹈节。《深沉的乐曲》《编年史》《春之祭》三部作品连接了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与葛兰姆,因而被冠名为“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进行演出。

一名女舞者站在近半米的圆台上,身上的巨大裙摆上下翻飞。裙子一面暗黑,一面火红,伴着她的手臂牵扯,让舞台上矗立的舞者像一簇跳动的火焰。待她俯下身去,倾泻的红色裙摆又仿佛流淌的鲜血。这段独舞就是作品《编年史》的第一个章节“幽灵1914”。

在演出开始前的半小时,舞台上持续播放着一段多媒体录像。录像中分裂扭曲的人脸来自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编年史》作品首演于1936年1月。为了创作这部作品,葛兰姆拒绝了希特勒操办的柏林奥运会的的邀请。当时大洋彼岸的欧洲正风起云涌,她生活的美国沉沦在经济大萧条的余波中。在《编年史》问世一年多后,1937年,更直接彰显反战态度的《格尔尼卡》问世。虽然今天的人们总以“灵感”的名义将毕加索的画作和葛兰姆的舞蹈联系起来,但我更倾向于相信,艺术创作具有某种超越地域的共性。同一个时代身处不同大陆的创作者,用他们熟悉的艺术语汇,描摹了那个时代的空气。独舞“幽灵1914”结束后,12人群舞“街上的行进”和“行动的前奏”饱含的风雨欲来的窒息感,也许就是笼罩在那个时代上空的气氛。

玛莎·葛兰姆舞蹈体系中最著名的也许是呼吸和对身体的控制,但在《编年史》中,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的力量和编舞的秩序感。11名黑衣女舞者鱼贯而出,和红裙舞者汇合。她们交替穿插,构成不同队形,以数列的形态在舞台上跳跃前行。她们的跳跃并非芭蕾中足尖点地的优雅凌空,而是以全部重量和注意力腾空而起。如果要用建筑打比方,《编年史》舍弃了繁复的装饰,舞作传递出的坚固而庞大的美感,像极了灯火通明的帝国大厦。

如何理解现代舞常常是舞者和观众面对的共同问题。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应对的方法是在每支舞蹈前都由舞团的总监介绍舞作的背景和意图。然而面对《编年史》和独舞《深沉的乐曲》这样的作品,即便不了解舞作创作背景,也能读出女舞者肢体中的颤抖和战栗、悲痛与力量。在很多学者看来,这种表达方式是玛莎·葛兰姆真正脱离古典舞蹈,体现“现代性”的表征: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表达人的身体与情感。

对人类情感的专注贯穿于葛兰姆70余年的舞蹈生涯。玛莎·葛兰姆的晚年生活并不顺利。她受酗酒困扰,还曾因精神疾病一度住院治疗。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她从谷底走出,重新开始编舞。《春之祭》就编排于这一时期。斯特拉文斯基的不协调音乐让无数舞蹈家们都跃跃欲试。在葛兰姆的版本中,与其说她在诠释音乐,不如说她的舞蹈和音乐一起,放大了人类的无助和恐惧。舞台是一望无际的雪白,17名舞者身穿最简单的服装,女舞者的长发也不假修饰地如瀑布般披洒,葛兰姆的《春之祭》彰显的是本无一物的“空”。

葛兰姆的舞作有一种复古感,这种特质在《哀悼》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独舞《哀悼》中,葛兰姆全身被包裹在针织的长裙中,半屈身体缓慢舞动。2007年起,舞团从纪录片中获得启发,开始邀请年轻编舞家以此为题创作4分钟短作品,所有短作品都被命名为《哀悼变奏曲》。

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上半场的压轴作品就是《哀悼》的影像和由此发展而来的三支“变奏曲”。当他们充满现代感的舞作与半个世纪前葛兰姆的黑白影像并置,观众不难理解舞团的用心,甚至还会产生些许感动:人们总担心忠实于大师的创作会因时代前行而被挑剔的观众抛弃,然而年轻编舞对旧作的重新演绎却告诉人们,表达人类的普遍情感并不受时空阻碍。

,朱新礼 大师已去 情感永在

相关:

一个人的“跑道” ——速写演员王千源 《解救吾先生》中的王千源。 王千源并非那种第一眼就令人着迷的演员,他的魅力由表演生发。不论是一场戏、两场戏还是担纲主演,他总能给人惊喜。 这一次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解救吾先生》,他在其中饰演绑匪“华子”。尽管与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失之交臂,但观众不会忘记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这个从事发到终结总共不到48小时的故事里,王千源以“浓缩式”的表演让人看透了“华子”的一生,也看透了“华子”走上犯罪道路的..

