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老九忆方成:怀念那个漫画有讽刺光芒的时代

2018-09-17 08:27:23 来源:网络

温饱之后,“青睐”带您追求更高的人文品质。

漫画家老九与方成是忘年交,听闻方老去世,老九既震惊又痛心。原本8月上旬的时候,老九已经闭关了,他正在赶写一本书,10月份就要出版,叫《百年方成》,本来就是想给方老献礼的。没想到书还没来得及出版,他就收到了方老逝世的消息。老九感慨万千:“方成走了,讽刺漫画的时代结束了”。

2014年,老九去《人民日报》宿舍方老家看望,他发现附近报摊已经买不到《人民日报》的《讽刺与幽默》了。近一年再到方老家看望,百岁高龄的方老记忆力差多了,如果是他印象浅的人已经很难想起,但见到关系密切的人,方老还是会露出灿烂的笑。

对于老九来说,这些回忆,都是一种让人无可奈何又抓不住的失去。1986年老九便开始发表作品,第一幅作品是在《北京晚报》发的。他回忆,那个时候,在《北京晚报》发一张作品,知道的人太多了,想藏都藏不住。而现在,情况却变了。

老九毫不避讳地告诉我们,大学时代他初入漫画之门时,临摹的就是方老1982年出版的漫画集,用的纸墨、画的手法都十分相似。后来跟方老熟悉后,他十分不好意思地告诉方老:我这是“照虎画猫”。

后来老九才知道,自己青年时代每周骑着车子去学画的中国书画研究社,也就是二龙路中学,其实就是方成的母校。老九说,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的因缘。

刚到讲座现场,老九便留意起了台下的观众,重点在于观察听众的年龄构成。他看到了好几位90后年轻人,手里拿着漫画集,还拿着本子认真记录,十分欣慰。老九是大学教授,所以口才特别好,就像讽刺漫画这种艺术形式一样,犀利中带着不多不少的幽默和些许诚恳。比如,他说自己的本名王九成“只有在领工资的时候才会使用”。

不过对于现在自己这样到处讲课的状态,老九形容“不知什么时候混成了个‘吃开口饭’的”。他打趣道,“主要因素是在中国画讽刺漫画发不了财”。其实老九本来不是专业学漫画的,就像方老原来本也不是学漫画的。老九觉得,只有涉猎广泛、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把讽刺漫画画好。他向我们举例——中国漫画界藏书最多的是丁聪先生。他们家的书,书柜放不下,最后他的书都得摆到桌子上和地上。方老家也是如此。老九说,人的直接经验不多,我们当今时代这么浮躁,更需要好好读书,因为读书使人心静,看手机使人心躁。

老九研究了将近30年的中国美学,2011年他在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中国喜剧美学研究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方老,于是请方老担任顾问。这些年,老九坚持研究喜剧美学、创作独树一帜的老九集邮幽默画,不得不说是受到了方老的鼓舞和激励。

讲座上,他一幅一幅仔细地、投入地讲解着方老留下的漫画作品,讲到某幅作品里方老的巧思和妙处,老九会情不自禁发出连连赞叹并且会心一笑——那是一种从心底里由衷的敬佩和欣赏。他始终觉得,方老的许多讽刺漫画,即便是放到当代,也依旧尖锐、依旧讽刺、依旧痛快淋漓——这就是方成的功力。

老九说,“我们这些人,更多的怀念那个时代有针对性的、有讽刺光芒的漫画作品。”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老九赏析方成“漫画”作品

《谁是多数》:1950年,他们俩合作的第一幅画。这边是苏联代表,那边是美国代表,美国代表说我们是多数,苏联代表气定神闲,把后边窗帘一拉开,你看看,谁是多数?窗外拥护和平的正义人民人山人海。看这种漫画特别解气和鼓舞人心。那时候我们亚非拉的兄弟,坚持正义,坚持和平。这张作品一成功,俩人干劲就更足了,于是合作了很多作品。

《瞎子算命》:我国老一代漫画家作品的中国气派,不是光用宣纸和毛笔,还有整体的这种中国文化素质。一说瞎子算命,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中国人常这么说。你看那满身是伤的麦克阿瑟还在给艾森豪威尔看病,这有点像盲人引路,画里把这俩人画得特猥琐。

