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松绑境外投资步伐既要稳也要快

2014-01-24 03:54:47 来源:网络

  为了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及个人对外投资,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又将有新措施出台。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月21日表示,商务部正在同有关部门抓紧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除对敏感国别和敏感行业的境外投资保留核准外,拟一律实行备案制。这无疑将进一步激发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与积极性,有望推进境外投资再攀新高。

  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

  沈丹阳表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职责,商务部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部门,将积极而坚决地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定和要求。目前,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拟订具体落实措施,近期重点推动的主要有三项工作:

  一是研究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逐步实现对境外投资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

  二是正在抓紧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除对敏感国别和敏感行业的境外投资保留核准外,拟一律实行备案制。

  三是加强业务统计监测,完善规划引导和信息服务,既引导企业及个人了解国外投资环境和商机,扩大对外投资,也帮助其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

  据记者了解,所谓备案制,就是不需要审查,只需履行登记备案程序即可取得相应的资格。事实上,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的相关办法就已对特定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了备案制,但是只为国家发改委在境外投资项目核准中采用,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

  基于这个考虑,去年由国务院公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中最新规定: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只要不涉及敏感领域和地区,10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将不再需要送发改委各级部门核准,而只需要提交表格备案即可。再加上这次《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的修订,无疑推动了境外投资“自由化”向前迈出一大步。

  从各国的经验看,在境外投资管理体制上,放松管制是各国改革的基本方向,备案制正在成为主要的政府管理手段。改革基本方向是将政府规制限定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将投资者的境外投资自由权利逐步归还给投资者。

  近日,我国《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修订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得到了众多企业和业内人士的认可。企业纷纷表示,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将大大简化对外投资行政管理手续,对企业来说非常便利,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是一个直接的利好消息。同时,对于一直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或投资单一的民间资金来说,可以走出去寻觅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多的机会。通过开放民间对外投资渠道,也能有效对冲我国外汇储备过高带来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而对那些民间资金充沛的地区来说,可以缓解民间借贷盛行,炒房团、炒煤团的现象。

  据悉,个人目前不允许境外直接投资,只允许通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向国外投资。去年12月,央行允许在上海自贸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可开展各类境外投资,被视为一大突破。

  还有观点认为,放松管制是基本方向,既要稳也要快。因为有些资源开发的项目竞争非常激烈,很可能国内程序没走完投资机遇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在保证“循序渐进、稳步放开”的前提下,步伐还可以迈得更快一些。

  当然,在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健全境外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提高监管能力也非常必要。

  据最新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利用外资,两者差距迅速缩小。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沈丹阳此前称,“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今年,也可能是明年或者后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很快就可能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同时去年16.8%的对外投资增速也大大高于同期我国进出口7.7%的增速。

  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外贸增速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境外投资正日益显示出其迫切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国内企业“走出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和高潮期。在外需不振,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艰难爬坡的形势下,到境外投资兴业不失为国内企业“突围”的一条可行路径。

(责任编辑:DF126)

,中国松绑境外投资步伐既要稳也詹妮弗康纳利 要快

相关:

调整地方财政收入结构要发展实业  中国财政部1月23日公布了2013年财政收支情况。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和中央财政增速,而且过多依赖房地产业,收入结构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的收入结构得不到改变,对经济将构成深入的负面影响。  如何解决地方收入结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付志宇对本报记者表示,需要去杠杆化,主要是截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联系,将资金从房地产业挤..

当前经济中蕴藏的金融风险仍不容忽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1月22日在该中心举办的第55期“经济每月谈”上指出,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来自于金融部门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这揭示了我国当前经济中蕴藏的金融风险仍不容忽视,值得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预防对经济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原国研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在会上指出,2014年世界经济总的走势是在强政策刺激下的弱复苏状态,世界经济还存在很多..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素质职业经理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换阶段。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我国进入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抑或中高速、次高速增长转换的阶段;从产业带动的角度看,我国正由第二产业为主带动向二三产业并重进而以第三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阶段转换;从需求拉动的角度看,我国将从过分依靠外需拉动向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的阶段转换;从经济驱动因素的角度看,我国正从大量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投入和环境过..

今年发生局部信用风险事件概率有多大  2013年总体上是金融改革的破冰年,2014年则是金融风险的释放年。从当前情况来看,宏观流动性的适度收紧、资金成本的攀升、债券信托等风险产品集中到期,以及政府托底的态度可能出现转变,都为今年局部信用风险甚至局部金融风险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我们认为,2014年信用风险的高危期在3-6月,按资金需求方划分的话,以信用风险爆发可能性由高到低排列信用体系的“风险点”可能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中小企业私募债、景气向下..

该是探索金融“全口径监管”新范式的时候了  在“大金融”的动态网络型传导机制下,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错综复杂,一旦系统逼近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扰动都有可能导致网络关键“节点”的失效,进而使得整个金融网络系统崩溃。去年6月和12月两度爆发的 “钱荒”,就都与理财产品相关,光大证券 “乌龙指”涉及证券创新,泛鑫保险事件则染指银行。这一系列事件都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影子银行等规模较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各种类金融产品..

当下改革面临的两种风险  2014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改革共识已基本形成,改革的力量已动员起来,改革的行动也逐渐展开。当此其时,作为改革者,至少要有两个转变:在行动上要从蓝图设计转变到方案设计和执行,扎实推进各项具体改革,在思想上要从改革动员凝聚共识转移到关注改革风险。当全社会被改革精神、改革情绪所左右时,改革的风险往往为大家所忽视。但是改革不是免费午餐,不是无风险行为,任何改革都蕴含着或大或小的风险。当前我们..

重启逆回购并非货币政策宽松  央行于本周两次进行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合计3750亿元流动性,以缓解节前过度紧张的资金需求。由于此前央行只是间断进行小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此次操作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且力度较大。央行此次逆回购大幅货币投放的背景,是市场流动性出现季节性骤然收紧。  春节假期临近,银行间市场各期限利率水平攀升。20日,上海银行间Shibor隔夜利率大涨107.10个基点至3.8880%,Shibor7天利率上涨155.30个基点至6.3290%,14天利率上..

全面深化改革都是在治理雾霾  从2013年伊始,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开始频繁侵袭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中东部,屡创“历史记录”,波及25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受灾面积超过140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群预估超过8亿,全世界的主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持续报道,并认为此次环境事件暴露了“中国模式”的严重问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PM2.5)等是雾霾主要组成,除气候条件之外,最根本原因是人为污染排放的快速增加和长期累积。关于雾霾的成因,各..

新三板今日大扩容 266家企业集中挂牌  至此,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企业将达到621家,超过创业板,与中小板企业数量旗鼓相当  今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迎来大扩容,红豆集团、科传计算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66家企业的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至此,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企业将达到621家,超过创业板,与中小板企业数量旗鼓相当。  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翘首多年,终于迎来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全国股..

金墉:全球经济将在双引擎驱动下步入复苏轨道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日前表示,2014年世界经济将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引擎”驱动下步入复苏轨道。但他同时警示,迎来这一转折并不意味着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那些结构性问题都已解决,发展中国家还须应对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规模带来的新挑战。  金墉说,如果把世界经济比作一架大飞机,过去五年它一直在靠新兴经济体这一个引擎运行。现在,它可以依靠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这两个引擎,这让人感到非常鼓舞..