诠释形象的“中国名片”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中华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它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更矗立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之处,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中华文化也是一条大河,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中,在彼此的对话与释读中,容纳百川,奔流不息。 中华文化,延续着中国人的思考与情感,雕刻出中国人的面貌,塑造着中国在世界的形象。走向世界的中国,如何向世界表达自己,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从今天开始,我们在“文化世象”栏目..

看演出还是有点难近来各地的舞台演出很旺,歌剧、话剧、音乐剧、戏曲、舞蹈、流行音乐,纷纷登台,尤其在大城市,节目之多,还真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不过,每次看演出,往往只有大幕拉开时才叫享受,而演出前后,则很难说是享受了,紧赶慢赶、匆匆忙忙,是常态,而且好戏未散,就已经心不在焉、心在场外,想着如何飞奔回家了。 几十年中,我们看戏一直好像奔命。下班后来不及吃饭,就赶着拥挤的公交直奔剧场,冬季进剧场后肯定还会抱着一堆衣服..

互联网带来哪些新职业 插画:李瑞宁 “360行,行行出状元”。当互联网“连接一切”时,这“360行”早已被突破: 你到景区“看”人山人海,“旅行体验师”则正在畅游新开发的海岛,撰写网络游记推广景区,从事着“最美的工作”; 你在网游世界打得热血沸腾,“网络数据分析师”正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游戏受欢迎程度、需求期待和广告收益等,让精准营销成为可能; 你网购淘不到便宜货,“网购砍价师”凭着对商品行情的了解和伶牙俐齿,帮你实现“再便宜..

极致故事从话剧移植京剧 “伏生”唱起皮黄腔曾经被国家话剧院以中国气派完美演绎的《伏生》,即将被国家京剧院搬上舞台,于12月18日至20日亮相国安剧院。这部自今年7月开始排练,历经5个月打磨的新编历史剧,将由奚派名家张建国出演以一己之力传承儒家典学的大儒伏生。 伏生这个被丞相李斯所逼致家破人亡的大儒,人人以为他陷入疯癫,岂料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独自扛下了身心的累累伤痕,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护了儒家经典不被熊熊烈火燃尽,使文明之火,复燃于世。此次的..

文化部将进一步发挥法制专家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文化法制专家队伍建设,推动文化法制工作,文化部政策法规司于11月2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2015年文化部文化法制专家委员会年会。 会议介绍了2015年文化法制工作的主要进展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提出要通过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领域法学专家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法学专家的学术特长和优势;要依托专家委员研究建立文化部依法决策机制,更好地保证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李宗陶:慢慢写,我不慌张11月14日下午,北京单向空间,《那些说不出的慌张》新书分享会,作者是记者李宗陶。在主持人介绍下,她站起来向读者致意。她穿得简单干净:灰色高领毛衣掩在普蓝色MaxMara小外套里,黑色窄脚裤塞进黑靴,身上没有任何图案花色。 “她好瘦啊”,第二排的一个女孩子低呼。 画家陈丹青对此有描述:清俊而皎然,像个白骨精。 与她的身量截然相反,她的书可谓分量十足。新书《那些说不出的慌张》收集了李宗陶写于2008-2014年的17篇人..

赖声川:上剧场,是我和观众的桃花源 《一夫二主》是赖声川及其“表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改编自意大利艺术喜剧作家泰斗卡罗·高多尼的代表作。(演出方供图) “不是随便3条地铁线交汇的地方就能是‘上剧场’。6年前,当我在美罗城里漫步,看着来来往往的身影,我就知道这些人是我们的观众。这种感觉很奇特。” 隐于上海繁华商圈徐家汇的“上剧场”开幕已进入倒计时,设计者、导演赖声川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这是我的桃花源,希望也能成为..

阎肃:从大众生活中锻造精品2010年5月13日,阎肃在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参观,与飞行员交谈。郭兴福 摄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有一种花儿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旋律背后有着同一个创作者——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艺术家阎肃。 为什么每创作一部作品都能广为传唱,为什么每次国家重大文化活动他都是..

地方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技术实现突破近日,由北京中数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共同承担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分布式异构文化资源智能定位与收割平台研究》,在京通过专家验收。 近年来,我国已形成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市县级图书馆、乡镇基层服务点、村基层服务点的服务网络。随着数字化建设向基层图书馆和文化服务点扩散,大量地方单位拥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数据,使得庞杂、多样的数据资源的整合归类和有效利用成为难题。 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