《虎皮骑士》:从那老虎的窘态和杜勒斯的不可一世一对比,反映了老虎的无奈,把事物的本质勾勒出来,一下让我们就不用怕他。这还是一幅非常棒的肖像漫画,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谁了。

《裁小鞋》:亲君子远小人。如果领导是小人就很麻烦,你想躲都躲不开。你觉得好,给提个意见,人家虽然嘴上笑呵呵的,但早记下了……

《钓鱼》:“从你们厂子一开工,河里的鱼就剩这么一种啦!”方成在80年代初就关注到了环境保护,比我们早多少年啊!所以漫画家的眼睛和观察力特别前瞻,他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即使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靠背椅》:其实我们现在也在拼爹。都过了快40年了,社会还是这样。不光从政治方面,一般家庭现在还是这样,有一个好父亲比什么都强。

《苦读未悟图》:你看上面一个封建的脑袋,怎么能读懂民主?这张画特别棒!

《武大郎开店》:这张画他画了三次,我们看他对联。本来他这对联上边写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华君武看完后,说这对联太一般了,建议写一个跟画内容有关的对联。于是他就把刘禹锡的陋室铭套上来了,他写“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唯我独尊”,横批,“王伦遗风”。一下就深化了主题,把那种嫉贤妒能压制人才的人勾画出来。所以这张作品在1980年成为了人民日报最有影响的作品。后来人们只要一提到武大郎开店,就成了压制人才的代名词。方老这时已经在艺术方面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1984年作品《这文件很重要,你要好好学习》: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过两天教师节了,可以重发一下这张,说明某些政策停留在一种口头上。

90年代方成后期作品《电视剧本在创作中》:你看所有编剧都围着床琢磨,应该都知道什么意思,就非得表现床上这点事儿?媚俗!画得依然非常好。

出道晚但成就大:方成与华君武、丁聪并称“漫画界三老”

方成1918年6月10日生于北平,祖籍在广东中山,我们都知道中山有一位大伟人,即孙中山先生,方成他们家跟孙中山他们家还是一大家族。方成姓孙,原名孙顺潮。1924年孙中山回故乡省亲的大家族合影中,后排就有方成的爷爷。

方成的父亲在平绥铁路局上班,是一个小科员。因此方成生在北京,五岁的时候他随母亲回了中山老家生活。中山这个地方盛产漫画家,所以这里建了中国唯一一个公立的漫画馆——中山市漫画馆。九岁的时候,方成回到北京上小学。1931年他考入了北京三中,和老舍先生等名人是校友。这时他学了一小段时间的国画。

1935年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这个时候方成画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漫画,叫《中国人的刀,哪国人的血?》,控诉军警镇压游行的学生。画这张画的时候他当时就很气愤,因为他参加学生游行的时候,让军警在背上砍了一刀,腰上一直留有一个伤疤。

中国漫画史,从1931年开始逐渐进入第一个高潮,就在高潮到来的时候,跟他同期的这些漫画家华君武、张乐平、丁聪已经都成为队伍里边的主力了,这个时候方成才刚刚尝试漫画创作。

1936年他考上了武汉大学化学系,到1942年大学毕业(中间因抗日战争休学两年),他这个时候画了很多漫画速写。大学的时候,他跟几个同学一起办了一个黑白壁报,一个礼拜就要更新一次,方成负责漫画,但是这时他的漫画更多的是反映学生生活。

1946年方成到了上海,他发表了第一幅作品《稳如泰山》,也叫《不倒翁》,在北平《新民报》上发表的。这是他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幅漫画,有浓浓的讽刺意味。我们能看出来当官的不倒,是用钱撑着,拿笔杆子的也没有用,弄不倒人家。所以他的第一幅作品就有浓浓的这种讽刺,非常尖锐。这个时候他开始了真正的漫画生涯。

而1946年方成刚刚发表漫画作品的时候,华君武已经来到了东北日报工作,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早在1942年,华君武就与蔡若虹、张谔在延安搞了讽刺漫画展。

说回方老,后来方成进入了《观察》杂志,类似于现在的有名杂志《读者》,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是《观察》,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新民报》,所以方成进了杂志。这个杂志的主编是中国著名的新闻人储安平先生,后来光明日报的总编。储安平先生看上方成了,就签了约让他主持《观察》杂志的漫画专栏,方成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系列的漫画作品。

