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对付抄剽盗版之风

2018-05-25 18:05:22 来源:网络


《通志·总序》揭露班固剽窃(画红线处)


北齐佚名绘《校书图》局部(复制)


宋黄善夫家塾刻《史记集解》“牌记”


左图:明刻《草堂馀意》书名页


右图:清嘉庆刻《学庸图说》版权声明“翻刻必究”

如今,随着网络普及所带来的“自媒体”热,“自媒体”引发的各种侵权官司也愈演愈烈。有人说:“自古文章一大抄”, 其实,在中国古代,对抄袭、剽窃、盗版、假托、作伪、恶意引述等行为,古人一直持鄙视的态度,尤以抄袭、剽窃、盗版最令人深恶痛绝……

汉代班固被视为史书“抄剽第一人”

《通志》揭露:“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从古籍记载来看,抄袭、剽窃、盗版等令人不齿的行为,竟然有不少都是“文化名人”干的。中国创作史上的“抄剽第一人”,应该是《汉书》的作者班固。班固在史学上的贡献是得到肯定的,但他著史时的不端行为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一样,一直饱受后世指责。唐代历史学家、《史通》作者刘知几即称:“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作为本应秉笔直书的史家,著史过程中竟然受贿索财,确是很可耻的行为。

然而,班固饱受非议的地方还是他的剽窃行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中即称“班固盗窃父史”,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总序》中亦称:“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班固的《汉书》究竟剽窃了哪些内容?从汉高祖到汉武帝这段历史,主要剽窃了司马迁的《史记》,除《董仲舒传》外,差不多都抄自《史记》,内容上没有实质的变化;从汉昭帝到汉平帝这段历史,则大量恶意“引用”差不多同时代学者贾逵和刘歆等人的作品。

除了抄剽,班固还编造过“假新闻”。如著名的历史事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班固杜撰的。在《史记》及董仲舒过世后、东汉前期所有学者的著作中,均不曾提及此事。

柳宗元认为“剽窃”始于老子的弟子辛妍

《五百家注柳先生集》记载:文子“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

对于中国古代抄剽现象出现的时间,古今有不少观点,其主流观点之一“汉代说”,证据就是班固抄剽。但不同学者所持的理由并不相同,清代史学家赵翼承认班固是“文抄公”,但认为汉代的抄袭之风是当时的“文士”一类不出名的文化人最先干的。赵翼引用东汉末学者、书法家蔡邕的说法作为证据:“今(东汉末)待诏之士,或窃成文,虚冒姓氏。”

赵翼还认为,司马迁也干过这种事:“《史记》多采《尚书》、《孟子》、《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书,或全用其文,或摘叙其事。班固作《汉书》,凡武帝以前皆取《史记》而删节之。又《史记·秦本纪赞》全用贾谊《过秦论》。班书《陈胜、项籍传赞》亦全用《过秦论》及史迁《项羽赞》。”

实际上,剽窃行为早在先秦春秋时就已出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即持此观点。柳宗元认为,老子的弟子辛妍,即后世尊称的文子,就抄剽了别人的文章,《五百家注柳先生集·辩文子》称:文子“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数家,皆见剽劫。”

柳宗元这意思是,辛妍剽窃了孟轲(孟子)、管仲(管子)等多人的作品,整合成了《文子》一书。柳宗元将剽窃的“窃”写作“劫”,把抄剽行为视同抢劫,可见他是相当憎恶这种行为的。

南朝何法盛偷窃郗绍书稿出版《晋中兴书》

《南史》记载:为“流声于后”何法盛趁“绍不在”竟然“直入窃书”

一般认为,中国的剽窃之风是在魏晋以后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在创作领域同样很“乱”,从书法作品到文章均出现了抄剽、作伪风气。如郭象剽窃向秀的《庄子注》、虞预剽窃王隐的作品、何法盛剽窃郗绍《晋中兴书》、释宝月剽窃柴廓《行路难》,等等。

郭象是西晋著名学者,还当过帝师(太傅主簿),其代表作《庄子注》好多内容是抄袭了“竹林七贤”之一向秀的《庄子注》。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文学》中曾揭露郭象:“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为己注。”郭象的历史地位遂一落千丈,唐代房玄龄在修编《晋史·郭象传》时,便把郭象的抄剽行为载入史书。

比郭象更可耻的是南朝宋史学家何法盛,其所著的78卷纪传体《晋中兴书》即是剽窃了郗绍的创作成果。据《南史·郗绍传》,郗绍在创作《晋中兴书》过程中,曾将书稿拿给何法盛看。何法盛向郗绍索要这本书稿,他的理由竟然是为了出名:“我寒士,无闻于时,如袁宏、干宝之徒,赖有著述,流声于后,宜以为惠。”

