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的故事》背后的精神

2018-05-25 18:12:18 来源:网络

说北大“老”,其实百年有余,比起剑桥、牛津等时间上差了好大一截,但论起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波澜,北大相较任何名校其资格都够“老”,且老北大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颇能彰显北大人的精神气质。

本着学者的严谨和中文系的感情色彩,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平原在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广泛搜集并认真鉴赏起“老北大的故事”,所思所想因缘际会汇集成书。这卷《老北大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四辑,末辑乃书评,涉及北大人物或大学史的写作,前三辑则分别谈北大旧事、校史杂说与百年庆典,溯古抚今、追思望远,要踅摸的不单是故事,更是蕴藏在“故事”背后的思想史线索。

陈平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年的“素描”与几十年后的“追忆”,竟无多大出入。为何如此?这说明老北大确有其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魅力。借用钱穆《师友杂忆》所言:“能追忆者,此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记忆之外者,足证其非吾生命之真。”老北大的烙印不随时间流逝而磨灭,成为无数学人的“生命之真”,老北大的故事恰在众口传诵中得以流传。

故事之所以为故事,难免有所讹传。陈平原注重返回现场,还原故事的本来面目,于其中发端精神寓意。今人谈论蔡元培主持北大校务时之宽容大度,常以礼聘梁漱溟为例证,“考生变教授”的戏剧化场面,实乃虚构;还有蔡元培聘任辜鸿铭任教北大的故事,其实辜鸿铭早于蔡元培就职北大,当事人都曾多次澄清,故事依然“顽固”传播。陈平原解释说,讲故事,注重的不是权势,也不是成就,而是蕴涵着温情与想象,传闻虽则失实,却也颇有几分神似。

蔡元培改造北大的策略,是稳住阵脚,同时加聘新派人物如陈独秀等。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因此对旧派人物亦包容,对新派人物则多有扶持,其实是有所倾向的。乐于传诵蔡元培包纳异己之雅量者,必须同时考虑其坚持原则时的倔强与不肯通融。史家少有提及后来辜鸿铭最终被解聘,理由是教学极不认真。蔡元培没有因政见不同而排斥异己,但作为蔡元培大家风范注脚的“辜鸿铭的故事”,不应该如此截头去尾。

陈平原任职北大,他有着身为北大人的骄傲,更有着对北大清醒的认知和担当。陈平原发现,历年北大出版的纪念册中,多有批评与质疑;而发表在其他报刊的回忆文章,则大多是褒奖和怀念。笔者细想,这大概有点自家人可以关起门来提意见,却不许在外说坏话的意思,所以要注意这些文章的立意所在。各种回忆录、校庆感言等,后人也必须注意附着的当时场景。鲁迅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此句出自先生1925年的《我观北大》,常被人引来盛赞北大,但我们应当明白,先生以客卿身份于校庆27周年之时撰写本文,言辞溢美乃是习俗,并不能全然当真,先生在文章末尾就预先声明,以后再不写纪念刊,因为,“说起来大约还是这些话”。陈平原批评北大在学术研究上多力所未逮,常因政治思潮的热情而影响学业,并非学生正途,对于蔡元培治校上的自由散漫等弊端,陈平原亦不讳言,反而提醒公众须多注意北大(包括京师大学堂)历任校长,如孙家鼐、张百熙、严复和蒋梦麟等人的功绩。

北大百年校庆盛典,鲜花掌声,锦绣灿烂。陈平原却说:“单说光荣不够,还必须直面耻辱。”老北大真精神之所在,当于此话中发人深思。国人以北大为荣,又常因北大建校时短为憾,如冯友兰、季羡林、任继愈等大家都曾努力论证北大是“汉唐以来太学的继续”。而北大到底是“老”是“新”,抑或又“老”又“新”,想必人人心中都有一份答案。

 

,《老北大的故事》注册个体工商户 背后的精神

相关:

马未都“上了鸭的当”《都嘟》 作者:马未都 新星出版社 2015年11月 口才甚好的几位文化人中,陈丹青像父辈,高晓松像哥们,张立宪像领导,一个私底下是朋友的领导。只有马未都说话总带着商量的口气,其实他对自己的说辞比谁都笃定,这也是一个文物鉴定家必备的气质。 多数人以为马未都因文物收藏与鉴定而出名,很少有人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作家出版社出了一套“文学新星丛书”,彼时大部分崭露头角者现在都成著名作家了,里面唯有马未都搞起了..