应该说,从这时方成开始真正进入了漫画圈。后来漫画界有三老之说,分别是华君武、丁聪和方成。其实这三个人岁数差不多,但是论成名的话,方成可比华君武和丁聪要迟了很多。人家出名的时候,方成才刚刚进这个圈。

1989年10月份,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评出了首批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给了十位漫画家,这是第一批。这第一批可都是响当当的漫画大师。比如有华君武、叶浅予、张乐平、丁聪、廖冰兄、张仃、方成、特伟。

“漫画夫妻”:陈今言,让方成惦念了一辈子的人

方成先生的妻子叫陈今言。陈今言是中国漫画史上少有的优秀女漫画家。在中国漫画史上,如果说真正够优秀的女漫画家只有两个人,一个就是30年代的梁白波,1935年连载的《蜜蜂小姐》影响特别大,被人们誉为是漫画的一种抒情诗。

中国第二个女漫画家就是方成的夫人陈今言。1947年,方成进入《观察》杂志主持漫画专栏,因此他发表了许多具有民主思想的讽刺漫画。过了几个月,《观察》杂志就被国民党政权封了。他这个时候去香港,参加了进步的美术组织——人间画会。在香港画了很多漫画,1949年回国。他在《新民报》当美编的时候,到中央美院一个油画进修班约稿,碰到了陈今言。

陈今言喜欢漫画,所以俩人就有共同语言,于是方成向陈今言约稿。虽然陈今言喜欢漫画,但对漫画创作还比较生疏,所以方成就给她指导。后来陈今言进步神速,俩人应该是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

陈今言很快成为了一位了不得的漫画家。大家看一个她1955年画的作品,《慈禧太后:你真是花钱的能手……》,这幅画说慈禧当年盖颐和园都没想到用琉璃盖御膳房,这些干部居然用琉璃瓦盖厨房,五几年敢画这么讽刺性强的漫画相当了得。这张画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新民报》公私合营后变成了《北京日报》。1951年华君武介绍方成去人民日报社工作,这个时候他就把空出来的位置,推荐陈今言去了。陈今言后来当了《北京日报》美术组的负责人。

1956年,陈今言发表的漫画《无情的天河》,画夫妻俩没法相聚,因为中间隔着没完没了开会的天河。新的牛郎织女动不动就开会,其实这也是方成和陈今言一种无奈生活的写照。

在“文革”的时候,陈今言受到了冲击,身心受到了摧残,1977年6月份,她突然心梗去世了,方老心里永远忘不了陈今言。陈今言曾经说过,方成走到哪她就跟到哪。到了老年的时候,方成还一直特别怀念陈今言。

2014年,方老出的那本漫画集,是在国家博物馆捐赠展出的作品。他送我的时候,就在那个画集扉页上别了一张他和陈今言的结婚照,所以能感觉到老人的这种性情。他们这对儿是我们中国漫画史上的一段佳话。

“国际漫画”:方成是画外国领导人最多的中国人

在50年代到6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的国际形势应该是挺严峻的,国际矛盾很尖锐,那个时候我们有非常明确的敌人。当时方成在中国最大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应该说因为这个平台,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国际漫画。

方成讲漫画的时候强调一定要“巧”,无巧不成书。所以说漫画家脑子跟正常人不能一样,一定要反常,通过反常,把事物的本质勾勒出来。

这一类国际漫画特难画。首先画的敌人要像,而且还得从骨子里让你感到这人物言行的丑恶,要画得传神,那就是要以形写神。任何作品都是表达一种态度和情感的。这段时期不能不提到跟方成合作的一个人,那就是钟灵。

1950年方成去夜校学俄语遇上了钟灵。钟灵在30年代就开始画漫画,他也是政协会徽和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和方成两人爱好一样,抽烟喝酒琢磨漫画,一边抽着一边喝着。每天接到新闻选题之后,方成就到人家家里了。那时他还没结婚,就在钟灵家开始琢磨这个漫画怎么画。完了之后因为常常到了半夜,方成也就不回家了,在别人家睡。大家看,俩人好到什么程度?俩人在一起合作了几年,出了三本画集,俩人共用的笔名叫方灵,用方成的方,用钟灵的灵,俩人叫方灵,发表了大量作品。