郗绍自然不会把书稿给他,在完成全书后,把书稿小心藏到自家书橱里。何法盛则去郗家偷走了书稿,此即《南史》所谓:“至书成。在斋内橱中,法盛诣绍,绍不在,直入窃书。”因为没有底稿,郗绍只能眼看着《晋中兴书》成了何法盛的著作。

宋代出书印上“牌记”保护版权

《东都事略》书页刊印版权声明:“已申上司,不许覆版”

在中国创作史上,唐代是一个旺盛时期,一些作家靠创作来养家糊口已不成问题,即所谓“心织而衣、笔耕而食”。如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作者王勃,就靠写诗发了大财。但因为诗歌能卖钱且好卖,抄袭、剽窃现象也开始泛滥。

白居易当时是大受欢迎的诗人之一,除了“士大夫买以乐天诗”外,连歌女娼妓都以会背诵白诗来抬高身价。除了将别人的诗作假冒成白居易的作品外,还有人将白居易的诗作胡乱篡改,署上他人名字卖钱。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是这样说的:“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

自唐代起,作者的创作权益受到重视。到宋代,版权意识和版权控制真正萌生,并得到强化。宋代出书时,封面后或封底上已开始印上“牌记”,版记里印有作者、出版者名号、版权声明等。如当时出版的《东都事略》一书内页上,长方形牌记中便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版”、“宋王季平先生著”、“振露堂藏版”等字样,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版权保护例证,这也是“版权所有,不许翻印”最原始的出处。

但是,虽然版权保护手段已使用,但仍未能杜绝抄剽和盗版行为。将别人的书稿改头换面再出版、或是直接换个名字翻刻的现象很普遍。苏东坡在《苏文忠公全集·与陈传道书》中诉苦道:“世之蓄轼诗文者多矣,率真伪相伴,又多为俗子所改窜,读之使人不平。”而《资治通鉴》编撰者司马光也曾被侵权,其所著的《历年图》被一姓赵的人易名为《帝统》,刻印出来卖钱。

明代出现悬赏捉拿盗版侵权者

冯梦龙《智囊》记载:《唐类函》发行前先办“讼牒”

明代刻书业发达,书稿需求量大,侵权行为也越来越猖獗。一些书商,或删节或抄摘或照搬或汇编,翻刻、盗版、假冒伪托他人之名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明代上海(松江华亭)人陈继儒所撰的《珍珠船》,便是抄凑来的,《四库全书总目》点评之:“是书杂采小说家言,凑集成编,而不着所出。”这一评语其实是明朝抄剽侵权普遍现象的总结。当时,不少畅销书“既病冗芜,亦有讹舛”,原因是:“盖明人好剿(抄)袭前人之书,而割裂之,以掩其面目。”

类似的,如王象晋《清寤斋欣赏编》,“皆摭明人说部,钞合成编”;胡效臣《百子咀华》,“取诸子之文而割裂之,或摘其一段,或拾其数语,或掇其数字”。这种抄剽之风在明末到了极点。由于抄剽成风,许多新书都不署作者的姓名。明代出“盗版书”数福建书商最有代表性,只要听说其他省有好销的书出来,立即翻刻,定价只有正版书一半,因为便宜,“人争购之。”

为了保护自己作品不被侵权,有人想出悬赏捉拿的主意。冯梦龙在《智囊》便记载了这样的例子,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俞羡章刻《唐类函》,在发行前先取得官方发行的“讼牒”,假称新书在运输途中被盗,“乞官为捕之。因出赏格,募盗书贼。”因怕吃官司,没人敢盗版。

古人为了书籍不被侵权,采取了不少手段,清朝灭亡前的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中国还诞生了首部版权保护法规《大清著作权律》。但是,有法就能真正杜绝抄剽了么?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古人如何对付著名av女优 抄剽盗版之风

相关:

京城有了以张火丁命名的京剧教学中心昨天(11月18日),中国戏曲学院成立65年来首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教学机构——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宣布成立。据悉,该中心工作内容将包括教学、实践、创作、科研四个方面,重点会根据张火丁艺术特点,量身定做创作、改编或移植新剧目,研究程派艺术及张火丁现象,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在我看来,成立这个传承中心就是要培养出程派艺术的优秀人才,这关系到戏曲的发展和未来。”张火丁在发布会上说。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介..

美国偶像北京开唱在刚刚过去的天猫双11晚会上,亚当·兰伯特(Adam Lambert)的惊艳亮相让观众印象深刻,这位“美国偶像”早已在国内拥有众多歌迷,他即将在北京和上海举办巡回演唱会,两场演出分别定在2016年1月3日北京展览馆剧场和1月5日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 亚当·兰伯特于2009年由《美国偶像》出道,虽然与当季冠军失之交臂,但他凭借宽广的音域和独特的声线征服了众多歌迷。2011年,亚当·兰伯特凭个人专辑《Glam Nation Live》获得..

