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过后 紫禁城中如何取暖?

2018-05-25 18:45:02 来源:网络

北京一场大雪,故宫“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的美景,让网友们感念,如果能漫步其中,该多美妙。一组“穿越照”《陪哀家看雪》瞬间将时间拉回到了镶黄时代,大赞其美的时候,你可知道,明清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都是寒冷的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暖宝宝的时代,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嫔妃、皇子皇孙以及宫女太监们是靠什么度过这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呢?

紫禁城抗寒第一道防线——火墙

明清两代定都北京,所以御寒也成了一大问题。但是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堪称绝对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建筑上施展“魔法”,利用墙壁为紫禁城“供暖”,抵御数九寒天。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道的围墙,除了能分隔空间外,还能防火御寒。

此外,故宫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太阳取暖。而最令人惊叹的设计就是皇宫内的墙壁其实都是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宫殿外的廊檐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没有烟灰污染,多用于生活起居的宫殿。为使热力扩散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温暖如春。

其实火墙在中国早已诞生。汉武帝时就建立了一座温室殿,位于前殿之北,冬天时供皇帝居住,在殿内设有各种防寒保暖的特殊设备,《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 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 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未央宫温室殿是公卿朝臣议政的重要殿所。而皇后的宫殿则主要通过花椒和泥涂抹来取暖,被称为“椒房殿”。就这样各朝各代的皇上无论是上早朝还是夜下休息,都不必担心冬季刺骨的西北风了!火墙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皇室在寒冬的取暖问题。

故宫早就用上了地采暖——暖阁和火炕

紫禁城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与如今北方农村中的火炕相似。

另外,清朝的皇宫中还设有暖阁,其实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就曾回忆道:“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火炕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火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在此点燃火炭,殿内循环的火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殿内温度随之逐渐上升,以达御寒目的。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能看到这种取暖设施。晚明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乾清宫大殿……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 “十月……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可见在明朝宫中就有此设施了。

由于火炕、排烟道均在室外,既可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其实这种取暖方式并不是明清人的发明,早在魏晋时代就已出现。那时的东北地区已有“火炕取暖”的记录,从北京故宫到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都在使用这一古老实用的取暖方式。这两处故宫,当年建的火炕、烟囱等现在都还能看到。

帝后妃嫔们才能使用的取暖利器——炭炉和手炉

冬季紫禁城的宫殿内还会陈设炭炉用来取暖,称作熏笼。熏笼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美。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都可以见到当时陈设的熏笼。除了大的熏笼,还有一种小的炭炉,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当然,这种小的炭炉只有皇帝皇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可以由太监或宫女随时移到适宜之处。

到清朝时手炉已经是工艺品,轻便小巧,可以随身装到袖子里。《红楼梦》里就曾提到,林黛玉拿手炉调笑薛宝钗。薛宝钗刚劝贾宝玉别喝冷酒,林黛玉就嗔怪丫头特意给她送手炉来,指东打西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

分配到的木炭数量彰显地位尊卑

皇宫内无论是炭炉还是手炉脚炉,里面承载的木炭都是最优质的“红罗炭”。这种炭是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以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两县用硬实木材烧制的。

成炭以后,运送到西安门外存贮,按尺寸锯裁,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内,再送进宫里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

在如今的西皇城根大街,有一条名为红罗厂的胡同,其名由来,就是因为明清时此处有供应红罗炭的衙门而得名,这里其实是皇家木炭的包装厂兼库房。每年入冬之前,红罗厂都要从外地十几家炭厂收集木炭。这种“红罗炭”乌黑发亮,燃烧持久,无烟无味,灰白而不爆,不会污染室内的空气。

清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地位不同,长幼尊卑有别,给予的温暖也就有所不同。

看来即便是为了最基本的冬季不挨冻,妃嫔们也要将争宠进行到底!

冬季成立皇宫“供暖领导小组”——营造司

明清两代的皇宫,冬季大多都是烧炭取暖。为此,宫里专门设置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

惜薪司下共设三个机构:一为热火处,设八品首领太监3名、太监50人,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二为柴炭处,有首领太监2名、太监25人,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三为烧炕处,有首领太监2名、太监25人,专管点火烧炕。另外,各宫殿还有若干名太监听差,专管宫内的火炉、打更和守夜。

此外皇宫里有许多大型的防火水缸,冬季为了防止水缸里的水结冰,水缸底下,还要设置炭火盆加热保温。这个职位的官员虽然职权较少,但是非常有地位,因为这些官员要送货上门直抵内廷,可以在御前侍候,有着“近侍牌子” 之称。

这个部门在康熙后改称为营造司,隶属内务府。营造司的太监冬季里的活儿可不轻松,就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众多,整个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也不少。

科技进步使玻璃和电暖炉成为取暖“新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清代宫廷的取暖设施也得到了改进。康熙年间,玻璃传到了中国,于是玻璃代替了传统的窗户纸被安装在皇宫内的窗户上,在更美更亮的同时,也一改窗纸漏风的缺陷,使紫禁城变得更加温暖。而到了宣统帝时期,在裕隆太后居住的延禧宫中还安装了更加先进的现代化取暖设备——电暖炉,但是电暖炉确实是件奢侈的物件,花费极多。据记载,购买这些电器取暖设备及发电机、变压器等,花费了白银9000两。这些设备的耗电量也是相当惊人,冬季每月耗用电费竟达白银1680两。

,大雪过后 紫禁城中如珠宝e贷 何取暖?

