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的文学书写

2018-08-21 08:43:47 来源:网络

网络文学作品数量众多,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各个体裁,其中最受广大网民追捧、拥有读者量最大的是小说,包括言情、都市、穿越、奇幻、仙侠、盗墓等众多类型。与此前的纸质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虚幻题材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力,一些优秀的穿越小说和仙侠小说,都是在一种超现实、超时空的语境中展开叙事,昭示着一种“想象力的解放”。这类小说近年来方兴未艾,且屡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赢得大量粉丝,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这类小说为何会广泛流行?对于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和文学类型,不能以道德、伦理或美学霸权的态度,简单粗暴地贬低其文学价值并指摘大众读者的审美趣味,而是要深入思考和辨析这些作品内含的精神养分和读者潜在的文化心理需求。

仙侠、玄幻、穿越等网络虚幻小说超越了个体生命长度的有限性,具有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色彩。在时间的无限延展中,在亿万年的时间跨度中,人的生命形成一条绵延不绝、周而复始的河流。尽管人物可能经历坎坷磨难,历经所谓的生死离别,但在穿越小说中没有真正的生命消逝。人物劫数历尽后总会赢得新生,无路可回的一次性、线性的生命进程被打破了,望远即悲的虚无主义、终极局限也随之消弭。这类具有乐观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的小说作为大众读者闲暇时间的阅读物,从阅读进程及故事结局来看,能够带给读者摆脱生命有限性束缚的温暖感、慰藉感、愉悦感,对于读者精神生活的充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这些小说以丰沛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叙事能力,超越现实生活的空间局限性,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渴望精神自由、空间自由的需求。现实时空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半径并不大。在“宅”文化流行的现实世界里,人们偶尔远游但大部分时间偏居一隅。在这样的生活处境中,人们对突破空间围障的渴求无形却又强烈。玄幻穿越小说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提供了足不出户即可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精神体验。人物在仙界凡间往复游走,且在游走之中完成身份转换。小说以巨大的想象力,企图使故事情节具有审美超越性。目前甚至从穿越小说中发展出“快穿”小说,即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带着任务或系统,穿越到了另一个时代,展开一系列活动,结束之后再前往另一时空进行下一个活动。穿越频次、穿越空间的数量、身份转换速度都在提高。一种不确定性反倒激活了读者对无限性的向往。

这类小说还往往饱含情感动力,以讲述爱情、亲情、友情等为主旨,都是可以跨越代际、地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类情感。在这一点上,精英文学现在反倒越来越缺少书写情与爱的动力和能力。一些精英作家善于揭露现实社会和人性世界中的复杂性与黑暗面,力图以一种反思和批判姿态,展现其精英意识和启蒙意识,但是相比之下却不善于或不屑于去描写深情、挚爱、理想。从这个角度讲,网络玄幻小说自有其“正能量”所在。主人公对亲情的悉心呵护、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师徒情的誓死捍卫、对友情的无悔坚守等无不折射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力量。这些书写有利于当代读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所以,这些网络文学作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与文学要素,大力挖掘本土文化、审美资源,暗含了向古典文学传统致敬的意味。

当然,这类小说也引发了很多争议,不少批评家就对这类作品存有质疑,批评焦点集中在这类作品现实性不足、历史意识模糊、思想深度缺失等。如果站在纯粹的现实主义美学立场上来评析,这类小说无疑存在很多与现实生活、历史真实不相兼容之处。那么,如何审视这类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呢?如何解释虚构文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呢?能否突破“现实”之一维的限制,建立一个多维度的阐释框架呢?

从“现实世界”视角转向“可能世界”视角,大概是面对这类作品时的一条必要且可行的路径。“可能世界”理论广泛应用于叙事学、认知诗学、逻辑哲学等多个领域,20世纪以来日益得到各国学者关注。在这里,仅从叙事学视角来思考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文学的内在文本世界的界限。很多西方学者都指出文学虚构话语具有“施为性”,作家通过虚构言语行为“生产”或“创造”虚构作品、虚构世界。如希利斯·米勒指出:“文学作品并非如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以词语来模仿某个预先存在的现实。相反,它是创造或发现一个新的、附属的世界,一个元世界、一个超现实。”互联网自身所拥有的虚拟属性,刺激文学不断突破叙事文学的边界,扩展叙事文学文本“可能世界”的广度,我们通常将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看作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概念,那么,穿越、玄幻、仙侠等小说不仅甩开了现实世界,而且也远远超越了人们的理想世界。因为,理想世界人们通过努力可能会抵达,它固然与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并非不可企及。而“超理想”则彻底外在于人类世界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诸种可能性,死生轮回、人兽合一、大荒四泽、魂魄不灭……凡此种种,已经超出了“超现实主义”的解释限度,而大概可以称为“超理想主义”,即超越了人类对未来的预见和构想。

仙侠、玄幻、穿越等网络文学所虚构的世界,有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跨界”或“越界”性质,尽管这个“可能世界”还是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也还是与生活相通,与人性相通,但不可将其简单、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去理解和把握。这个“可能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再现或翻版,它有一套闭合而自足的经验体系、规律原则及价值取向。通过文学阅读与鉴赏,读者可以进入这个“可能世界”,欣赏领略其中风光,赋予其思想价值及美学价值。虚幻题材网络小说的风靡表明,既要不忘高扬文学的社会性、现实性,又要包容和尊重文学的越界性和自洽性,采用一种灵活的、跨界的视角去考察各类文本,从而更好地回答文学的边界、如何实现文学价值最大化等问题。

(作者:李彦姝,系教育部社科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编辑)

,“可能世丰胸霜 界”的文学书写

相关:

“歌剧院很多,迪里拜尔只一个”“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这几十年;我在这站着,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国家大剧院排练厅,今年即将年满六旬的迪里拜尔正在为歌剧《梦游女》忙碌,还带着排练时不小心造成的脚部扭伤。 听着她甜美动人的声音,情不自禁想到34年前,她在米里娅姆·海林国际声乐比赛崭露头角,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的明珠”的歌剧领域,迪里拜尔作为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至今仍活..