讽刺假恶丑:方成的“漫画与民主共生”思想

方成1982年出了一本《方成漫画选》,就在这自序里,方成提出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漫画与民主共生的思想。他在自序里有一句话,“积数十年之经验,人们发现一条道理,漫画是和民主共生的,有了民主才有漫画的健康发展”。后面他又提到,“民主也需要漫画”。

方成漫画的讽刺性是和中国传统漫画那条主线一脉相承的,但他针砭时弊这方面特别强。无论是他的连环漫画、国际漫画还是内部讽刺漫画,包括最后画的水墨漫画,一直都执笔直指时弊,讽刺假恶丑。

《斗富》,是方成解放前画的连环漫画《康伯》中的一组,第一幅的人拿钱擦鞋,第二幅的人撕钱,第三幅的人在晃国债,而第四幅那个人拿国债点烟了。其实细想,拿国债点烟,背后很多东西,如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满满的讽刺。它的表面是一种荒诞和搞笑,但背后绝不是无聊的搞笑。

“文革”一结束,方成开始有了独立思想,创作呈井喷式。动荡的十年锻炼了方成的体魄。这说明乐观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是成就百年方成的重要一步,也说明人遇到难处的时候,不要非往窄处想。

在1979年第四届文代会上,方成跟华君武在会场掰腕子,真的是可开心了!当时他第一次觉得,原来我们可以能够这么开放。1980年他举办了方成漫画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个人漫画展。就在这个展览上,出现了相当数量震撼人心的作品。

到90年代,方成开始用水墨画画古代人物。因为90年代以后,他岁数大了,出门少了,但画漫画需要跟社会多接触。我记得在方成88岁时,他还骑自行车到处转,但后来他们家里人担心他的安全,坚决不让他骑了,接触社会也少了。因此这时他的创作主要转移到用水墨来画古代人物。即使是这样的作品,依然有着强烈的讽刺性。

方成的“幽默与讽刺”:“笑完了让你想,想完了又让你笑”

我们漫画界老说,漫画就像一把手术刀一样,针对社会的顽疾,我们要敢于下手去挖那些瘤子,至少起点作用。但是漫画不是严肃地板起脸来的,而是以一种幽默的形式出现。幽默,是方成作品里面最典型的一个特点。

华君武就曾经指出,方成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的幽默感。所以陈今言就特别佩服他,他帮陈今言改画的时候,总是能把严肃的改到让人笑。

所以什么是好的幽默?就是笑完了让你想,想完了又笑,这就是幽默。方成先生离世引发了我们对讽刺漫画时代的思考。第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讽刺漫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第二,讽刺漫画大师都走了,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现在是动漫时代,我们阻挡不了潮流的出现。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整体的反映。现在的动漫其实就是整个时代的反映。经济第一位的时代,动漫有市场能挣钱。虽然讽刺漫画时代过去了,但是讽刺与幽默的精神将会留在新漫画的作品里,也会留在年轻一代漫画家的创作精神之中。

我们现在不缺搞笑,缺少的是我们老一代讽刺幽默的漫画精神。方成老人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长驻。

,漫画家老九鸭组词 忆方成:怀念那个漫画有讽刺光芒的时代

相关:

国家大剧院台湖音乐周开幕昨天(16日)下午4时,一曲比才的歌剧《卡门》序曲在通州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中心的露天剧场奏响,著名指挥家林友声带领北京交响乐团为国家大剧院2018台湖音乐周拉开帷幕。 蓝天白云下,北京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为观众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组曲、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鲍元恺的管弦乐作品《炎黄风情》。热情洋溢的音乐在露天剧场回荡,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演出前,指挥家林友声还为观众进行了音乐导赏..

无需太多当沿着乡间的小路。走到尽头的时候。无需做过太多的准备。哦。心情一下子变得深沉了。突然感觉这里好熟悉。虽然有点让人伤感。可我和四姐念念。还有我大姐的女儿。来到了父亲的碑墓前。原本是有十字路口的。但是因为是好久没有来这祭拜父亲了。当我们是带着踏青的喜悦的心情。沿着熟悉的小路。完全出于意料之外!我们就这样一如既往地到了父亲的碑墓前。听起来有点诧异! 怎么了。我们三个人都情不自禁的。哭泣了嘛!为什么?这..