相关:

奚美娟、黄小立等老戏骨加盟《北京法源寺》建成至今1370年的“老字号”建筑中的故事,由“老字号”演员来诠释更有韵味。 即将于12月5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话剧《北京法源寺》汇集了奚美娟、黄小立、李文启、李永贵等多位老戏骨。 该剧由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田沁鑫导演。奚美娟饰演慈禧、黄小立饰演李鸿章、李文启饰演荣禄、李永贵饰演李莲英,这几位都是影视剧的熟面孔,而他们其实也都是曾经演了多年话剧的老演员。 在昨天探班接受采访时,奚美娟、黄小立等都表示非..

环保官员写治霾小说 朋友劝“得罪人干啥” 去年,由经济参考报牵头、新华社等联合主办“治霾在行动”活动,李春元作为地方政府代表发言 李春元(中)现场检查霸州一钢铁企业 在一场持续数日的雾霾中,东北、华北迎来了2015年的初冬。 与此同时,11月11日,在第一本小说交出了30000多册的成绩单后,廊坊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第二部治理雾霾的生态小说《霾之殇》出版了。 如今累计出版100多万字的李春元已是廊坊市作家协会的会员,他坦言:“自己并不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小说,..

“反差萌”的“80后”阎肃 阎肃同志在空军某专机部队采访创作,受到飞行员和专机服务人员的热烈追捧摄/谭超 2015年阎老在家中拍摄全家福 去过阎肃老先生家的人,都对那满墙的书籍印象深刻。上万本书整整填满了两面墙,几乎每本都被阎老仔细地包上了书皮。他说,这万卷书,让他在戏剧里行了万里路。 但在采访中,印象中“老艺术家”的面貌被一次次打破,记者听到对他最多的形容竟是“老顽童”。会打游戏、懂Rap、听周杰伦,是个追星“老玉米”……这些标..

“我们恨化学”广告已停播 北大教授发声明称“反科学”近日,某化妆品品牌因一段仅15秒的广告被舆论讨伐。此段在央视8套播出的广告,不断地重复着“我们恨化学”这句话,甚至直接用这五个大字占满屏幕。11月18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周公度发出声明,要求停播广告并普及化学知识。 《法制晚报》记者获悉,中国化学会已致函媒体,就播出不当广告公开致歉并弥补损失。目前该广告已经停播,该化妆品公司也发表了道歉说明。周公度则希望媒体及相关部门,能够向民众普及化..

互联网评级 将出首个判例近日,国内首个互联网金融评级纠纷诉之公堂——短融网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融360在《第二期网贷评级报告》中,将其评为“C-”级,并给出了“投资需要特别谨慎”的意见。业内人士预测,这一案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互联网评级的首个判例,也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针对评级现象,我国并非无法可依。依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设立企业征信机构,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并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短融网代表..

无“闹”不欢的电影丢弃了中国精神有一类国产片似乎越“闹”越火。票房排行都前几名,内容也几乎都是一个调调。这类“闹”片已快成了唯一卖座的国产片类型,大有遮天蔽日之气象。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类能挣钱的中国电影,虽然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但能引起共鸣的影片却难以同数量形成正比。 这类电影唯一突出的特点就是“闹”。不“闹”不欢,不“闹”不娱乐,“闹”成了今天中国电影的精髓,“闹”是今天中国电影的法宝,为了闹,可以不要故事,不要人物关系,更可..

民初王凤卿京剧唱片《捉放曹》现身昨天(11月24日),975张京剧老唱片入藏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这些唱片涵盖清末至民国时期所有知名唱片公司,包括150多位京剧名家410出戏目,其中有同光十三绝之一谭鑫培的早期唱片,还有京剧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经典唱段。在初步整理唱片资料后,档案馆将与中唱上海公司合作,将名家经典唱段进行数字化保存。 据市文化艺术档案馆馆长夏萍介绍,这些百年老唱片来自北大教授吴小如,他从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收藏唱片,到1966年为止,..

抗战老兵携妻重拍婚纱照 读70年前英文情诗当年婚纱照 爱情是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但对于曹越华与王德懿老人来说,爱是战火纷飞时的刻骨思念,是遭遇逆境时不离不弃的坚守,更是一段70年厮守的岁月。 昨日上午,重庆晚报2013年报道的世纪情书作者、现年97岁的抗战老兵曹越华与妻子王德懿相约北温泉——1945年他们在这里拍下第一张婚纱照,70年后的铂金婚纪念日,他们要在同一地点再次携手,穿上礼服、婚纱,纪念70年的世纪情缘。 70年后 他仍声情并茂朗诵情书..

《红楼梦》是否仍受欢迎?专家:对当下同样有影响2015年11月21日,“红迷”们与红学家同游大观园。 今年恰逢“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各地展开。甚至有不少资深“红粉”扮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去游园,以示对这部文学巨著的热爱。然而,记者在连日采访中发现,一些读者对这部名著似乎并不“感冒”。对此,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如何,《红楼梦》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对它,不是读不读、学什么的问题。正是《红楼梦》,丰富..

张建国 这个奚派“伏生”有点不一样千龙网北京11月25日讯(记者 纪敬) 《伏生》从话剧到京戏,路有多远?11月25日上午,国家京剧院新编历史剧《伏生》的主创们揭示了创作心得。 《伏生》剧照(张建国 饰演 伏生) 奚派“伏生”没有参照 伏生是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他,很多儒学经典可能已经消失了。伏生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和政治上的变动,身心受到打击,是“把经典流传下来”的理念支撑他不断地忍耐。 国家京剧院著名奚派老生张建国饰演伏生,他觉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