北京的《剧院魅影》场面胜伦敦 被誉为“音乐剧之王”的《剧院魅影》,从1986年在伦敦首演,到如今已经上演了29年,在全世界27个国家的145个城市演出超过74000多场;在中国,它曾于2003年至2004年两度登陆上海,演出了160场;今年9月至10月《剧院魅影》巡演广州。昨晚,翘首以盼的北京观众终于等到了《剧院魅影》英文巡演版在北京的盛大首演礼。众多演艺明星的出席捧场令崭新的天桥艺术中心更加熠熠生辉。据悉,《剧院魅影》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64场,一..

刘晓庆、陈国军“一笑泯恩仇” 18日,刘晓庆的第三本自传《人生不怕从头再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发布会,发布会上刘晓庆的前夫、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离婚事件”男主角导演陈国军上台撑场,两人不但一笑泯恩仇,陈国军还当众表白:刘晓庆值得终生爱。 陈国军解释当年出书苦衷 现场,陈国军作为刘晓庆新书发布会嘉宾,被大家叫上台发言时说自己“曾经最爱的是刘晓庆”,刘晓庆赶紧插话“曾经这两个字要考虑一下”,陈国军赶紧把“曾经”改成了“现在”,刘..

北京民营院团排练有场地了戏剧《微时代之囏人》正在北京剧目排练中心4号厅排练。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前台。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千龙网北京11月19日讯(记者 张嘉玉)导演邵泽辉这回不用为排练场地发愁了。12月,他将有3部剧目上演,按照往常,邵泽辉又要到处寻找排练厅,排一部剧可能又需要辗转几个排练厅。这次,他发现了一个好地方——北京剧目排练中心。 北京剧目排练中心于11月19日在77文创园3号楼揭牌,由北京市文化局通过政府..

音乐剧之王《剧院魅影》连演64场跨年"闹"天桥北京晨报记者 柴春霞/摄 昨天(11月18日),世界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在天桥艺术中心迎来了盛大的首演礼活动,朱军、朱迅、刘谦、毛阿敏、沙宝亮、孙淳、付笛生夫妇、春妮、金铭、俞白眉、戴乐乐等人出席了当晚的首演礼红毯并全程观看了《剧院魅影》的演出,可谓盛况空前。即日起《剧院魅影》英文巡演版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64场。 毛阿敏观看完演出后非常激动:“男主角布拉德·利特尔出演这个角色已经有2500场,演员在演..

郑晓龙:《芈月传》就是要“去甄嬛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到新千年的《金婚》、《甄嬛传》,在从业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郑晓龙的名字连接了太多足以载入中国电视剧史的“现象级大剧”,以至于当他带着新作《芈月传》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时,万众瞩目几乎是理所当然。这部史诗级巨作将于11月30日在北京卫视和乐视网同步播出,虽然尚未开播,但“编剧的署名之争”、“能否超越《甄嬛传》”等话题都早已将该剧推向关注大热。..

美少女大提琴演奏家欧阳娜娜推出首张专辑《15》北京晨报记者 史春阳/摄 昨天(11月18日),环球唱片在北京举办了一场阵仗盛大的记者会,与15岁的美少女、台湾大提琴演奏家欧阳娜娜签约,并推出了她的首张个人专辑《15》。 从8岁开始,欧阳娜娜的梦想就是当演奏家,13岁时以大提琴演奏者最小年纪考取了享誉全球的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今年更被环球唱片“盯上”,打造了她的首张专辑《15》。“这是我第一次进录音棚,经历了完全崩溃的三天,比一天开几场音乐会、跑好几个通告还..

足尖上的“安娜”来到大剧院 芭蕾“大咖”亮相北京晨报记者 柴春霞/摄 “中国观众能够在短短两周内先后欣赏到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和我的艾夫曼芭蕾舞团,这两家古典芭蕾和现代新潮流的芭蕾,真的是很幸运!”昨天(11月18日)下午,刚刚抵达北京的艾夫曼带着舞团的男女主演出现在京城媒体面前(见图),国家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兴奋地说:“北京、上海、天津的观众都在抱怨钱包快掏空啦!但他们还是要看俄罗斯芭蕾。明后两天这支被公认为俄罗斯当代芭蕾‘No..

纪录片《富连成》讲述京剧“第一科班”纪录片《富连成》目前已完成后期制作,预计年内播出。制作方昨天(11月18日)宣布,该片由中央新影集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拍摄制作。与此同时,电视剧《富连成》也宣告正式启动。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介绍,富连成社是京剧史上最为著名的人才培养机构,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被誉为“第一科班”。它成立于1904年,其存续时间横跨清末、民国两个历史时期,长达44年,共培养了近800名优秀京剧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