一部《红楼梦》争吵几时休? 今年据称是曹雪芹三百周年诞辰(虽然他的生卒年难以确认),日前多位红学家相聚人民文学出版社,宣告初版于1990年的《红楼梦大辞典》修订工作启动,希望提供一部能够反映红学研究进展的百科工具书。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人文版《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已由从前的“曹雪芹、高鹗著”悄然更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而数月前,藏书家韦力发表访谈质疑“支撑红学大厦的唯一救命稻草”脂评《红楼梦》的真伪,年轻学者高树伟的驳..

千古绝唱是《离骚》 楚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次年秦楚盟于黄棘,屈原被流放汉北,当时的汉水以北还是蛮荒之地。屈原的《离骚》,就作于到汉北(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后的两三年中。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

欧阳娜娜:手上有茧是荣耀 欧阳娜娜6岁开始学习大提琴,自10岁至今的短短5年内已在全球18座城市成功举办过40余场个人演出,成为在国家大剧院和台湾两厅院演奏厅开独奏音乐会的年纪最小的音乐家;此外还涉足影视界,从电影《北京爱情故事》、《破风》到真人秀《偶像来了》,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清新靓丽又多才多艺的少女。近日欧阳娜娜在北京举办签约仪式,加入国际知名的环球音乐公司,并推出首张大提琴演奏专辑《15》,踏上更加宽广的演艺之路。 “..

让美学创意融入生活点滴 在许多人看来,一说到艺术、设计,似乎总与大众消费存在着一定距离。本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包括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品交易会、第三届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在内的多个专项活动,以及接地气的文化创意产品展销平台,都让艺术与大众消费走得更近了一些。 创意产品 重创新更重实用性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文交会”)是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中的十大展销板块之一,也是今秋..

一部《红楼梦》 争吵几时休?今年据称是曹雪芹三百周年诞辰(虽然他的生卒年难以确认),日前多位红学家相聚人民文学出版社,宣告初版于1990年的《红楼梦大辞典》修订工作启动,希望提供一部能够反映红学研究进展的百科工具书。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人文版《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已由从前的“曹雪芹、高鹗著”悄然更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而数月前,藏书家韦力发表访谈质疑“支撑红学大厦的唯一救命稻草”脂评《红楼梦》的真伪,年轻学者高树伟的驳论..

红楼同人文脑洞有多大对于广大读者而言,《红楼梦》有两大遗憾:第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人人都没有个好结果;第二,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却没留下个大结局就撒手人寰了。但是作为21世纪的新新人类,人死了都能把脑袋冻了以待来生,又怎么能容忍这样的遗憾存在!所以网上《红楼梦》的同人文堪称满坑满谷。 有那忍不住顾影自怜心比姐姐多一窍,病比妹妹重三分的,感叹自己身兼宝黛之美,明明是曹公前世的知音,于是忙不迭地续那后几十..

毛阿敏喜欢种萝卜? “票卖得怎么样?哪些明星朋友会来看?这我都不知道啊!我开演唱会从来都只管排练、唱歌,其他事情都有工作人员负责,我不操那个心。就连这次演唱会的确定日期,我也是头两天听他们说才知道的呢。”2010年12月31日,毛阿敏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了她音乐生涯中第一次个人演唱会,时隔整整5年后,她又将于同一天在同一个场地开唱。这场名为“如果时光留不住”的演唱会昨天正式启动。然而这并非出于她自己的精心规划,照她的话说,是被..

歌德拍卖将推赵朴初书法专场 作品巡回展亮相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身为新中国佛教界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赵朴初先生重视僧才教育。2016年是赵朴初先生诞辰108周年,古人又称为“茶寿”,北京歌德拍卖将举办“观自在——赵朴初诞辰108周年书法作品专场”。 “观自在——赵朴初诞辰108周年书法作品专场”拍品以行楷为主,书法结体严谨,笔力劲健但又不失雍容气度。其书风所体现出来的是赵朴初先生的人格修养,以及多年佛学研究后沉淀出的自我心境。据藏家介绍,其缘起于赵朴老..

“文化+”跨界融合引领消费风尚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在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文化与经济、文化产业与科技正不断走向深度融合,从而使“文化+”正成为时下热词。无论是专项活动还是展销板块,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通过丰富的形式推动文化与多领域融合,提升文化消费的市场份额。 电影+科技 虚实中体验别样观影 电影已成为众多市民日常休闲的重要方式,而不断攀升的票房也形象地表明电影市场的火热。作为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