网络小说与金庸小说通过网络连载并借此获得收益的那些长篇网络小说,与金庸小说一样,从文学的谱系上看属于通俗文学。萧鼎、猫腻、江南、月关、沧月、高楼大厦等诸多网络作家的作品受金庸的影响明显。网络小说被网络读者称为“爽文”,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地吸引读者的叙事法则。这些法则在金庸小说中有生动的范例。诸如主角光环、主角成长升级、配角衬托主角、曲折再三的故事结构等。 作为“爽文”,网络小说中最常见的是英雄人物的成长故事,以主..

巴中市城市雕塑征集作品近日,“中国(巴中)巴国巴人·巴山巴水雕塑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活动面向全国从事雕塑创作设计的个人、公司、工作室及各大院校在校师生等征稿,活动意在通过巴中市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作品,打造一张巴中城市艺术名片。 四川巴中经济开发区是2002年6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重点开发区,四川绿色发展范例城市,巴中未来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创新中心。此次活动以“巴国巴人·巴山巴水”为主题,稿件落成地点将位于四..

山水清音中品鉴刘广中国画近日,画家刘广个人作品展览“山水清音——刘广中国画作品展”全国巡展(北京站),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启幕。 本次全国巡展共展出作品130余件,主要展出刘广历年创作的巨幅主题性山水画和长卷、水墨、花鸟、小品、扇面,同时展出的还有他早年摹古的部分工笔画,全面展示刘广从艺近40年来的美术创作历程。此次巡展首站展出65幅作品,涵盖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系统性、学术性的梳理了画家艺术道路上进行的诸多尝试及取得的成就,..

文化走出去要靠“鲜活中国人”近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高端沙龙之“壁垒与对话: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在北京船山书院举行,成中英、洪汉鼎、阿克曼、沈清松等中外专家学者在跨文明对话的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化打破壁垒实现真正走出去需要“知己”和“知彼”。 活动当天,著名古筝演奏家常静来到现场,她作为一名中国文化走出实践者,参与了很多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交流活动。结合近些年传播中国文化的经历,她表示,真正跟各国各地的音乐家有了深度的..

不是所有高分纪录片都必须“值钱”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上映3天,票房只有几十万。之前有评论据此讨论了纪录片的市场困境,说到《二十二》的票房奇迹,并没有在纪录片领域延续。在我看来,对任何领域的事物或者个体,都不能以简单的类别来做判定,比如近年来在网络上广泛流行的地域歧视,就是一个非常粗暴而且反智化的观念。纪录片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跟商业片是一样的。在众多的商业片中,不论是哪个类型,都有质量高的,质量低的,有票房成功的,当然也有票房失..

网络文学对游戏经验的借鉴2018年第4期《文艺研究》杂志刊发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黎杨全的论文《中国网络文学与游戏经验》。作者认为,目前来看,网络文学写作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样式,一是多媒体、超文本的实验性写作,二是类似中国网络文学的商业化的批量生产。对前者来说,不管是网络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虚拟生存意识的开拓,都带有网络社会的印痕。而对后者来说,这种虽原创于网络却带有强烈传统文学外观的作品,似乎与网络社会并无明显映射关系,但作..

第六届北京七夕文化节在通州圆满落幕8月19日傍晚,随着运河文化广场最后一场经典爱情电影散场,为期5天的第六届北京七夕文化节完满落幕。 8月15日至19日,主办方通过相亲大会、经典爱情电影展映、七夕民俗艺术展、七夕文化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七夕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了运河文化特质和城市副中心的独特魅力。本次活动,在张家湾镇、潞城镇、于家务回族乡还设立了七夕分会场。 五组家庭获评“首都最美家庭” 8月15日,第六届北京七夕文化节在隆重..

孩子眼中的国家大剧院作品展亮相2018年8月17日至9月4日,由北京市教育学会美术研究会主办、北京朝恒美术学校承办的“孩子眼中的国家大剧院儿童艺术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此次作品展深入贯彻落实了教育部有关艺术教育的文件指示,发展美育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鼓励孩子们走进剧院,走近高雅艺术。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此次展览旨在用孩子的视角发现国家大剧院的别样之美,创作启发上让孩子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创作指导上秉承“重其意而不苟其..

四十年变迁 国剧里有最完整的社会倒影◎何天平 当我们今天再来谈论国剧,还可以说些什么? 是“老剧新制”的捉襟见肘,还是“爽文影视化”的视觉快感?如今的国剧面对的质疑声量渐响,但观看国剧的规模却仍在持续壮大。对于国剧不断生成的“越来越美却越来越简单粗暴”的文化认同,既构成了它的现实困境,也直观再现着这一文化产品的群众基础。即便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中,用“电视机”维系“客厅文化”的传统正在被瓦解,但“追剧”这一重要的生活方式却依然强势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