怀念朋友“因为你们是我的客户。我很欣欣然的样子”。对于在工作上认识的朋友。当然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对我太如此恩惠。让我开始决定让自己写点什么。或许日后成为我人生中的最美好回忆。其实很简单。我只是说我想说的罢了。就是因为有了这份工作。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刚开始也没有什么经验。可是后来为什么我又不舍得离开这里。总是会担心自己的客户需要我的时候找不到我。我想给自己写本书。希望喜欢我的客户。可以记得我。如果有..

时间没有说过要对谁负责停了雨声 我一个人在润湿的花园漫步 偶尔。树叶给我做个恶作剧 冷不丁的洒下一滴晶莹的小水珠 我不免有些气愤 呀。你怎么这样顽皮 好凉的水啊 我挽起长长的衣袖 感觉微冷 我毅然记起也是这样的一个日子 我们相遇相知 最终却也是相离 我不禁愕然。掐指一算 时间荏苒。我已近为了你守了三年 这些日子。我一日一泣 我以为流了泪便可以放下 我错了 没有一种眼泪流过了不悲伤 我悸动的青春 被你伤的一塌糊涂 我抬起疲倦的额头 嘴角微..

职场情怀每个夏天。 有人来了。 有人走了; 有人即将要来。 有人不久要走; 熟悉了这边的风景。 遗忘了远去的风景; 什么都在变。 甚至包括镜子里的自己; 唯一不变的。 是天上的太阳。 或脚下的影子; 所谓的情怀。 听起来就觉得可笑。 情怀。除了加速苍老。 能留下什么?!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谨以此文。悼念杨兄。愿你一路走好! 杨兄离世的噩耗终究是来了。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不免伤怀和痛心。事业未竞。英年早逝!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四千里路。在遗容前。我们一阵阵悲怆。不禁泪水满眶。肆意横行。隔着玻璃。杨兄似乎在安静的睡了。原本意气风发的面庞异常消瘦。苍白;原本健硕的身躯却在刺眼的白布掩盖下。分明显得那么干枯瘦小。一年多的病疼折磨已经耗尽杨兄的生命。离开爱你的家人。爱你的朋友。爱你的..

不能回报的母爱母亲这个词语。妈妈这个称呼我只能在文字里面使用了。从现实的口语里面我已经永远失去权利。对于这种疼痛的感受。我有很多深切的体会。人生里面往往被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来自母亲的力量。当你远行再没有母亲为你收拾背包的时候。当你千里归家没有人在夜半为你温上清茶的时候。当你埋怨母亲在昏花眼光里罗嗦你的时候。当你感觉母亲没有给予你更多的时候。朋友。请你一定要重新审视母亲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可以说。我们所拥有的。..

对我恩重如山的长者谨以此文。表达对生命中这五位长者的感谢感恩。 我已经30多岁了。在我成长的过程之中。得到很多长者的恩泽。才能使我能从容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情。其中有五位是我永远应该感谢的长者。他们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无私的给我关怀、帮助、启迪。姨。老娘。娘。伯。老爷子。也许从我的称谓上。不能分辨到底都是那些长者。 姨 我的姨就是我的母亲。在我们老家鄂东武穴市。改革开放以前。对母亲的都几乎这样称呼。我们都这样叫自己的妈妈。..

琴弦上的青春记得在孩提时代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二胡。年少时代的我对二胡的痴迷无以复加。即使是村里来了一个算命的瞎子。我也会一直跟在他后面。直到恋恋不舍的送他离开村子。为的就是能听他拉的二胡。委婉凄美。百转千回。如痴如醉。村子里面有几个会拉二胡的老头。都已经老眼昏花了。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竟然不懂曲谱。拉出来的黄梅戏全凭感觉所出。 渐渐的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我也知道了一些简谱。学会了一大堆流行歌曲。通..

幸福如饺今天是星期日。在外面跑了一上午。确实很累也很充实。回到家就躺在床上陪着媳妇看电视。电视里面上演的是媳妇喜欢的豫剧《我爱我爹》;我看了一会儿就在咿咿呀呀的戏曲和弦子声音里面沉沉的睡去。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戏也演完了。模糊里我也醒了外面已经是夜色朦胧了。中午大餐的味道似乎还没有完全散去。媳妇问我:老大。晚上晚宴怎么安排?我答曰:老大中午吃饱了。一时想不起来晚宴怎么安排。考虑良久。我下决定。请媳妇包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